981 likes | 2.96k Vues
好氧活性污泥程序. 崑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系 黃汝賢. 概說. 廢水好氧處理 為在供氧條件下 , 利用好氧菌 、 兼氣菌的代謝作用將廢水中的微細有機物及溶解性有機物氧化分解 好氧菌 、 兼氣菌從有機物獲得能源,同時亦以有機物做為細胞合成的碳源 ( 圖 1). 好氧性分解 ( aerobic decomposition ) 好氧菌在分解有機物的過程中,以水中自由氧( O 2 )做為氫或電子的接受者,最終產物有 CO 2 、 H 2 O 及 NH 3 等 ; 以產氣桿菌分解葡萄糖( C 6 H 12 O 6 )說明如下:. 圖 1 異營菌之代謝作用.
E N D
好氧活性污泥程序 崑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系 黃汝賢
概說 廢水好氧處理為在供氧條件下,利用好氧菌、兼氣菌的代謝作用將廢水中的微細有機物及溶解性有機物氧化分解 好氧菌、兼氣菌從有機物獲得能源,同時亦以有機物做為細胞合成的碳源(圖1)
好氧性分解(aerobic decomposition) 好氧菌在分解有機物的過程中,以水中自由氧(O2)做為氫或電子的接受者,最終產物有CO2、H2O及NH3等;以產氣桿菌分解葡萄糖(C6H12O6)說明如下:
(1) 氧化分解 (2) 細胞合成 (3) 細胞氧化(內呼吸作用)
兼氣性分解(facultative decomposition) 兼氣菌在有氧或厭氧環境下都可進行有機物的分解作用
若依微生物生長方式,好氧生物處理程序可分為懸浮生長式(如活性污泥法)及附著生長式(如接觸氧化法)(表1)若依微生物生長方式,好氧生物處理程序可分為懸浮生長式(如活性污泥法)及附著生長式(如接觸氧化法)(表1)
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之定義 原廢水經預先處理(如攔污柵、曝氣沈砂池、調和池)及初級處理(如初沈池、浮除池)後,仍含溶解性有機物,這種廢水流入曝氣槽內與懸浮性好氧性微生物接觸(同時槽內曝有氧氣),溶解性有機物即被微生物分解成穩定物質及增殖微生物,微生物流入終沈池沈澱分離,沈澱污泥大部份都迴流至曝氣槽(稱迴流污泥),僅少部份過剩污泥廢棄(稱廢棄污泥)並另行污泥濃縮、消化、調理 、機械脫水處理
活性污泥系統之操控: • 食微比(food to microorganisms ratio,F/M),又稱有機負荷(organic loading)或BOD-MLSS負荷;F/M通常控制在0.2~0.4 kg BOD/kg MLSS-day,可依式(9-24)計算:
維持曝氣槽中之溶氧(DO),約控制在1~3 mg/L • 監控曝氣槽中之污泥濃度(MLSS),使維持約1,500~3,000 mg/L • 監控曝氣槽中之污泥沈降性,一般採用污泥容積指標(sludge volume index,SVI),並維持SVI = 80~150 mL/g
維持適當的污泥齡(sludge age),又稱平均細胞停留時間(MCRT);污泥齡之操控制值會因有機廢水之生物分解性及水溫差異而不同,一般範圍為8~30天
活性污泥代謝有機物過程之生長曲線 活性污泥系統中微生物代謝有機物過程可分為四個主要階段(圖4) : (1) 遲滯期(lag) (2) 對數生長期(logarithmic growth ) (3) 減衰生長期(declined growth ) (4) 內呼吸期(endogenous respiration)
活性污泥/微生物特性 • 細菌主要是負責有機物之降解穩定與生物膠羽之成長,大部份生物膠羽為藉由膠團桿菌(zooglea)的生長而形成,zooglea大都為細菌及真菌,若zooglea太多,會造成污泥鬆化而使污泥無法沈降 • 活性污泥由細菌、真/覃菌、原生動物及輪蟲組成 • 真菌異常生長的因素有五:(1)F/M太低,(2)DO太低,(3)pH太低, (4)氮太少及(5)含硫化物 • 原生動物為判定活性污泥系統出流水質良好的生物指標,通常須出現適量自由游動性纖毛蟲、有柄纖毛蟲及少量輪蟲(圖5)
各種活性污泥處理程序 1. 傳統活性污泥法(conventional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水流狀況為柱/栓塞流(plug flow),進流水與迴流污泥皆於曝氣槽的前端注入,而於尾端流出 食微比 0.2~0.4 kg BOD/kg MLSS-d
2. 階梯曝氣法(step aeration) 將廢水及迴流污泥由曝氣槽數處位置流入,可使槽內氧利用率及BOD之去除達均勻效果(即改善傳統活性污泥法曝氣槽內DO及有機負荷不均勻的缺點) 水流狀況亦較接近柱塞流 食微比0.2~0.4 kg BOD/kg MLSS-d
3. 遞減曝氣法(tapered aeration) 此法與傳統活性污泥法略同,主要不同在於散氣器之配置方式,在曝氣槽進流端由於氧需要量大,散氣器之配置間隔較小,而隨著水流方向,其間隔就較大 水流狀況亦較接近柱塞流 食微比0.2~0.4 kg BOD/kg MLSS-d
4. 接觸穩定法(contact stabilization) 微生物在接觸槽(曝氣混合)內吸附進流廢水中之有機物,而於終沈池沈澱,迴流污泥在送回接觸槽之前,先在穩定槽 (主要之曝氣反應槽)內,使吸附於污泥上之有機物氧化穩定 食微比約0.2~0.6 kg BOD/kg MLSS-d
5. 純氧曝氣活性污泥法(pure-oxygen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通常是空間受到限制時使用 使用100%純氧代替空氣 (21% O2) 水流狀況可為完全混合或柱塞流 食微比高(0.6~0.8 kg BOD/kg MLSS-d) 污泥濃度高(5000~6000 mg MLSS/L) 密閉式曝氣槽;槽內 pH會因CO2之累積而 降低至6.0,故沉澱池出流水須曝氣 祛離CO2以提高pH
6. 氧化深渠法(oxidation ditch) 水流狀況為柱塞流(渠道流速>40 cm/sec) 以旋轉滾輪曝氣機或噴射式曝氣設備供氧 通常不設置初沉池 食微比低(0.05~0.15 kg BOD/kg MLSS-d), 接近延長曝氣法之設計理念
7. 高率曝氣法(high-rate aeration) 食微比高(0.4~1.5 kg BOD/kg MLSS-d),微 生物處在對數生長期,以致形成分散性膠 羽,不易在終沈池沈降 有機物去除率不高,出流水之SS濃度高 水流狀況通常為完全混合
8. 延長曝氣法(extended aeration) 食微比低(0.05~0.15 kg BOD/kg MLSS-d),微生物處在內呼吸期狀態 由於曝氣時間長,過剩污泥量較其他型態 的活性污泥程序少 污泥膠羽可能因長時間曝氣及處於內呼吸 期而被分解,故處理水之SS濃度較高
活性污泥法曝氣量之估算 依式(9-29)~式(9-30)或式(9-31)估算
活性污泥系統之供氧量計算例 操作條件:Q = 110000 m3/d , BODinf = 18 mg/L , CODinf = 80 mg/L, X = 1600 mg MLVSS/L, V = 30000 m3, Qw = 800 m3/d, Xr = 4000 mg MLVSS/L kg O2/d = [Q (CODinfl – CODeffl)] × 10-3 × 1.0 kg O2/kg COD × 1.05 (考量污泥內呼吸需氧量) =[110000 m3/d × (80 – 20 mg COD/L )] × 10-3 × 1.0 kg O2/kg COD × 1.05 = 6930 kg O2/d
活性污泥系統之供氧量計算例 kg O2/d = [aQ (CODinfl – CODeffl) + bXV] × 10-3 = [0.6 kg O2/kg COD × 110000 m3/d × (80 – 20 mg COD/L ) + 0.05 kg O2/kg MLVSS-d × 1600 mg MLVSS/L × 30000m3 ]×10-3 = 6360 kg O2/d kg O2/d = [Q (BODinfl – BODeffl)/BOD與COD比值] × 10-3– [1.42 Qw Xr ] × 10-3 = [110000 m3/d× (18–1 mg BOD/L )/0.2] × 10-3 – [1.42 kg O2/kg MLVSS × 800 m3/d × 4000 mg MLVSS/L] × 10-3 = 4800 kg O2/d
活性污泥系統之曝氣動力及曝氣量計算例 曝氣動力(hp) = 6000 kg O2/d ÷ (1.0kg O2/kwh × 24 h/d) ÷ 0.746 kw/hp = 335 hp 曝氣量(m3 air/d) = 6000 kg O2/d ÷ (0.21 × 1.29 kg/m3 air × 0.1 × 1440 min/d) = 154 m3 air/min
活性污泥系統之曝氣方式 擴散空氣系統(diffused air system) (圖14;表3) 機械曝氣系統 (mechanical air system) (圖15;表4)
曝氣之設計要領 • 曝氣池之有效水深通常為3.5~4.5 m(出水高度free board = 50 cm) • 為利維修及曝氣更完全,一般都採用兩個以上之曝氣槽,且每一曝氣槽都有獨立的曝氣系統 • 曝氣槽底部應有1%之坡度,以利排水 • 若曝氣槽長邊太長,可利用隔板以增加混合效果 • 在曝氣槽之入口及出口應設有繞流或關閉設施,以利例行性保養 • 曝氣槽長邊兩側應設有噴嘴灑水器消除因曝氣所產生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