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9

團結力量大 vs. 人多意見雜

團結力量大 vs. 人多意見雜.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or 三個臭皮匠臭氣都一樣 問題:三個博士班同學製做報告 ….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前題: 團體 成員的多元化 團體成員能 自由且開放地溝通意見 執行較 個人決策 更為 複雜的任務. 學習目標. 區別正式和非正式團體 比較團體發展的兩個模型 描述不同情境中,角色要求如何改變 描述規範如何影響個人的行為 解釋決定地位的因素為何 定義社會賦閒及其對團體績效的影響 說明凝聚力團體正面及負面的特點 列出團體決策的優缺點 對照互動、腦力激盪、具名以及電子會議團體的效能. 團體行為的基礎.

raisie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團結力量大 vs. 人多意見雜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團結力量大 vs. 人多意見雜

  2.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or 三個臭皮匠臭氣都一樣 問題:三個博士班同學製做報告…

  3.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前題: • 團體成員的多元化 • 團體成員能自由且開放地溝通意見 • 執行較個人決策更為複雜的任務

  4. 學習目標 • 區別正式和非正式團體 • 比較團體發展的兩個模型 • 描述不同情境中,角色要求如何改變 • 描述規範如何影響個人的行為 • 解釋決定地位的因素為何 • 定義社會賦閒及其對團體績效的影響 • 說明凝聚力團體正面及負面的特點 • 列出團體決策的優缺點 • 對照互動、腦力激盪、具名以及電子會議團體的效能

  5. 團體行為的基礎 • 團體的定義與分類 • 團體發展的階段 • 團體結構 • 團體決策

  6. 團體的定義與分類 團體 • 擁有集體規範、目標與共同認知的二位或二位以上之互動個體。 •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彼此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為了共同達成特定的目標而結合。

  7. 問題討論 • 班級經營困難的原因―沒有集體規範與共同目標…?

  8. 團體的類型1 • 正式團體(formal groups) • 指的是在組織結構的界定下,有明確的工作指派之工作團體。為組織結構中為完成某些特定的組織目標或功能而成立的團體,通常具有一定的組織結構,且其成員間具有一定的隸屬關係。 • 非正式團體(informal groups) • 指既無正式結構,也不是由組織決定的各種聯盟,為工作環境中自然形成,基於社交接觸的需求而結合的,而可以滿足成員的社交需求,同時對於工作和績效會有深遠的影響。

  9. 問題討論 • 一個Project Manager應具備的技能 • 技術性技能 • 人際關係技能 (非正式團體) • 概念性技能

  10. 團體的類型2―正式團體 • 指揮團體 • 指揮團體(command group)決定於組織結構,由一群部屬和一位直屬上司組成—軍隊、班級…。 • 任務團體 • 任務團體(task group)決定於組織,是為了完成某項工作任務而集結在一起。任務團體的成員組成,可以跨越組織結構中原有的指揮關係。而所有的指揮團體均是任務團體,但任務團體不一定是指揮團體。 — 例如,班遊小組、畢業專題、 品管圈…

  11. 團體的類型3―非正式團體 • 利益團體 • 利益團體(interest group)指的是彼此關心某特定事物的一群人所形成的非正式團體。—全國教師聯盟、大學學生權利評鑑小組 • 友誼團體 • 友誼團體(friendship group)指的是由於某種共同背景或特性所形成的團體,而這種結合通常是工作情境以外的社會性聯誼目的而形成。—扶輪社、康輔社、FB粉絲團、線上遊戲…

  12. 範例 • 班級(正式) (指揮團體) • 畢業旅行規劃小組(正式) (任務團體) • 綠色和平組織(非正式) (利益團體) • 紅衫軍(非正式)(利益團體) • 世新資管校友會(非正式) (友誼團體)

  13. 團體的類型―(時間性)4 • 暫時性團體 • 因短期目的而結合的團體,一旦其目的達成後,團體即行解散。—救災中心、讀書會 • 長久性團體 • 成員關係具有長久性質,而非成員可隨時自由決定參加與否者。

  14. 團體的類型―(開放結構)5 • 開放性團體 • 任何成員均可自由地參加或退出團體。 — 學校社團 • 封閉性團體 • 團體的成員較難自由參與或退出團體,—立法委員、系學會…

  15. 團體的類型―(團體認同)5(領導者―成員交換理論)團體的類型―(團體認同)5(領導者―成員交換理論) • 內團體 • 內團體(in-group)指個人所屬之團體,在此一團體內,個人會有很強的「我們」的團體意識,因此有人稱此為我們團體(we-group)。 • 外團體 • 外團體(out-group)指個人所屬團體以外的團體,亦即是他人或別人的團體(others-group)。內團體與外團體成員在對事物的看法與態度上,常存有極大的差異,而形成所謂的偏見或歧視。個人對內團體有很強烈的認同感與忠心,對內團體成員的行為過失也較容易原諒、寬恕。相反的,個人對外團體容易抱持著敵對、歧視的態度,對外團體成員的行為過失則較容易批評、指責他們。

  16. 團體的類型7 • 同儕團體 • 同儕團體(peer group)指由年齡相近的同輩或感覺彼此平等的人所組成的團體,它是一種非正式的團體,它常用來指稱青少年的玩伴團體。 • 問題:班遊是否該邀請導師參加? • 參考團體 • 參考團體(reference group)個人所認同的團體,他會接受該團體的價值觀或規範以為自己決策或行為的參考。—綠色和平組織、慈濟功德會…

  17. 個案 • 只要這次敗選,就退出政壇… • 成員來自各行各業的扶輪社、獅子會… • 畢業專題 • 隨修同學的學習情緒較低落?… • 轉學生自成一團體…

  18. 人們加入團體的原因 • 安全:參加團體可以減少孤獨的不安全感。 • 地位:加入一個很重要的團體會給其成員帶來認可及身分地位。 • 自尊:除了其身分地位外,其成員也可以增加內在的自尊感受。 • 歸屬感(親和):工作中互動,主要義意在於滿足其歸屬感需求。 • 權力:即使組織中並無正式的職權或地位,團體也使得個人有機會去影響他人。 • 目標達成:工作團體旨在達成個人所無法達成之目標。

  19. 省思 • 班級凝聚力差的原因…(缺乏參與團體的誘因…) • 系學會的運作較有效能… • 好想加入啦啦隊…

  20. 團體發展的階段 • 五階段模式 • 有期限之暫時性團體的發展模式

  21. 五階段模式 1/2 形成期 團體發展的第一階段,特徵是相當不穩定。 激盪期 團體發展的第二階段,特徵是仍存在著群體內的衝突。 規範期 團體發展的第三階段,特徵是成員關係較密切,凝聚力逐漸增強。

  22. 五階段模式 2/2 執行期 團體發展的第四階段,此時團體完全發揮其功能。 解散期 • 對暫時性團體而言,是其發展的最後一個階段,特徵是成員關心結尾的工作勝過關心任務績效。 • 案例,下週要去畢業旅行不能來上課… • 案例,訂製走星光大道的禮服…

  23. 前置階段 階段一 形成期 階段二 激盪期 階段三 規範期 階段四 執行期 階段五 解散期 團體發展的階段

  24. 問題討論 • 同學從進入世新到畢業,班上之發展階段。

  25. 五階段模式的問題1 • 五階段模式認為,團體發展經由第一到第四階段的演變,應是愈來愈有效能。然而團體效能之影響因素很多,非僅發展階段能解釋,且團體發展階段有時並不明顯。 • 高度衝突有助於團體績效的提升― 第二階段時的績效勝過處於第三或第四階段的績效?! • 忽略組織環境。 • 三個素眛平生的飛行機師可在十分鐘內形成一個高效率的工作團體…

  26. 五階段模式的問題2 • 當環境提供了工作定義、規則、資訊及團體所需的資源時,團體不需要發展計畫、分派角色、決定與配置資源及預先建立規範。

  27. 問題討論―畢展小組直接進入第四階段…

  28. 有期限之暫時性團體的發展模式 中斷-平衡模式 在「穩固」與「變動」之間經歷過渡時期的暫時性團體 • 首次聚會決定了團體的規範與指引 • 團體行為面臨第一階段的穩固期 • 第一階段穩固期結束後即進入過渡時期,此時期大約在團體壽命到達二分之一時 • 過渡時期是開始產生重大變革的時候 • 跟著過渡時期之後而來的是第二階段的穩固期 • 團體最後的聚會明顯表現出相當高的活動力與積極性。

  29. 中斷—平衡模式2 • 特徵 • 當團體呈現很長一段平穩停頓時期後,因為成員察覺到時間及解散期限的壓力,導致急促大變革的發生。 • 適用對象 • 只適用於須在時間限制內完成任務的暫時性任務團體。

  30. 中斷-平衡模式

  31. *團體成員所 形成的資源 *團體任務 *團體所面對 的外在條件 *團體的 運作過程 *績效與 滿足感 *團體結構 團體行為模式 中介變數

  32. 組織策略 職權結構 正式規定 組織資源 人事甄選程序 績效評估與報酬制度 組織文化 工作環境 團體所面對的外在條件

  33. 案例 • 教育部對學校的升格與評鑑制度對學校的響影―技職體系的衰退…(績效評估與報酬制度) • 德國汽車大廠只聘高職畢業生(月薪3000歐元(12萬台幣))... • 教學卓越計畫…(組織資源) • 某國立大學教師發表於SCI或SSCI引文索引列名期刊之文章數排名第41…。(組織文化) • 某校八位老師一間研究室;世新每位老師一間研究室―聊天 vs. 學術研究。(工作環境)

  34. *團體成員所 形成的資源 *團體任務 *團體所面對 的外在條件 *團體的 運作過程 *績效與 滿足感 *團體結構 團體行為模式 中介變數

  35. 團體成員所形成的資源 知識、技能 與能力 性格特質

  36. *團體成員所 形成的資源 *團體任務 *團體所面對 的外在條件 *團體的 運作過程 *績效與 滿足感 *團體結構 團體行為模式 中介變數

  37. 團體結構 • 正式領導關係(formal leadership) • 角色(role) • 規範(norms) • 地位(status) • 團體規模(size of the group) • 團體的組成(the composition of the group) • 凝聚力(cohesiveness)

  38. 監督人 領班 專案 負責人 任務小組 組長 部門經理 委員會主席 Formal Group Leadership

  39. 角色 • 意義 • 指人們在社會單位中,由於擔任某個職位,而有一組被預期的行為型態。 • 一般人必須同時扮演許多角色,其行為會隨著所扮演的角色不同而改變。然而角色與角色之間有些是相容的,卻也有許多是衝突的。

  40. 問題 • 凡事一手包辦的班代。 • 同學:「昏」 • 老師:… • 總統問:「神殿石頭如何黏著」;總統夫人:「三秒膠 …」 • 總統夫人:「很奇怪耶你 …」

  41. 角色之相關概念1 • 角色認同(role identity) • 指個人的態度與行為能夠跟角色一致稱之。當人們發現情境的要求起了變化之後,通常有迅速變換角色的能耐。而當情境比較模糊,所需扮演的角色也不太清楚時,人們往往會轉向認同於舊有的角色。 • 角色知覺(role perception) • 一個人認為自己在某特定的場合中該扮演什麼角色,這種知覺稱為角色知覺。由於有此知覺,我們自然會表現出相對應的行為。這種知覺通常從四週的環境中得來,如朋友、書籍、電視、電影。

  42. 問題與案例 • 總統夫人該不該辭去工作 • 研討會的評論人 vs. 徒孫 • 穿著隨興的高階主管 • 論文口試的服裝儀容

  43. 角色之相關概念2 • 角色期望(role expectation) • 別人認為你在某特定的場合中,應該有何種行為表現。當角色期望趨於一致時,我們就容易有角色的刻板印象。在工作場合中,角色期望可以透過心理契約(psychological contract)來探討。 • 心理契約 • 係指非書面上的一種默契,訂出了管理當局對員工的期望,及員工對管理當局的期望。但當心理契約上所蘊含的角色期望並未做到時,如果是管理當局失信,則員工的績效和工作滿足上會有所反映,如果員工不符合期望要求,則會受至組織的懲罰。 • 案例,某大學教授穿著短褲涼鞋上課…;服裝整齊的檳榔西施…

  44. 案例1 • 穿拖鞋參加學術研討會的同學… • 總統說:「等我說完話再來救你…。」 • 薛祕書長說:「父親節吃個飯有那麼嚴重嗎?!」 • 學生發給老師「請假通知」… • 同學:「你們都很想睡吧…,我也是! 」 • 獲「舍我獎」的考生之書面資料… • Email的書信禮儀...

  45. 案例2 • 行銷總監被fire―我把老闆當家人… • 有利用價值者―傢俱 • 有能力且可信任者―家臣 • 有能力者―家奴 • 一般員工―家畜…

  46. 角色之相關概念3 • 角色衝突(role conflict) • 當個體無法同時滿足各種角色的要求時,會造成角色衝突。角色衝突對於行為的解釋最為重要,因為角色衝突通常反映了個人真實的需求及背後所屬團體的壓力大小兩股力量角力的結果。 • 角色超載(role overload) • 他人對某人的期望超過某人的能力範圍。 • 角色混淆(role ambiguity) • 焦點人物無法理解他人對他的期待,或是不懂得期待的訊息,原因是訊息不足或是未接到訊息。

  47. 案例 • 鄰居 vs. 管委會委員…(角色衝突) • 學生 vs. 朋友…(角色衝突) • 林總的碩士班入學書面資料…(角色混淆) • 王總對論文口試的態度…(角色混淆) • 王部長說:「叫我殺人我辦不到!」…(角色超載) • 為人師表竟然…體罰學生、師生戀、A國科會的錢……(角色超載)

  48. 遭遇角色衝突之可能反應 • 照章行事,將衝突留給組織的規則、程序和政策去解決。 • 大四同學要不要當… • 退縮 • 進退兩難 • 協商 • 認知失調—重新闡釋事實和情況,以使自己的行為顯得較合理。 • 大四同學要不要當…

  49. 案例 • 住戶於樓梯間堆積雜物,管理員出面勸阻,住戶要求管委會撤換管理員…鄰居 vs. 管委會委員

  50. *對組織或團體需求的認知 • *對以下二者評價 • 焦點人物的角色期望 • 焦點人物行為 角色傳達者 角色二部曲 *對角色期望的認知 *對角色超載、角色衝突與 角色混淆的經驗 *建設性或非建設性的反應 焦點人物 角色楷模 讚許或改變 的需要 回饋 • 焦點人物:為被期望表現某定行為角色者。 • 角色傳達者:對焦點人物的實際行為中與期望不符的部分進行評價,再將語言或行為訊息傳送給焦點人物,導致產生合乎期望行為的壓力。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