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320 Vues
台灣女性小說. 陳玉慧 - 海神家族 鐘文音 - 昨日重現. 何處是女兒家 ?. 陳賢一 . 戴心怡 . 蔡孟妏 . 謝至婷 . 黃于珉 . 施允中 . 劉建昌 . 方正宇 . 陳律瑾. 鐘文音. 1966 年出生 雲林縣二崙鄉人 出生:民國五十五年 學歷: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 經歷:藝文記者、電影劇照師 現職:專職創作,小說和散文為主 大旅行啟發: 情人微不足道,成為自己卻是巨大的事. 鐘文音的部落格 http://blog.chinatimes.com/wenin/. 求學過程.
E N D
台灣女性小說 陳玉慧-海神家族 鐘文音-昨日重現 何處是女兒家? 陳賢一.戴心怡.蔡孟妏.謝至婷.黃于珉.施允中.劉建昌.方正宇.陳律瑾
鐘文音 • 1966年出生 • 雲林縣二崙鄉人 • 出生:民國五十五年 • 學歷: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 • 經歷:藝文記者、電影劇照師 • 現職:專職創作,小說和散文為主 • 大旅行啟發: 情人微不足道,成為自己卻是巨大的事 • 鐘文音的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wenin/
求學過程 • 由於家庭環境使然,從小學到高中轉學過多所學校,因轉學的關係以致於鐘文音在童年和青少年求學的階段相當不不穩定,直等到她考取淡江大學大傳系之後,才終於穩定了下來,而從小一連串遷徙、移動,以及出社會之後的四處旅行,這些就成為了她的一種生命情調和寫作素材。
1994年開始正式投入書寫的領域,同年獲得《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開始大量寫作。1994年開始正式投入書寫的領域,同年獲得《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開始大量寫作。 • 而在她從紐約回國之後,於2000年開始,她暫時屏除了其他的嗜好,把對攝影、繪畫地喜愛都當作輔助,開始專業寫作至今,因為她認為應該趁著年輕,專注地呆在室內完成寫作的欲求。 • 2003年獲得「雲林縣文化獎」並先後獲得「聯合報短篇小說獎」、「聯合報散文獎」、「中國時報短篇小說獎」、「長榮旅行文學獎」、「華航旅行文學獎」等無數獎項。
寫作風格 鐘文音在寫作時企圖獨立於男性的集體眼光,然而在文學上另闢女性尋根的文體,建構個人的小歷史,以細微、不起眼的事物和影像來觀察家族和自己、以及土地的系譜。 小說語言充滿魔幻與影像感,散文寫作則採取紀實的腔調,兩者互為交溶正是她寫作的特色風格。
她曾說:「創作於我是在黑暗中摸索自我的層層內裡,通過摸索而開啟人生的鎖鍊,它屬於我,屬於我的光亮與黑暗,所有突出水面的缺口都為了面向一片如汪洋般的完整。」她曾說:「創作於我是在黑暗中摸索自我的層層內裡,通過摸索而開啟人生的鎖鍊,它屬於我,屬於我的光亮與黑暗,所有突出水面的缺口都為了面向一片如汪洋般的完整。」
故事內容 • 雲林的鍾家 • 百年孤寂百年賭性 • 濁水溪 • 西螺大橋 • 大戶人家 • 二崙 • 牛墟與鴨寮
寫作手法 • 以第一人稱,回故自己的小時候,回想小時候住的地方,住的家,簡單描述當時的生活背景與生活方式,然後拉回到現代,母親傳統的角度看待事情與現在新新人類的想法不同點。
心得 • 看完後覺得,大家都有不同的過程要經歷,搬家,離開家裡去外面讀書,住在離家很遠的地方,到了長大也許會回到從小到大長大的地方,但有些人會離開家鄉到外面的世界闖闖,最後哪裡才是他真正的家。 • 回家,說得簡單但哪裡才能算是家,有屋頂嗎,有張床就是了嗎?還是要有人? • 不知不覺中家的定義,在我們成長中變得複雜,是我們想太多還是社會使我們要想很多。 • 結婚的家,跟小時候爸爸媽媽一起住的家,還有爸爸媽媽現在住的家,還是說人有錢家就變多了呢? • 小時候搬新家時很討厭新家,沒家的感覺,看起來像旅館,叛逆的我就不喜歡回家,所以那個新家對我來說沒有回家的感覺,雖然家人都住在裡面,但就是不喜歡,但現在老了,回去那個對我來說不是我出生的那間舊房子,但爸爸媽媽住在裡面忽然覺得回家的感覺真好,這時是因為人住在裡面,還是因為自己離家人太遠,我想都有。 • 我覺得家是自己心靈上最能安穩的地方,所以自己是否真的回到家要看自己心靈上的感受一種歸屬感吧。
陳玉慧 1957出生於台灣 台北市第一女中 文化大學中文系 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 究院歷史及文學系碩士
家庭背景 • 由於祖父、外祖父都去世早,父親也常常不在家,因此,在陳玉慧的成長過程中,父親或是具有和父親同樣地位的年長男性都是缺席的。 • 至於母親總是忙於家務和種種瑣事,也沒有什麼多餘的時間理會她,這樣的成長環境讓陳玉慧覺得父母對她缺乏關愛,親子的關係相當疏離。
求學過程 • 大學時:就讀文化大學中文系,受到名作家朱西寧的教導,開啟了她寫家族故事的想法,不過真正完成家族故事並且出書,是很長常一段時間以後。畢業後,因覺得自己居住的地方太小、太封閉、太沉悶,於是,她逃離了這些,到國外去尋找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 到法國後:起初,她到巴黎戲劇院學習,中間她又逃離到西班牙劇團巡迴演出,並在法國陽光劇團實習和紐約百老匯當導演。最後當了政治記者。 陳玉慧說:「人生旅程無關叛逆,而是尋找愛的過程。」
寫海神家族的緣由 • 結婚:1990年,和德國籍知名作家明夏結婚,此後向丈夫解釋她的家族歷史。聊天的過程中,明夏感到她的家庭觀很特別,問她為甚麼不把這些寫下來?讓她回想起當年在大學課堂上,朱西寧對她的期待,於是漸漸產生書寫這些故事的念頭。 • 2004年開始動筆寫《海神家族》 • 2006年獲得頒發的第一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
寫作風格 • 多半以劇本為主,小說及散文為次。由於本身從事多年 的編導工作,因此作品呈現出的風格偏向社會寫實。再加上她擁有多國語言,遊走於不同種族文化,因而創作內容廣泛,不論在文學、戲劇與新聞領域皆獨樹一幟。 作品 1987年,出版了她的第一本書《失火》流露的是青少年時期的天真與憂鬱,由於書中的情感是真實的,感動了不少年輕人,陳玉慧也因此被贈與了一個綽號:「憂鬱之母」。 1989年,陳玉慧做了一個嘗試,用吳小姐的假名在幾家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徵婚啟事:「生無悔,死無懼,不需經濟基礎,對離異無挫折感,願先友後婚,非介紹所,無誠勿試。」這麼一則徵婚啟事,吸引了108位男士前來面試,把其中42位跟她互動的情形,寫成了一本書,書名就叫《徵婚啟事》
海神家族-內容本文分析 內容 在作者成長的背景中,父親時常缺席在她的成長過程,一個沒有男人的家彷彿受了詛咒,當時以父權為主的社會,沒有男人的家,出門被人吐口水,甚至鄰居的老男人假借關心對年紀還小的她猥褻,於是大學畢業後,一心的只想逃離這怪異的家,便到歐洲唸書。 出國後,卻因在國際上不被承認的台灣,既像一個國,卻又不是一個國,令他思索著自己究竟是誰?因而重新的尋回自己國土,尋回到熟悉的家鄉。
海神家族-內容本文分析 這兩個傢伙是誰? 前言: 以海神媽祖的保鑣「千里眼」、「順風耳」引領整個故事的主軸,不管作者到哪裡,當許多重要的東西都找不回來了,唯獨這兩座一公分和十五公分高的雕像,就像出生證明的如影隨形跟著。
海神家族-內容本文分析 那隻叫yes的狗去哪裡呢? 前言 • 地理空間的認同:是外省人,還是台灣人? 離開家鄉多年後.陳玉慧和丈夫明夏一起回到台灣,對於熟悉卻又陌生的國土,她思考著當初為什麼就這樣地離開,並且在也沒有回來!當司計程車機問她:是哪裡人?她也很想知道別人認為他是什麼人?而最後結論是:〈外省人〉-雖為生長在台灣多年,但卻因為家族,父親是北平人,依然地被視為〈外省人的第二代〉。
內容 雖然對於童年的記憶並不美好,但這塊記憶一直都藏作者在心中深處,甚至清楚的念出當年老家的地址,同班卻沒說過話的同學,居住在左鄰右舍的鄰居,曾就讀過的小學等等。這些她曾經熟悉的一切,卻完全變了樣,水源路消失了取代的事摩登的高樓大廈,全新的7-11,甚至原本的水源街早已變成停滿汽車的水泥地,這些改變讓她感到很錯愕,心想多年沒回到熟悉的家鄉,卻沒想到回憶早已與現實脫軌。
天公聽不懂外國語 回外婆家拜天公和祖先,雖然丈夫是德國人,天公聽不懂外國語,但只要有顆真誠的心,不管是什麼宗教信仰,意念都是一樣的! 最後心如阿姨要她轉交給母親的一封信,整本書的故事其實都是互相連結的,也更能看出海神家族的主角,就是圍繞在外婆、母親、阿姨和作者自己,以女人為主的家庭,來帶出每一位主角的心境。
寫作手法 • 以第一人稱─我。 • 刻畫人物細膩 • 以擬人手法描寫故事背景 • 類似跳躍式寫法:過去回憶→現在的生活互相交錯
心得 • 海神家族雖然文字不足百萬字但卻很有氣魄,早期男尊女卑的社會裡往往女人總是被當成附屬品,時常被遺忘,而這本書珍貴的是女性的角色沒有缺席。 • 作者在小時候因為家族背景特殊的關係,父親是外省人母親是台灣人,因此從大陸遷台的同胞們而言,她們的家族不是正派人家,對當地的台灣人而言也不是本省人,外省人與本省人的問題,這至今仍是台灣的一大問題,我們覺得兩邊都應放下對彼此的成見,既然現在一起生活在台灣,就該一起為這塊土地努力,而不是整天為了省籍問題一直鬥爭。 • 雖然從小父母親對子女的愛是缺乏的,但透過書寫家族歷史的同時,作者漸漸感受到父親對她的愛,在同時也漸漸尋找到自己是誰的迷思,重新建立起自己以及親子關係。
問題討論 • 1 每個家都有故事,看完這兩篇文本是否勾起些家族的故事或回憶?不管是開心或是難過,可以請同學們來分享 • 2.大家覺得〈家〉的定義是什麼?如果你生長在這樣的家庭,你會如何面對? • 3.假設(你/妳)是陳玉慧,身為當時在社會上毫無地位,與在社交中飽受歧視,(你/妳)該如何跳脫?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