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2011 年福建省 《 考试说明 》 化学内容 修订说明

2011 年福建省 《 考试说明 》 化学内容 修订说明. 南平市教育局中教科 南 平 市 普 教 室. 【 例 2】 不能实现下列物质之间直接转化的元素是 A. 碳 B. 硫 C. 钠 D. 铜. [ 说明 ] 本题以碳、硫、钠和铜等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为载体,要求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分类,理解单质、氧化物、酸(或碱)和盐之间的转化关系。考查学生对元素化合物基础知识能否融会贯通和正确再现、辨认的能力。

rash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2011 年福建省 《 考试说明 》 化学内容 修订说明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011年福建省《考试说明》化学内容修订说明 南平市教育局中教科 南 平 市 普 教 室

  2. 【例2】不能实现下列物质之间直接转化的元素是【例2】不能实现下列物质之间直接转化的元素是 A. 碳 B. 硫C. 钠 D. 铜

  3. [说明]本题以碳、硫、钠和铜等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为载体,要求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分类,理解单质、氧化物、酸(或碱)和盐之间的转化关系。考查学生对元素化合物基础知识能否融会贯通和正确再现、辨认的能力。[说明]本题以碳、硫、钠和铜等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为载体,要求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分类,理解单质、氧化物、酸(或碱)和盐之间的转化关系。考查学生对元素化合物基础知识能否融会贯通和正确再现、辨认的能力。 • 碳、硫和钠三种元素都可实现题中图示的单质、氧化物、酸(或碱)和盐之间的转化;因铜的氧化物不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故铜元素不能实现上述转化。 • 本题的考查内容均为学生熟悉的中学常见无机物的知识。本题属容易题。

  4. 原例2

  5. 增【例4】将V1 mL 1.0 mol·L—1 HCl溶液和V2 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溶液温度,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实验中始终保持V1+V2=50 m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的环境温度为22 ℃B.当V1 = 40mL时,溶液中c(Na+)<c(Cl—)C.NaOH溶液的浓度约是1.0 mol·L—1D.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6. [说明]本题以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测定实验为载体,考查学生对中和反应实质及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认识。试题凸显定量方法在化学学习、研究中的意义,检测学生通过对图表的观察,准确提取实质性内容,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合理结论的能力。[说明]本题以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测定实验为载体,考查学生对中和反应实质及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认识。试题凸显定量方法在化学学习、研究中的意义,检测学生通过对图表的观察,准确提取实质性内容,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合理结论的能力。 • 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图像中线段上的点和曲线走势的含义。(1)22℃为5.0mL盐酸与45mL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反应体系的温度,由于中和反应放热,故环境温度一定低于22℃;(2)30mL盐酸与20mL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反应体系的温度最高,说明此时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产生的热量最大,根据 c(HCl)·V1=c(NaOH)·V2,求得c(NaOH)=1.5 mol·L—1;V1=40mL时,盐酸过量,溶液中c(Na+)<c(Cl—)。 • 本题要求学生在准确获取信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中和反应、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化学计算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属中等难度题。

  7. 【例7】某种催化剂为铁的氧化物。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对该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进行探究:将适量稀硝酸加入少许样品中,加热溶解;取少许溶液,滴加KSCN溶液后出现红色。一位同学由此得出该催化剂中铁元素价态为+3的结论。【例7】某种催化剂为铁的氧化物。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对该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进行探究:将适量稀硝酸加入少许样品中,加热溶解;取少许溶液,滴加KSCN溶液后出现红色。一位同学由此得出该催化剂中铁元素价态为+3的结论。 • (1)请指出该结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1)该结论不合理。稀硝酸有强氧化性,若该样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会被氧化为+3价,使KSCN溶液变血红色 • (2)请完成对铁元素价态的探究,填写下列空白: • 限选实验仪器与试剂:烧杯、试管、玻璃棒、药匙、滴管、酒精灯、试管夹、3 mol·L-1硫酸、3% H2O2溶液、6 mol·L-1硝酸、0.01 mol·L-1 KMnO4溶液、2 mol·L-1 NaOH溶液、0.1 mol·L-1 KI溶液、20% KSCN溶液、蒸馏水

  8. ①提出合理假设 • 假设1: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为+3价; • 假设2: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为+2价 • 假设3: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既有+3价也有+2价 • ②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假设

  9. [说明]本题以不同价态铁的化学性质为载体,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离子反应规律,以及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与方法,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和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提出合理假设,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对实验探究的实践经验,设计实验方案,描述操作过程、预期现象或结论,检测学生能否根据试题要求,设计、评价实验方案,分析和处理实验现象,得出合理结论。[说明]本题以不同价态铁的化学性质为载体,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离子反应规律,以及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与方法,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和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提出合理假设,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对实验探究的实践经验,设计实验方案,描述操作过程、预期现象或结论,检测学生能否根据试题要求,设计、评价实验方案,分析和处理实验现象,得出合理结论。 • 中学化学常见铁的氧化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或+3价。该催化剂中铁元素的存在可能有3种情况:只有+2价铁、只有+3价铁、既有+2价又有+3价铁。若用稀硝酸溶解固体样品,稀硝酸能使Fe2+氧化为Fe3+,因此,无法确定该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在给定的试剂中,只能选择稀硫酸溶解铁的氧化物。再根据Fe2+能使紫红色KMnO4溶液褪色、Fe3+遇KSCN溶液变血红色的性质,设计实验确定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 • 本题综合考查了有关元素化合物知识、实验基本技能和实验探究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10. 原例6

  11. 【例8】X为元素周期表第3周期中电负性最大的元素,Y、Z元素同主族且位置相邻,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为nsnnpn+2。请填写下列空白。【例8】X为元素周期表第3周期中电负性最大的元素,Y、Z元素同主族且位置相邻,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为nsnnpn+2。请填写下列空白。 • (1)第一电离能:Y >Z(填“>”、“<”或“=”)。 • (2)XY2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消毒剂,熔点59.5℃,沸点10℃,构成该晶体的微粒之间的作用力是范德华力。 • (3)ZX2常用于有机合成。已知极性分子ZX2中Z原子采用sp3杂化,则该分子的空间构型是V型;分子中X、Z原子之间形成σ键(填“σ”或“π”)。

  12. (4)胆矾晶体(CuSO4·5H2O)中4个水分子与铜离子形成配位键,另一个水分子只以氢键与相邻微粒结合。某兴趣小组称取2.500g胆矾晶体,逐渐升温使其失水,并准确测定不同温度下剩余固体的质量,得到如右图所示的实验结果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D(填标号)。(4)胆矾晶体(CuSO4·5H2O)中4个水分子与铜离子形成配位键,另一个水分子只以氢键与相邻微粒结合。某兴趣小组称取2.500g胆矾晶体,逐渐升温使其失水,并准确测定不同温度下剩余固体的质量,得到如右图所示的实验结果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D(填标号)。

  13. A.晶体从常温升至105℃的过程中只有氢键断裂A.晶体从常温升至105℃的过程中只有氢键断裂 • B.受热过程中,胆矾晶体中形成配位键的4个水分子同时失去 • C.120℃时,剩余固体的化学式是CuSO4·H2O • D.按胆矾晶体失水时所克服的作用力大小不同,晶体中的水分子所处化学 • 环境可以分为3种

  14. (5)右图中四条曲线分别表示H2、Cl2、Br2、I2分子的形成过程中能量随原子核间距的变化关系,其中表示Cl2形成过程的曲线是(5)a(填“a”、“b”或“c”),理由是Cl、Br、I三种原子中,氯原子半径最小,形成分子的键长最短(5)右图中四条曲线分别表示H2、Cl2、Br2、I2分子的形成过程中能量随原子核间距的变化关系,其中表示Cl2形成过程的曲线是(5)a(填“a”、“b”或“c”),理由是Cl、Br、I三种原子中,氯原子半径最小,形成分子的键长最短

  15. [说明]本题以Cl、O、S、Cu等常见元素及其相关物质为载体,考查电负性、电离能、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极性分子、杂化轨道理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以及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等基础知识。通过对文字、符号、图形、数据等的观察与分析,综合测试学生获取新信息能力、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整合形成新知识块并加以应用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化学术语准确表达结论的能力。[说明]本题以Cl、O、S、Cu等常见元素及其相关物质为载体,考查电负性、电离能、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极性分子、杂化轨道理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以及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等基础知识。通过对文字、符号、图形、数据等的观察与分析,综合测试学生获取新信息能力、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整合形成新知识块并加以应用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化学术语准确表达结论的能力。

  16. 第(1)、(2)、(3)小题,由同周期元素电负性变化规律判断X是氯元素,根据电子排布式确定Y是氧元素,从而推断Z为硫元素。然后,联想同主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判断元素Y、Z第一电离能相对大小;依据物质的熔、沸点判断物质所属晶体类型,确定晶体内部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依据ZX2中Z原子以sp3杂化且只与2个氯原子形成化学键,推知ZX2分子为V型结构, X、Z原子之间形成σ键。第(4)小题,分析图中数据可以确定102~113℃范围内固体组成为CuSO4·3H2O,113~258℃范围内固体组成为CuSO4·H2O,温度高于258℃时固体组成为CuSO4,再结合题给信息作出正确判断。第(5)小题,分析图中曲线可以得出:同种原子之间形成双原子分子的体系能量最低时,原子的核间距就是键长。再依据键长与原子半径的关系和Cl、Br、I原子半径相对大小得出答案。 • 本题考查面较广,检测学生是否具备根据物质结构预测或解释物质的性质和依据物质的性质推测或解释物质的微观结构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物质的微观结构与物质性质的紧密关系。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

  17. 原例7-1

  18. 原例7-2

  19. 原例7-3 原例7-3

  20. 9.下列液体均处于25℃,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某物质的水溶液pH < 7,则该物质一定是酸 • B.pH=4.5的番茄汁中c(H+)是pH=6.5的牛奶中c(H+)的100倍 • C.AgCl在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CaCl2和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相同 • D.pH=5.6的CH3COOH与CH3COONa混合溶液中,c(Na+) > c(CH3COO-)

  21. 原9

  22. 24.(15分)现代循环经济要求综合考虑环境污染和经济效益。请填写下列空白。24.(15分)现代循环经济要求综合考虑环境污染和经济效益。请填写下列空白。 • (1)实验室里,可用于吸收SO2尾气的一种试剂是氢氧化钠溶液(或其它合理答案)。 • (2)某硫酸厂利用SO2尾气、废铁屑、空气、水合成绿矾(FeSO4·7H2O), • 反应中作还原剂的物质是Fe、SO2。 • (3)高纯氧化铁可作现代电子工业材料。以下是用硫铁矿烧渣(主要成分为 • Fe2O3、Fe3O4、FeO、SiO2)为原料制备高纯氧化铁(软磁α—Fe2O3)的生 • 产流程示意图:

  23. 步骤III中可选用C试剂调节溶液的pH(填标号)。 • A.稀硝酸 B.双氧水 C.氨水 D.高锰酸钾溶液 • ② 滤液B中含有的主要金属离子是Fe2+(填离子符号)。 • ③ 步骤IV中,FeCO3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时,室温下测得溶液的pH为 • 8,c(Fe2+)为1.0×10-5 mol·L-1。试判断所得FeCO3固体是否混有 • Fe(OH)2: 否(填“是”或“否” ),请通过简单计算说明理由: • 溶液中 • c(Fe2+)·c2(OH-)=1.0×10-5×(1×10-6)2 • =1.0×10-17< Ksp[Fe(OH)2], • 故无Fe(OH)2沉淀生成

  24. (已知:Ksp[Fe(OH)2]=4.9×10—17;Ksp[FeCO3]=2.1 ×10—11) ④写出在空气中煅烧FeCO3制备高纯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 • ④4FeCO3 + O2== 2Fe2O3 + 4CO2(3分)

  25. 原24-1

  26. 原24-2

  27. 原24-3

  28. 30.[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13分) • 碳的多样性表现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 (1)C、Si、N三种元素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C>Si。 • (2)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所指向的是碳的又一张奇妙脸孔:人类已知的最薄材料——石墨烯。

  29. 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D(填标号)。 • A.碳各种单质的晶体类型相同 • B.石墨烯含有非极性键 • C.从石墨剥离得石墨烯需要破坏化学键 • D.石墨烯具有导电性 ②石墨烯中,每个碳原子通过sp2杂化与周围碳原子成键,12g石墨烯含σ键数约为1.5NA(或9.03×1023)。 • ③化学气相沉积法是获得石墨烯的有效方法之一,催化剂可以用金、铜等金属。根据下表数据,铜的第一电离能(I1)小于锌的第一电离能,试解释铜的第二电离能(I2)却大于锌的第二电离能的主要原因:气态Cu失去一个电子成为结构为[Ar] 3d10的Cu +,能量较低,所以Cu的第二电离能相对较大(或气态Zn失去一个电子成为结构为[Ar] 3d104S1的Zn +,易再 失去一个电子,所以Zn的第二电离能相对较小)

  30. (3)CO与N2相似,分子中都存在一个共价叁键,CO分子中含2个π键。分析右表中的有关数据,说明CO的化学性质比N2活泼的原因:(3)CO与N2相似,分子中都存在一个共价叁键,CO分子中含2个π键。分析右表中的有关数据,说明CO的化学性质比N2活泼的原因: 断裂一个π键所需的能量,CO比N2小很多

  31. 原30

  32. 谢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