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发散性阅读

2004 高考语文备考讲座. 发散性阅读. 2004 年 5 月 · 北京. 阅读的个性化反映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层次的多角度的理解,反映在试题中则是试题的发散性,也就是有的题目将尝试不给标准答案,只确定一些原则性的要求。. 发散性试题的命题形式. 1.鉴赏型题目 [例1 • 2001上海卷15] 两个文段中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你就最欣赏的一点说说理由。(4分) [评分标准] 理由充分、文字流畅3 — 4分; 理由单薄、文字较通顺2分; 理由勉强、文字欠通顺1分。. 2.例析型题目

ray-byrd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发散性阅读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004 高考语文备考讲座 发散性阅读 2004 年 5 月 · 北京

  2. 阅读的个性化反映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层次的多角度的理解,反映在试题中则是试题的发散性,也就是有的题目将尝试不给标准答案,只确定一些原则性的要求。

  3. 发散性试题的命题形式 1.鉴赏型题目 [例1•2001上海卷15]两个文段中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你就最欣赏的一点说说理由。(4分) [评分标准] 理由充分、文字流畅3—4分; 理由单薄、文字较通顺2分; 理由勉强、文字欠通顺1分。

  4. 2.例析型题目 [例2•2002上海卷9] 现实生活中经常看见‘乐在骑中’、‘默默无蚊’、‘食全食美’等广告语。请你从成语运用的角度,对这种语言现象作具体分析。(4分) [评分标准]成语的乱用或成语的仿用;利或弊;语言表达。

  5. 3.读写•描述内容型题目 [例3•2002上海卷(春季)4] 请对附图作一简要描述。要求生动传神,不超过80字。(5分) [评分标准] 老鼠嫁女1分;装束1分;神态与气氛1分;履、轿1分;语言生动、流畅1分。

  6. 3.读写•筛选信息型题目 [例3•2003上海卷(春季)15] 根据文意,对阿炳作一简介。(50字左右)(4分) [评分标准] 身份1分;生活年代1分;主要作品1分;作品风格1分。

  7. 3.读写•联想感悟型题目 [例3•2003上海16] 本文意蕴丰富,请由“桥”展开联想,谈谈你对‘桥’的感悟。(80字左右)(5分) [评分标准] 联想、感悟、语言。

  8. 描写颜色的词语有“粉墨”、“彩色”、“枯黄”、“枯槁”、“死灰”。①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枯叶蝴蝶阖起翅膀时的颜色与张开翅膀时的颜色对比,将“枯槁”与“枯黄”两种颜色对比,鲜明地表现了枯叶蝴蝶伪装的彻底;②运用了类比手法,用“死灰颜色”与“枯槁”类比,从而将“枯槁”颜色化、形象化;③运用了比拟手法,用描写人的容貌的“枯槁”比拟枯叶蝴蝶翅膀的颜色,形象而且具有象征意义。 …… [练习1]枯叶蝴蝶 徐迟 峨眉山下,伏虎寺旁,有一种蝴蝶,比最美丽的蝴蝶可能还要美丽些,是峨嵋山最珍贵的特产之一 当它阖起两只翅膀的时候,像生长在树枝上的一张干枯了的树叶。谁也不去注意它,谁也不会瞧它一眼。 它收敛了它的花纹、图案,隐藏了它的粉墨、彩色,逸出了繁华的花丛,停止了它翱翔的姿态,变成了一张憔悴的,干枯了的,甚至不是枯黄的,如同死灰颜色的枯叶。 …… 第三自然段描写了一系列的颜色,请摘出描写颜色的词语,并说说这种描写有什么特点和好处。

  9. [练习2] 黄河的心曲 刘再复 我流过了远古荒凉的野漠,一直流到今天繁华的大地,我穿过大沉寂与大征战,穿过大黄沙与大峡谷。我是黄土地的主人。 我有自己,有自己的包藏着千里波涛的青春与迟暮,有自己的崎岖坎坷与壮阔,还有自己追求的沧海和向往的前方,大地给我以生存的河床,我给大地以黄金色的乳汁,还有旋转的血。 我不需要,不需要层峦叠嶂的调动,不需要蓝天白云的呼唤,更不需要暴风骤雨的鞭挞,我自己会做蓬勃的奋飞,豪迈的奔涌,我有自己粗糙的歌和粗糙的舞,苏醒的浪群的呐喊。我既是大地的主人与孩子,我就懂得报效大地母亲。只有牛马,才需要鞭子,只有奴仆,才乞求恩赐。 我爱地上的兄弟姐妹,爱一切吐绿与吐红的花卉、草叶、庄稼与森林,他们无言,但我仍献予我的生命之波。然而,没有我的献予,没有我的咆哮的雷声,混浊的叫喊,他们也会默默生长,他们也是大地的主人。我相信他们,胜过相信我自己。 让奔流的自由奔流吧,让生长的自由生长吧!一切大地的主人,都会有壮丽的奋发,就像我的不会疲倦的波涛,永远都会有汹涌与前驱。

  10. 将《黄河的心曲》与诗歌《黄河》作比较阅读,回答后面的问题。将《黄河的心曲》与诗歌《黄河》作比较阅读,回答后面的问题。 黄河 非马 把——一个苦难 使它浑浊 两个苦难 使它泛滥 百十个苦难 使它在午夜与黎明间 亿万个苦难 枕面辽阔的版图上 一股脑儿倾入 改道又改道 这古老的河 改道又改道 ⑴这两篇文学作品所描写的黄河有什么不同? ⑵举例说明这两篇文学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⑴《黄河的心曲》中的“黄河”是作者的自况;《黄河》中的“黄河”是黄河的实写。⑵相异点:《黄河的心曲》通篇用象征的写法,“黄河”象征作者自己,“大地”象征祖国,“花卉、草叶、庄稼与森林”象征人民;《黄河》通篇运用联想,将祖国、人民的“苦难”与“黄河”的命运联系起来,揭示出其中的因果关系。相同点:两篇作品都运用了反复、比拟的写法。

  11. [练习3]一朵小花 彭程 普希金写过一首题为《一朵小花》的短诗,十分耐读。面对几片夹在书页中已经枯干的花瓣,诗人浮想联翩:①它是什么时候、被陌生的还是熟悉的手摘下来的?②它被夹在书中,是纪念一次温存的聚会,一场难堪的别离,还是仅仅为了记住森林中一次孤独的漫步?③采摘它的人如今在那里?或许,他或她已经不在人世,就像小花枯萎一样? 我觉得,这首小诗,蕴含着艺术魅力的全部秘密。 …… 第一段中列举出《一朵小花》中诗人的联翩浮想,请你对应模仿文中加有相同序号的句子,写出自己有关“小花”的另外三个浮想。

  12. [练习4]马 蹄 李广田 我不知为什么骑上了一匹黑马,更不知要骑到什么地方,只知道我要登山,我正登山,而山是一直高耸,耸入云际,仿佛永不能达到绝顶。而我的意思又仿佛是要越过绝顶,再达到山的背面,山背面该是有人在那里等待我,我也不知到那人是谁,更不知道那人是什么样子。 我策马,我屏息,我知道我背上插一面大旗,也知道旗上有几个大字,却永不曾明白那几个字是什么意义。我听得我的旗子随着马蹄声霍霍作响。我的马也屏息着,好像深知道它的负载的重量。 夜已深了,我看不见山路,却只见迎面都是高山,山与天连。仰面看天上的星星,乃如镶嵌在山头,并做了山的夜眼。啊,奇迹!我终于发现我意料之外的奇迹了:我的马飞快的在山上升腾,马蹄铁霍霍地击着黑色岩石。随着霍霍的蹄声,乃有无数的金星飞迸。

  13. 于是我乃恍然大悟,我知道我这次夜骑的目的了,我是为发现这奇迹而来的,我看见马蹄的火花,我有无上的快乐。我的眼睛里也迸出火花,我的心血急剧的沸腾。然而我却非常镇静,因为夜是暗黑而死寂的,我必须防备着惊醒每一棵草上的露珠,和每一棵树枝上的叶尖,我不愿让任何精灵来窥探我的发现。这时,天上的星星都变得暗淡了,我简直把它们忘记了,我的呼吸只能跟着马蹄的拍节。而我的眼睛中就只看见马蹄铁与黑色岩石所击出的星光——天上的星星都陨落了,我脚下的星星却飞散着。我别无所求,我只是在黑暗中策骑登山,而我的快乐,就只在马蹄下的金火。 我乃有意识的祝祷夜的永恒,并诅咒平原的坦荡,因为我的奇迹是只在黑暗的深山中才会发现,而我的马呢,它会为平原的道路所困死,我的旗帜也将为平原的和风所摧折。 这篇散文在写作上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就这种写法做简要分析。

  14. [练习5]皮实的诗 王蒙 1979年冬,我首次遇到吴祖光兄,还是在法国驻华使馆的一次请宴上。但见他头发虽已花白,仍然神采奕奕,风度翩翩,一脸的喜气;与其说是像劫后余生,不如说是像漫游归来。 自我介绍后,我赞道:“您可真精神!” 祖光答曰:“咱们这样人,皮实!” 地道的北京话。“皮实”的“实”,读轻声。 皮实,善哉斯言也。我的解释便是援引北京旧日卖布头自卖自夸的顺口溜,叫道: 经铺又经盖,经洗又经晒,经拉又经拽,经蹬又经踹,您说皮实不? 后来祖光应我请求给我题写了“皮实”二字,我裱起来,悬挂在寒家的“厅堂”里了。 最近又读到祖光在“五七干校”就读深造期间写的一首打油诗,为之拍案叫绝。诗云: 眼高于顶命如纸,生正逢时以至此;行船偏遇打头风,不到黄河心不死。

  15. 今试析之:“眼高于顶”者,有眼光、有志向、有“格”也。实是那段时期“命如纸”的根源。 “生正逢时以至此”,诗眼是“正”字。叫做不偏不倚,您真赶上点儿了。祖光告我原写“生不逢时”,后改“不”为“正”;改得好,着此一字,尽得风流;着此一字,尽得皮实之要领。着此一字,便有几分铜豌豆的英风豪气了。 “行船偏遇打头风”。第三局接得平平。 “不到黄河心不死”突然翻上来了,石破天惊了,诙谐中显示出慷慨悲歌的火热来了。 “行船”句与“不到”句,孤立看来,都是俗滥之句,把这两句这么联起来,便化腐朽为神奇了。命如纸也罢,以至此也罢,打头风也罢,既然生逢其时,便要皮实到底,直到黄河之清,直到中华振兴腾飞之日,壮矣哉!还要继续皮实下去呢! 文章先举出一首“顺口溜”,再谈到一首“打油诗”,最后又说了两句“结尾词”。请就他们在文中的作用和艺术特点,分别做简明分析。

  16. [练习6]雪鲁迅 ……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葫芦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接,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会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炯炯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

  17. 下面摘录的是第二、三段中使用的词句,请在理解的基础上,分别各用一句话评析。下面摘录的是第二、三段中使用的词句,请在理解的基础上,分别各用一句话评析。 ①“以自身的滋润相粘接”、“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 ②“通红”、“紫芽姜” ③ “谁 ”、“分不清”、“不知道算什么” ④ “终于” 、 “使他” ①准确的描写与比喻,突出了江南雪的特点。 ②一系列色彩描写,表现雪对孩子的吸引,给予孩子的活力。 ③用不确定的词语,生动地表现出雪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乐趣。 ④连续使用这些词语,使雪罗汉颇富有传奇情趣。

  18. 祝您成功 北京 王大绩 13601255956 Xiaojian_8417@sina.com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