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祭石曼卿文 欧阳修

沉抑三百余字   卷抒一腔悼情. 祭石曼卿文 欧阳修.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了解本文的抒情特色,理解作者对亡友真挚深沉的哀痛惋惜之情。 2 、学习本文运用 反复 手法,从不同角度抒发强烈感情的艺术手法。 3 、了解文章运用 对比 手法寄托哀思的艺术技巧。 教学重点: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文章层层深入地抒发赞颂、哀痛、悼念之情的构思艺术。. 导语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祭石曼卿文 欧阳修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沉抑三百余字   卷抒一腔悼情 祭石曼卿文 欧阳修

  2.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本文的抒情特色,理解作者对亡友真挚深沉的哀痛惋惜之情。 2、学习本文运用反复手法,从不同角度抒发强烈感情的艺术手法。 3、了解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寄托哀思的艺术技巧。 教学重点: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文章层层深入地抒发赞颂、哀痛、悼念之情的构思艺术。

  3. 导语    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让欧阳修对石曼卿如此情深意切?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结,使欧阳修在石曼卿死后二十多年仍然想念不已?这篇祭文写于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距石曼卿去世二十六年矣。石曼卿又是怎样一个人物?在他死后二十六年,依然让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欧阳修为之悲伤痛悼,临风而潸然泪下?

  4. 创作背景   在石棚西南不远处,耸立着一块大招头崖,向阳背风,前临一片较为平坦的芳草地。游人休憩此间,面对遮满视线翠屏般的南山,便会产生溶入青绿色彩之间的超凡感觉。传说当年石曼卿常在这里读书弹琴,饮酒宴乐,故明代人于古石壁间刻了六个汉隶“石曼卿读书处”,深入石骨,古朴可爱。   石曼卿,名延年,曼卿是他的字。他生于北宋淳化五年(994),卒于康定二年(1041年)。他的祖先为幽州人(今北京一带),因避契丹之乱举家南迁,在宋州的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市)落了户。石曼卿(994—1041),北宋文学家,才高而未遇,遂饮酒自放,愤世嫉俗。    石曼卿有个好友叫范讽,曾任官职,但被人污告,石曼卿为好友范讽说了几句公道话,也受到牵连,从京城贬到海州,做一个小小的通判。通判是知州的副手,还有监察当地官吏的职责,又称监州。

  5.          石曼卿读书处   石曼卿是当时著名的文章高手,诗人和书法家,著有《石曼卿诗集》行世。石棚山风景俏丽,又离州城较近,便成了他经常游乐的去处。   石曼卿最值得后人景仰的事,乃是他那铮铮铁骨和拳拳的报国之心。北宋景祜五年(1038年),西夏王改称皇帝,定国号为大夏,表示他与北宋完全处于对等地位。自康定元年至庆历二年,西夏每年对北宋都要发动一两次大规模的军事侵犯,常常把宋军打得大败。石曼卿受命于危难之际,很短时间内,便在河北、河东、陕西等地组织起来几十万大军,开往前线抵御西夏。皇帝因此赏赐他绯衣银鱼,方准备重用的时候,石曼卿却一病不起了。正是:壮志末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襟!   石曼卿去世时才四十八岁,当是官至太子中允、秘阁校理。

  6.    欧阳修是其挚友,两人相识于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当时同官馆阁校勘,不到一年。其后两人分别多年,当再度相聚时,石曼卿已憔悴衰老,不久,48岁的石曼卿就英年早逝。欧阳修曾作《哭曼卿》和《石曼卿墓表》等诗文对石曼卿予以深切悼念。诗中对石曼卿的诗歌才华、书法艺术作出高度评价,对彼此相识甚晚,相聚无多表示遗憾,对石曼卿的才高不遇,英年早逝表示了极度的哀痛。在《石曼卿墓表》中,欧阳修对其文章、才能、奇节、伟行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在石曼卿去世26年后,欧阳修又派人到石曼卿墓前祭奠,并作祭文,抒发了对挚友的深切怀念。

  7. 自读、理解文句 提示各段重点词句 第一段: 维治平四年七月日,具官欧阳修,谨遣尚书都省令史李玚至于太清,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亡友曼卿之墓下,而吊之以文曰:   治平四年七月某日,具官欧阳修,谨派尚书都省令史李敭前往太清,以清酒和几样佳肴做祭品,在亡友曼卿的墓前设祭,并用这篇祭文来吊祭,说: • 古今异义  古  至:到 于:引出处所   今:达到某种程度\另提一事 • 酌:动作名,酒 • 庶羞:庶:众,多  羞:同“馐” • 致祭于亡友曼卿之墓下(),而()吊之以文(状语后置):

  8. 第二段   呜呼曼卿!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此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   唉,曼卿!生前你是英才,死后必化为神灵.那跟万物一样有生有死,而最后回到无物的境地的,是你暂存聚合的身体;那不跟万物一起消失,而出类拔萃永垂不朽的,是(你流传于)后世的名声。这是自古以来的圣贤,没有一个不是如此的;而(那些)被记录在史书上的姓名,如同太阳星辰一样光明。  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判断句) 昭如日星(状语后置)

  9. 第三段 呜呼曼卿!吾不见子久矣,犹能仿佛子之平生。其轩昂磊落,突兀峥嵘,而埋藏于地下者,意其不化为朽壤,而为金玉之精。不然,生长松之千尺,产灵芝而九茎。   唉!曼卿啊!我见不到你已经很久了,可是还能依稀记得你平日的模样。你气度不凡,心地坦率,又人品高尚,才华出众,而被埋葬在地下的遗体,(我)料想不会化为腐土,应该会变成金玉的精华。不然,就会长成千尺高的青松,或者产出九根茎的灵芝,。 古今异义 仿佛: 古:依稀记得 今:似乎,好像,类似   平生:古:平日的样子 今 终身,一生\平素 埋藏:古,埋葬  今:藏在土中/隐藏/把某种制剂放在人或动物的皮下组织内。  意:名作动.料想 生长松之千尺,,产灵芝而九茎。(定语后置) 而埋藏于地下者(被动句)

  10.    奈何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但见牧童樵叟,歌吟而上下,与夫惊禽骇兽,悲鸣踯躅而咿嘤!今固如此,更千秋而万岁兮,安知其不穴藏狐貉与鼯鼪?此自古圣贤亦皆然兮,独不见夫累累乎旷野与荒城!   奈何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但见牧童樵叟,歌吟而上下,与夫惊禽骇兽,悲鸣踯躅而咿嘤!今固如此,更千秋而万岁兮,安知其不穴藏狐貉与鼯鼪?此自古圣贤亦皆然兮,独不见夫累累乎旷野与荒城! 为什么满目荒烟野草,荆棘交错丛生,寒风凄凄,露珠飘零,磷火飘动,萤火虫乱飞;只见牧童和砍柴的老人,在那儿上下往来唱着歌;还有受惊的飞禽走兽,悲伤地徘徊而悲鸣。现在已经如此,经历千年万年之后,怎知道它不会变成躲藏狐貉与鼯鼪的洞穴呢?自古以来的圣贤也都是这样,(您)难道没看见连绵不绝的旷野和荒坟?  穴:名作动,变成…洞穴 歌:名作动,唱歌 惊、骇:形作动,受到惊骇 古今异义  城:古:坟墓   今:城市 纵横:古:交错丛生 今:奔放自如/竖和横/奔驰无阻 自古以来的圣贤也都是这样,(判断句)

  11. 第四段    呜呼曼卿!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畴昔,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而陨涕者,有愧乎太上之忘情。尚飨!   唉,曼卿啊!事物由盛而衰的道理,我固然知道它是这样的,但怀念起从前的日子,心里感到悲凉凄怆,不知不觉迎风而落泪,实在感到惭愧于(自己达不到)圣人那样不动情的境界。希望你来享用祭品。

  12. 整体把握(一)自“维治平四年七月日”至“而吊之以文曰”  记叙祭祀的人时地物。(为祭文的形式成分)(二)自“呜呼曼卿!生而为英”至“昭如日星”   说明曼卿虽死,英名不朽整体把握(一)自“维治平四年七月日”至“而吊之以文曰”  记叙祭祀的人时地物。(为祭文的形式成分)(二)自“呜呼曼卿!生而为英”至“昭如日星”   说明曼卿虽死,英名不朽 (三)自“呜呼曼卿!吾不见子久矣”至“独不见夫累累乎旷野与荒城”  抒写意想埋藏曼卿之地,终将成为旷野与荒城的哀情。(四)自“呜呼曼卿!盛衰之理”至“尚飨”  说明吾(作者)之悲凉凄怆,是不能“忘情”之故。主旨:抒写祭悼亡友的哀情。文体:形式为应用文(祭文);内容为抒情文。

  13. 探讨全文思路 • 首节是套语; • 二节称颂亡友英名不朽,抒发崇敬之情; • 三节写亡友坟墓荒芜凄凉,抒发哀伤痛悼之情; • 四节借悼念亡友述怀,抒发人生凄怆悲凉的感慨。 • 全文从忘情达观始,于难以忘情终

  14. 小结   本文是欧阳修给好友石延年写的一篇祭文。本文略于叙事,详于抒情、议论,且议论中融注深厚的感情。祭文基本上没有追叙石曼卿的生平事迹,而主要是通过物之盛衰、人之生死、形名之存亡的议论抒发对挚友的怀念之情。在议论中交织着主观与客观、常理与心理的矛盾,千回百转,低回凄恻,愈转愈深,体现了欧文“纡余委备,往复百折”的特点。整篇文章情真意厚,缠绵悱恻,是这篇文章的动人之处。

  15. 赏析写作技巧 1、全文以一个“情”字贯穿始终,但又不是一览无余,而是层进层转,逐层深入,显得摇曳多姿。

  16. 2、文章主体部分三次用“呜呼曼卿”开头,把感情抒发得层层深入,淋漓尽致。2、文章主体部分三次用“呜呼曼卿”开头,把感情抒发得层层深入,淋漓尽致。    篇中三提曼卿:一叹其声名,卓然不朽,不与万物尽;一悲其坟墓,满目凄凉,惨不忍睹;一叙己交情,感念往昔,悲痛欲绝。三呼三叹,感伤之情,如江河之水,奔涌而下,同时又条分缕析。将赞颂、哀思、痛悼之情表达得层层深入,把感情一步步推向高潮。

  17. 3、文章运用对比的方法,寄托哀思,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3、文章运用对比的方法,寄托哀思,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一是将“其同乎万物生死者”,与“不与万物共尽”者对比,一是将想像中“生长松之千尺,产灵芝而九茎”与眼前“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但见牧童樵叟,歌吟而上下,与夫惊禽骇兽,悲鸣踯躅而咿嘤!” 的凄惨景象对比。将思想感情表达得呜咽顿挫,跌宕起伏,能更充分表达作者对死者的感情。

  18. 名家点评   凄清逸韵。(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   胸中自有透顶解脱,意中却是透骨相思,于是一笔已自透顶写出去,不觉一笔又自透骨写入来。不知者乃惊其文字一何跌荡,不知非跌荡也。(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   公祭文奇崛不及韩,清峭不及王,独情致缠绵凄恻而亦微带俗韵,若此篇是也。(清·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六一居士全集录》)   此文三提曼卿,分三段看:第一段许其名垂后世,写得卓然不磨;第二段悲其生死,写得凄凉满目;第三段自述感伤,写得唏嘘欲绝,可称笔笔传神。(清·孙琮编《山晓阁选欧阳庐陵文选》)

  19.    拟柳子《祭吕化先文》,无味,不知人何以多好之。(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拟柳子《祭吕化先文》,无味,不知人何以多好之。(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此一祭,盖葬既久而近经其处,触眼苍凉,不禁侘傺嘘唏,一写其宿草之悲也。或把作随常祭文批解,伧子又从而剿之以为活套,不足一哂。文虽极悲凉,却能向已墟境象,点出不朽精神。(《古文眉铨》浦起龙)     篇中三提曼卿:一叹其声名,卓然不朽;一悲其坟墓,满目凄凉;一叙己交情,伤感不置。文亦轩昂磊落、突兀峥嵘之甚。(《古文观止》)     此遣祭曼卿墓下之词,非始死而吊奠,故全在墓上着笔,而以曼卿生平之奇,串入生发。其大意从雍门子鼓琴一段脱化来。文情浓至,音节悲凉,不忍多读。(清·林云铭《古文析义》)     意势矫健,音节苍凉,非六一不能为此。(清·王文濡《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