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517 Vues
第 6 章 电子货币理论. 第一节 Hotelling 模型、最小差异化与最大差异化原则 第二节双边市场理论与银行卡产业定价机制 第三节市场结构与银行卡交换费的形成 第四节电子货币的需求与供给. 6.1 Hotelling 模型、最小差异化与最大差异化原则. Cournot ( 1838) 提出了著名的古诺模型 (Cournot 模型 ), 描述两个非合作厂商如何设定产量以赚取最大利润而达到市场均衡。
E N D
第6章 电子货币理论 第一节 Hotelling模型、最小差异化与最大差异化原则 第二节双边市场理论与银行卡产业定价机制 第三节市场结构与银行卡交换费的形成 第四节电子货币的需求与供给
6.1 Hotelling模型、最小差异化与最大差异化原则 Cournot ( 1838) 提出了著名的古诺模型(Cournot模型), 描述两个非合作厂商如何设定产量以赚取最大利润而达到市场均衡。 Bertrand模型中, 厂商以价格作为决策变量, 其结论是市场均衡时,厂商的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使寡占竞争结果等同于完全竞争市场的结果,出现了价格战,企业没有经济利润,产生了所谓的Bertrand 悖论。 Hotelling模型的提出,解释了为什么一个产品会存在不同的价格, 以弥补上述三个模型的缺点和不足。Hotelling模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均衡时两家厂商会聚集在直线市场的中间处,实行相同的价格、服务和营销措施,即采取最小差异化的竞争原则。
6.1 Hotelling模型、最小差异化与最大差异化原则 Hotelling模型假设市场的形状是直线型的,长度为S,消费者均匀分布在此一线性市场中,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完全无弹性, 即不论价格多高,消费者均会购买一单位产品。有两家生产同质产品的厂商, 其单位生产成本为零。他们先决定在线性市场的某一点设厂, 设定厂址后, 再销售产品。也就是在两个寡头竞争的市场,满足条件: (1)产品同质; (2)决策变量:价格; (3)成本函数相同,且AC=MC=; (4)消费者分布在一条线性的市场上,市场总距离为S公里,每公里有一个消费者,每个消费者购买一件商品; (5)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交通成本与离商店的距离成比例,单位距离的交通成本为t。 (6)寡头1的位置位于地点A,寡头2的位置位于地点B,则:|AC|=a为寡头1固有的地盘;|BD|=b为寡头2固有的地盘,|AB|为寡头1和寡头2需竞争的地盘,若最终寡头1争夺到的地盘为|AE|=x;寡头2的争夺到的地盘为|BE|=y
结论: 一是厂商利润随着市场长度S的增加而增加,因为市场长度的增加意味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 厂商利润自然会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而增加; 二是厂商利润会随着厂商腹地(a或b)增加而增加,因为厂商的市场范围分为腹地和竞争区域,而腹地这一市场范围为该厂商所专有, 不需与另一厂商竞争, 因此腹地增加提高了厂商的利润,而这就意味着, 两个厂商都会向市场的中心移动以扩大自己的腹地而提高利润。均衡时, 必然是两个厂商位于线性市场的中间,也因此产生了最小差异化原则。
6.1 Hotelling模型、最小差异化与最大差异化原则 Hotelling ( 1929) 模型成功地解决了同一产品只能有一个价格的困惑,这是H otelling模型的成功之处, 但它本身也存在一个缺陷, 即Hotelling未考虑厂商削价竞争问题。若厂商1将价格稍微调低,则厂商1可以独占整个市场,这也说明Hotelling模型中的均衡根本不存在。 针对Hotelling模型的问题, Dp Aspremont ( 1979)将运输成本改为距离的二次函数, 即 有式成立。这样得到的最终结果是,厂商利润随着自己腹地的减少而增大, 故两厂商必然将厂址设在线性市场的端点, 以增加自己的利润, 因此又产生了最大差异化原则。
6.2 双边市场理论与银行卡产业定价机制 新经济时代如何竞争? 为客户提供价值 双边市场理论综述 在商务活动中,有些市场交易活动必须在某个平台上进行,这个平台通过一定的价格策略向交易双方(如消费者和商户)出售平台产品或服务,并努力促成它们在平台上实现交易。把具有这种特征的产业市场归属于“双边市场”。 考虑一个平台,它对每笔交易分别向买方和卖方收取和 的费用。如果在平台上实现的交易量V仅仅依赖于总的价格水平 = + ,也就是说对总价格在买方和卖方的重新分配不敏感时,该双方相互作用的市场是单边市场。与此相反,如果当保持 不变时,V随着 的变化而变化,即平台中任何需求方所面临的价格的变化都会对平台的总需求和平台实现的交易量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么这个平台市场被称之为“双边市场” 。
6.2 双边市场理论与银行卡产业定价机制 双边市场特点 首先,双边市场具有一种“交叉网络外部性”效应。网络外部性是双边市场存在的基础,网络外部性参数也是影响定价的重要因素。“网络外部性”是指某个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随着消费该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网络外部性不仅取决于消费该平台产品的同类型消费者数量,而且更取决于消费该平台产品的另一类型消费者数量。 其次,双边市场同时向两类消费群体销售具有相互依赖性和互补性的产品。所谓“相互依赖性和互补性”的产品是指平台向两类消费群体提供相同或不同的平台产品,这些相同或不同的平台产品在促成两类消费者达成交易方面是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缺一不可。
6.2 双边市场理论与银行卡产业定价机制 在双边市场中,平台对参与交易的双方所制定的价格总水平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其价格结构的合理分配。 在具有双边市场特征的产业市场中,平台对需求双方制定的价格结构通常并不与需求双方的交易成本一致,平台一方面临的价格高于其交易成本,而平台另一方面临的价格却低于其交易成本 。
6.2 双边市场理论与银行卡产业定价机制 6.2.2 银行卡产业的运作机制分析 在一笔银行卡的跨行交易中,消费者的银行(发卡行)与商户的银行(收单行)须通过中介机构(银行卡联合组织)共同合作来完成交易。简单地说,银行卡支付是由两方(收单行和发卡行)联合提供给另外两方(持卡人和商户)的一种服务。 银行卡产业的核心产品是银行卡提供给消费者和商户的服务。银行卡产业市场涉及的市场参与者包括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发卡银行、商户、为商户提供服务的收单银行以及银行卡组织。它们共同构成了银行卡产业市场的复杂网络
6.2 双边市场理论与银行卡产业定价机制 银行卡组织运作机制分析 双边市场定价与单边市场定价不同。在单边市场中,由于消费者的需求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平台运营者不能在消费者之间进行交叉补贴,交易量主要取决于价格水平,与定价结构的关系不大。而在双边市场中,比如银行卡产业,银行卡组织需要设计一种价格机制促进消费者和商户参与到平台中。因此,银行卡组织的定价不仅与银行卡交易的价格水平有关,而且更依赖于价格结构,通过将总价格在需求方之间合理分配来促进双边市场的发展,从而达到整个网络交易量最大化的目标。 由于银行卡产业具有双边市场特征,交叉网络外部性和需求的互补性限制了银行卡组织运用垄断力量的能力。在双边市场中,任何想从单个需求者一方获取超额利润的策略都将是自我毁灭的过程。比如银行卡组织设置较高的交换费,收取较高的商户扣率,从而获取超额利润,但这些利润是短期的,也是得不偿失的。
6.2 双边市场理论与银行卡产业定价机制 交换费定价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交换费是指由收单银行向发卡银行支付的一笔费用,以弥补发卡银行为吸引和维持持卡消费者而花费的成本。交换费的变化会影响到卡费和商户扣率的变化,即间接地对消费者和商户的价格结构产生影响。从收单银行角度来看,交换费是收单银行向商户提供服务的成本。交换费的增加意味着收单银行处理每笔卡支付业务的成本上升,由此它将提高商户扣率来对交换费的增加做出反应。从发卡银行的角度来看,交换费可以看作是向持卡消费者提供服务的一种回报收人。交换费的增加意味着发卡银行处理每笔卡支付业务的收入增加,此时发卡银行对交换费增加的反应是减少消费者持卡的成本,即卡费降低。所以,交换费的增加所产生的总效应是商户扣率的增加和消费者卡费的降低。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商户扣率的增加正好等于卡费的降低。增加交换费的准一效应是消费者和商户所面临的价格结构的变化,价格总水平却保持不变。因此,交换费是银行卡组织用来平衡双方需求和取得最优价格结构的惟一手段。 银行卡产业必须运用交换费这一机制间接地向消费者和商户制定价格,银行卡产业的双边市场特征——价格结构通常不反映成本结构,双边市场中的价格结构只是平衡市场交易者的需求。
6.4 电子货币的需求与供给 • 6.4.1 传统的货币需求与供给理论 • 正统经济理论之一: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 • 凯思斯在《通论》中提出,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社会总需求绝不是经常必定与社会总供给相等的,总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经济时常存在的现象。因此,经济完全可能处于非充分就业(或低于充分就业)均衡的状态。资本主义社会的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的水平。 • 凯恩斯得出的政策结沦是:放弃自由放任原则,实行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政府应当担负起调节社会总需求的责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保证社会有足够的有效需求,实行充分就业。
6.4 电子货币的需求与供给 • 6.4.1 传统的货币需求与供给理论 •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论-----货币需求理论 • 流动性偏好------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 假设条件:人们持有的财富分为货币和生息资产(债券)。货币用于满足交易需求、预防性需求,其预期报酬率为零,随实际收入增加而增加(L1=L1(Y),dL1/dY>0,Y为实际收入);债券有两种报酬---利息和资本利得,都和利息相关,投机需求随利息增加而减少(L2=L2(i),dL2/di<0,i为 利率) • 所以,实际货币需求Md/P=L1(Y)+L2(i) • 结论: (1)货币需求是不稳定的,受市场利率的较大波动而大幅波动,与实际收入之间缺乏稳定的关系,因而难以预测;(2)货币流通速度也是不稳定的 (MdV=PY=〉V=Y/(L1(Y)+L2(i))); (3)在货币流通速度波动很大的情况下,名义货币量Md与名义收入PY之间也不具有稳定关系,因而名义收入完全由货币量决定的货币数量论观点就不能成立。
6.4 电子货币的需求与供给 • 6.4.1 传统的货币需求与供给理论 • 正统经济理论之二:货币主义理论 • 凯恩斯经济理论之后被发展为“新古典综合派” (主要包括以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詹姆士·托宾和罗伯特·索洛等人为代表,亦称“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和“新剑桥学派”(主要是以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庇罗·斯拉法和尼科拉·卡尔多等人为代表,亦称“凯恩斯左派”),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所谓的”宏观经济学“;而古典的经济学理论,包括价格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以及分配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则被冠以”微观经济学”的名称; •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缺陷: • 本质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析方法,把一切重要的经济现象解释为纯粹的心理现象,回避了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即 资本主义制度及生产结构的矛盾、生产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 • 凯恩斯主义并不能解释和解决“滞胀”问题(因而出现了许多非统治地位的西方宏观经济学流派,如货币主义,奥地利学派和供给学派等)。
6.4 电子货币的需求与供给 • 6.4.1 传统的货币需求与供给理论 • 正统经济理论之二:货币主义理论 • 弗里德曼的货币学派理论特点:1)第一,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过多干预;2)第二,特别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承袭芝加哥学派“坚持货币至关重要这样一种理论研究方法”,认为“货币最重要”。 •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 货币需求函数:Md/P=f(Yp,w,rm,rb,re,(1/P)dP/dt,u) • 其中,Md/P为实际货币需求;Yp为实际持久性收入,代表财富;w为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人力财富占比越大,货币持有量就越大以加强流动性);rm为货币的预期名义报酬率;rb为债券的预期名义报酬率,包括债券的资本利得;re为股票的预期名义报酬率 ,包括股票的资本利得;为商品价格的预期变化率,也就是实物资产的预期名义报酬率;u为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结论: • 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因为在利率升高时,货币预期报酬率也升高,他们同方向变化,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相互抵消); • 货币需求对其他资产的预期报酬率也是不敏感的, • 所以:Md/P=f(Yp),因而货币需求是稳定的,从而货币流通速度也是稳定的、可预测的(VMd=PY=〉V=Y/f(Y))。 • 名义国民收入(PY)只收货币供给的影响(见后)
弗里德曼的货币供给理论 • M(货币)=C(公众所持通货)+D(商业银行存款) • H(基础货币或高能货币)=C+R(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 • 所以:M/H=[(1+D/C)D/R]/(D/R+D/C),这里m =[(1+D/C)D/R]/(D/R+D/C)为货币乘数 • 结论: • D/R和D/C与m、M同方向变化; • M、m大小涉及公众、银行、货币当局三个经济主体,一般D/R、D/C是常量或者变化很小,中央银行完全可以通过控制高能货币H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 货币供应模型 M=mH; • 通货膨胀是引起物价长期普遍上涨的一种货币现象。
弗里德曼和凯恩斯在货币传导机制理论上的分歧:弗里德曼和凯恩斯在货币传导机制理论上的分歧: • 第一、凯恩斯认为,货币供应量变化后对国民收入有实质性影响,增加货币的结果使利率降低从而增加投资,通过乘数效应引起总需求和总收入(Y)的变动,因此,货币供应量增加可以引起实际产出的增加,货币是非中性的。弗里德曼则认为货币供应量变动只能在短期内影响实际产出;从长期看,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只能影响名义变量而不能影响实际变量,因此,货币从长期看是中性的。 • 第二,凯恩斯注重狭义的市场资产和市场利率,他的传递渠道主要是货币市场上金融资产的调整,增加的货币量通过两条渠道被吸收:一是货币收入增加后所增加的货币交易需求量;二是随着利率下降后增加的货币投机需求量。弗里德曼认为应该考虑广义的资产和利息率,就是说,传导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在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同时进行,通过物价普遍上涨吸收过多的货币量。 • 第三,凯恩斯非常重视利率的作用,认为利率是传导机制的中心环节,货币供需和总体经济的均衡是通过利率的变化来调节的。而弗里德曼则重视收入支出在传导中的作用。认为人们主要根据收入来确定现金持有量,反对把利率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向导。
6.4 电子货币的需求与供给 • 6.4.2 电子货币理论 • 电子货币具有传统货币的一般属性:如主要用于小额交易;在商品交易支付中,交易行为的自主性,交易条件的一致性,交易方式的独立性和交易过程的可持续性;并且容易分割,便于携带等特性. • 电子货币与传统货币的区别 • 发行者不唯一:货币发行”非中央银行化” • 非标准产品:由不同机构自行开发设计个性化产品,担保依赖发行者自身的信誉和资产,风险不一致,使用范围受到设备、协议等限制 • 匿名问题 • 境域限制问题 • 流通、防伪、更新等问题
电子货币对现有货币层次的划分和计量的冲击 • 根据流动性的不同,传统货币可以划分为多个层次:M0、M1、M2等 • M0:流通中的现金 • M1: M0+企业活期存款+农村、机关部队存款 • M2: M1+企业定期存款+自筹基本建设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 问题: • 传统划分的前提: • 存在不同特性的货币工具:现金,存款和债券; • 货币工具之间存在明显界限,且在一定统计期内相对稳定 • 电子货币各层次之间的界线正在淡化 • 各层次货币之间可以迅速转换 • 各层货币间转换的交易费用降低,不同形式的货币替代性加大(证券保证金不在M2) • 电子金融交易的地域模糊性带来的货币计量混乱
电子货币的发行-商品化 • 发行主体非中央化——银行、信用卡公司、IT企业,甚至一些大型传统企业,都成了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 • 发行电子货币的收入 • 发行和出售电子货币可以吸收大量短期资金,获得了一笔“免费”资金收益。 Ed(免费资金直接受益)=Em(未用于支付的期望值).R(收益率)=MφeR • 发行电子货币可以为消费者在消费企业库存的“产品”时提供支付便利,扩大原有产品的销售,获得间接收益。 Ei(间接受益)=ΔQ.P=MQeP (Qe=dQ/dM>0,Q为产品产量) • 发行电子货币获得的意外利得: Єt • 因此发行货币收入: E=Ed+Ei+ Єt=aM+ Єt
电子货币的发行-商品化 • 发行电子货币的成本 • 设计与“生产”的成本 • 设计费是一次性费用,生产费为复制电子数据的费用,成本为0,所以设计与生产电子货币的成本是固定费用; • 推广费用 • 为提高消费者对电子货币的认知程度和使用的便利程度,发行者需要进行广告宣传,提供支持设备,这笔费用为发行的主要费用; • 电子货币的广告宣传费用具有递减的性质; • 表面上,使用设备的投入会随着电子货币发行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事实并非如此。当商家与消费者之间使用纸币交易与使用电子货币交易的总费用之差大于电子货币设备价格时,为便于交易商家会主动购置设备;另外,电子货币发行者也可加入已有的支付卡网络系统(需支付一定加盟费用),以便使用它的设备 。因此总体上,设备费用为固定费用,与电子货币的发行量无关。 • 额外损失(如黑客仿造、技术故障等),它是一个随机变量。 • 因此发行成本: C=C。(设计费用与设备费)-bM(广告费)+rt(广告费)
电子货币的发行收益 U=E-C=(aM+ Єt)- (C。-bM+rt)=βM-C 。+ξt,(β=a+b, ξt= Єt-rt) 与一般商品生产在“利润最大化”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不同,由于β>0,因此发行电子货币的利润是发行量的单调递增函数; 当M<C。/ β,电子货币的发行者出现亏损;反之获得超额利润。
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影响 • 货币理论:货币供应量M等于基础货币H与货币乘数m之积,也等于货币C与存款D之和: • M=mH; M=C+D • 这里,基础货币包括储备(法定准备RR与超额准备ER)和通货之和;即有H=R+C=RR+ER+C。 • 货币乘数m = M/H= ( 1+C/D)/ (RR/D+ER/D+C/D ) • 其中RR/D为法定储备率,ER/D为超额储备率,C/D为通货比率 • 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 基础货币是一个内生变量,并非完全由央行控制的外生变量(这是因为ER/D由商业银行决定,现金漏损率和C/D由公众决定),在发行电子货币的情况下,基础货币将逐渐减少; • 电子货币的发展打破了中央银行作为调节基础货币对RR和ER的垄断控制,存款准备金总额趋于降低。
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 在发行电子货币的情况下,这些电子货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价值储藏手段时,作为货币存量的一部分,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货币供应量M=Ce+E+De • me = M/ H= (Ce/De +E/De+1)/(RRe/De+ERe /De + Ce/De) • 若电子货币替代的是现金,则De=D,Ce/De<C/D,而Ce/De+E/De=C/D,分子不变,分母变小,货币乘数将变大; • 若电子货币替代的是存款,则Ce=C,E+De=D,分子不变,分母变小,货币乘数将变大
在电子货币存在的情况下,社会货币供应量Me(g为电子货币发行后未被用于支付的比例,w为电子货币初始发行的比例,n是电子货币的流转次数)在电子货币存在的情况下,社会货币供应量Me(g为电子货币发行后未被用于支付的比例,w为电子货币初始发行的比例,n是电子货币的流转次数) • 结论:如果没用强制性的法律限制和垄断,在电子货币市场化发行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对电子货币的初始发行量、支付比例及流转次数都无法控制;要控制货币发行量,只能被迫调整基础货币供应量。 • 在电子货币存在的情况下,货币乘数me的影响因素由4个扩展到7个
电子货币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影响 • 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 • Md /P=f (i, y) • 以费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函数: • Md/P=f (Yp, Rb-Rm, Re-Rm, π e-Rm) • 两个货币需求函数都隐含了这样的假设: • 货币的不同用途之间存在确定的界限,且这种界限是相当稳定的。 • 凯恩斯表现为不同的需求动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流动性偏好与投机动机的流动性偏好合而为一;消费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可能既是利率的函数,又是收入的函数。 • 弗里德曼为不同的财富结构和各种资产的预期收益与机会成本的结合。投资结构可变性增加
电子货币对货币需求函数的影响 • 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需求量的关系 • 传统货币数量论认为: M0V0=P T(1) • 在电子货币对通货和存款货币的挤占和取代下,上式变为M0*V0+E*VE=PT (2) • M0*为未被完全取代的纸币,E*为电子货币的数量,VE为电子货币的流通速度 • 分析电子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 电子货币使用的初期阶段,货币流通速度(以V0为主)将呈下降的态势 • 一定临界点后,随着电子货币使用量的逐渐扩大,M0*呈现快速向其他层次货币转化的趋势(减少);同时,面E*和VE都趋于增大,在以VE为主的货币流通速度时期,整体货币流通将呈现上升趋势。
结论 • 发达国家货币流通速度的历史变化规律是一致的,如在全球金融创新浪潮中,市场化程度高的欧美国家的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特征都呈V字型,即货币流通速度先随货币化的深入而下降,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又随金融创新和经济稳定化程度的提高而上升。
电子货币对现有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 • 电子货币对货币发行权的影响:货币主权弱化 • 传统的货币由国家垄断发行,货币供应量由央行控制,货币全球化,电子货币比政府货币更具吸引力? • 电子货币发展的高级阶段,将使得央行货币发行职能下降 • 铸币税减少 • 对银行准备金需求的影响 • 再贴现率政策 • 公开市场操作 • 电子货币对金融调控的影响 • 电子资金转帐系统使得流通现金减少,减弱了央行对银行系统的控制力 • 电子现金的多主体发行,消弱了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 电子货币机构的审慎监管 • 电子货币对金融监管的影响 • 电子货币的虚拟化、网络化带来的特殊金融风险; • 电子现金发行主体的认定和监管问题使央行面临两难境地; • 央行监管程度与存款准备金的关系。
作业 • 1. Describe the different forms and character E-cash • 2. What roles the electronic cash will pay in the future life? • 3. Sum up the various players and comparing their ways to pay on the internet. • 4. Describe the transaction process of credit card. • 5. What is two-sided mar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