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likes | 672 Vues
第七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 内容提要. 土壤空气与大气的组成差异 土壤空气的运动方式 土壤热量来源及土壤的热量平衡 土壤热容量及计算 土壤导热率 土壤水、气、热三者相互关系. 第一节 土 壤 空 气. 土壤空气. 一、土壤空气的数量与组成. 土壤空气与土壤水分存在于土体孔隙内,在一定容积的土壤中,在孔隙度不变的情况下,两者所占的容积比数量,土壤空气随土壤水分而变化,而且呈相应的消长关系。. 土壤空气. 通气良好的土壤,其空气组成接近于大气,若通气不良,则土壤空气组成与大气有明显的不同。. 土壤空气与大气组成的数量差异(容积 % ).
E N D
内容提要 • 土壤空气与大气的组成差异 • 土壤空气的运动方式 • 土壤热量来源及土壤的热量平衡 • 土壤热容量及计算 • 土壤导热率 • 土壤水、气、热三者相互关系
土壤空气 一、土壤空气的数量与组成 土壤空气与土壤水分存在于土体孔隙内,在一定容积的土壤中,在孔隙度不变的情况下,两者所占的容积比数量,土壤空气随土壤水分而变化,而且呈相应的消长关系。
土壤空气 通气良好的土壤,其空气组成接近于大气,若通气不良,则土壤空气组成与大气有明显的不同。 土壤空气与大气组成的数量差异(容积%) 一般越接近地表的土壤空气与大气组成越相近,土壤深度越大,土壤空气组成与大气差异也越大。
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 土壤 空气 与近 地表 大气 组成 的差 别 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 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高于大气 土壤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
土壤空气 二、土壤空气的运动 土壤与外界不断地进行气体的交换,如果土壤空气和大气不进行交换,土壤空气中的氧气可能会由于土壤生物的存在,而在12-40h被消耗无余。 土壤空气运动的方式有两种:对流和扩散。 影响土壤空气运动的因素有气象因素、土壤性质及营林耕作措施等。气象因素主要有气温、气压、风力和降水等。
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的对流 对流是指土壤与大气间由总压力梯度推动的气体整体流动,也称为质流。对流的流向一般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qv是空气的容积对流量,即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横截面积的空气容积;k为通气孔隙透气率;是土壤空气粘度;p为土壤空气压力的三维梯度。 土壤空气对流可用下式描述: qv=-(k/)p
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的扩散 气体扩散是指气体分子由浓度大(或分压大)处向 浓度小(或分压小)处的运动。 qd:扩散通量(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扩散的质量); D:在该介质(土壤)中扩散系数(其量纲为面积/时间); c:某种气体的浓度(单位容积扩散物质的质量); x:扩散的距离; dc/dx:浓度梯度。 土壤气体扩散可用Fick第一定律表示: qd=-Ddc/dx
土壤空气 CO2 O2 在分压梯度的作用下, 驱使CO2气体分子不 断从土壤中向大气扩 散,同时使O2分子不断从大气向土壤空气散。土壤的 这种从大气中吸收O2,同时排出CO2的气体扩散作用, 被称为土壤呼吸。 土壤呼吸强度是土壤代谢能力的标志,也是衡量土壤肥 力的指标之一。一般情况下,这种扩散作用是土壤与大 气交换的主要机制。
土壤热量 一、土壤热量的来源 太阳辐射能:土壤热量的最基本来源。 生物热: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过程是放热的过程。 释放的热量,一部分被微生物自身利用,而大部分可用来调节土温。 地球内热
土壤热量 二、土壤表面的辐射平衡及影响因素 地面辐射平衡
土壤热量 地面辐射平衡 ΣR=[(I+H)-(I+H)×a ]+(G-E) I + H:太阳辐射,投入地面的太阳总短波辐射; (I+H)×a:反射,被地面反射出的短波辐射; a:地面反射率; E:地面辐射,土壤向大气进行的长波辐射; G:大气逆辐射,大气向地面产生长波逆辐射。 一般是白天ΣR为正值,地面增温;夜间ΣR为负值,地面冷却。
土壤热量 地面辐射平衡的影响因素 1. 太阳的辐射强度 日照角越大 ,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越多。 2. 地面的反射率 太阳的入射角越大,反射率越低,反之越大。土壤的颜色、粗糙程度、含水状况,植被及其他覆盖物等都影响反射率。
土壤热量 3. 地面有效辐射 影响地面有效辐射的因子有: (1)云雾、水汽和风:它们能强烈吸收和反射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使大气逆辐射增大,因而使地面有效辐射减少; (2)海拔高度:空气密度、水汽、尘埃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大气逆辐射相应减少,有效辐射增大; (3)地表特征:起伏、粗糙的地表比平滑表面辐射面大,有效辐射也大; (4)地面覆盖:导热性差的物体如秸杆、草皮、残枝落叶等覆盖地面时,可减少地面的有效辐射。
土壤热量 三、土壤的热量平衡 土壤热量收支平衡可用下式表示: S=Q±P±LE+R S为土壤在单位时间内实际获得或失掉的热量;Q为辐射平衡;L为水分蒸发、蒸腾或水汽凝结而造成的热量损失或增加的量;P为土壤与大气层之间的湍流交换量;R为土面与土壤下层之间的热交换量。 一般情况下,白天热量平衡方程计算出S为正值,即土壤温度升高; 夜晚S为负值,土表不断向外辐射损失热量,温度降低。
土壤热量 四、土壤热性质 土壤热容量 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的热量,被称为土壤热容量。 以C代表质量(重量)热容量[单位是J/(g·℃)],CV代表容积热容量[单位是J/(cm3·℃)]。C与CV的关系为: CV=C·ρ ρ是土壤密度。
土壤热量 土壤不同组分的热容量
土壤热量 不同土壤的固、液、气三相物质组成比例是不同的,所以Cv可表示为: Cv=mCv·Vm+oCv·Vo+wCv·Vw+aCv·Va mCv、oCv、wCv和aCv分别为土壤矿物质、有机质、水和空气的 容积热容量,Vm、Vo、Vw、Va分别为土壤矿物质、有机质、水和 空气在单位体积土壤中所占的体积比。 因空气的热容量很小,可忽略不计,故土壤热容量可简化为: Cv=1.9Vm+2.5Vo+4.2Vw〔J/(cm3·℃)〕
土壤热量 导热性: 土壤吸收一定热量后,一部分用于它本身升温,一部分传送给其邻近土层。土壤具有将所吸热量传导到邻近土层的性能,称为导热性。 导热率: 导热性大小用导热率(λ)表示,即在单位厚度(1cm)土层,温差为1℃时,每秒钟经单位断面(1cm2)通过的热量焦耳数。其单位是J/(cm2·s·℃)。 土壤导热率
土壤热量 导热率的计算 热量的传导是由高温处到低温处,设土壤或其它物质两端的温度为t1、t2,土壤的厚度为d,在一定时间(T)内流动的热量为Q。则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A)上流过的热量为Q/AT。两端间的温度梯度为(t1-t2)/d,故导热率根据定义为:
土壤热量 土壤不同组成分的导热率
土壤热量 矿物质虽然导热率最大,但它是相对稳定而不易变化的。而土壤中的水、气总是处于变动状态。因此,土壤导热率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土壤孔隙的多少和含水量的多少。 干土 湿土 当土壤干燥缺水时,土粒间的土壤孔隙被空气占领,导热率就小;当土壤湿润时,土粒间的孔隙被水分占领,导热率增大。因而湿土比干土导热快。
土壤温度 一、土壤温度的时间变化 大气和土壤月平均温度变化图
土壤温度 夏季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图
土壤温度 夏季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图
土壤温度 二、土壤温度的空间变化 土壤温度的空间变化主要受纬度、海拔高度及地形等因子的影响。 1、纬度 纬度增高,地面所接受的辐射能减少,所以高纬度地区的土壤温度一般低于低纬度地区。 2、海拔高度 由于高山气温低,当地面裸露时,地面辐射增强,所以在山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土温还是比平地的土温低。
土壤温度 3. 地形等因子 地形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坡向与坡度方面。 北半球的南坡(即阳坡),太阳光的入射角大,接受的太阳辐射和热量较多,蒸发也较强,土壤较干燥,土温比平地要高。北坡(即阴坡)的情况与南坡则相反。坡度越陡,南、北坡向的温差就越大。
水气热调节 一、土壤水、气、热 的关系 土壤水、气、热是组成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三者是互为矛盾,又互相制约的统一体。 1. 土壤水和空气 土壤水和空气共存于土壤孔隙,它们之间有着相互消长的数量关系。 土壤含水量达到全容水量时,其大小孔隙往往充满水,造成土壤的通气状况不良。当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时,其大多数大孔隙充满了空气。当土壤含水量进一步降低,有许多毛管孔隙也为空气充满。这时容易造成土壤水的供应不良,形成植物的旱害。
水气热调节 2. 土壤水和土壤温度 湿土温度上升慢,下降也慢,不同土层深度的温度梯度也比较小;干土温度上升快,下降也快,而且不同土层深度的温度梯度也比较大。 3. 土壤热量对土壤水、气的影响 当土温较高时,土壤的蒸发量也较大,土壤易于失水干燥,易于通气。土壤不同层次中的温度梯度还可引起土壤水分的运动,即从热处向冷处的运动;特别是土壤冻结时可导致上层滞水,促使土壤过湿和通气不良。
水气热调节 二、土壤水、气、热的调节措施 通过耕作和施肥,改善土壤的 物理性质 灌溉和排水措施 混交、间种措施 采用人工覆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