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中越战争

中越战争. 对越自卫反击战. 1979 年中越战争 (又称 第三次印度支那战争 )是指于 1979 年 2 月 17 日至 3 月 16 日爆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之间的战争。中国军队在短时间内占领越南北部几个重要城市,一个月之内便宣布胜利,撤出了越南。越方在中方撤出之后也宣布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令中越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到最低点,并使大量华裔越南人持续逃亡。两国在整个八十年代持续爆发边界冲突,即两山战役,中国军队攻占老山、者阴山地区。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后,两国关系逐步恢复正常,陆地边界也最终划定。. 战况图. 中越关系.

rhona-berg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中越战争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越战争

  2. 对越自卫反击战 • 1979年中越战争(又称第三次印度支那战争)是指于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爆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之间的战争。中国军队在短时间内占领越南北部几个重要城市,一个月之内便宣布胜利,撤出了越南。越方在中方撤出之后也宣布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令中越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到最低点,并使大量华裔越南人持续逃亡。两国在整个八十年代持续爆发边界冲突,即两山战役,中国军队攻占老山、者阴山地区。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后,两国关系逐步恢复正常,陆地边界也最终划定。

  3. 战况图

  4. 中越关系 • 法越战争中,中国与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有着近似于同盟的关系,双方都反对当时统治越南的法国殖民政权。在越战期间,中国和苏联都向越南提供了援助,共同反对美国。 • 1969年3月中苏爆发珍宝岛冲突,差点引发大规模战争。此后,中国与苏联持续处于敌对状态,而中美关系则开始正常化。1978年6月29日,越南加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苏联出于牵制中国的目的,1978年11月3日与越南签订了带有军事援助性质的《苏越友好合作条约》,支持越南在中南半岛的扩张。加上越战后期,越南政府发现周恩来等人认为,一个强大的越南不利于中国对中南半岛的控制,只希望北越维持北纬17度线以北的疆域,此一发现使越南政府深感激愤,导致越南与中国关系的进一步交恶。

  5. 进一步恶化 • 1978年12月16日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将于1979年1月1日建交,美国将于同一时间与中华民国(台湾)断交,美国总统卡特同时宣布将于4个月内撤出2千名驻台军事人员及废止1954年与中华民国签定的《中美共同防御条约》。邓小平于1979年1月1日访问美国,并对卡特提到:“小朋友不听话,该打打屁股了。” 中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两岸三通(通邮、通商、通航)与四流(经济、文化、体育、学术等交流),中国此举使越南政府有被出卖的疑虑。

  6. 领土纠纷和战前冲突 • 中越双方的陆地疆界长达1300公里,从1978年9月以后,双方都指摘对方军队越界以及本国军民被对方杀害。在这场战争之前,河内政府由于苏联的支持而与中国交恶,仇视华人,开始将南方的私人企业收归国有,由于居住在越南的华侨华裔普遍较富裕,许多企业为华人所有,这项被中国指摘为排华的举动,确实使华人丧失了财产,并受到残酷的政治压迫,许多平民遭到秘密逮捕和肆意杀害,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抛弃财产甚至家人逃亡。 • 越南方面对位于中越边境的陆地(在清末边界划分中,划入中国的部分,居民亲中)、海洋提出主权要求,尤其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远离中国陆地而离越南较近的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其传统领海的岛屿纳入其版图范围深感不满,出兵占领了南沙群岛部分岛屿,并与中国发生了小规模的边境冲突。中国政府方面声称“上述种种举动威胁了中国的边境安全和影响了东南亚的局势稳定”,“为了捍卫主权,惩治侵略者”而发动了“自卫还击战”。

  7. 越南入侵柬埔寨 • 虽然越共和红色高棉曾经有过合作,但是当红色高棉的领袖波尔布特掌权并建立民主柬埔寨政权后双方关系开始恶化。 • 波尔布特执政期间,红色高棉试图逐步将柬埔寨改造为无分任何阶级的社会,将所有城市居民强行驱赶至农村,实行恐怖统治和全国大清洗。1978年5月,大清洗激发了反波尔布特的起义,被镇压后,流亡者在越南成立了“柬埔寨民族团结救国阵线”,领导者是红色高棉曾任师长、省委书记的高层领导人韩桑林。1978年,苏联和越南签订友好同盟条约;同年12月25日,10万经历越战洗礼的越南“志愿军”发动势如破竹的进攻。1978年12月,越军进攻柬埔寨,并于1979年1月7日攻占柬埔寨首都金边,推翻了与中国友好的民主柬埔寨(红色高棉),成立了傀儡政权“柬埔寨人民共和国”。当时的中国对此不满,通过在联合国的投票,仍承认红色高棉政权(即民主柬埔寨)为柬埔寨的合法政府。 • 普遍认为越南入侵柬埔寨是日后引发中越战争的一大原因。

  8. 战争准备与双方舆论 • 1978年12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军委正式下达作战命令,称“无论战果如何,我军攻克高平和谅山后不得恋战,即行撤回”。同时,与苏联、蒙古接壤的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兰州军区、新疆军区均进入临战状态,这四大军区的乙种步兵师补充人员装备扩编为战时甲种师,各野战军离开营区进入野战地域(参见63军大事记、16军大事记)。这也反应出当时中国认为主要的威胁在北方(指苏联),因此在越南战场上投入的仅是次要兵力。

  9. 广州军区于1979年1月8日上午完成战术准备:4个野战军、3个地面炮兵师和高射炮兵师、铁道兵3个团、1个通信团、1个防化团、航空兵13个团另6个大队全部进入待命地点。(另空军高炮和地空导弹部队也同时完成战术部署;海军南海舰队在川岛以西各港口集结各型舰艇一百二十余艘和作战飞机一百七十余架。)广州军区于1979年1月8日上午完成战术准备:4个野战军、3个地面炮兵师和高射炮兵师、铁道兵3个团、1个通信团、1个防化团、航空兵13个团另6个大队全部进入待命地点。(另空军高炮和地空导弹部队也同时完成战术部署;海军南海舰队在川岛以西各港口集结各型舰艇一百二十余艘和作战飞机一百七十余架。) • 昆明军区临阵易帅,杨得志司令员1979年1月7日中午抵昆明上任,8至10日军区扩大会议研究作战部署预案。然而开战前夕杨得志突然生病,(杨得志在战前一星期左右在蒙自机场对即将参战的营以上军官进行了战前部署)昆明军区的实际指挥为昆明军区副司令张铚秀和查玉升。12日总参、军区、军、师各级领导赴边境调研。同时参战的11军、第13军、第14军和云南省军区边防部队,以公铁输送紧急开进,至1月10日凌晨完成战役展开,2月9日深夜完成了作战准备。2月15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过期失效,2月17日,中国发动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在越南北部与越军展开了战争。

  10. 中国中央人民广播台称: • “越南政权三番四次挑起边界事端,严重地骚扰了中国边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国一再发出警告,越方却置若罔闻,一意孤行,中国政府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发动边界自卫反击战,对越南实行惩罚。 • 越南的河内之声广播电台,则指责“北京扩张主义集团”,表示: • “北寇(指位于越南北方的中国)妄图侵占邻邦的领土,以遂其称霸亚洲的狂妄野心,(越南共产党)党中央和政府号召全体军民再次奋起反抗外族侵略。

  11. 中国方面作战计划的确定 • 战争分别由中国的西线云南省和东线广西壮族自治区两个作战方向,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云南省实际作战由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张铚秀指挥;广西壮族自治区作战由当时的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指挥。总共动用了9个军29个步兵师

  12. 许世友 杨得志 张铚秀 越军指挥武元甲大将

  13. 双方伤亡 • 根据后来昆明军区后勤部编写的《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工作总结》,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广西、云南参战的解放军、支前民兵共牺牲6,954人,伤14,800多人;2月17日至2月27日击毙越军15,000人,2月28日至3月16日击毙越军37,000人,预计越方总死亡人数超过80,000人。 • 尽管这场战争中国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并且在一个月之内便攻打到谅山市然后撤退,但是根据越南国防部军事历史院编的《越南人民军50年 (1944-1994)》(军事译文出版社有中译本),2月17日,中国出动60多万军队,数百辆坦克装甲车,数千门大炮,在广宁至莱州的整个北部边界全线对越南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经过30个昼夜(2月17日至3月18日)的战斗,越南消灭和重创了中国3个团18个营,击毁和击伤550辆军车(坦克装甲车280辆),击毁115门大炮和重型迫击炮,缴获了大量武器,伤6万余人,击毙2万。

  14. 中国方面的战后总结与影响 • 通过此战,中国打击了越南自越战胜利后膨胀的信心,维持了中国西南边疆的稳定,同时维持了东南亚的和平局面,并为柬埔寨问题的最终解决打开了道路。1979年的中越战争及之后的两山战役,令越南经济几乎陷入停顿。中国对越南北部的毁灭性打击使中国收回了大量援助越南的物资。对中国国内,此战奠定了邓小平的地位,为其后邓小平对军队的改革和经济上的改革开放打开了道路。在国际上,中国对越南的打击也使得中美关系进入蜜月期。 • 同时,此次战争也使中国吸取了很多教训,诸如战争期间中国军队无可识别之军阶、军衔制度,导致指挥体系严重紊乱,战后中国军队全面恢复文革前军阶、军衔制度。越军善用曾经造成美军大量伤亡之诡雷埋设,再度使中方伤亡惨重。

  15. 战争对越南的影响 • 对越南方面来说战争的影响是持久的。中国军队在撤退回中国的过程中回收了此前援助越南的物资,并使越南的村庄、公路、铁路遭到巨大破坏。某著作记录的损失包括了428家医院、735所学校、8万顷农田被毁和40万头牛被抢走或杀掉。 • 《对越战争亲历记》中说“连越南的牛见了163师的官兵都跑得远远的。” • 这场战争加剧了对在越华裔的歧视,许多人被迫移民。他们之中很多人被迫成为船民逃难,而最终移居到澳洲、欧洲或北美的其他亚裔社区,也有部分华裔回到中国境内定居。

  16. 世界各国态度 • 1979年2月22日,中国新华社汇总了各国对中国进攻越南的态度: • 谴责中国,支持越南,并要中国撤军及停火: •  苏联、  波兰、  东德、  捷克斯洛伐克   匈牙利、  保加利亚、  阿尔巴尼亚、  蒙古国、  阿富汗、   埃塞俄比亚、  安哥拉、  莫桑比克和 柬埔寨人民共和国(柬埔寨亲越南的韩桑林政权)。包括了苏联及其大部分卫星国。 • 对中国表示遗憾,要中国撤军: •  老挝、  缅甸、  印度。 • 反对中国及越南的军事行动: •  瑞典、  加拿大; 并要求中国撤军:  新西兰。 • 要求中国从越南撤军、越南从柬埔寨撤军: •  日本、  泰国、  马来西亚、  新加坡、  印尼、  菲律宾、  伊拉克、  北也门、  丹麦、  芬兰、  挪威、  英国、  荷兰、  意大利、  南斯拉夫、  罗马尼亚、  美国、  澳大利亚。 • 对中国和越南都表示遗憾、希望越南和柬埔寨都能支配自己命运:西德、  奥地利、  瑞士、  比利时、  卢森堡、  法国、  西班牙、  希腊。 • 呼吁谈判解决问题: •  孟加拉国、  塞浦路斯、  冰岛、  爱尔兰共和国、  埃及、  利比亚、  马利、  马达加斯加。 • 公开声明不表态: 葡萄牙。 • 支持中国: •  朝鲜、民主柬埔寨。

  17. 有图有真相

  18. 二十年前的中越边境防御战以血腥和酷烈闻名一时。在战争中,双方都有士兵被俘。越方战俘受到中方一贯的优待,而越南人在中国女战俘身上却犯下了令人发指的战争暴行――这就是中国“海豹人”。战争中,有一些中国的女兵(大概就是一些医护人员和通信兵吧)被俘。 她们一落入越方魔手,随即便遭到显然是有计划的反复的**,等她们怀孕后,便被锯掉了四肢!有的女俘绝食求死,随即被强行注射葡萄糖。在交换战俘时,这些已人不人,鬼不鬼的女战俘便被交还中国。一次战斗中,我方攻克了一个越方距点,在其中发现了几个女“海豹”。

  19. 十年边境冲突 • 解放军撤军后,越南军队又相继占领了中越边境许多骑线点,并占领了老山、者阴山等地区,不断对中国境内进行骚扰。1979年中越战争结束后,越南又对中越边境进行了数千次袭扰,均被解放军击退,解放军歼灭越军1800余人。1980年10月至1981年5月,昆明军区司令员张铚秀奉命率领昆明军区解放军对入侵云南省罗家坪大山和扣林山的越军进行还击,解放军收复罗家坪大山和扣林山,歼灭越军200余名。 此后,中国方面又经过精心的准备,于1984年4月发动了争夺老山和者阴山的两山战役,经过三年的反复战斗,解放军获得战争胜利,并最终占领这两个地区,包括占领了一些原属越南境内的山峰。

  20. 中越关系正常化和边界勘定 • 1991年苏联解体后,越南失去苏联支持,并被国际孤立,于是中越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两国政府和人民很少提及当年的军事冲突。不过今天越南仍然维持着世界上最庞大的陆军之一,原因可能是出于对中国的防范。 • 在经过多年谈判之后,中国和越南签署了边界条约,勘定了两国的陆地边界,不过具体分界线的信息至今没有被完整公开。两国的海上边界争议仍然没有解决。

  21. end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