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 likes | 869 Vues
第二章 力與運動. 目 錄. 第一節 速度與速率. 第二節 加整度與等加速度. 第三節 力的作用. 第四節 牛頓三大運動定律. 第五節 生活中的力. 第一節 速度與速率. 位置. 「運動」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呢?當我們 發現一物體的位置正在改變時,就能說此 物體處於運動狀態。所以運動學是描述物 體的位置和其隨時間變化的一門學問。當 位置發生變化時,物體的運動現象就出現 了,若物體之位置沒有發生變化則稱物體 處於一「靜止」之狀態。. 位移. 位置移動時所產生的物理量稱為位移。位 移表示起點和終點二個位置間的相對關係
E N D
目 錄 第一節 速度與速率 第二節 加整度與等加速度 第三節 力的作用 第四節 牛頓三大運動定律 第五節 生活中的力
位置 • 「運動」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呢?當我們 • 發現一物體的位置正在改變時,就能說此 • 物體處於運動狀態。所以運動學是描述物 • 體的位置和其隨時間變化的一門學問。當 • 位置發生變化時,物體的運動現象就出現 • 了,若物體之位置沒有發生變化則稱物體 • 處於一「靜止」之狀態。
位移 • 位置移動時所產生的物理量稱為位移。位 • 移表示起點和終點二個位置間的相對關係 • ,所以不管過程是如何的移動,只要前後 • 的二個位置固定,那麼此位移量也會跟著 • 固定下來。除了位移量外,還須知道位移 • 的方向,即物體向何方移動,所以位移為 • 一向量,我們可用以下的式子來表示。
路徑長 • 路徑長是指物體所經過軌跡的距離。路徑 • 長與方向無關,僅跟長短有關,所以路徑 • 長不為一向量,而為一純量;路徑長常用 • 的單位有公里(km)、公尺(m)、公分 • (cm)。
例題1 =12cm(向右) (1)位移=起點到終點的距離 (2)路徑長= =3+5+8+2=18(cm) • 在一張地圖上,分別有5個標地點,如圖所示A、B、C、D、E點,而各個標地點的距離分別為,AC=3cm、CD=5cm、DE=8cm、EB=2cm、AB=12cm,試問如果小華從A點經過CDE到B點,求其 (1)位移 (2)路徑長。
隨堂練習 • 如圖所示,小明開車從A點出發,經B點、 • C點、D點,最後回到了A點,且AB=5km • 、BC=5km、CD=5km、DA=5km,求小 • 明之位移與路徑長? 因為初位置=末位置 所以位移=0 路徑長=5+5+5+5 =20(km)
速度 • 當物體的位置隨著時間而發生變化時,即 • 產生了位移,而物體在單位時間內的位移 • 就稱為速度。速度可用來表示物體移動的 • 快慢,因為位移具有大小和方向,所以速 • 度亦具有大小和方向;由此可知速度是一 • 向量,且速度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是一致 • 的,同時也是物體運動的方向,我們可以 • 用公式2-1來表示速度。
平均速度 • 某段時間內物體的位移。
瞬時速度 ◆ 為一極短之時間間隔 • 極短時間內,物體的位移。
速率 • 「速率」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程度的物理 • 量。物體的速率是指在單位時間內所經過 • 的路徑長,與運動的方向無關。
平均速率與瞬時速率 ◆ 為一極短之時間間隔 • 物體在運動的過程中速率並非都保持一定, • 所以我們可再定義出平均速率跟瞬時速率。
例題2 • 如下圖所示,有一 • 人從A出發到B,再 • 回到A,一共花費了10秒鐘,求其 (1)平均速度 • (2)平均速率? • (1) A→B→A,位移=0,所以 • (2) A→B→A,路徑長=60m,
隨堂練習 • 有一直線前進之車輛,以30公里/時的速率行 • 進了0.5小時,又以50公里/時的速率行進了 • 0.3小時,最後以80公里/時的速率行進了0.6 • 小時,求此車在此行進過程中的平均速度? 根據平均速度=總位移/總時間 = =55.7公里/小時
平均加速度 • 當一物體在一特定的時間內,其速度大小有了改變 • ,那麼我們可以說此物體在這一特定時間內做加速 • 度運動,因此加速度可定義為每單位時間內的速度 • 變化量。如下列2-7之公式:
平均加速度(續) • 在公式2-7中a稱為平均加速度,可得知特 • 定時間內速度的平均變化量,若直線運動 • 物體在t1到t2這段時間,物體速度沒有改變 • ,即v2=v1,此時a=0,表示物體在這段時 • 間內做等速度運動。
平均加速度(續) • 直線運動物體速度改變了,即v2≠v1,此 • 時a≠0,表示物體在這段時間有可能為速 • 度增加的加速度運動或為速度減慢的減速 • 度運動,這兩者皆稱為加速度運動。
瞬時加速度 ◆ :小到趨近於 0 • 當所選取的時間很短,短到趨近於零時,即 • 可定義出瞬時加速度。換句話說,在極短時 • 間內的平均加速度即為瞬時加速度。
等加速度 • 當物體在運動時,其 • 加速度保持不變,即 • 速度的方向及大小對 • 時間的改變均相同, • 則稱此運動為等加速 • 度運動。當物體做等 • 加速度運動時,其任 • 一時段之平均加速度均相同。
等加速度(續) - 公式2-9 2-3 2-3
等加速度(續) - 公式2-10 由 代入 移項整理後可得
等加速度(續) - 公式2-11 公式(2-9)、(2-10)、(2-11)為等 加速度運動之三個基本公式,經由這三 個公式便可求得等速度的完整條件。
例題3 • 道路上有一輛向北的車子以等加速度運動直線行駛,在10秒內速度從 30 m/s變成50 m/s試求出(1)這輛車子在這10秒內的加速度。(2)再經過15秒後,這輛車子的速度為何?(3)在總時間(25秒)內,這輛車子一共移 動了多少距離?
隨堂練習 • 一輛汽車以40公尺/秒的速度做等加速度 • 運動行駛,突然遇到紅燈而緊急煞車,若 • 想在4秒內停止,則汽車之加速度為多少? • 又車子在煞車期間所行走的距離是多少?
力的性質與種類 圖2-7 磁鐵吸力 • 凡是能使物體發生形變或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之作用,我們統稱為「力」。例如拉長橡皮筋、推動物體、磁條吸引鐵釘等,這些都是力的作用。
力的性質與種類(續) • 力的種類很多,可分為超 • 距力及接觸力。所謂的超 • 距力指二物體不需要相互 • 接觸,即使相隔一段距離 • 也會有力的作用,例如重 • 力、電力、磁力。接觸力 • 其作用透過物體的接觸達 • 成,例如彈力、浮力、摩 • 擦力。 圖2-8 船是透過浮 力在水面行駛
力的三大要素 • 每一種力都包含了力的大小、方向及作用點三大要素,分別說明如下:(一)力的大小:力的首要條件。(二)力的方向:力具有方向性,所以可知力為一 向量。(三)作用點:光有大小跟方向是不夠的,若沒有 作用點的話,那跟沒有施力是一樣的結果; 且若一力之大小和方向皆相同,卻會因作用 點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效果。
兩力之相加減 N N N N N N 圖一 圖二 • 如圖一所示:(1) 圖一上方有二力,分別為5N和3N,若此二 • 力的方向相同,作用於同一平面上,則此二 • 力會相加,而合為一8N之力,如圖二上方 • 所示。(2) 圖一下方之二力(5N和3N),其方向相反, • 則可用5N–3N,即變為2nt之力,如圖二 • 下方所示。
兩力平衡 • 當一個靜止的物體,同時受到大小相等、 • 方向相反的二個力作用時,若這二個力沿 • 著同一直線作用,且作用在同一物體上, • 則該物體將仍然維持靜止的狀態,則稱此 • 二個力彼此平衡。
力學平衡 • 當物體受到諸外力的作用下,還能保 • 持原本的運動狀態,此時稱為力學平 • 衡,其中包括(一)質點平衡、(二)轉動 • 平衡。
力學平衡(續) • 質點平衡是當物體受到 • 很多外力,且所有外力 • 向量合為零時,導致物 • 體加速度為零,此時物 • 體會等速度或者靜止運 • 動。 圖2-10 吊燈
力學平衡(續) • 轉動平衡是由力矩的向量和為零時,物體會靜止不會轉動。 圖2-11 直升機的尾旋翼葉片會對機身施加力距,可以防止機身旋轉。
力對物體的影響 • 當力作用於物體上時,會使物體產生兩種可能的變化-形變與運動狀態的改變,這兩種變化可同時或各別出現。所謂的「形變」是使物體的形狀發生變化。例如,我們用手拉彈簧,彈簧會隨作用力而伸長,越用力拉,彈簧的形變就越厲害。我們可以利用彈簧所伸長的長度,來作為對力的一種量度。
力對物體的影響(續) • 顯而易見地,彈簧所伸長的長度跟所施的力成正比,但前題是須在彈簧的彈性限度內。所謂的彈性限度就是當施一力於彈簧上時,放手後,即外力去除後,彈簧可以回復到原有之長度;如果所施之力超過彈簧的彈性限度,此時再放開手,彈簧就無法回復到原有之長度。
力對物體的影響(續) 圖2-12 彈簧受力而產生了 的伸長量圖
虎克定律 ◆ :所施的外力 :彈簧的伸長量 ◆K:彈性係數(會隨著各種彈簧材質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數值) 若所施之力超過彈簧的彈性限度時,就無法用虎克定律來計算出我們所施力之大小。
例題4 :彈簧的伸長量 在帶入公式2-12後,可得 • 當我們用力拉一彈簧時 ( 在彈簧的彈性限度內 ), • 原彈簧的長度為0.2公尺,受力後彈簧之長度變為 • 0.25公尺,若此彈簧之彈性係數為10 N/m,求我 • 們所施於彈簧之力為多少?
隨堂練習4 • 我們施一力20N去拉一彈簧(在此彈簧之 • 彈性限度內),而此彈簧之彈性係數為5 • N/m,彈簧之原長度為8m,求此彈簧受此 • 拉力後之長度為多少?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 自然學家伽利略曾提出一個假設(如圖) 圖2-14 小球不論傾斜角度如何,都有達到原有高度的傾向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續) • 說明:(a)圖:當一小球從左邊的斜面上滾下來,若右 邊的斜角與左邊相同時,此時小球會滾 上右邊的斜面,而且會到達與左邊斜面 的最初高度相同。(b)圖:若將右邊斜面之斜角變小,則小球便能 滾得更遠,但最後還是會達到跟初始位 置相同的水平高度。(c)圖:若右邊的斜角小到變成0時,即右邊為一 平面,則在不計算摩擦力的情況下,小 球會滾到無限遠處,永遠不停的前進。
慣性的觀念 • 伽利略根據他的假設提出了一個慨念:若一 • 物體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則靜者恆靜,動 • 者恆動,此概念即為慣性的觀念。
慣性的觀念(續) • 例如賽跑時,跑到終點後不易立刻停下來; • 又或者搭公車時,當公車緊急煞車,身體不 • 自覺地向前衝;車子起步前進時,人則向後 • 仰;當快速抽走桌巾時,桌上物體仍留於桌 • 上等,這些都是慣性的作用。
慣性的觀念(續) • 牛頓再將伽利略的概念作更清楚的敘述;當 • 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即合力為0,靜者恆 • 靜,動者恆做直線等速運動,此即為牛頓第 • 一運動定律,又稱為慣性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