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5

埃博拉病毒的隔离与消毒

埃博拉病毒的隔离与消毒. 李俐 黑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 埃博拉出血热(以下简称埃博拉)是一种严重且往往致命的疾病,病死率最高可达 90% 。该病可侵犯人类和其它灵长目动物(猴子、大猩猩和黑猩猩)。 1976 年,在同时发生的两起疫情中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一起发生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河附近的一个村庄,另一起出现在苏丹一个边远地区。 病毒的起源尚不得而知。基于现有证据,果蝠(狐蝠科)被认为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疫源地 在目前西非国家的暴发疫情中,大部分病例是由人传人导致的。. 埃博拉病毒病的传播.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埃博拉病毒的隔离与消毒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埃博拉病毒的隔离与消毒 李俐 黑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

  2. 埃博拉出血热(以下简称埃博拉)是一种严重且往往致命的疾病,病死率最高可达90%。该病可侵犯人类和其它灵长目动物(猴子、大猩猩和黑猩猩)。埃博拉出血热(以下简称埃博拉)是一种严重且往往致命的疾病,病死率最高可达90%。该病可侵犯人类和其它灵长目动物(猴子、大猩猩和黑猩猩)。 • 1976年,在同时发生的两起疫情中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一起发生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河附近的一个村庄,另一起出现在苏丹一个边远地区。 • 病毒的起源尚不得而知。基于现有证据,果蝠(狐蝠科)被认为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

  3.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 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易感人群 • 疫源地 在目前西非国家的暴发疫情中,大部分病例是由人传人导致的。

  4. 埃博拉病毒病的传播 •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健康人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直接接触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如粪便、尿液、唾液、精液)而感染,或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接触被患者体液污染的物品如衣物、床单或用过的针头而感染。 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 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5. 据文献报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

  6. 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7. 医院内感染控制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做好院内感染控制 1.加强个人防护。 标准防护的基础上,要做好接触隔离和飞沫隔离。 2.对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均严格消毒。 • 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需严格消毒,可采用化学方法处理;具有传染性的医疗污物(污染的针头、注射器等)可用焚烧或高压蒸汽消毒处理。 • 人的皮肤暴露于可疑埃博拉出血热病人的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应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或用0.5%碘伏消毒液、75%酒精洗必泰擦拭消毒、粘膜应用大量清水冲洗或0.05%碘伏冲洗。

  8. 3.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 • 所有涉及埃博拉病毒的实验活动应严格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有关规定执行。 • 采集标本应做好个人防护。 • 标本应置于符合国际民航组织规定的A类包装运输材料之中。 • 按照《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要求运输至具有从事埃博拉病毒相关实验活动资质的实验室。

  9. 开展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应有相应的生物安全级别和实验活动资质。开展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应有相应的生物安全级别和实验活动资质。 • 相应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应符合《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规定, • 病毒培养在BSL-4实验室、动物感染实验在 ABSL-4实验室、 • 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在BSL-3实验室、 • 灭活材料的操作在BSL-2实验室、 • 无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在BSL-1实验室中进行。

  10. 什么是标准预防?

  11. 标准预防的三个基本概念 1、隔离对象: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 物、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 2、防护: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 3、隔离措施:根据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其重点是洗手和洗手的时机。

  12. 标准预防措施1 1、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后可能污染时,脱手套后,要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洗手。2、手套: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手套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转移给病人的可能性;手套可以预防医务人员变成传染微生物时的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病人或环境中污染的病原在人群中传播。在两个病人之间一定要更换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13. 标准预防措施2 3、面罩、护目镜和口罩:戴口罩及护目镜也可以减少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液体的传染性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的眼睛、口腔及鼻腔粘膜。 4、隔离衣:穿隔离衣为防止被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渗出物、飞溅的水和大量的传染性材料污染时才使用。脱去隔离衣后应立即洗手,以避免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14. 标准预防措施3 5、 可重复使用的设备: (1)可复用的医疗用品和医疗设备,在用于下一病人时根据需要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 (2)处理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仪器设备时,要防止工作人员皮肤和黏膜暴露,工作服的污染,以致将病原微生物传播给病人和污染环境。 (3)需重复使用的利器,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以便运输、处理和防止刺伤。 (4)一次性使用的利器,如针头等放置在防刺、防渗漏的容器内进行无害化处理。

  15. 标准预防措施4 6、物体表面、环境、衣物与餐饮具的消毒 (1)对医院普通病房的环境、物体表面包括床栏、床边、床头桌、椅、门把手等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定期清洁,遇污染时随时消毒。 (2)在处理和运输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衣物时,要防止医务人员皮肤暴露、污染工作服和环境。 (3)可重复使用的餐饮具应清洗、消毒后再使用,对隔离病人尽可能使用一次性餐饮具。 (4)复用的衣服置于专用袋中,运输至指定地点进行清洗、消毒,并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污染。

  16. 标准预防措施5 7、急救场所可能出现需要复苏时,用简易呼吸囊(复苏袋)或其他通气装置以代替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 8、医疗废物应按照国家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无害化处理。

  17. 隔离措施 1、接触隔离 2、飞沫隔离

  18. 接触隔离1 接触传播指通过接触而传播的疾病,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主要而常见的传播途径,一般包括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对确诊或可疑感染了接触传播病原微生物的病人,在进行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隔离预防。 1、病人的隔离 (1)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无条件时可将同种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安置于一室。 (2)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 (3)减少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他病人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19. 接触隔离2 2、防护隔离 (1)进入隔离病室接触病人包括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2)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带双层手套。 (3)进入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4)隔离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

  20. 飞沫隔离1 飞沫传播是指经较大的飞沫气溶胶微粒(粒径大于5um)而传播的疾病。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不长,喷射的距离不过1m左右。如果病人确诊或可疑感染了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病毒性腮腺炎、脑膜炎等疾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隔离预防。

  21. 飞沫隔离2 1、病人的隔离 (1)可疑传染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病房;无条件时相同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可同室安置;不同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应分开安置。 (2)减少病人的活动范围,减少转运,当必须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病人病情容许适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 (3)病人之间、病人与探视者之间相隔空间在1米以上,加强通风,空气不需特殊的处理。

  22. 飞沫隔离3 2、防护隔离 (1)病人近距离(1米以内)接触,需佩戴帽子与医用防护口罩。 (2)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穿隔离衣。当接触病人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必须戴手套。

  23. 手卫生很重要

  24. 手卫生非常重要,以下情况应当实施手卫生: • 在穿戴个人防护服进入隔离房间前 • 在对病人进行任何清洁或无菌性操作前 • 在任何有风险的暴露后,或已实际暴露于病人血液或体液之后 • 接触病人周围被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环境表面、物体或设备 • 在脱掉个人防护服,离开隔离区域前

  25. 若在脱掉个人防护服后忽略了手卫生的步骤,会降低或影响之前穿戴防护服所起的防护作用。若在脱掉个人防护服后忽略了手卫生的步骤,会降低或影响之前穿戴防护服所起的防护作用。 • 含酒精的洗手液或流水均可用于手卫生,具体的洗手方法可参照WHO推荐的正确技术步骤。当手上有污垢时,使用肥皂和流水洗手是非常重要的。 • 在每个医疗点都要配备含酒精的洗手液(在隔离房间或隔离区域的内部及入口处);应保证随时能获得流水、肥皂以及一次性纸巾。

  26. 怎样洗手才正确 • 第一步,五指并拢,掌心擦掌心; • 第二步,手指交错,掌心擦手背; •    第三步,手指交错,掌心擦掌心; •    第四步,两手互握,互擦指背; •    第五步,拇指在掌中旋转; • 第六步,指尖摩擦掌心

  27. 医疗废物的管理与处理 • 第十六条 及时收集本单位产生的医疗废物,并按照类别分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闭的容器内。 •   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应当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

  28. 第十七条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 •   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和人员活动区以及生活垃圾存放场所,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和防渗漏、防鼠、防蚊蝇、防蟑螂、防盗以及预防儿童接触等安全措施。 •   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定期消毒和清洁。

  29. 第十八条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使用防渗漏、防遗撒的专用运送工具,按照本单位确定的内部医疗废物运送时间、路线,将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 • 运送工具使用后应当在医疗卫生机构内指定的地点及时消毒和清洁。

  30. 第十九条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就近集中处置的原则,及时将医疗废物交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 •   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在交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前应当就地消毒。

  31. 第二十条 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污水、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32. 在医疗机构中特别需要注意的事项 • 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安全的注射和采血程序,包括锐器安全管理、常规和严格的环境清洁、设备和物体表面消毒以及脏的床单和废弃物的管理等。 • 采集疑似或确诊病例标本、处理尸体或尸检后残骸以及进行殡葬时均要确保全过程的安全。任何医务人员或其他专业人员在涉及上述疑似或确诊病例相关操作的过程中都需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并遵守WHO推荐的预防控制措施。

  33. 消毒处理及注意事项

  34.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 •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35. 耐受 Prions 蒸汽灭菌 气体灭菌 消毒剂水平 灭菌 (高,延时) 细菌芽孢 高 效 Cryptosporidium parvum 分枝杆菌(如 TB,M.terrae ) 中效 非脂类或小病毒(如脊 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奇病毒) 低效 真菌(如,念珠菌属,曲霉属) 细菌繁殖体(如:金葡,绿脓) 亲脂类病毒或中等大小的病毒 (如:HSV,CMV,RSV,HIV,HBV) 敏感

  36. 消毒剂种类(按照标签说明使用) • 高效(水平)消毒剂:杀灭所有微生物, 对细菌芽孢杀灭达到消毒效果。 • 中效:杀灭所有微生物,除了细菌芽孢。 • 低效:杀灭多数细菌繁殖体和脂膜(亲脂性)或中等大小的病毒。 • 最低有效浓度:液体化学杀菌剂能达到产品标明能杀灭的微生物范围的活性。

  37. 埃博拉病毒可被热、酒精产品、一定浓度的次氯酸钠(84消毒液)或次氯酸钙(漂白粉)等较容易杀灭。埃博拉病毒可被热、酒精产品、一定浓度的次氯酸钠(84消毒液)或次氯酸钙(漂白粉)等较容易杀灭。

  38. 各种消毒对象的处理 • 1、地面、墙面、门窗: 采用含有效氯1000mg/L~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水溶液喷洒。 • 泥土墙吸液量为150ml/m2~300ml/m2, • 水泥墙、木板墙、石灰墙为100ml/m2。地面喷药量为200ml/m2~300ml/m2, • 先由外向内喷洒一次,再由内向外喷洒一次。作用时间不少于1 小时。 • 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方法依次进行消毒。

  39. 2、餐(饮)具: 首选蒸煮30 分钟;在无燃料条件时,也可用含有效氯250mg/L~500mg/L 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然后用洁净水冲洗。 3、瓜果、蔬菜: 用100mg/L 含氯消毒剂溶液或0.1%高锰酸钾浸泡30 分钟,然后用洁净水冲洗。 4、衣服、被套、毛巾: 可煮沸消毒30 分钟,白色织物可用250mg/L~500mg/L 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 分钟,然后用清水漂洗。棉絮、毛毯等可反复暴晒消毒。

  40. 5、家具、玩具、门把手、脸盆: 可用含有效氯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作用30 分钟,再用清水擦拭。 6、手的一般卫生消毒: 污染的手用含0.5%氯己定的70%乙醇溶液3mL搓擦双手,碘类消毒剂洗刷3min,或用2000mg/L(0.2%)过氧化酸浸泡3min;也可用含碘类消毒剂擦拭消毒,或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卫生规范和相关规定要求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41. 7、患者排泄物、分泌物等的消毒 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等应有专门容器收集,用含有效氯20000mg/L(2%)消毒液,按粪、药比例1:2浸泡消毒2h; 若有大量稀释排泄物,须用含有效氯70%~80%漂白粉精干粉,按粪、药比例20:1加药后充分搅匀,消毒2h,或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卫生规范和相关规定要求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42. 8、空气 可采用过氧乙酸熏蒸,药量3g/m2(即20%的过氧乙酸15mL,15%的过氧乙酸20mL),置于搪瓷或玻璃器皿中加热熏蒸2h,熏蒸前应关闭门窗,封好缝隙,消毒完毕后开启门窗通风; 亦可采用气溶胶喷雾消毒法,用2%过氧乙酸8mL/m3,消毒1h,或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卫生规范和相关规定要求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43. 9.尸体处理 应由治疗病人的医疗机构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消毒处理,首先用5000mg/L 过氧乙酸液或5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过的棉花堵塞口、耳、鼻、肛门、阴道等自然孔穴,再用上述消毒液喷洒全尸,然后再用浸泡过上述消毒液的被单或其他布单严密包裹尸体后,必须立即就近火化;不具备火化条件的农村、边远地区或民族地区,可选择远离居民点500m以外,远离饮用水源50m以外的地方,将尸体在距地面2m以下深埋,坑底及尸体周围垫撒3~5cm漂白粉。

  44. 10、运输工具的消毒 运送病人、病畜、死畜或皮毛时严禁污染地面或路面,运输工具应铺上或覆盖塑料布,运送完毕后,污染的塑料布立即焚烧处理。

  45. (1)氯(次氯酸钠) • 当氯作为漂白剂使用时是强碱性的,能够腐蚀金属。 • 更换频率: 有机物(蛋白质) 开口容器(有无盖) 工作液的初始浓度(储藏高浓度或使用浓度) 室内条件(高温时能释放氯气) 使用频率和特性 一般而言:一天多次浸泡、含高浓度有机物的材料,应每天至少更换一次。

  46. 注意事项 1)氯气具有强毒性!因此漂白剂只能在通风良好的地方储存和使用。 2)漂白剂也不能与酸混合以避免氯气快速释放。 3)氯的许多副产物可能对人体及环境有害,应该避免滥用含氯消毒剂,特别是漂白剂。

  47. (2)酒精 • 医用酒精包括乙醇和异丙醇,都具有快速杀灭细菌作用,可杀灭结核分枝杆菌、真菌和亲脂类病毒,但不能杀灭芽孢。 • 最佳杀菌浓度为60%-90%,不同的病原微生物所需消毒浓度不同。酒精主要通过使微生物蛋白质变性来达到杀菌作用,可作为仪器外表面和手的消毒剂。 • 酒精能破坏用胶镶嵌的仪器镜头,可使橡胶及某些塑料管在延长使用或重复使用后变硬膨胀,故用酒精来消毒仪器应加以注意。酒精属易燃物,需置冷及通风处保存。

  48. (3)过氧乙酸 • 过乙酸或过氧乙酸可在低浓度(0.001%~0.2%)下快速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的芽孢。其作用机制是使蛋白质变性,破坏细胞壁的渗透性,将蛋白质、酶及其他代谢产物氧化、巯基化和硫基化。 • 过氧乙酸的突出优点在于分解产物无害(如乙酸、水、氧和过氧化氢) • 缺点是腐蚀性大,能腐蚀铜、黄铜、白钢、镀锌铁皮(马口铁)。 • 通常不稳定,特别当稀释后,6 d后1%溶液损失一半效力,40%溶液每月活性丢失1%~2%。

  49. 高压蒸汽灭菌和其他加热灭菌消毒 • 加热是最常用的清除病原体污染的物理手段。 “干”热没有腐蚀性,可用来处理实验器材 中许多可耐受160℃或更高温度2~4 h的物品。 燃烧或焚化也是一种干热方式。 湿热高压灭菌则最为有效。 • 煮沸并不一定能杀灭所有的微生物或病原体,但如果其他方法(化学杀菌、清除污染、高压灭菌)不可行或没有条件时,也可以作为一种最起码的消毒措施。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