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7

最小变化法测定闪光融合频率

最小变化法测定闪光融合频率. 实验背景知识.

roscoe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最小变化法测定闪光融合频率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最小变化法测定闪光融合频率

  2. 实验背景知识 • 最小变化法(The method of minimal change)是费希纳(G.T.Fechner,1860)提出测量感受性的三种方法之一。感受性包括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与感受性对应的感觉阈限包括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感觉到的、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一般用RL表示。如音高的绝对阈限是指我们刚刚能够感受到的声音的频率值(HZ,声音响度的绝对阈限是指在特定频率下刚刚能够感受到的声音的强度值(dB),等等。差别感受阈限是指我们刚刚能够感觉到的两个刺激(同一物理量)之间的最小差别的变化值;一般用DL表示。如音高差别辨别阈限是指对声音频率变化的最小差别的知觉。在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感觉阈限时,通常是按物理量的强弱把刺激排成系列,相邻刺激的强度差别很小阳常要经过预实验进行测定),如果刺激强度的差异过小,会无益地增加刺激呈现的次数,如果刺激强度的差异过大,会使结果的误差增大。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刺激强度的变化应保持相等。 • 一般呈现刺激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按照刺激强度由强到弱的顺序呈现,叫渐减法;一种是按照刺激强度由强到弱的顺序呈现,叫渐增法。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感受性时,有可能产生习惯误差或期望误差。 • 所谓习惯误差或期望误差是指在通过渐增法或渐减法进行实验时,被试对刺激变化方向的习惯性反映或期望可能会导致阈限偏高或偏低的现象。为了排除这种误差,当↑和↓各用两次时,按↑↓↓↑或↓↑↑↓的顺序呈现刺激,当↑和↓各用4次时,按↑↓↓↑↓↑↑↓或↓↑↑↓↑↓↓↑的顺序呈现刺激。为了检验实验是否存在习惯误差或期望误差,可以分别求出渐增和渐减刺激系列的阈限值,并对两个阈限值进行检验,如果渐增系列的阈限值显著高于渐减系列的阈限值,则说明存在有习惯误差;相反,则说明存在有期望误差。

  3. 此外,由于实验次数较多,实验结果可能会受到疲劳和练习效应的影响,为了消除这种影响,·在实验过程中使用渐增和渐减的次数相等,且它们在整个刺激系列中在前和在后的机会也相等。疲劳和练习效应可以在实验后进行检验。具体方法是,分别求出前一半实验次数和后一般实验次数的阈限值,如果前一半的阈限值显著高于后一半的阈限值,就说明实验有练习效应,如果前一半的阈限值显著低于后一半的阈限值,就说明实验存在疲劳效应。此外,由于实验次数较多,实验结果可能会受到疲劳和练习效应的影响,为了消除这种影响,·在实验过程中使用渐增和渐减的次数相等,且它们在整个刺激系列中在前和在后的机会也相等。疲劳和练习效应可以在实验后进行检验。具体方法是,分别求出前一半实验次数和后一般实验次数的阈限值,如果前一半的阈限值显著高于后一半的阈限值,就说明实验有练习效应,如果前一半的阈限值显著低于后一半的阈限值,就说明实验存在疲劳效应。 • 本实验是采用最小变化法测定闪光融合频率。我们知道,通常较低频率的闪光会使我们产生忽明忽暗的感觉,这种光叫闪烁。当闪光的频率不断提高,达到一定频率时,我肉眼感知到的闪烁就会消失,最后变成一个稳定的光,这种光叫融合。当人们感觉到光不再闪烁时的最小频率称为闪亮融合频率(critical fusion frequency,简称 cff)。 cff受闪光的颜色和背景光的颜色等因素的影响,此外,年龄、练习、注意力集中程度以及疲劳等因素也影响c厅的高低。我们曾经对性别和颜色对闪光融合频率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对象为大学生被试。结果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性别被试的闪光融合频率不存在显著差异,红光和黄光的闪光融合频率存在显著的差异,红光为28.6Hz,黄光为34.8HZ,F(l,31)=95.228,P<.001,红光的闪光融合频率显著高于黄光(1999)

  4. 实验目的 • 1、通过测定不同色光的闪光融合频率,学习如何使用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感觉阈限。 • 2、考察不同颜色色光的闪光融合频率的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 3、考察不同色光闪光融合频率的性别差异。

  5. 实验方法 • 一、被试 全班同学,4个人一组,视觉或矫正视觉正常,无色觉障碍。 •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仪器 1、实验仪器:闪光融合台频率仪,可呈现红、绿、黄三种色光。 2、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为红、黄三种颜色的色光。 • 三、实验设计与实验过程控制 本实验采用两因素2X2实验设计,两个因素分别为性别(男、女两个水平)和闪光颜色电话红、黄两个水平)。实验程序如下: l、安装和调试好闪光融合频率仅。 2、预备实验。选择一种颜色的色光,按照↑↓↓↑↓↑↑↓的刺激系列对被试测定8次,确定被试大致的闪光融合频率范围,以便确定渐增和渐减系列的起始点,并通过预备实验, • 练习和掌握门与不闪的标准。指导语如下: “请你注意看闪光灯,当闪光灯闪动时你就报告‘闪’,当你感觉到闪光灯不问时,就报告‘不闪’,请你在判断过程中,报告‘闪’与‘不闪’的前后标准要一致。”

  6. 3、绘制刺激呈现系列表和结果记录表。主试记录时,如果被试报告“闪”,记录“一”;如果被试报告不闪,记录“=”。3、绘制刺激呈现系列表和结果记录表。主试记录时,如果被试报告“闪”,记录“一”;如果被试报告不闪,记录“=”。 • 4、正式实验。在正式实验前,给被试如下指导语: “下面开始正式实验,请你注意看闪光灯,当闪光灯闪动时你就报告‘闪’,当你感觉到闪光灯不问时,就报告‘不问’,请你在判断过程中,报告‘闪’与‘不闪’的前后标准要一致。下面准备开始实验,”刺激呈现方式采用最小变化法,按渐增和渐减系列呈现,呈现顺序为忖村或树忖,每种色光、每个被试做16次渐增,16次渐减,每次变化一个单位(1hz),刺激呈现过程见表4-l。并在表4-1上按照上述的记录方法记录实验结果。 • 5、每个被试、每种颜色做完32次后,换另一被试按照上述程序进行实验。

  7. 四、实验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1、实验在微光下进行,实验前要求被式在实验环境中暗适应5-10分钟。 2、每测量8次渐增和渐减系列后,关机休息2分钟。 3、主试每次调节呈现刺激的初始频率时,被试可以闲目休息,当主试报告开始时,被试再注视闪光灯。 4、在实验过程中,不要让被试知道结果,主试也不能给被试任何暗示(如反馈结果“对”或“错”等),当被试的判断标准不一致时,试可以适当提醒被试:“前后的判断标准要一致”。

  8. 结果分析与讨论 1、统计个人的闪光融合频率。厅及渐增、渐减系列的cff,并估计 0.95和 0.99的置信区间。 2、检验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是否显著。 3、检验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是否显著。 4、统计全班同学不同色光的闪光融合频率,并给出不同色光与cff关系的曲线图(用全班同学平均值)。 5、分析性别和颜色两个因素对 Cff的影响(做 2 X 2的方差分析),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9. 结论 从实验结果可得出什么结论。 • 思考题 1、本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各是什么?对控制变量是如何控制的? 2、一般交流电频率为多少?为什么用我们用交流电照明感觉不到闪烁现象? 3、在生活中,还有那些事件和现象利用了闪光融合频率的原理?试举例说明? 4、归纳最小变化法的特点,并用最小变化法设计一个实验,测量某一方面的感觉绝对阈限。

  10. 最小变化法测量彩色明度差别阈限

  11. 实验背景知识 本实验是采用最小变化法测定颜色明差别阈限。我们知道,通常个体对视觉刺激的明度变化进行知觉时,对刺激的明度变化的知觉是有一定限度的,当明度变化幅度很小时,我们通常是知觉不到的这些细微变化,而当明度变化幅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我们便能够感觉到前后两个刺激的明度差异,此时,个体所感觉到的最小的明度变化就是明度差别阈限。当刺激的颜色发生变化时,个体对明度的差别感受性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本实验通过测定不同颜色的明度差别阈限,探讨颜色对明度差别感受性的影响,并对性别差异进行分析。

  12. 实验目的 • 通过测量不同颜色的明度差别阈限,学习使用传统心理物理法—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感受性。 • 掌握测量明度感受性应如何控制的实验环境方面的因素。 • 学习如何运用渐增法和渐减法呈现刺激,平衡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期望误差、空间误差、顺序误差和练习效应。

  13. 实验方法 一、被试 全班同学,4人一组,视觉或矫正视觉正常。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 实验仪器:计算机和“最小变化法测量颜色明度辨别差别阈限”实验程序。 • 实验材料:通过计算机呈现不同颜色的方块。颜色有红、绿、黄、蓝四种,每种颜色标准刺激的RGB()函数的参数值见下表3-1: 表3-1 每种颜色标准刺激的RGB()函数的参数值

  14. 二.实验设计与实验条件控制 本实验可以从性别、颜色等角度考察彩色明度差别阈限的变化。其中性别为被试间因素、颜色为被试内因素。 1、为了避免空间误差,标准刺激在左和在右的次数各半;为了避免顺序误差,刺激呈现采用 和 刺激系列,整个实验过程再用多重ABBA法. 2、四种颜色采用拉丁方设计。4个被试的实验顺序如下: A 、 RGBY;B、GBYR;C、BYGR;D、YRGB 3、实验用计算机的显示器亮度调至最大亮度(保持实验仪器控制水平一致)。 4、实验具体程序如下 (1)、用鼠标双击实验程序图标,进入实验状态,在主菜单中有四种可供选择的颜色(红/绿/黄/蓝),单击相应的颜色选项便可进行实验。 (2)、预备实验:测量不同颜色明度差别阈限的大概范围,以确定比较刺激的明度变化水平。本实验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明度变化最小差别已经确定。可以省略预备实验。 (3)、制作实验材料:如果是自定义材料。在“实验材料”中选择“自定义颜色”,并对材料进行定义。本实验直接使用红色、黄色、绿色和蓝色。主试不必定义实验材料。 (4)、正式实验:在“实验材料”中选择实验颜色,屏幕上出现如下指导语: “下面呈现的是两个‘?’颜色的刺激。其中一个是标准刺激,一个是比较刺激,标准刺激有时在左,有时在右,要求你对呈现的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进行对比,然后判断比较刺激是比标准刺激的颜色深还是浅,并向主试报告你的判断是‘深’、‘浅’或‘相等’。如果被试报告‘深’,主试按上箭头;如果被试报告‘相等’,主试按空格键;如果被试报告‘浅’,主试按下箭头。这样做好多次。明白上述指导语后,按‘开始’键开始实验。” (5)、每种颜色的刺激的出现方式如下(以红色为例),每种颜色总共做24次。 (6)、其他三种颜色的实验过程同上。 (7)、结果记录:当被试回答‘深’、‘浅’和‘相等’时,计算机分别记录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的DL 和DL .

  1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1、分别计算出每个被试的总体的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 • 2、检验实验中被试是否有期望误差或习惯误差? • 3、检验实验中被试是否有练习或疲劳效应? • 4、考察不同颜色的明度差别阈限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并考察彩色明度辨别阈限的性别差异?

  16. 思考题 • 最小变化法的特点和实验程序? • 在最小变化法的实验中,如何避免空间误差和顺序误差? • 根据最小变化法的实验程序和实验数据,说明最小变化法的缺点? • 如果检验出被试存在期望误差或疲劳效应,所测得的差别阈限值是否会受到影响? • 试分析在本实验中影响被试实验结果的各种无关变量,并分析哪些无关变量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哪些没有进行严格的控制,对没有很好控制的无关变量如何进行有效的控制? • 影响颜色知觉的因素都有哪些?颜色知觉实验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17. 恒定刺激法测量重量差别阈限

  18. 实验背景知识 • 恒定刺激法(The method of constant stimuli)也是由费希纳(G.T.Fcherner,1860)提出的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方法之一,是测量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和其他一些心理量的主要方法之一。采用该方法测定感受性时,一般只使用少数几个刺激,并且在测定过程中是恒定不变的。用恒定刺激法测定感觉阈限时,刺激的呈现是随机的,每呈现一个刺激只要求被试答“有”和“无”或“轻”和“重”的次数计算阈限值,因此恒定刺激法又叫次数法。

  19. 在采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时,首先要确定一个标准刺激和若干比较刺激。确定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的强度范围,并在该范围内选取5-7个强度的刺激,其中一个做为标准刺激(一般为中等强度的刺激),其余做为比较刺激。在采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时,首先要确定一个标准刺激和若干比较刺激。确定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的强度范围,并在该范围内选取5-7个强度的刺激,其中一个做为标准刺激(一般为中等强度的刺激),其余做为比较刺激。 • 运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的方法 反应变量:被试按照比较的原则,对呈现的刺激进行比较。如果是三类反应,要求被试判断呈现的刺激比标准刺激的强度“高”、“相等”、“底”。主试根据被试的反应记录“+”、“=”、“-”。如果是两类判断,则要求被试判断呈现是刺激比标准刺激强度“高”还是“底”,比较时,每个标准刺激与比较刺激至少要比较100次以上。 差别阈限的计算方法:差别阈限的计算方法一般采用内插法或作图法,分别求出被 试的上差别阈限和下差别阈限。内插法公式同上。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三类反应的差别阈限: 上差别阈限(Dlu)=X上-X等 下差别阈限(Dli)=X等-X下 差别阈限(DL)=( Dlu+Dli)/2 X上、X等、X下分别为“+”、“=”和“—”时感觉量的平均数。 (2)、两类反应的差别阈限: 差别阈限(DL)=(Lu+Li)/2 Lu和L Vi为被试判断“+”和“-”时感觉量的平均数。

  20. 实验目的 • 通过重量差别阈限的测定,学习如何使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感受性。 • 掌握直线内插法和作图法计算差别阈限。

  21. 实验方法 • 一、被试 全班同学,4人一组。 • 二、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为两套重量差别不等的砝码,一套的重量差别为3g,另一套重量差别为4g,标准刺激为100g,眼罩一个。两套砝码的重量如下: 91g、94g、97g、100g、100g、103g、106g、109g。 88g、92g、96g、100g、100g、104g、108g、112g。 • 三、实验设计与实验过程 本实验可以考虑性别、优势手与非优势手,是否反馈结果等因数,并从上述的角度对实验进行分析和讨论。 预备实验:取一个100g的砝码为标准刺激,88g、92g、108g、112g为比较刺激,用优势手每组比较10次,共40次,比较时,每组标准刺激在前和在后的次数各半,将40次的比较排成随机顺序表,保证实验按随机顺序进行。做完预备实验后,计算出被判断的正确率,根据下列条件选择砝码。 (1)、88g或112g有80%以上正确; (2)、92g或108g有80%以下正确。 同时符合A和B两个条件,选择第二套实验材料;如果A和B的正确率均未达到80%以上,则说明两套材料均不适合。如果A和B只有一个正确率达到了80%以上,选择符合条件的一套材料。

  22. 正式实验 (1)、排出各对刺激的呈现顺序:将7个比较刺激(包括一个100g的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配对,每对比较50次,总共比较350次。为了消除顺序误差和空间误差,50次中标准刺激在先,五次比较刺激在先。刺激呈现的顺序按完全随机的顺序进行。并列出刺激呈现顺序表,随机顺序表的制作可以采用抽签、随机数字表或计算机产生数字的方法; (2)、为了保证把刺激呈现在同一位置,应在桌面上标出刺激呈现的顺序。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被试前臂的位置保持不变。 (3)、呈现刺激时,两次刺激的时间不要超过1s,避免被试的第一个刺激的重量感觉消退;两次比较之间的时间间隔要在5s以上,避免两次感觉感觉的相互干扰。在呈现刺激时,勿将刺激碰到被试的手。 (4)、实验开始前,先向被试做示范操作:右前臂放在桌面上,用拇指和食指拿住刺激的上端,轻轻向上提起,使之离桌面约0.5cm,大约2s后放下,紧接着换第二个刺激,用同样的方法操作。示范后让被试坐下,将优势手前臂放在桌上作标记的位置,并戴上遮眼罩,给被试以下指导语: “现在请你一对一对的比较砝码的重量,当你听到我把砝码放到桌上时,你就用刚才看到的办法轻轻提起它,注意这时的重量感觉,放下后也要尽量保持这种感觉,当拿第二个刺激时,就用第二个刺激的重量感觉与第一个刺激的重量感觉比较,如果你觉得第二个比第一个轻,就说‘轻’;如果你觉得重就说‘重’了;如果分不出轻重,就说‘相等’。这样总共要比较十几次,每次比较后必须作出判断,判断的标准要尽量保持前后一致。请注意,要用第二个刺激的重量去比较第一个刺激的重量,要你判断第二个比第一个轻、重、还是相等。” (5)、按照排好顺序呈现刺激,每次被试做出“轻”、“重”、“相等”的判断, 记在记录表上,每次比较50次休息2min,并让被试手臂自由活动。 (6)、做完一个被试,换下一个被试,继续上述实验过程。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整理记录结果,把标准刺激在后的判断转换成比较刺激在后的判断结果,将结果填入记录表的最后一栏中。 • 分别铁棵、统计出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轻、重、相等的频次,并计算出相应的百分数,填入频次表中。 • 以比较刺激为横坐标,以其重于、轻与、等于标准刺激的百分数为纵坐标,把所得结果绘成曲线图?并作出解释。 • 用直线内插法分别求出个人与全班同学的上、下及总的重量差别阈限。 • 根据全班数据,分析重量差别阈限是否存在性别差别?

  24. 思考题 • 根据本实验结果,说明实验有无顺序误差?如果有,它是否影响测定的结果?为什么? • 在测定重量差别阈限时,用恒定刺激法比用最小变比法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 如果检验重量差别阈限是否符合韦伯定律,在本实验设计是基础上,还要做什么补充? • 请你用恒定刺激法,分别设计一个测量听觉音高辨别差别阈限和听觉绝对阈限的实验,测量音高的差别感受性和声音强度的绝对感受性。

  25. 不同学习材料的记忆广度

  26. 实验背景知识 • 记忆广度是指按一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之后,被试能够按刺激呈现顺序正确再现所呈现的刺激系列的长度。在记忆广度的实验中,通常要求呈现刺激后,立刻再现呈现的刺激系列。该方法是测定短时记忆容量的一种常用方法之一。呈现的实验材料不同,短时记忆的广度也可能是否会有所差异。本实验通过测定数字和字母两种实验材料的短时记忆广度,探讨实验材料与记忆广度之间的关系。

  27. 实验目的 • 1、  测定数字和字母实验材料对短时记忆广度的影响。 • 2、  掌握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和两因素实验设计及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28. 实验方法 • 一、被试 全班同学,4人一组。 • 二、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 1、  实验仪器:计算机、记忆广度实验设计程序。 2、  实验材料:数字和字母实验材料。 • 三、实验设计与程序 1、  实验设计 以全班同学为被试,考察数字和字母两种实验材料的记忆广度,实验设计还考虑了性别因素,因此,实验结果可以从材料、性别两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  实验程序 (1)、运行数字与字母记忆广度实验设计程序,进入实验状态。 (2)、实验材料的制作:在编辑实验材料菜单中选择数字材料、字母材料或其他实验用材料子菜单,单击相应的子菜单后,屏幕上会出现生成实验材料的窗体,在窗体上先定义最大的记忆材料长度,然后单击生成材料,便会生成所需要的实验材料,并可以对生成的材料进行编辑,编辑后存盘退出,,程序将自动将实验材料存为默认的文件。 (3)、正式实验:在“正式实验”菜单中选择已经定义的实验材料的子菜单,屏幕上便会出现指导语窗体,仔细阅读导语,阅读完导语后按“开始实验”键进行实验。指导语如下: “下面呈现的是有关记忆广度的材料:一种是数字,一种是字母,在呈现刺激时请你注意记住刺激的顺序,刺激呈现完毕,请按刺激的呈现顺序逐一回忆出来,并予以确认,下面先从数字材料开始。” (4)、实验结束后,将个人信息填入提示对话框,便于结果的记录与查询。 (5)、结果查询与打印:在“帮助”菜单中选择“结果查询”,便可以查询到个人和全体被试的实验结果。选择“结果打印”便可以将数据文件打印出来。 (6)、一个被试做完实验后,换下一个被试继续实验。

  29. 结果分析与讨论 • 1、  对两种实验材料的数字记忆广度进行描述统计分析。 • 2、  分别以实验材料和性别为因素,做如下分析: (1)、检验不同实验材料的记忆广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并对分析结果做出解释; (2)、检验不同性别被试在不同实验材料(数字和字母为水平)上的记忆广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并对结果做出解释。

  30. 思考题 • 1、  在实验完毕后,如何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 2、  在对组间设计、组内实验和混合设计进行方差分析时,在选择统计方法上应注意哪些问题?

  31. 系列位置效应

  32. 实验背景知识 • 系列位置效应是在学习一系列内容后,我们对记忆材料的掌握情况与材料呈现是所在的位置有关,一般先学的和后学的容易回忆,而中间的学习材料不容易回忆,这种效应叫系列位置效应。最早研究系列位置效应的是H.Ebbinghaus,他用一系列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材料,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材料最开始的部分最容易学,其次是最后的部分,中间偏后的部分最难学。系列位置效应中包括两种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容易回忆,遗忘最少,称为近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容易回忆,遗忘较少,称为首因效应。此外,影响系列位置效应的因素还有学习方式,材料呈现的时间,材料的长度,再现方式等。 • 图28-1是不同学习水平下,被试的系列位置效应曲线。图中曲线变化幅度较小的是学习水平较高情况下的系列位置曲线,而变化幅度较大的是学习水平较低的系列位置效应曲线。

  33. 实验目的 • 1 通过检验汉字学习材料在刺激系列中的不同位置汉字对识记和保持量的影响,验证系列位置效应。 • 2 有无延迟时间对下系列位置效应的影响。

  34. 实验方法 • 一 被试 全班同学,四人一组。 • 二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1 实验仪器:计算机,系列位置效应实验设计程序。 2 实验材料:该实验是以汉字为学习材料,总共80个汉字,共分为8组,每 组10个字,所有汉字之间在字义上没有关联,词频和笔画相同。 • 三 实验设计与实验过程控制 1 进入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程序的主界面。 2 实验材料学会的标准为80%,即当被试能够回忆或再认80%的实验材料,就算达到了学习的标准,可以结束实验。被试分为两组:一组是立即回忆(做8组材料),一组是延迟2秒后回忆(做8组同样的材料)。 3 回忆的方法采用自由回忆法,即被试在回忆实验材料时,可以不考虑材料呈现顺序。 4 制作实验材料:在实验程序的主菜单中选择“编辑实验材料”中的“汉字实验材料”,出现定义实验材料的窗体,按照实验材料的要求,定义实验材料总数,每组材料个数等实验参数。 5 正式实验:在“正式实验”菜单中选择“汉字实验材料”,出现定义参数的窗体,首先,选择“打开文件”,打开刚才定义的实验材料文件“ExpChinese”;然后,选择实验材料种类为“汉字材料”,定义实验材料的回忆方法为“自由回忆法”;最后定义回忆前的延迟时间分别为0和2秒。

  35. 实验前给被试如下指导语: “这是一个有关记忆的实验,在刺激系列呈现之前,屏幕会出现一个‘请准备识记’的提示,提示之后,将连续呈现一系列汉字,呈现完毕,要求你按照屏幕的提示回忆刚刚呈现过的实验材料,回忆时可以不考虑呈现的先后顺序。并将回忆的结果输入屏幕下的记录框内,输入完之后,按‘Enter’键确认,不管你答的对还是错,屏幕上都将给出正确的结果,并认真对照。这样要做很多遍,直到达到学会的标准位置为止。明白上述指导语后按‘开始实验’键进行实验。” • 被试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实验,实验完毕后,登记被试的个人信息。 • 注意:两组被试随机分组,尽量做到等组,并分别在条件相同的实验室进行实验。

  36. 思考题 • 1 如果采用按顺序再现法,可能会得出什么预期的结果?并说明原因。 • 2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研究听觉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

  37. 信息加工模式——系列扫描与平行扫描

  38. 背景知识 • 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视觉信息中有些与我们的需要,适应环境没直接关系的信息,我们通常忽略了这些信息的存在,而有些信息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以及生存直接相关的,对这些信息我们通常需要进行复杂的判断和加工过程,并裾此指导我们的行为。   视觉刺激信息包括若干方面的物理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刺激的形状、大小、颜色、刺激的复杂性(包含的特征数)、空间位置、不同的空间排列方式等等。当两个或多个相同或不同的刺激同时出现时,我们是如何对这些刺激的异同进行加工的呢?有研究者提出了两种信息加工模式,即平行扫描加工模式和系列扫描加工模式。所谓平行加工是指当几个刺激同时出现时,我们对同时呈现的几个刺激特征对比较是同时的,并以此来对刺激进行识别,判断他们是否相同;系列扫描加工是指当几个刺激同时出现时,我们对同时呈现的几个刺激的特征进行逐一比较,据此识别刺激信息,判断他们是否相同。不同的信息结果模式需要的反应时间是不同的。Sternberg(1963)采用反映时测量的方法对信息加工模式进行了研究。

  39. Sternberg提出了如下两个假设 • 1、如果对刺激信息的是平行扫描的,被试判断刺激的异同的反应时不会手刺激的复杂性(如长度)的影响,或者说刺激的复杂性或刺激的特征数目不会对被试的反应时有显著的影响;如果是系列扫描,被试要对所有刺激的特征进行逐一比较,那么,随着刺激的复杂性或刺激的特征数目的增加,被试判断刺激的时间也会延长,说明被试对刺激的信息加工是系列扫描,如果被试的反应时不受刺激的复杂性或刺激的特征数目的增加的影响,说明被试对刺激的加工是平行扫描。 • 2、当被试对呈现的几个刺激判断相同时,需要对所有刺激的每一个景象一一比较哦,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如果被试对呈现的几个刺激判断不同,则只需要判断他们之间有一个特征不同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在进行平行加工时,无论是做出“相同”的判断,还是做出“不同”的判断,都要对所有刺激的特征进行同时比较,依次判断相同和不同的反应时可能没有显著差异;而在进行系列扫描时,作出相同的判断需要对所有刺激特征进行逐一比较,而判断不同则只需要找到刺激的一个不同特征,就可以做出不同的判断,因此做相同的判断的反应时要比做不同的反应时长。   根据上述的假设,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设计实验,严整复杂刺激的信息加工模式的平行加工的还是系列加工的。第一种实验设计是通过改变刺激的特征数目,测量被试对不同数量特征的刺激的判断异同的反应时,根据反应时是否存在差异验证是平行加工还是系列加工;第二种实验设计是通过比较被试对相同特征刺激的判断“相同”和“不同”的反映时,来验证被试对信息加工模式是平行加工还是系列加工。

  40. 实验目的 • 对复杂刺激的信息加工模式是平行加工还是系列加工;学习反应时法研究刺激的编码与识别的信息加工过程。

  41. 实验方法 一 、被试    全部同学,4人一组,视觉和颜色知觉正常的被试。 二、实验一切与实验材料: 1、计算机、信息加工模式实验程序。 2、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可以是文章材料,也可以是图形或图片材料。本实验材料为图形材料。选择地磁极具有两个特征:形状和颜色。选择的图形形状为两种:圆形和正方形;图形的颜色为三种:红、黄、绿。将上述的特征的图形两两组合呈现,实验总次数为60次,刺激组合呈现的顺序是完全随机的。

  42. 三、实验设计与实验过程控制 1、实验方法:采用反应时法研究信息加工模式。 2 、实验步骤: (1)、制作实验材料:选择“编辑实验材料”中的“给定图片”子菜单,出现实验材料制作向导。单击“下一步”,根据实验设计的要求选择需要的图形及图形颜色,按“下一步”,定义与实验有关的参数,包括实验选取材料的特征数目、实验次数、每种特征实验材料的呈现次数等,定义完毕之后,按“下一步”键,再按“完成”技术制作实验材料。    如果实验着需要定义其他的实验材料(如文字、其他形状图形和颜色或自定义的图片材料),可以在“编辑实验材料“菜单中选择文字实验材料,给顶实验材料、自定义实验材料等进行自定义。实验过程参数的定义方法同上。详细的定义方法可参见《实验系统操作手册》。 (2)、编辑指导语:在“编辑实验材料”菜单下选择“编辑指导语”,出现编辑指导语窗体,在窗体的文本框中输入实验指导语,并存盘退出,实验指导语编辑完毕。指导语如下:    “下面做得是一个图形识别实验,实验呈现的是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每次同时出现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形状和颜色可能完全相同,也可能形状相同颜色不同,或是形状相同颜色不同,也可能形状颜色都不同。当你看到的两个图形形状颜色都相同时,就按“Q”键,做‘相同’的反应。如果形状相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相同、形状颜色都不同,就按‘P’键,做‘不同’的反应。要求判断正确的前提下,反应越快越好。明白上述指导语后,按‘开始实验’准备实验。” (3)、正式实验:在“正式实验”菜单中选择定义的实验材料菜单(本实验为“给定图形材料”)。出现“指导语”窗体,被试仔细阅读指导语,明白实验如何进行操作之后,按“开始实验”准备实验。正式实验总次数为60次,被试每次做20次休息1分钟。 (4)、被试做完实验后,将被试信息填入“被试信息”窗体,并按“确认”结束实验。 (5)、一个被试做完实验后,另换一个被试继续实验。实验结束后,主试可以在“帮助”菜单的“结果查询”中查询被试的详细实验结果和基本的实验结果统计资料。并可将实验数据另存在指定位置,调入Excel中转换为各种类型数据格式进行统计分析。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1、将被试个人做出“相同”和“不同”正确平均反应时和全体被试的做“相同”和“不同”的正确平均反应时计算出来,并填入下表40-2。 • 2、根据以上结论,对被试做“相同”和“不同”的正确反应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说明两种反应时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 3、根据分析的结果,讨论被试对刺激信息的加工模式是平行加工还是系列加工?并作出具体的解释。 • 4、查阅以往的有关研究,比较本实验的结论与以往的实验研究结果是否一致?

  44. 思考题 • 1、在本实验设计方面是否有不足之处,如有应该在实验设计方面做那些改变? • 2、如果要你设计一个实验,通过研究不同刺激特征数目对被试判断“相同”和“不同”反应时的影响,以次来验证被试对视觉刺激的加工是平行加工还是系列加工,实验该如何设计? • 3、查阅有关认知心理学实验(信息加工)研究方法方面的文献,归纳出信息加工实验设计与实验过程控制方面应该注意那些方面的问题?

  45. 目标熟悉性和任务难度对前瞻记忆的影响

  46. 实验背景知识 • 前瞻性记忆是一种对于即将执行行为的一种计划性和预示性的记忆就象,如记住在回家的路上买个面包,或者给某人打个电话留言。前瞻性记忆与回朔性记忆不同,回朔性记忆是回忆起过去做过的事情,这种记忆是对于过去的事件而言的,如回忆起某个电影的情节,或者是记住了某个实验中的单词表中的词语等等。在以往的实验中,多数是回朔性记忆方面的研究,对于前瞻性的记忆研究的比较少。可以将前瞻性记忆划分为两类: • 一类是时间性前瞻记忆,如记住10分钟后给单位办公室打电话:另一类是事件性前瞻记忆,例如给同事捎口信。个对于事件性的前瞻性记忆,个体可以借助一些外部线索,并通过线索的提示来提取记忆信息,如给同事捎口信,这一记忆内容提取就是以看到那名同事这一事件的发生为前提条件的,那个同事就是一个外部线索。与时间性前瞻记忆相比,事件性前瞻记忆不需要过多的自我启动过程。 • 通过前瞻性记忆与回溯性记忆的对比研究发现,两种记忆既有相同特点和一定联系,同时又表现出本质的差异。由于回溯性记忆成绩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心理学家对前瞻性记忆是否也存年龄老化的问题也进行了研究,GILLES和MARK A。MCDANIEL(1990)的“老龄化与前瞻性记忆”的研究中发现:事件性前瞻记忆不受年龄的影响,老龄组与年轻组的记忆成绩没有显著差异。之后,在他们关于老化与前瞻性记忆另外一项研究(1995)中发现:时间性前瞻性记忆存在年龄差异,事件性前瞻记忆不存在年龄差别。这说明,自我启动恢复过程(SELF-INITIATED RETRIEVAL PROCESES)是导致时间性前瞻记忆的年龄差异的重要因素,回溯性记忆和时间性前瞻记忆需要较多的自我启动,因此也表现出显著的老龄化趋势。

  47. 在GILLES O。EINSTEIN&MARK A。MCDANIEL(1993)的另外一项实验研究中,通过给年老被试和年轻被试呈现前瞻性记忆任务,并进行回忆和再认的按键反应,结果发现前瞻性记忆存在着显著的年龄差异。在前瞻性记忆任务中,年龄的回忆是自发的恢复过程,而回溯性记忆没有明显的年龄差异。这说明前瞻性记忆和回溯性记忆并不是与老龄化(生理自然衰老)同步的,这两种记忆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加工和提取机制。在Nicole Ruther Guajardo& Deborah L.Best 的实验研究中,对幼儿园的孩子的时间性前瞻记忆和事件性前瞻记忆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在外部线索是相同的情况下,对内部线索和外部线索在前瞻性记忆和回溯性记忆中的作用进行了考察,被试是3岁和5岁的两组幼儿。实验结果表明:5岁儿童比3对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与前瞻性记忆有关的行为,而且内部线索和外部线索对前瞻性记忆没有显著和积极的影响。在自然条件下和实验室条件下,两组儿童的前瞻性记忆没有显著差异。年龄是前瞻性记忆和回溯性记忆的重要影响因素。关于记忆线索对前瞻性记忆影响还没有一致的结果。关于线索对前瞻性记忆的影响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于前瞻性记忆中内部线索和外部线索哪个是主要的提示线索的研究,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并没有的出确切的、一致的结论;另外一类是关于线索竞争的研究,这类研究主要考察在存在线索竞争的条件下,哪种线索对前瞻性记忆的影响具有优先权。 • 我们的研究结果(2001)表明:  1. 词性(真词和假词)对前瞻性记忆有显著的影响。   2. 前瞻性记忆不受线索熟悉性的影响。    3. 前瞻性记忆不受任务难度的影响。

  48. 实验目的 • 本实验采用双任务研究范式,考察被试在判断真假词时对前瞻性记忆的回忆和再认情况,以及不同难度的实验材料对前瞻性记忆的影响。

  49. 实验方法 • 一, 被试:选取大学生被试32名,视觉或矫正视觉正常,男女比例均衡,年龄为19~22岁之间,母语为汉语。 • 二、实验一起与实验材料1、实验一起:计算机、15寸平面显示器、前瞻性记忆实验程序。2、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共分为三组,第一组为真词,第一组为由错别字组成的假词(如权立),第三组为随机组合的假词。假词都是选用字频的频率相匹配的。其中真词与假词的词频相同。其中真词40个,第一类假词100个,第二类假词100个,此外还有两个线索词为獾狼和狐狗,这两个词也是假词。   • 三、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为2×2×3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目标词(外部线索)的熟悉性和词性均为被试内设计,任务难度为被试间设计。目标词包括真词和假词两个水平:熟悉性包括熟悉与不熟悉;两个水平:任务难度包括高、中、底三个水平。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和经验推理:熟悉性低的线索可以看作是一种新导刺激,它会更容易引起被试对前瞻性任务作出反应,因此,预期被试对熟悉性低的目标词的前瞻性记忆成绩要好于对熟悉性高的目标词的记忆。基本任务(相同性质)越难,越需要被试集中大量的注意,也就容易对前瞻性任务产生干扰,依次,可以预期基本任务的难度越大,前瞻性记忆成绩越差。被试对真、假词的加工也应有所差别,预期被试对真词的反应要快于对假词的反应。

  50. 四、实验过程 整个实验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的实验。 • 1、练习阶段:首先进行学习阶段的实验,实验目的是使被试对两个目标词产生不同水平的熟悉性感受。被试的任务是判断屏幕上出现的词是真词还是假词,如果是真词按Q键,如果是假词按P键。屏幕依次呈现24个词,其中真词20个,纯粹假词2个,同音假词2个,高熟悉性的目标词出现3词。所有词以随机形式呈现给被试。一半被试接受哪种实验材料组合完全是随机安排的。 • 2、为了考察被试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对目标词熟悉性的程度,在学习阶段后,要求被试接受一个词语熟悉性调查表,调查表采用五点记分方式,被试对量表上的10个词的熟悉程度进行打分(其中第三个词为“獾狼”,第九个词是“狐狗”)。调查结果也可以作为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时的补充说明材料。 • 3、正式检查阶段:上述实验程序完成之后,进入正式检查阶段。检查阶段的实验包括两项任务,一个是实验自始至终都有的基本任务,即判断真假词,出现真词按Q键,出现假词按P键。另一项任务是随机出现的前瞻性任务,即当“獾狼”和“狐狗”出现时,既不按Q键,也不按P键,而是按空格键。为了使被试熟悉实验任务,先进行的练习实验,然后开始正式检查实验。屏幕上将随机呈现100个真词,100个假词,高、低熟悉性的目标词个20个。全部实验大约需要30分钟左右,计算机自动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 4、一个被试实验结束,继续其他被试的实验。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