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8

當前台灣國家經濟風險

國立中正大學經濟學系碩專班 專題演講. 當前台灣國家經濟風險. 林向愷 教授. 2011.06.04. 當前台灣國家經濟風險. 經濟發展過份依賴出口。 對中國經貿依存日益升高。 對進口能源 ( 化石燃料及核能 ) 依存度有增無減。 全球化讓民主政治制度做為解決國內不同階層爭議的功能減弱,進而影響經濟成長及總體經濟穩定度。 糧食自足率不足。. 問題背景 ( 一 ).

rowen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當前台灣國家經濟風險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國立中正大學經濟學系碩專班 專題演講 當前台灣國家經濟風險 林向愷 教授 2011.06.04

  2. 當前台灣國家經濟風險 • 經濟發展過份依賴出口。 • 對中國經貿依存日益升高。 • 對進口能源(化石燃料及核能)依存度有增無減。 • 全球化讓民主政治制度做為解決國內不同階層爭議的功能減弱,進而影響經濟成長及總體經濟穩定度。 • 糧食自足率不足。

  3. 問題背景(一) • 1970年代發生能源危機之後,各國皆感受到外在且不可控制的國際政經因素對國內經濟體系正常運作衝擊的嚴重性,如何讓開放程度愈來愈高的國內經濟體系減少這些因素的衝擊,如何藉制度建立與機制設計捍衛現行經濟體系正常運作,逐漸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

  4. 問題背景(二) • 經濟與安全兩個分屬不同領域的概念開始整合形成「國家經濟安全」的概念。「國家經濟安全」係指如何增進一個國家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生存及發展能力並有效提升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以提高這個國家的國際政治地位。全球化固然對世界經濟的發展有積極促進作用,但全球化亦因各國資源運用日趨專業分工以及資金、技術快速流動而帶來更大的風險。

  5. 問題背景(三) • 全球化大趨勢下,為減少外在因素對國內經濟體的衝擊,「國家經濟安全」追求的目標就是如何維持一個國家生存與發展所需的經貿自主,各國的經貿自主程度需視其他國家或世界經濟體系對這個國家生存與發展可能帶來潛在威脅而定,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決定因素除了公平正義、經濟發展以及環境生態等國內經濟體系較能控制的因素,還包括不可控制的國際政經因素。

  6. 一、2000年台灣經濟出現結構性改變

  7. 台商赴中國投資金額2000年後一路飆高

  8. 投資中國取代投資台灣

  9. 投資中國導致失業率居高不下

  10. 過度投資中國導致薪資所得成長率停滯

  11. 2000年後台灣對中國貿易(出口)依存度快速增加2000年後台灣對中國貿易(出口)依存度快速增加

  12. 我國對外投資以投資中國比重最高

  13. 南韓與日本對中國投資占其對外投資比重皆比台灣為低南韓與日本對中國投資占其對外投資比重皆比台灣為低

  14. 台灣利用全球化到海外複製過去成功模式(一) 台灣對外投資型態與先進國家顯著不同,多集中於後進國家,尤其是中國,導致高層次商品生產或新技術無法引進台灣,使得新的工作機會的增加無法填補對後進國家投資比重過高所流失的工作機會,導致全球化對台灣的失業率,薪資所得成長率以及家庭所得差異的衝擊特別嚴重。

  15. 九○年代以來,不少台灣廠商基於過去成功經驗或受限於企業規模或囿於經營理念,面對國內勞工、土地及環保成本的高漲,繼續選擇原有的「降低成本」策略,到中國以五倍、十倍或更大規模,複製過去台灣的成功經驗。九○年代以來,不少台灣廠商基於過去成功經驗或受限於企業規模或囿於經營理念,面對國內勞工、土地及環保成本的高漲,繼續選擇原有的「降低成本」策略,到中國以五倍、十倍或更大規模,複製過去台灣的成功經驗。 台灣利用全球化到海外複製過去成功模式(二)

  16. 八○年代中期以前,台灣與先進國家維持密切經貿關係,藉先進國家開放其國內市場讓台灣的經濟、出口與薪資所得同步成長, 但九○年代以後,廠商大量到後進國家複製台灣成功經驗,導致薪資所得成長遠遠落後於經濟成長與出口成長。 台灣利用全球化到海外複製過去成功模式(三)

  17. 台商赴中國投資會產生「以中國勞工取代台灣勞工」的跨國勞動替代現象,導致台灣製造業及服務業失業率居高不下,薪資所得不易成長。台商赴中國投資會產生「以中國勞工取代台灣勞工」的跨國勞動替代現象,導致台灣製造業及服務業失業率居高不下,薪資所得不易成長。 2000年後,不少高階管理/高科技人士赴中國工作,台灣流失民間消費主力,加上台商投資中國取代投資台灣使得國內投資意願低落,2000年後台灣經濟成長愈來愈依賴對中國的出口。 台灣利用全球化到海外複製過去成功模式(四)

  18. 2000年後,經濟成長動力過分集中於出口

  19. 經濟成長未能反映在家庭可支配所得成長

  20. 家庭儲蓄能力隨可支配所得而下降

  21. 二、如何擺脫中國的磁吸效應

  22. 向心力與離心力 一個經濟體系的向心力來自勞動或中間財(原物料、半成品以及技術知識)成本較低的區域,它會吸引愈多廠商移入使得生產成本因群聚效應而進一步降低,向心力亦可來自最終消費需求或其他廠商對中間財需求愈大的區域,它會吸引愈多勞工與廠商進入。

  23. 向心力與離心力 當兩國家間貿易成本持續下降,邊陲國家的廠商所生產商品雖可更容易運到核心到國家市場銷售,而無須在核心國家投資生產;但貿易成本下降亦會促使廠商選擇離開核心國家投資生產的離心力減弱,因為在核心國家生產會因貿易成本的下降,更容易輸往邊陲國家銷售。

  24. 核心與邊陲 邊陲國家的廠商雖能以較低的貿易成本將產品賣到核心國家,但位於核心國家的廠商亦可以較低的貿易成本將產品運往邊陲國家銷售;加上在核心國家投資生產的廠商還可享有規模經濟的效益與低運輸成本,結果使得邊陲國家的廠商不是將投資生產區位移往核心國家,不然就是不敵核心國家的廠商而被迫退出市場。

  25. 核心與邊陲 只要加入的廠商愈多,這個經濟體系向心力就愈強。為減輕核心國家的向心力,邊陲國家應藉限制生產要素的移動,讓進入核心國家從事投資生產的廠商數目與投資規模下降。此外,邊陲國家亦可加強與核心國家以外經濟規模較大的國家發展更密切的經貿關係。

  26. 為擺脫磁吸效應,台灣必須與先進國家發展更緊密的經貿關係為擺脫磁吸效應,台灣必須與先進國家發展更緊密的經貿關係 克魯曼教授在早1996年就指出如果參與經濟整合國家間 的生產要素(資金、技術與具有跨國移動能力的人員) 完全自由移動,市場規模較小的國家必須設法降低與經 濟整合區域以外其他國家的貿易成本,才能減輕其國內 產業外移到經濟整合區域內市場規模較大國家所產生的 衝擊。

  27. 沒有經貿自主就沒有國家主權 提升「經貿自主」最佳的策略應為現階段不與中國簽訂ECFA以避免貿易成本持續下降,讓中國經濟的磁吸效應擴大,積極突破中國封鎖與先進國家洽簽FTA以建立更為平衡的全球經貿關係。

  28. 三、台灣能源問題

  29. 問題背景 • 過度依賴進口能源:進口能源依存度: 1989年95.3%; 2009年99.3%; 為全球前5名. • 總耗能過多 :2008年為全球第21名 • 能源使用效率差, 比日, 法, 西班牙, 墨西哥皆差! • 用電量過多,超過德、法、英、丹麥等國 • 高耗能產業使用大量能源, 但對GDP貢獻有限 • CO2排放急遽上升造成減量困難 • 缺乏明確CO2減量目標及時程

  30. 能源供應過分依賴進口能源 Source: 經濟部能源局, 2009年能源統計手冊。

  31. 臺灣能源以工業耗能最多 KJHSU 2011 2008年能源密集產業用全國35.9%能源, GDP貢獻僅3.86%!

  32. 臺灣與OECD工業耗能比率之比較 KJHSU 2011

  33. 耗能產業對臺灣GDP貢獻有限 效率惡化 24.8% Source: 經濟部能源局, 2009年能源統計手冊。( GDP貢獻)

  34. 台灣能源發展策略錯誤 • 避談能源「自給率」 • 不討論消費端: 哪些部門(工業)用最多? • 經濟成長率≠用電需求率 • 過度高估經濟成長率: 2006-2010: 3.63%; 2011-2015: 4.85%; 2016-2020: 3.80% 平均4.09% • 誇大節能成效: “能源效率每年提高2%以上, … 能源密集度於2015年較2005年下降18%... 2020年較2005年下降26%以上”。 今年是2011年, 從明年開始每年改善2%, 2015年能源密集度改善僅7.8%, 2020年16.6%。 (取自2005年能源會議資料) KJHSU 2011

  35. 專為核能及燃煤打造的電力發展策略(一) • 誇張的電力需求預測:增加〜40%! 2009年總用電量2296億度; 預測2020年需要3175 – 3179億度 • 許多產業外移; 但台電所預測的電力需求仍不斷上升? 2008年臺灣每人平均用10,033度,國家僅比臺灣多,2020時將會比美國還多!

  36. 專為核能及燃煤打造的電力發展策略(二) • 限制再生能源發展:定目標為裝置容量上限6388MW, 為2009年總裝置容量之13.3%, 燃煤增加比力更低, 無法達到此政策綱領所說6% • 壓抑天然氣使用; 天然氣是公認為換到低碳經濟體系的主要過度能源; 2009年天然氣發電機組總裝置容量為14,762MW, 占總裝置容量47,985MW的30.8%, 距目標1/3裝置容量上限, 已無多少發展空間! 且過去天然氣發電機使用率僅燃煤的40%左右。 • 限制汽電共生; 綱領設限汽電共生於2020年為10,000MW, 相當於2009年裝置容量的20.8%。 2009年汽電共生發電已然占總量的17.3%, 也沒有多少繼續發展的空間。 KJHSU 2011

  37. GDP遠落後於能源需求增加 KJHSU 2011

  38. 備載過高: 核一二三停機都不缺電! 尚有大型燃煤電廠: 林口, 大林, 深澳電廠’更新‘; 彰工火力電廠, 和平火力電廠。 Ref: 經濟部能源局, 2009年能源統計手冊。 KJHSU 2011

  39. 臺灣二氧化碳排放量過高 30 OECD國家僅8國比臺灣多!! KJHSU 2011

  40. 2005年六輕CO2排放量佔臺灣的27%! 臺灣1990-2005年CO2排放由1.2億噸增加到2.5億噸; 共增1.3億噸, 其中0.72源於燃煤發電增加, 0.435億噸來自六輕! 氣候變遷 HSU2010

  41. 臺灣火力發電廠CO2排放名列世界第一 Source: Nature Vol 450, November 2007; 2008蟬聯冠軍及晉升第五名; 將通過環評的大林火力電廠, 彰工火力電廠可能亦可擠身前十名! 台中火力電廠將加裝2機組, 共計12機組. 氣候變遷 HSU2010

  42. 主要國家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 2007, IPCC AR4: 想控制增溫< 2C,全球排放2020年前達最高, 2050年至少降至1990年排放一半; 工業國應2020年較1990減25-40%; 2050減80-95% • 印度, G77, AOSIS(小島聯盟43國), 中國等要求工業國於2020年前比1990年至少減40%, 85-95% by 2050 • 德國: 2020較1990年減30%(視情況40%) ,且0% 核能; 2050 減 80% • 英國: 目標2020較1990年減26-32%, 2050年較1990年減80% • 歐盟: 2020年比1990年少20% (若其他A1國加入可-30%); 希望開發中國家2020年較BAU少15-30% 氣候變遷 HSU2010

  43. 以1990為基準的其他國家目標 • 美:2020年0%, 2050年-50%; • 澳洲: 2020年 -4至 -14%; (2010年9.5TWh電; 2020前20% 再生能源發電) • 加拿大: +2%; 議會希望2020年-25%; 2050年-80% • 日本: -25% • 挪威: -30%; • 瑞士(考慮): -20% 至50% • 墨西哥總理, 巴西部長表示開發中國家應負擔減量責任 氣候變遷 HSU2010

  44. 2009 哥本哈根協議 ≈ 2010坎昆協議 氣候變遷 HSU2010

  45. Annex I CO2 emission change 2009年德國較1990減少27%; 京都議定書承諾2012前減21% 氣候變遷 HSU2010

  46. CO2減量經濟持續成長:以德國為例 氣候變遷 HSU2010

  47. 德國如何在2020年以前CO2減量40% 氣候變遷 HSU2010

  48. Renewable energy act (EEG) • Federal law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Power Feed-In Law of 1991) • Priority for feed-in of RE • Extensive regulation for grid access • legally regulated payment rates • Long-term perspective and investment security (15–30 years) • Incentive for the opening up of new potentials and technologies (esp. biomass and geothermal energy) • Strong incentive for efficiency boost, by degression of payment rates Cost for consumer 氣候變遷 HSU2010

  49. Legislation as initiator 2009年臺灣發電量: 水力*7,053GWh; 風787GWh; 太陽光電8.0GWh;共占總發電量<3.5%。* 水力包括抽蓄 氣候變遷 HSU2010

  50. Energy mix in Germany 氣候變遷 HSU2010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