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5

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 知道古典學派如何決定均衡所得 瞭解古典模型的市場結清 瞭解簡單凱恩斯模型的內涵 明瞭預擬投資與實現投資的差別與影響. OBJECTIVES. 學習目標. 瞭解乘數效果 瞭解加入政府部門的簡單凱恩斯模型 知道何謂節儉的矛盾. OBJECTIVES. 17.1 古典學派總體均衡模型. 勞動市場之勞動供給 家計單位 i 的效用函數 U i ( C i , 24  L i ) L 為家計單位的勞動時間,休閒時間則可計為 24  L i ; P 與 W 分別表示商品價格與名目工資. 17.1 古典學派總體均衡模型.

roz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學習目標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學習目標 • 知道古典學派如何決定均衡所得 • 瞭解古典模型的市場結清 • 瞭解簡單凱恩斯模型的內涵 • 明瞭預擬投資與實現投資的差別與影響 OBJECTIVES

  2. 學習目標 • 瞭解乘數效果 • 瞭解加入政府部門的簡單凱恩斯模型 • 知道何謂節儉的矛盾 OBJECTIVES

  3. 17.1 古典學派總體均衡模型 • 勞動市場之勞動供給 • 家計單位 i 的效用函數 Ui (Ci, 24 Li) L為家計單位的勞動時間,休閒時間則可計為 24 Li;P 與W分別表示商品價格與名目工資

  4. 17.1 古典學派總體均衡模型 • 家計單位的總消費在沒有儲蓄的假設下必須等於勞動所得 (W • Li)與非勞動所得 ( Ai)之和 P•Ci = W • Li +Ai • 最適勞動時間 Li* = L (W/P, Ai) • 最適消費數量 Ci* = C (W/P, Ai)

  5. 17.1 古典學派總體均衡模型 • 假設非勞動所得為 1,將所有家計單位最適的勞動時間水平加總,可得勞動市場中的勞動供給函數 SL = Li* = SL (W/P) 實質工率愈高,勞動供給的數量愈多,勞動市場的供給函數為一正斜率的曲線

  6. 17.1 古典學派總體均衡模型 • 勞動市場勞動供給

  7. 17.1 古典學派總體均衡模型 • 勞動市場之勞動需求 • 一典型廠商 j的生產函數為 qj = f (nj) • 面對完全競爭的勞動市場與產品市場,廠商的利潤函數為 j= P· f (nj) W· nj

  8. 17.1 古典學派總體均衡模型 • 勞動投入與產出關係

  9. 17.1 古典學派總體均衡模型 • 勞動市場之勞動需求 • 廠商利潤極大的最適勞動投入 nj* = n (W/P) • 勞動市場的勞動需求函數 DL=  nj* = DL(W/P)

  10. 17.1 古典學派總體均衡模型 • 勞動市場勞動需求

  11. 17.1 古典學派總體均衡模型 • 勞動市場均衡 當勞動市場中勞動供給等於勞動需求時,勞動市場即達到均衡 均衡實質工資 均衡就業量

  12. 17.1 古典學派總體均衡模型 • 勞動超額供給(excess supply) 實質工資高於均衡實質工資 ,勞動市場出現失業的現象 • 勞動超額需求(excess demand) 實質工資低於均衡實質工資 ,勞動市場出現缺工的現象

  13. 17.1 古典學派總體均衡模型 • 均衡所得決定 • 總生產函數(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APF)

  14. 17.1 古典學派總體均衡模型 • 假設資本存量與生產技術固定不變 • F’(L) > 0 表示勞動的邊際產出為正 • F”(L) < 0 表示勞動的邊際產出隨勞動投入的增加而遞減

  15. 17.1 古典學派總體均衡模型 • 當物價與名目工資可以充分調整時,勞動市場始終維持著充分就業下,生產出充分就業下的國民所得,也就等於潛能產出 Yf = F(L*)

  16. 17.1 古典學派總體均衡模型 • 總生產函數

  17. 17.1 古典學派總體均衡模型 • 總供給(aggregate supply)曲線 是一條垂直線,表示經濟體系的產出水準永遠是充分就業下的潛能產出 充分就業的產出水準不一定與經濟體系潛能產出水準相同

  18. 17.1 古典學派總體均衡模型 • 古典學派的總供給曲線(aggregate supply)

  19. 17.1 古典學派總體均衡模型 • 貨幣數量學說與賽伊法則 • 費雪交易方程式(Fisher equation of exchange) 主要描述的是貨幣數量、物價與產出水準間的關係 MV = PY = 名目 GDP

  20. 17.1 古典學派總體均衡模型 • 貨幣的流通速度 V 與實質產出 Y 為常數,P 與 M 將呈同方向且等比例變動 古典學派認為物價的變動只受貨幣供給改變影響

  21. 17.1 古典學派總體均衡模型 • 劍橋方程式(Cambridge equation) 所強調的是貨幣需求的功能;認為貨幣除了交易的功能之外,也具有價值儲存的功能 MD = kPY • k 為持有現金的餘額占其所得的平均比例

  22. 17.1 古典學派總體均衡模型 • 劍橋賽伊法則(Say's Law) 是指供給可以創造本身的需求,亦即只要有生產就會有人購買 • 在充分就業下古典學派的總需求會等於總合供給 • 貨幣供給的變動只會造成物價的變動,對於實質產出不會有影響

  23. 17.1 古典學派總體均衡模型 • 古典學派物價、均衡所得與貨幣數量的關係

  24. 17.2 古典模型的市場結清 • S = I + (G – T) 依據古典學派的觀點中,私人部門的儲蓄形成可貸資金(loanable funds)的供給,私部門的計畫性投資與政府赤字則形成可貸資金的需求

  25. 17.2 古典模型的市場結清 • 可貸資金市場處於均衡狀態,由可貸資金之供需均衡即可決定實質利率水準 投資與實質利率水準呈反向關係

  26. 17.2 古典模型的市場結清 • 可貸資金市場均衡

  27. 17.2 古典模型的市場結清 • 在古典模型的架構下不考慮國外部門時 GDP  Yf  C + I + G  C + S + T • 當政府支出增加或私部門自發性投資增加,實質利率上升,儲蓄增加,消費量減少 • 當自發性投資減少,利率下降,發誘發性投資增加,儲蓄減少,消費增加

  28. 17.3 簡單凱恩斯模型 • 簡單凱恩斯模型 又稱為所得-支出模型,它強調經濟體系對最終商品與勞務的需求,對於實質產出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 被稱為「凱恩斯革命」(Keynesian Revolution) ,為「需求導向」的總體經濟理論

  29. 17.3 簡單凱恩斯模型 • 簡單沒有政府、國外部門的均衡所得式 • 總產出等於由民間消費與投資構成的總需求 • 民間消費由自發性消費(autonomous consumption)與誘發性消費(induced consumption)所組成

  30. 17.3 簡單凱恩斯模型 • 自發性投資(autonomous investment) 廠商投資並不受利率高低與所得多寡的影響,而維持在固定水準

  31. 17.3 簡單凱恩斯模型 • 消費函數與儲蓄函數 • 邊際消費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MPC) 當所得增加(減少)一單位時,消費便會增加(減少)多少單位

  32. 17.3 簡單凱恩斯模型 • 邊際儲蓄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 MPS) 當所得增加(減少)一單位時,儲蓄會增加(減少)多少單位 MPS =  S /  Y = 1 – b MPC + MPS = 1

  33. 17.3 簡單凱恩斯模型 • 邊際預擬與實現 • 凱恩斯模型中的消費、儲蓄與投資即是預擬的消費(CP)、儲蓄(SP)及投資(IP) • I = S,即是實現的(realized)投資(Ir)等於實現的儲蓄(Sr) • 非預擬存貨 Iu為實現的投資與預擬投資的差項 Ir = IP + Iu

  34. 儲蓄與投資 經濟統計

  35. 17.3 簡單凱恩斯模型 • 當預擬的儲蓄不等於預擬的投資時,經濟體系將出現失衡的狀態 • 透過非預擬存貨的調整,可使經濟體系達到均衡 • 均衡時不論預擬值或實現值,儲蓄必須等於投資

  36. 17.3 簡單凱恩斯模型 • 均衡所得的決定與調整 • 45。線法 原點出發的45。線線上任何一點表示總支出等於總所得,亦即線上任何一點均滿足Y = C + I

  37. 17.3 簡單凱恩斯模型 • 均衡所得的決定

  38. 17.3 簡單凱恩斯模型 • 均衡所得的決定與調整 • 所得流向分析法, I = S架構 縱軸表示預擬投資或預擬儲蓄,橫軸為總所得 儲蓄函數與自發性投資之交點對應在橫軸處即為均衡所得

  39. 17.3 簡單凱恩斯模型 • 均衡所得的決定

  40. 17.3 簡單凱恩斯模型 • 均衡所得的調整

  41. 17.3 簡單凱恩斯模型 • 均衡所得的調整過程

  42. 17.4 乘數效果 • 自發性支出(autonomous expenditure) 指非所得所決定的支出,在簡單凱恩斯模型中,自發性支出包括了自發性消費與自發性投資 • 若經濟體系面臨外在環境的變化,模型中的自發性支出將會受到影響,進而使得經濟體系偏離原先的均衡

  43. 17.4 乘數效果 • 均衡所得決定式 • 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對均衡所得所產生的影響

  44. 17.4 乘數效果 • 乘數效果(multiplier effect) 當自發性支出變動一單位,均衡所得的變動將超過一單位 • 乘數(multiplier) 自發性支出導致均衡所得變動的倍數 0 < b < 1 ,(1 / 1 – b) > 1

  45. 17.5 加入政府部門的凱恩斯模型 • 加入政府部門之均衡所得 政府的經常性支出是構成國內生產毛額的一個重要項目 政府減稅或加稅會影響民間消費支出,進而影響國內生產毛額

  46. 17.5 加入政府部門的凱恩斯模型 • 加入政府部門的簡單凱恩斯模型

  47. 17.5 加入政府部門的凱恩斯模型 • 均衡所得決定之縮減式

  48. 17.5 加入政府部門的凱恩斯模型 • 平衡預算乘數 政府購買乘數等於(1 / 1 – b),稅賦乘數等於(–b / 1 – b) 政府收支相等時之平衡預算乘數 Y/ G 等於1

  49. 17.5 加入政府部門的凱恩斯模型 • 緊縮缺口與膨脹缺口 • 緊縮缺口(deflationary gap) 為了達到充分就業,總需求必須增加的數量 • 膨脹缺口(inflationary gap) 為避免總需求過高而必須減少的數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