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形 态 教 研 室 解 剖 组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形 态 教 研 室 解 剖 组. 第二章 耳( ear ) 内 容 提 要 概 述 第一节 外耳 第三节 内耳 一、耳廓: 一、骨迷路: 二、外耳道: 二、膜迷路: 三、鼓膜: 附:声波传导

rune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形 态 教 研 室 解 剖 组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形 态 教 研 室 解 剖 组

  2. 第二章 耳(ear) 内 容 提 要 概 述 第一节 外耳第三节 内耳 一、耳廓: 一、骨迷路: 二、外耳道: 二、膜迷路: 三、鼓膜: 附:声波传导 第二 节 中耳 一、鼓室: 二、咽鼓管: 三、乳突小房和乳突窦:

  3. 耳的组成 耳廓 外耳 外耳道 鼓膜 鼓室 中耳 咽鼓管 乳突小房 骨半规管 骨迷路 前庭 耳蜗 内耳 膜半规管 膜迷路 椭圆囊、球囊 蜗管

  4. 外 耳(external ear) 一、耳廓(auricle):大部分以弹性软骨为支架,外覆 皮肤,皮下组织少,富含血管、 神经。耳垂(临床采血常用部位) 二、外耳道(external acoustic meatus): 1、形态、结构:长约2.5cm的盲管,略呈“∽”形、由外向内, 先斜向后上、后斜向前下;外1/3—软骨部、 内2/3—骨部。 2、特点:外耳道皮下组织极少,皮肤与骨膜或软骨结合紧密, 故外耳道发生疖肿时因张力大而疼痛剧烈。

  5. (三)鼓膜(tympanic membrane) 1、形态:椭圆形、半透明薄膜。 2、位置:外耳道与鼓室之间,呈倾斜位。 3、结构:鼓膜脐—前下方有光锥 松弛部—上1/4 、淡红色 紧张部—下3/4、灰白色

  6. 中 耳(middle ear) 一、鼓室:为颞骨岩部含气的小腔,居外耳道与内耳之间、其 内有听小骨(3块)及听小骨肌(2块)。 1、鼓室壁:6个壁。 后下方的圆孔—蜗窗/圆窗(被第二鼓膜封闭) 内侧壁中部的隆起—岬 后上方卵圆孔—前庭窗/卵圆窗 前庭窗后方的弓形隆起—面神经凸(其骨壁较薄、甚至缺如,在中耳炎症或施行中耳内手术时易侵及面神经) 2、听小骨: 3、听小骨肌:

  7. 上盖下静 前动后乳 内迷外鼓

  8. 二、咽鼓管(auditory tube): 连通于咽与鼓室,近鼓室的1/3—骨部、近咽的2/3—软骨部, 其鼓室口开口于鼓室的前壁、咽口开口于鼻咽侧壁(平对下鼻甲后方),平时封闭、当吞咽或尽力张口时,咽口张开,空气进入鼓室。 注:幼儿的咽鼓管较成人短而平、腔径也较大,故咽部感染、炎症可入鼓室,引起化脓性中耳炎。 三、乳突小房和乳突窦: 1、乳突小房(mastoid cells):乳突内含气的小腔。 2、乳突窦(mastoid antrum):介乳突小房与鼓室间的腔。 上述结构内衬粘膜且与鼓室的粘膜相续,因此中耳炎向后蔓延至乳突小房和乳突窦。

  9. 内 耳(internal ear) 一、骨迷路 (bony labyrinth):是骨密质构成的骨性管道,埋藏于颞骨岩部内,由后外向前内分别为骨半规管、前庭和耳蜗三部分,它们互相通连,内含有外淋 巴液。 1.骨半规管:为三个C形的互相垂直排列的小管,按其位置可分为前骨半规管、 后骨半规管和外骨半规管。 2.前庭:位于骨迷路的中部,为一不规则的腔隙,内藏膜迷路的椭圆囊和球囊。 3.耳蜗 :形似蜗牛壳,位于前庭的前方。蜗底朝向后内(即内耳道底);尖端朝向前外,称做蜗顶。耳蜗的中央是骨松质组成的蜗轴,呈水平位圆锥形,有血管神经穿行其间。耳蜗实为骨性的蜗螺旋管环绕蜗轴约两圈半构成,蜗螺旋管起于前庭,以盲端终于蜗顶。其底圈相当于鼓室内侧壁岬的后部。从蜗轴发出的骨螺旋板突入蜗螺旋管内,骨螺旋板未达蜗螺旋管的对侧壁,其缺空处由膜迷路(蜗管)填补封闭。故耳蜗内共有三条管道,即上方的前庭阶,起自前庭,于前庭窗处为中耳的镫骨所封闭;中间是膜蜗管,其尖端为盲端终于蜗顶处;下方是鼓阶,起自蜗顶,终于蜗窗上的第二鼓膜。前庭阶和鼓阶在蜗顶处借蜗孔彼此相通。

  10. 二、膜迷路(membranous labyrinth):是套在骨迷路内的膜性管和囊,与骨迷路形态相似而略小,也分为互相通连的三部,内含有内淋巴液。 1.椭圆囊、球囊:位于前庭内,椭圆囊在后上方,后壁有通向膜半规管的五个开口,前壁以椭圆球囊管接球囊,并延伸出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后者是内淋巴返渗入周围血管的部位。球囊位于前下方,下端以连合管连于蜗管。椭圆囊和球囊壁的内面均有一个局部上皮增厚部分。分别称为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它们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直线加速或减速运动的刺激。 2.膜半规管:位于同名骨半规管内,但管径较细小,每管有一端膨大称膜壶腹,壁内有上皮隆起的壶腹嵴,也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 3.蜗管:套在蜗螺旋管内,尖端为盲端,起端以连合管连于球囊。蜗管的横切面呈三角形,有上、下和外三个壁。其上壁为蜗管前庭壁(前庭膜),将前庭阶和蜗管隔开,外壁较厚,富有血管,与骨蜗管的骨膜相结合,下壁由骨螺旋板和蜗管鼓壁(螺旋膜或基底膜)组成,并与鼓阶隔开。螺旋膜又称基底膜,其上有螺旋器又称柯蒂氏器(Corti 器)。是听觉感受器。

  11. 声 波 的 传 导 1、空气传导: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前庭窗→前庭阶外淋巴的波动→前庭膜→蜗管内淋巴→Corti器→蜗神经→脑、产生听觉。 由于前庭阶外淋巴的波动,鼓阶外淋巴也产生波动,传至封闭蜗窗的第二鼓膜亦随之振动。假若第二鼓膜固定不动,镫骨运动时,内、外淋巴只能有压力的改变而不产生波动,此时螺旋器将不产生正常的听觉冲动。在鼓膜和听小骨缺损时,声波可经第二鼓膜传入,产生部分听觉。 2、骨传导 :声波经颅骨传入内耳的途径称骨传导。 声波→颅骨(包括骨迷路)→耳蜗内的淋巴液→Corti器产生神经冲动→蜗神经→脑、产生听觉。 临床工作中,可将击响的音叉的柄直接压置于颅面(如将音叉柄底放在耳后乳突部)以检查骨传导的情况。骨传导的效能与正常空气传导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空气传导被严重破坏时,骨传导对保存部分听力有一定意义。

  12. 【主要参考资料】《人体解剖学》本科四版教材;【主要参考资料】《人体解剖学》本科四版教材; 《耳鼻咽喉科学》本科四版教材; 《格氏解剖学》第38版。 【思考题】1、小孩咽部感染时,为什么易引起化脓性中耳炎? 2、在检查成人与小孩的外耳道、鼓膜时,手法有何 不同?为什么? 3、外耳道生有疖肿时,为什么疼痛较剧烈? 【预 习】1、感觉器大体实验; 2、神经系统总论。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