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胆 道 肿 瘤

胆 道 肿 瘤. 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 陈少夫. 胆囊癌. 胆囊癌( carcinoma of gallbladder )是胆道最常见的恶性病变, 90% 的病人发病年龄超过 50 岁,女性为男性的 3~4 倍。. 病 因. 流行病学显示, 70% 的病人与胆结石存在有关,胆囊结石至发生胆囊癌长达 10~15 年;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是无结石的 13.7 倍,说明胆囊癌的发生是胆囊结石长期的物理刺激,加上粘膜的慢性炎症、感染细菌的产物中有致癌物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病 理.

sabine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胆 道 肿 瘤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胆 道 肿 瘤 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 陈少夫

  2. 胆囊癌 • 胆囊癌(carcinoma of gallbladder)是胆道最常见的恶性病变,90%的病人发病年龄超过50岁,女性为男性的3~4倍。

  3. 病 因 • 流行病学显示,70%的病人与胆结石存在有关,胆囊结石至发生胆囊癌长达10~15年;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是无结石的13.7倍,说明胆囊癌的发生是胆囊结石长期的物理刺激,加上粘膜的慢性炎症、感染细菌的产物中有致癌物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 病 理 • 胆囊癌多发生在胆囊体部和底部。腺癌占82%,包括硬癌、乳头状癌、粘液癌,其次为未分化癌占7%,鳞状细胞癌占3%,混合性癌占1%;其他少见的还有淋巴肉瘤、横纹肌肉瘤、网状组织细胞肉瘤、纤维肉瘤、类癌、癌肉瘤等。

  5. 胆囊癌可经淋巴、静脉、神经、胆管腔内转移、腹腔内种植和直接侵犯。沿淋巴引流方向转移较多见,途径多由胆囊淋巴结至胆总管周围淋巴结,再向胰上淋巴结、胰头后淋巴结、肠系膜上动脉淋巴结、肝动脉周围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极少逆行向肝门淋巴结转移。肝转移也常见,尤其是靠近胆囊床的体部肿瘤,常由直接侵犯或淋巴管转移。胆囊癌可经淋巴、静脉、神经、胆管腔内转移、腹腔内种植和直接侵犯。沿淋巴引流方向转移较多见,途径多由胆囊淋巴结至胆总管周围淋巴结,再向胰上淋巴结、胰头后淋巴结、肠系膜上动脉淋巴结、肝动脉周围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极少逆行向肝门淋巴结转移。肝转移也常见,尤其是靠近胆囊床的体部肿瘤,常由直接侵犯或淋巴管转移。

  6. 胆囊癌的预后与分期有关,有多种分期方法 • Nevin分期:Ⅰ期:粘膜内原位癌;Ⅱ期:侵犯粘膜和肌层;Ⅲ期:侵犯胆囊壁全层;Ⅳ期:侵犯胆囊壁全层及周围淋巴结;Ⅴ期:侵犯或转移至肝及其他脏器。

  7. 国际抗癌联盟(UICC)按照TNM分期把胆囊癌分为4期:Ⅰ期:侵犯粘膜和肌层(T1N0M0);Ⅱ期:侵犯囊壁全层(T2N0M0);Ⅲ期:侵犯肝<2cm,区域淋巴结转移(T3N1M0);ⅣA期:侵犯肝>2cm(T4N0M0,TxN1M0);ⅣB期:远处淋巴或脏器转移(TxN2M0,TxN0M1)。

  8. 临床表现 • 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如原有的慢性胆囊炎或胆囊结石引起的腹痛、恶心呕吐、腹部压痛等,部分病人因胆囊切除手术后意外发现胆囊癌。当肿瘤侵犯至浆膜或胆囊床,则出现定位症状,最常见为右上腹痛,可放射到肩背部,食欲可下降,胆囊管受阻时可触及肿大的胆囊。

  9. 能触及右上腹肿物时已到晚期,常伴有腹胀、体重减轻或消瘦、食欲差、贫血、肝大,甚至出现黄疸、腹水、全身衰竭。少数肿瘤穿透浆膜,发生胆囊急性穿孔、腹膜炎,或慢性穿透至其他脏器形成内瘘;还可引起胆道出血、肝弥漫性转移引起肝衰竭等。能触及右上腹肿物时已到晚期,常伴有腹胀、体重减轻或消瘦、食欲差、贫血、肝大,甚至出现黄疸、腹水、全身衰竭。少数肿瘤穿透浆膜,发生胆囊急性穿孔、腹膜炎,或慢性穿透至其他脏器形成内瘘;还可引起胆道出血、肝弥漫性转移引起肝衰竭等。

  10.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 实验室检查:CEA、CA19-9、CA125等均可以升高,其中以CA19-9较为敏感,但无特异性。细针穿刺胆囊胆汁行肿瘤标志物检查更有诊断意义。

  11. 影像学检查:B超、CT检查对胆囊癌的诊断率为75%~88%,均可显示胆囊壁增厚不均匀,腔内有位置及形态固定的肿物,或能发现肝转移或淋巴结肿大;B超检查回声不均匀、不伴声影。CT或MRI除能较清楚显示胆囊肿块外,还可见较丰富血供。

  12. 胆囊癌合并坏死、感染需要与胆囊炎或胆囊坏疽形成的脓肿鉴别,但胆囊癌血供丰富,CA19-9升高。可B超引导下的细针抽吸活检,有助于获得诊断。胆囊癌合并坏死、感染需要与胆囊炎或胆囊坏疽形成的脓肿鉴别,但胆囊癌血供丰富,CA19-9升高。可B超引导下的细针抽吸活检,有助于获得诊断。

  13. 治 疗 • 治疗胆囊癌首选手术切除。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效果均不理想。根据病变的程度选择手术方法。

  14. 治 疗 1.单纯胆囊切除术适用于NevinⅠ期及UICCⅠ期病变。这些病变一般因胆囊结石胆囊炎行胆囊切除后病理检查发现胆囊癌,如局限于胆囊粘膜层,不必再行手术。如病理检查切缘浆膜阳性,应行再次手术切除浆膜和清除局部淋巴结。

  15. 治 疗 2.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术适用于NevinⅡ、Ⅲ、Ⅳ期和UICCⅡ期病变。切除范围除胆囊外还包括距胆囊床2cm以远的肝楔形切除及胆囊引流区域的淋巴结清扫术,但切除肝Ⅳb段(方叶)和V段更合理和符合解剖。

  16. 治 疗 3.胆囊癌扩大根治术对NevinⅢ、Ⅳ期和UICCⅢ、ⅣA期病变,国内、外均有越来越多成功手术治疗的报告,除根治性切除外,切除范围还包括右半肝或右三叶肝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肝动脉或(和)门静脉重建术,但手术创伤大。

  17. 治 疗 4.姑息性手术适用于晚期胆囊癌(NevinV期、UICC Ⅳ期)引起其他并发症如梗阻性黄疸、十二指肠梗阻等,以缓解症状。引流胆道可行肝总管空肠吻合、经圆韧带入路的左肝管空肠吻合、或切开胆管行U形管外引流手术;不能手术的病人可经皮、肝穿刺或经内镜在狭窄部位放置内支撑管引流。有十二指肠梗阻者可行胃空肠吻合术。

  18. 胆管癌 • 胆管癌(carcinoma of bile duct)是指发生在肝外胆管,即左、右肝管至胆总管下端的恶性肿瘤。

  19. 病 因 • 多发于50~70岁,男女比例约1.4:1。本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肝胆管结石,约1/3的胆管癌合并胆管结石,而胆管结石5%~10%发生胆管癌;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症,胆管囊肿空肠吻合术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吸虫感染,慢性伤寒带菌者,溃疡性结肠炎,乙型、丙型肝炎感染。

  20. 病 理 • 大体形态:①乳头状癌:好发于胆管下段,呈息肉样突入腔内,有时为多发且有大量的粘液分泌物;②结节状癌:是小而且局限的肿瘤,可表现为硬化型或结节型,硬化型多在上段,结节型多在中段向管腔内突出;③弥漫性癌:胆管壁广泛增厚、管腔狭窄,向肝十二指肠韧带浸润。组织学类型95%以上为腺癌,其他罕见的有鳞状上皮癌、腺鳞癌、类癌等,其中主要是高分化腺癌,低分化、未分化癌较少见且多发生在上段胆管。

  21. 病 理 • 癌肿生长缓慢,极少发生远处转移。其扩散方式有局部浸润以及淋巴转移、腹腔种植等。浸润主要沿胆管壁向上、向下以及横向侵犯周围组织、肝、血管、神经束膜、淋巴转移途径是沿肝动脉周围淋巴结分别至肝总动脉、腹腔动脉、胰上缘、十二指肠后、腹膜后淋巴结。

  22. 病 理 • 根据肿瘤生长的部位,胆管癌分为上段、中段、下段胆管癌,上段胆管癌又称肝门部胆管癌,位于左右肝管至胆囊管开口以上部位,占50%~75%;中段胆管癌位于胆囊管开口至十二指肠上缘,占10%~25%;下段胆管癌位于十二指肠上缘至十二指肠乳头,占10%~20%。不同部位的胆管癌治疗方法有较大的差异。

  23. 临床表现 • 黄疸,病人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大便灰白,可伴有厌食、乏力、贫血、皮肤瘙痒和体重减轻。少数无黄疸者有上腹部疼痛,晚期可触及腹部肿块。胆囊肿大,病变在中、下段的可触及肿大的胆囊,而上段胆管癌胆囊不可触及。

  24. 肝大,肋缘下可触及肝脏,可出现腹水或双下肢浮肿。肿瘤侵犯或压迫门静脉,可造成门静脉高压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晚期病人可并发肝肾综合征,出现尿少、无尿。胆道感染,出现典型的胆管炎表现:右上腹疼痛、寒战高热、黄疸,甚至出现休克。肝大,肋缘下可触及肝脏,可出现腹水或双下肢浮肿。肿瘤侵犯或压迫门静脉,可造成门静脉高压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晚期病人可并发肝肾综合征,出现尿少、无尿。胆道感染,出现典型的胆管炎表现:右上腹疼痛、寒战高热、黄疸,甚至出现休克。

  25. 实验室检查 • 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ALP和γ-GT均显著升高,而ALT和AST只轻度异常。胆道梗阻致维生素K吸收障碍,肝合成凝血因子受阻,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清肿瘤标记物CEA、AFP及CA19-9可能正常。

  26. 影像学检查 • ①首选B超检查,可见肝内胆管扩张或可见胆管肿物;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了解门静脉及肝动脉有无受侵犯;内镜超声探头频率高且能避免肠气的干扰,检查中、下段和肝门部胆管癌浸润深度的准确性高。在超声导引下还可行PTC检查,穿刺抽取胆汁作CEA、CA19-9、胆汁细胞学检查和直接穿刺肿瘤活检。

  27. 影像学检查 • ②ERCP对胆管癌诊断有帮助。③三维螺旋CT胆道成像和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能显示胆道梗阻的部位、病变性质等,属非侵入性检查。④核素显影扫描、血管造影有助于了解癌肿与血管的关系。

  28. 治 疗 • 胆管癌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效果不肯定,主要采取手术治疗,各个部位的切除手术方法不尽相同。

  29. 1.胆管癌切除手术 (1)上段胆管癌:根据Bimuth-Corlett分型,上段胆管癌分为四型,其中第Ⅲ型又分为a、b亚型,必须清除肝十二指肠韧带内除肝动脉、门静脉以外的所有淋巴结及结缔组织。Ⅰ型,肿瘤位于肝总管,未侵犯左右肝管汇合部;Ⅱ型,肿瘤侵犯汇合部,未侵犯左或右肝管;Ⅲa型,已侵犯右肝管;Ⅲb型,已侵犯左肝管;Ⅳ型,同时侵犯左、右肝管。其中Ⅰ、Ⅱ型可行肝门胆管、胆囊、肝外胆管切除、胆管空肠吻合手术;Ⅲa型或Ⅲb型可分别行胆管癌切除加同侧肝切除、对侧胆管空肠吻合术;Ⅳ型偶尔可行肝门胆管切除手术,但多数癌肿不能切除,仅能作胆道引流手术。

  30. 1.胆管癌切除手术 (2)中段胆管癌:切除肿瘤及距肿瘤边缘0.5cm以上的胆管,肝总管-空肠吻合术。 (3)下段胆管癌:需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如幽门上、下组淋巴结无转移,可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以便保留胃的贮存和消化功能。

  31. 2.扩大根治术 • 除切除胆管癌外,还包括切除其他脏器,如右三叶肝、胰十二指肠、全胰腺切除、肝动脉或(和)门静脉的切除吻合或血管移植,但手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较高。适用于能根治切除,但有区域淋巴结侵犯转移、无远处转移的胆管癌。

  32. 3.减黄手术 • 为解除胆道梗阻,可行肝管空肠吻合术;中下段癌可行肝总管空肠吻合术。

  33. 4.胃空肠吻合术 • 胆管癌可侵犯或压迫十二指肠,造成消化道梗阻,可行胃空肠吻合术。

  34. 5.非手术胆道引流 •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并引流(PTCD)或放置内支架、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或放置内支架,可达到引流胆道的目的。

  35. 谢 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