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藻、菌、地衣类中药

藻、菌、地衣类中药. 藻类、菌类、地衣类植物合称为低等植物,在形态学上无根、茎、叶的分化,无胚胎,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叶状体或菌丝体,可以分枝或不分枝,在构造上一般无组织分化,无中柱。. 第一节 藻类( Algae ) 共有八个门,根据其植物形态、所含色素、细胞内贮藏物、细胞壁结构及其繁殖方式进行分类。 藻类植物体含有各种不同的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养型生物,绝大多数是水生的。植物体大小不一,有的极小,而有的长达 100 m 以上。供药用的藻类共有 30 余种,少数在绿藻门,多数在红藻门和褐藻门。. 生活环境.

samson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藻、菌、地衣类中药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藻、菌、地衣类中药 • 藻类、菌类、地衣类植物合称为低等植物,在形态学上无根、茎、叶的分化,无胚胎,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叶状体或菌丝体,可以分枝或不分枝,在构造上一般无组织分化,无中柱。

  2. 第一节藻类(Algae) • 共有八个门,根据其植物形态、所含色素、细胞内贮藏物、细胞壁结构及其繁殖方式进行分类。 • 藻类植物体含有各种不同的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养型生物,绝大多数是水生的。植物体大小不一,有的极小,而有的长达100m以上。供药用的藻类共有30余种,少数在绿藻门,多数在红藻门和褐藻门。

  3. 生活环境 植物体颜色 贮存养分 细胞壁组成 主要色素 举例 绿藻 多数在淡水中 蓝绿色 淀粉、油类 内层:纤维素 外层:果胶质 叶绿素类 石莼、孔石莼 红藻 多数生于海水中 红色至紫色 红藻淀粉、红藻糖 内层:纤维素 外层:藻胶层 藻红素 鹧鸪菜、海人草 褐藻 绝大多数生于海水中 褐色 褐藻淀粉、甘露醇、油类、糖类、碘 内层:纤维素 外层:胶质(褐藻胶) 墨角藻黄素 海蒿子、昆布 与药用有关的藻类的主要特点

  4. 海藻(Sargassum) • 【来源】为马尾藻科(Sargassaceae)植物海蒿子Sargassum pallidum (Turn.) C.Ag. 或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 (Harv.) Setch 的干燥藻体。前者习称“大叶海藻”,后者习称“小叶海藻”。

  5. 【性状】全体皱缩卷曲,黑褐色,被有白霜;质柔韧,水浸后膨胀,肉质,粘滑;气微腥,味咸。【性状】全体皱缩卷曲,黑褐色,被有白霜;质柔韧,水浸后膨胀,肉质,粘滑;气微腥,味咸。

  6. 第二节菌类(Fungi) • 无光合作用的色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属异养型生物。菌类有细胞壁,因此它属于植物,但又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为异养型,似乎又属于动物,因具有两重性的特点,故目前有人把真菌单列为真菌界,而把细菌列为原核生物门。在我们中药学中,归属于植物,与药物密切相关的是细菌门和真菌门。有关情况比较如下:

  7. 形态 核 细胞壁组成 药用部位或成分 细菌 单细胞 无真正的细胞核(原核生物) 蛋白质、类脂质、多糖 代谢产物为主(青霉菌等抗生素) 真菌 多为多细胞 有细胞核 几丁质、少数有纤维素 菌核、子实体等 真菌和细菌的区别:

  8. 相关概念 在环境条件不良或繁殖的时候,菌相互紧 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各种不同菌丝体组 织,如呈坚硬的核状体,则称为菌核。 菌核: 在繁殖时共同形成的有一定性状和结构, 能产生孢子的菌丝体,叫子实体。 子实体: 子座: 容纳子实体的菌丝褥座叫子座。

  9. 冬虫夏草(Cordyceps) • 【来源】为麦角菌科( Clavicipitaceae )真菌冬虫夏草菌(Cordyceps sinensis (Berk.) sace. 寄生在鳞翅目蝙蝠蛾科昆虫蝙蝠蛾 Hepialus armoricanus oborthiir 幼虫的干燥子座和虫体。

  10. 冬虫夏草 • 【产地】主产于四川、青海、西藏、云南等省区。 • 【采收】夏初子座出土,孢子发散时采收,晒至6-7成干,除去似纤维状的附着物及杂质,晒干或低温干燥。

  11. 【性状】为子座和虫体的复合体。 • 虫体:形如蚕,长3~5cm,粗约3~8mm。外表深黄至黄棕色,偶褐棕色,粗糙,环纹明显,共有20~30条,近头部环纹较细;全身有足8对,近头部3对,中部4对,近尾部1对,以中部4对最明显。头部黄红色,尾如蚕尾。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白色略发黄(中间有一深色被压缩的内脏痕,呈“U”字形。) • 子座:深棕色至棕褐色,细长,圆柱形,一般比虫体长,长4~8cm,粗约3mm;表面有细小纵向皱纹,顶部膨大,具颗粒状物,尖端光滑,称为不孕顶端。质柔韧,断面纤维状,黄白色。气微腥,味淡。

  12. 【显微】子座头部横切面: • ①子座周围一列子囊壳,子囊壳卵形至椭圆形,半埋于子座内。 • ②子囊壳内有多个线形的子囊,每个子囊内有2-8个线形的孢子。 • ③子座中间充满菌丝,其间有裂隙。 • ④具不孕顶端。

  13. 虫体中间横切面: • 可见体表有刚毛及体内的肌肉组织和内脏,另外有脂肪组织等。

  14. 【成分】粗蛋白、脂肪、D-甘露醇、尿嘌呤、腺嘌呤、腺嘌呤核苷等,其中虫草素为3ˊ-脱氧腺苷。【成分】粗蛋白、脂肪、D-甘露醇、尿嘌呤、腺嘌呤、腺嘌呤核苷等,其中虫草素为3ˊ-脱氧腺苷。 【成分】HPLC法测定腺苷(C10H13N5O4)的含量,不得低于0.01%。 腺苷

  15. 来源 使用地区或产地 性状 子囊壳着生方式 冬虫夏草 为麦角菌科冬虫夏草菌寄生于蝙蝠蛾幼虫的子座及虫体的复合物 四川、云南 虫体形如蚕,全身有足8对,中部4对明显。 子座一般比虫体长,顶部膨大,具颗粒状物,具不孕顶端。 半埋于子座内 亚香棒虫草 霍克斯虫草菌寄生于蝙蝠蛾或栎蚕蛾幼虫上的子座及虫体的复合物 安徽、江苏、湖南 外表菌膜灰白色,虫体黄褐色,足明显可见;子座淡黄色至灰黑色,少数上部分枝,无不孕顶端;质脆易断;气微香,味淡。 埋于子座内 凉山虫草 凉山虫草菌寄生于鳞翅目幼虫上的子座及虫体的复合物 四川雷波县 外表菌丝膜棕褐色,虫体红棕色,足不明显,子座细长(10~30cm),不孕顶端长0.3~0.5cm;质脆易断;气腥。 生于表面 蛹虫草 蛹草菌寄生于夜蛾科的一种昆虫虫蛹上的子座及虫体复合物(壮虫草) 吉林、河北、山西、广西 虫体为蛹,呈圆锥形,有九节;子实体肉质,似垒球棒;头部呈椭圆形,表面着生突起细疣。 仅开口处露于表面 分枝虫草 分枝虫草寄生于鳞翅目幼虫上的子座及虫体经染色后的干燥物 浙江 表面黄褐色或黑褐色;体表粗糙,有体环25~35节;去掉染附物后可见胸部每个体节有6~8点状痕;子实体有1~3(5)分枝,少数有侧枝分生。 埋于子座内 地蚕 唇形科地蚕(stachys globombycis )的干燥地下块茎 华南及中南 草石蚕 唇形科草石蚕( stachys sieboldii )的干燥地下块茎 石蚕 水龙科植物石蚕polypodiods nipponica)的根茎 表面类白色,茎节4-10个,断面可见形成层环,髓明显,有的呈空洞状。气无,味甘 模制品 面粉、玉米粉、石膏 北京及云南 虫体呆板一致,质坚难断,断面散布棕色和白色小点;气无,味淡 僵蚕  为蚕蛾科家蚕感染白僵菌死后的干燥体 具白色粉霜样的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断面为“胶口镜面“ 

  16. 凉山虫草 蛹虫草 亚香棒虫草 蛹虫草子座

  17. 草石蚕 模制品

  18. 茯苓(Poria) • 【来源】为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真菌茯苓Poria • cocos (schw.) wolf.的干燥菌核。 • 目前有栽培和野生两种,栽培产量较大,并以湖北、安徽为多,故有“安苓”之称。野生者以云南为优,称“云苓”,习惯上以云苓质优。

  19. 茯苓(Poria) • 【产地】主产于湖北安徽云南和贵州等省区。 • 【采收】于7-8月到松林中采挖,栽培者于第二年7-8月采挖,将鲜茯苓堆放于不通风处,用稻草围盖,进行发汗,使水分析出,取出放阴凉处,待表面水分干后再行发汗,如此反复至外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分散失后取出,阴干,称“茯苓个”;鲜茯苓称鲜去皮后切片,为“茯苓片”,切成方形或长块状者,称“茯苓块”,皮为“茯苓皮”,去皮后内部显淡红色者为“赤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为“白茯苓”,中间抱有松根者为“茯神”。 • 茯苓的商品规格有:茯苓个、茯苓皮、茯苓块、茯苓片、茯神、赤茯苓和白茯苓。

  20. 茯苓个 • 【性状】 • 呈类球形、椭球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表面凹凸不平,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隆起的皱纹;体重质坚实,不易破裂,折面不平,呈颗粒状,现棱角,有的具裂隙或中间抱有松根。断面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无臭,味淡,嚼之粘牙。

  21. 茯苓皮 • 为削下的茯苓外皮,多为长条形,形状大小不一,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内面白色或淡棕色,体软质松,略具弹性。

  22. 茯苓块:为去皮后切成块状的茯苓,呈方形或长方形块片状,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茯苓块:为去皮后切成块状的茯苓,呈方形或长方形块片状,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 茯苓片:茯苓去皮后切成片状,性状同茯苓块但较薄。

  23. 茯神:中间有松根者称“茯神”,呈方块状,附有切断的一块茯神木,质坚实,色白。茯神:中间有松根者称“茯神”,呈方块状,附有切断的一块茯神木,质坚实,色白。 • 赤茯苓:去皮后显淡红色者,称赤茯苓,即靠茯苓皮的一层。 • 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

  24. 【显微】粉末:灰白色。 菌丝细长,稍弯曲,有分枝,无色或带棕色(外层菌丝),直径3~8μm ,稀至16μm ,横壁偶可见。 粉末加α-萘酚及硫酸,团块即溶解,可显橙红色至深红色。不含草酸钙结晶。 用水装片:可见无色不规则颗粒状团块或末端钝圆的分枝状团块。 用5%氢氧化钾装片:团块溶化露出菌丝,菌丝

  25. 猪苓(Polyporus) • 【来源】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真菌猪苓 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 Fries的干燥菌核。 【产地】主产于陕西、云南、河南、山西等省区。 【采收】春秋采挖,去净泥沙,干燥。

  26. 【性状】 • ①呈不规则的条块状、类圆形或扁块状,有的有分枝,长5-25cm,直径2-6cm。 • ②表面皱缩或有瘤状突起,灰黑色、棕黑色或乌黑色。 • ③ 质致密而体轻,能浮于水面。 • ④断面细腻,按之较软,类白色或黄白色,略呈颗粒状。 • ⑤气微,味淡。

  27. 【显微】粉末:灰黄白色。 • ①菌丝团:大多无色(内层菌丝),少数棕色(外层菌丝)。散在的菌丝细长、弯曲,直径2-10μm,有的可见横隔,有分枝及结节状膨大部分。 • ②草酸钙结晶:正八面体形、规则的双锥八面体形或不规则多面体形,直径3-32-60μm,长至68μm,有时数个结晶聚合。

  28. 形状 表面颜色 质地 断面 气味 茯苓 类球形、椭圆形 棕褐色、黑褐色 体重,质坚实 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外层淡棕色,内层类白色,现棱角,颗粒状 味淡,粘牙 猪苓 不规则块状、条形、类圆形 乌黑色、棕黑色,皱缩,有瘤状突起 质致密而体轻,能溶于水面 断面细腻而软,类白色或黄白色,略呈颗粒状 味淡 茯苓和猪苓的性状比较

  29. 菌丝团块 草酸钙结晶 菌丝 茯苓 颗粒状或分枝状团块 无 无结节状突起 猪苓 颗粒状或分枝状团块 有,呈八面形或双锥形 有结节状突起 • 猪苓和茯苓显微比较: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