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3

说明 : 1. 由于 R 2 , R 3 中的点与向量一一对应 . 因此

说明 : 1. 由于 R 2 , R 3 中的点与向量一一对应 . 因此. 以后在表述时不再区分这两个概念. 在无特别声明时 , 总用 X , Y 等表 R 2 , R 3 中的点 ( 向量 ). 用 x , y , z , a , b , c 等表实数. 2. 由于有多种乘积使用记号 " ·", 因此 , 阅读教材时 , 应注意区别 "  · a ", " A · P ", " X B " 的含意. 对 " +" 也类似. §1 - 1 多元函数的概念. 一、多元函数的概念.

santo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说明 : 1. 由于 R 2 , R 3 中的点与向量一一对应 . 因此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说明: 1.由于R2, R3中的点与向量一一对应. 因此 以后在表述时不再区分这两个概念. 在无特别声明时,总用X, Y等表R2, R3中的点(向量). 用x, y, z, a, b, c 等表实数. 2.由于有多种乘积使用记号" ·", 因此, 阅读教材时, 应注意区别 " ·a", "A ·P", "X B" 的含意. 对" +" 也类似.

  2. §1-1 多元函数的概念 一、多元函数的概念   以前我们接触到的函数 y = f (x)有一个特点, 就是只有一个自变量, 函数 y是随着这一个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我们称为一元函数. 如 y = sinx, y = x2 + 3cosx等.

  3. 所谓多元函数,直观的说,就是有多个自变量的函数. 函数 y 随多个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圆柱体体积 V =  r 2 h   体积 V 随 r, h的变化而变化. 或者说,任给 一对数(r, h),就有唯一的一个V与之对应.

  4. 长方体体积V = xyz 或者说, 任给 V 随 x, y, z 的变化而变化. 一组数(x, y, z), 就有唯一的一个V与之对应. 这些都是多元函数的例子. 有一个自变量的称为一元函数, 有二个自变量的称为二元函数. 有三个自变量的称为三元函数, …,有 n 个自变量的称为 n元函数. 二元以上的函数统称为多元函数. 与一元函数类似, 我们有

  5. 二元函数定义 设D是xy平面上的一个点集,即 D R2, 若对任意的点 X = (x, y)D  R2, 按照某个对应规则f ,总有唯一确定的实数z与之对应, 则称 f是定义在D上的二元实值函数,记作 f : D R,X = (x, y)  z .

  6.   称 z 为点 X = (x, y) 在 f 下的像, 记作f (X) 或 f (x, y), 即z = f (X ) = f (x, y). 也称作 X = (x, y)所对应的函数值.   称 D为函数f的定义域.D在f 下的像集 f (D)={ f (X )| XD }称为 f的值域. 习惯上, 称 z = f (X ) = f (x, y) 为二元函数, 另外, 称 x, y为自变量, z 为因变量. 比如 z = sinx +cosy, z = 3x2 + ey .

  7.   注1一般说来, 自变量x , y都是独立变化的.它们只受到(x, y)D 的限制. 另外, 若给出了 f (x, y) 的表达式, 算 f (x0, y0) 的方法与一元函数类似. 如 f (X) = f (x, y) = 3x+y2, X0 = (1, 1) 则 f (X0) = f (1, 1) = 3 ·1+12= 4 f (x+y, siny) = 3(x+y) + sin2y

  8. g f 事实上, x D上的点f (x, g(x)) = (x, y)z . 注2特别,若定义域 D是xy面上一条曲线. D: y = g(x). 则二元函数 z=f (x, y) =f (x, g(x))成为一元函数.

  9. 注3任何一个一元函数都可扩充为一个 二元函数. 事实上,z = f (x) = f (x) + 0 ·y 只须将 z 作为一元函数的定义域 D R 扩充为R2 中点集即可.

  10.   注2,注3说明二元函数是一元函数的推广, 而一元函数则是二元函数的特殊情形. 二元函数是定义在 xy 平面某点集上的函数,而一元函数是定义在 xy面上一条直线(x 轴)上的二元函数. 类似的,有n元函数定义.

  11. 定 义   设D Rn, 若对任意的 X = (x1, x2, …, xn) D Rn, 按某个对应规则 f , 总有唯一确定的实数 z与之对应, 则称 f 是定义在 D 上的 n元实值函数. 记作 f : D R , X = (x1, x2, …, xn) z . 并记 z = f ( X ), 或 z = f (x1, x2, …, xn).

  12. 例1 求 z = ln (x + y)的定义域 D , 并画出D的图形. 解:与一元函数类似. 就是要求使这个式子有意义   的平面上的点的集合. x + y > 0. 故 定义域 D = {(x, y)| x + y > 0} 为画 D 的图形, 由x + y > 0, 得 y > –x = (y1). 画直线 y1 = – x. 由于 D中点 (x, y) 的纵坐标 y 要大于直线 y1 = – x上点的纵坐标 y1, 故D表示直线 y1 = – x上方点的集合. (不包括边界y1 = –x上的点)

  13. y 如图 D x + y = 0 y > –x (不包括直线x + y = 0) o x

  14. 例2 解: 故 故 D 表示到原点距离不超过1的点的集合. 即, D 为单位圆盘 (包括边界).

  15. y (包括圆周) o x D x2 + y2 = 1

  16. y y2 =x o x 1 例3 解: D = { (x, y) | y2 < x < 1} 由 x > y2 ( = x1)知, D在曲线 x1= y2的右侧. 由 x < 1 ( = x1)知, D在直线 x1= 1 的左侧. 如图

  17. 二、平面区域 1. 邻域:   以点 X0 = (x0, y0)为中心, 以  为半径的圆内部点的全体称为 X0 的 邻域. 即 记 Û (X0,  ) = U (X0,  )  { X0}, 称为X0 的去心  邻域. 如图

  18.  X0 X0 U (X0,  ) Û (X0,  ) 当不关心邻域半径时, 简记为U (X0)和Û (X0).

  19. 2.内点:   设 E 是一平面点集, X0 = (x0, y0)E, 若存在邻域 U(X0 ,  )  E , 则称 X0 为 E的内点. E 的全体内点所成集合称为 E 的内部, 记为E0. 记EC= R2  E 称为E 的余集. 若X0是 EC的内点, 则称X0为E的外点. 如图 D = {(x, y)| x2 + y21 }

  20. y 1 x2 + y2 = 1 o 1 x D   易知,圆内部的每一点都是D的内点. 圆外的每一点都是D 的外点. 但圆周上的点不是D 的内点,也不是D的外点.

  21. 如图 y x + y = 0 D 0 x 又如 z = ln (x+y)的定义域 D = {(x, y)| x+y > 0} 易见, 直线上方每一点都是D的内点. 即 D=D, 但直线上的点不是D的内点.

  22. 3. 边界点: 设 E 是一平面点集, X0 = (x0, y0)是平面上一个点. 若 X0的任何邻域 U(X0 ,  )内既有属于 E 的点, 又有不属于E的点, 则称 X0 为 E的边界点. E的全体边界点所成集合称为 E的边界. 记作 E.   如, 例1中定义域 D的边界是直线 x +y = 0 上点的全体. 例2中定义域 D的边界是单位圆周 x2 + y2 = 1上的点的全体. 如图

  23. y y 1 D o x 1 o x x2 + y2 = 1 x + y = 0 D E 的边界点可以是 E 中的点,也可以不是E中的点.

  24. 可以证明: E中的点 X0E只可能有两种情形. (1)X0为E的内点. (2)X0为E的边界点. 两者必居其一. R2中的点X只可能有三种情形. (2)X为E的边界点. (1)X为E的内点. (3)X为E的外点.

  25. 4. 开集 设 E 是一平面点集, 若 E中每一点都是 E 的内点. 规定, , R2为开集. 即 E E0, 则称 E是一个开集. 由于总有 E0 E, 因此, E E0  E= E0 若E= E0 , 则称 E 是一个开集. 故也可说, 比如, 例1中 D 是开集, (D= D0 ), 而例2中 D 不是开集.

  26. y E o x 又比如, E 如图 若 E 不包含边界, 则 E 为开集. 若 E 包含边界, 则 E 不是开集.

  27.   结论:非空平面点集 E 为开集的充要条件是 E 中每一点都不是 E 的边界点. 即 E 不含有 E 的边界点. 证: 必要性.设 E为开集, X E, 由开集定义知 X 为 E 的内点. 故 X 不是 E的边界点.

  28. 充分性:若 E 中每一点都不是 E 的边界点. 要证 E 为开集. X E, 由于 X 不是 E 的边界点. 而 E 中的点或者为 E 的边界点,或者为E的内点, 两者必居其一, 故 X 为E的内点, 因此E为开集.

  29. X Y E 不连通 5. 连通集   设E是一非空平面点集, 若X ,YE. 都可用完全含于E的折线将它们连接起来,则称E为连通集. 如图 X Y E 连通

  30. y y 1 o x 1 o x x2 + y2 = 1 x + y = 0   从几何上看, 所谓 E 是连通集, 是指 E 是连成一片的. E 中的点都可用折线连接. 如图 例1, 2中的 D 都是连通集.

  31. E 6.开区域(开域) 设 E 是一平面点集. 若 E 是连通的非空开集, 则称 E 是开区域.   比如, 例1中D是开区域. 如图. 从几何上看, 开区域是连成一片的,不包括边界的平面点集.

  32. E 7.闭区域(闭域) 若 E 是开域, 记 称为闭区域.   易见,例2中的D是闭区域. 从几何上看,闭区域是连成一片的.包括边界的平面点集. 如图. (本书把)开区域和闭区域都叫作区域.

  33. 8.设 E  R2,若存在r > 0,使 E  U(O, r),则称E为有界集. 否则称E为无界集.   易见, 例1中 D 是无界集, 它是无界开区域, 而例2中 D 是有界集, 它是有界闭区域.

  34. 9.聚点   设 E 是平面点集, X0 是平面上一个点. 若X0的任一邻域内总有无限多个点属于E . 则称 X0 是E的一个聚点. 从几何上看, 所谓 X0 是 E 的聚点是指在 X0 的附近聚集了无限多个 E 中的点.即, 在 X0 的任意近傍都有无限多个 E 中的点.

  35. X0 如图

  36. 1.聚点定义也可叙述为: 若 X0 的任一邻域内至少含有 E 中一个异于X0 的点. 则称 X0 为 E 的 一个聚点. (自证). 2.E 的聚点 X0可能属于 E , 也可能不属于E . 3.E 的内点一定是 E 的聚点.

  37. 一般, 集合 E 的边界点不一定是 E 的聚点. 但若 E 是开集, 则 E 的边界点一定是 E 的聚点, 自证. 4.若 E 是开区域. 则 E 中每一点都是 E 的聚点. 即,区域中的任一点都是该区域 的聚点.

  38. X0 10.孤立点 若点X0E,且存在>0,使得邻域U(X0, )内除X0外, 所有点均不属于E, 即Û (X0, )∩E = , 则称 X0为 E的孤立点. 如图. 显然, E的孤立点X0总是E的边界点, 但不是聚点.

  39.   邻域, 内点, 边界点, 开集, 连通, 有界, 开区域, 闭区域, 聚点,孤立点这些概念都可毫无困难地推广到三维空间 R3 中去, 且有类似的几何意义. 它们还可推广到 4 维以上的空间中去, 但不再有几何意义.

  40. 三、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 设 z = f (X) = f (x, y) 的定义域是平面区域 D . 按二元函数定义, X = (x, y)D. 可以唯一确定实数 z , 从而确定了空间一个点 M (x, y, z).

  41. 当X 在D中变动时, 点M (x, y, z)在空间中变动,当 X 取遍 D 中一切点时, M (x, y, z)在三维空间中"织"出一片曲面.   即, 二元函数表示空间中一片曲面, D是该曲面在 xy 面上的投影区域.

  42. z o y x X D M (x, y, z)

  43. 如 z = ax +by + c , 表平面. 注意, 三元函数 u = f (x, y, z)的定义域是 R3 的一个子集. 三元函数无几何意义.

  44. §1-2 多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 一、二元函数的极限

  45. y y = f (x) A f (x) f (x) 0 x x0 x x x  x0 回忆一元函数的极限. 设 y = f (x), 表示 当 x不论是从 x0的左边 还是从x0的右边无限接近于x0时, 对应的函数值无限接近于数 A. 如图 就是 >0, >0. 当0<|x – x0|<  时, 有|f (x) – A|< .

  46. z A M y o x X0 设二元函数 z = f (X) = f (x, y), 定义域为D. 如图   如果当X在D内变动并无限接近于X0时 (从任何方向, 以任何方式),对应的函数值 f (X)无限接近于数 A, 则称A z = f (x, y) f (X) 为当X趋近于X0时f (X)的极限. X X D

  47.   类似于一元函数, f (X)无限接近于数 A可用 | f (X)– A | <  刻划. 而平面上的点 X = (x, y) 无限接近于点 X0 = (x0, y0) 则可用它们之间的距离

  48. 定 义1   设二元函数 z = f (X) = f(x, y). 定义域为D. X0= (x0, y0)是 D 的一个聚点. A 为常数. 若  > 0,  > 0, 当 对应的函数值满足 | f (X)– A | <  则称 A为z = f (X)的, 当 X 趋近于X0时(二重)极限. 记作 或 也可记作 f (X)  A(X  X0), 或, f(x, y)  A (x  x0, y  y0 )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