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k likes | 1.27k Vues
泌 尿 系 统 疾 病. 中国医大附属盛京医院 吴 玉 斌. 第一节 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检查方法. 解剖特点. (一)肾脏 小儿年龄愈小,肾脏相对愈重。 两肾重量:新生儿约为体重的 1/100 ,成人约为体重的 1/220 。 婴儿肾位置较低,肾脏相对较大, 2 岁以内小儿腹部易触及肾脏。. 解剖特点. (二)输尿管 婴幼儿输尿管长弯曲,管壁肌肉和弹力纤维发育不良,容易受压及扭曲而导致梗阻,易发生尿潴留而诱发感染。
E N D
泌 尿 系 统 疾 病 中国医大附属盛京医院 吴 玉 斌
第一节 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检查方法
解剖特点 • (一)肾脏 • 小儿年龄愈小,肾脏相对愈重。 • 两肾重量:新生儿约为体重的1/100,成人约为体重的1/220。 • 婴儿肾位置较低,肾脏相对较大,2岁以内小儿腹部易触及肾脏。
解剖特点 (二)输尿管 婴幼儿输尿管长弯曲,管壁肌肉和弹力纤维发育不良,容易受压及扭曲而导致梗阻,易发生尿潴留而诱发感染。 (三)膀胱 婴儿膀胱位置比年长儿高,尿液充盈时,膀胱顶部常在耻骨联合之上,容易触到。 (四)尿道 新生女婴尿道长仅1cm(性成熟期3~5cm),且外口暴露而又接近肛门,易受细菌污染。男婴尿道虽较长,但常有包茎,尿垢积聚时也易引起上行性细菌感染。
生理特点 • 肾脏主要生理活动: • 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分泌及排泄。 • 在胎龄36周时肾单位数量已达成人水平(每肾85万~100万),功能至1~1.5岁时达成人水平。
生理特点 (一)胎儿肾功能 • 人胎于12周末,已能形成尿。 • 通过胎盘排泄和调节内环境稳定,故无肾的胎儿仍可存活和发育 。
生理特点 • (二)肾小球滤过率(GFR) • 经肾小球滤过排泄体内代谢终产物如尿素、有机酸等 • 新生儿出生时GFR平均约20ml/(min·1.73m2),早产儿更低,易水肿和肾功能不全。
生理特点 低GFR的原因: • 新生儿肾皮质肾小球发育不良,滤过膜表面积较成人小,滤过量小; • 心搏出量小,动脉血压低,肾灌注不足; • 入球及出球小动脉阻力高; • 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低。
生理特点 • (三)肾小管重吸收及排泄功能 • 新生儿葡萄糖肾阈低,静脉输入或大量口服葡萄糖时易出现糖尿。 • 新生儿排钠能力差,输入过多钠容易发生钠潴留和水肿。 • 低体重儿排钠较多,如输入不足可出现低钠血症。 • 生后10天内的新生儿,排钾能力差,血钾偏高
生理特点 (四)浓缩和稀释功能 • 婴儿由尿中每排出1mmol溶质需水分1.4-2.4ml,而成人仅需0.7ml。 • 脱水时幼婴尿渗透压最高不超过700mmol/L,而成人可达1400mmol/L,入量不足诱发急性肾功能不全。
生理特点 (五)酸碱平衡 调节机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新生儿及婴幼儿易发生酸中毒: ①肾保留HCO3-的能力差,碳酸氢盐的肾阈低, 仅为19~22mmol/L; ②泌NH3和泌H+的能力低,排酸较差; ③尿中排磷酸盐量少,排可滴定酸能力受限
生理特点 (六)肾脏的内分泌功能 产生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如前列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促红细胞生成素,1,25(OH)2D3。
(七)小儿排尿及尿液特点1.排尿次数93%新生儿生后24h内, 99% 48h内排尿。1周后,排尿20~25次/日;1岁时15~16次/日,学龄期6~7次/日。2.排尿控制 婴儿期由脊髓反射完成,以后建立脑干-大脑皮层控制,3岁能控制排尿。3. 少尿: 新生儿<1.0ml/kg.h 婴幼儿<200ml/d 学龄前儿童<300ml/d 学龄儿童<400ml/d,或<250 ml/ m2 无尿:新生儿<0.5ml/kg,其他年龄儿尿量少于30~50ml/d 生理特点
4.尿的性质(1)尿色:生后头2~3天尿色深,有红褐色沉淀,此为尿酸盐结晶。正常淡黄透明。有盐类结晶析出而变混,尿酸盐加热后可溶解,与脓尿或乳糜尿鉴别。(2)酸碱度:中性或弱酸性,pH5~7。(3)尿渗透压和尿比重:新生儿的尿渗透压平均为240mmol/L,尿比重为1.006~1.008,儿童为500~800mmol/L,尿比重为1.011~1.025。4.尿的性质(1)尿色:生后头2~3天尿色深,有红褐色沉淀,此为尿酸盐结晶。正常淡黄透明。有盐类结晶析出而变混,尿酸盐加热后可溶解,与脓尿或乳糜尿鉴别。(2)酸碱度:中性或弱酸性,pH5~7。(3)尿渗透压和尿比重:新生儿的尿渗透压平均为240mmol/L,尿比重为1.006~1.008,儿童为500~800mmol/L,尿比重为1.011~1.025。 生理特点
(4)尿蛋白:正常含微量蛋白,通常<100mg/(m2·24h),定性阴性。尿蛋白含量>150mg/d定性阳性为异常。(5)尿细胞和管型:新鲜尿液离心后红细胞<3个/HP,白细胞<5个/HP,偶见透明管型。12h尿细胞计数,红细胞<50万,白细胞<100万管型<5000个,为正常。(4)尿蛋白:正常含微量蛋白,通常<100mg/(m2·24h),定性阴性。尿蛋白含量>150mg/d定性阳性为异常。(5)尿细胞和管型:新鲜尿液离心后红细胞<3个/HP,白细胞<5个/HP,偶见透明管型。12h尿细胞计数,红细胞<50万,白细胞<100万管型<5000个,为正常。 生理特点
(一)尿液分析 包括尿量、尿色、透明度、气味、比重、渗透压、酸碱度、尿蛋白、尿有形成分、尿糖、尿酶、尿氨基酸、尿肌酐、尿电解质、尿细菌学检查等。 肾脏疾病的检查方法
(二)血液学检查 ①病原学证据,ASO,各种病毒相关抗原、抗体等;②血清电解质浓度;③肝功能;④血脂;⑤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免疫球蛋白、补体水平;⑥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⑦血清蛋白电泳;⑧抗核抗体和抗dsDNA抗体;⑨抗可溶性核抗原(ENA)抗体测定;⑩血常规、血小板计数、血沉等。 肾脏疾病的检查方法
肾脏疾病的检查方法 (三)肾功能检查1. 肾小球功能检查 BUN、SCr、GFR、β2-微球蛋白(β2M),升高示肾小球滤过降低。2.尿酶检查:尿溶菌酶来自血液,经肾小球滤过,大部分被肾小管重吸收,尿中该酶升高,表示肾小管吸收功能障碍;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γ-谷氨酸转肽酶(γ-GT)分别存在于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溶酶体和刷状缘,两酶释出愈多,示肾小管损伤程度愈重。3. 分肾功能检查 排泄性静脉肾盂造影(IVP)、放射性核素肾图、肾显像、肾动脉血管造影等。
(四)影像学检查1. B型超声波检查 可检测肾脏位置、大小,了解肾结构有无异常,有无积水、囊肿、占位性病变及结石等。2. X线检查 腹部平片可观察肾脏有无钙化病灶及不透X线结石。静脉肾盂造影(IVP)用以了解肾脏排泌功能、肾位置、形态、结构,有无先天畸形、结石、结核、肿瘤、尿路梗阻等。其他尚有肾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检查等可结合临床选用。 肾脏疾病的检查方法
肾脏疾病的检查方法 3. 放射性核素检查 可估价肾脏的血液供应、肾实质功能和形态,对上尿路梗阻性疾病、肾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五)肾穿刺活检 光镜、电镜及免疫荧光检查。1. 肾活检的适应证 2. 肾活检的禁忌证 ①肾脏畸形;②急性肾内感染者(含肾结核或肾周围脓肿);③肾肿瘤;④出血性疾病;⑤严重高血压;⑥骨骼发育畸形使肾脏定位困难者;⑦肾盂积水者。 肾脏疾病的检查方法
1981年制订的关于小儿肾小球疾病临床分类如下:(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1. 肾小球肾炎(1)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起病,前期感染,血尿为主,伴蛋白尿,水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病程多在1年内。可分为:①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APSGN):有链球菌感染的血清学证据,起病6~8周内有血补体低下。②非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2)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PGN) :起病急,有尿改变(血尿、蛋白尿、管型尿)、高血压、水肿,并常有持续性少尿或无尿,进行性肾功能减退。(3)迁延性肾小球肾炎:有明确急性肾炎病史,血尿和/或蛋白尿迁延达1年以上,或没有明确急性肾炎病史,血尿和蛋白尿超过半年,不伴肾功能不全或高血压。(4)慢性肾小球肾炎:病程超过1年,或隐匿起病,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和肾性高血压的肾小球肾炎。
2. 肾病综合征( NS) 见肾病节 3. 孤立性血尿或蛋白尿(1)孤立性血尿:指肾小球源性血尿,分为持续性和复发性。(2)孤立性蛋白尿:分为体位性和非体位性。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1. 紫癜性肾炎2. 狼疮性肾炎3. 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4. 其他 毒物﹑药物中毒,或其他全身性疾患致的肾炎及相关性肾炎。
(三)遗传性肾小球疾病1.先天性肾病综合征 指在生后3~6月内发病,肾病综合征,除外继发所致者(如TORCH或先天性梅毒感染所致等)。2. 遗传性进行性肾炎 即Alport 综合征。3. 家族性再发性血尿。4. 其他 如甲-膑综合征。
急性肾小球肾炎(AGN)简称急性肾炎,表现为急性起病,多有前期感染,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大多数属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APSGN)。本病在我国是一常见的儿科肾脏疾患,属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AGN)简称急性肾炎,表现为急性起病,多有前期感染,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大多数属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APSGN)。本病在我国是一常见的儿科肾脏疾患,属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病因】 (一)细菌 最常见的是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的致肾炎菌珠。感染后肾炎的发生率一般在0~20%。急性咽炎(12血清型为主),脓皮病与猩红热(49型)。其他细菌如绿色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流感杆菌等。(二)病毒 柯萨基病毒B4型,ECHO病毒9型,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流感病毒等。(三)其他 疟原虫,肺炎支原体,白色念珠菌,丝虫,钩虫,血吸虫,弓形虫,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等。
【发病机制】 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炎症病变。所有致肾炎菌株均有共同的致肾炎抗原性,菌体细胞壁上的M蛋白是引起肾炎的主要抗原。在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导致组织损伤中,局部炎症介质也起了重要作用。补体具有白细胞趋化作用,还具有细胞毒直接作用。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的发病机制 链球菌致肾炎菌株 抗原成分 形成循环免疫 原位免疫 诱发自身 复合物 复合物 免疫 激活补体 肾小球炎症病变 内皮细胞肿胀、增生、 肾小球基 系膜细胞增生 膜破坏 毛细血管腔闭塞 蛋白质 血尿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管型尿 球管失衡 少尿,无尿 钠、水潴留 水肿 血容量扩张 高血压
【病理】在疾病早期,肾脏病变典型,呈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改变。 光镜下肾小球为程度不等的弥漫性及增生性炎症,病程早期有明显的渗出性病变。肾小球增大、肿胀,细胞成分增多,主要为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腔内常见多形核细胞。毛细血管腔狭窄甚至闭锁、塌陷。肾小囊内可见红细胞、上皮细胞增生。还可见到上皮细胞的节段性增生所形成的新月体,使肾小囊腔受阻。
免疫荧光见IgG、C3,IgM和IgA和备解素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和系膜区(图06-079) 。 • 电镜见电子致密物在上皮细胞下沉积,呈散在的圆顶状驼峰样分布(图06-081)。基膜有局部裂隙或中断。
【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以5~10岁多见,小于2岁少见,男女之比为2:1。 轻重悬殊,轻者全无临床症状而检查时发现镜下血尿,重者可呈急进性过程,短期内出现肾功能不全。
(一)前驱感染 90%病例有链球菌的前驱感染,以呼吸道及皮肤感染为主。潜伏期:呼吸道感染1~2周,多表现有发热、颈淋巴结大及咽部渗出。皮肤感染者2~3周。(二)典型表现 急性期常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不振、发热、头痛、头晕、咳嗽、恶心、呕吐等。
1. 水肿(edema) 70%的病例有水肿,晨起时见于眼睑及颜面部,重者遍及全身,呈非凹陷性。2. 血尿 50%~70%患儿有肉眼血尿,1~2周内即转镜下血尿。 3. 蛋白尿(proteinuria) 程度不等,多数<3g/d。有20%可达肾病水平。4. 高血压 30%~80%病例有血压增高。一般学龄前儿童>120/80 mmHg,学龄儿童>130/90mmHg。5. 尿量 减少,肉眼血尿严重者可伴有排尿困难。
(三)严重表现 少数患儿在2周之内可出现下列严重症状。1. 循环充血 由于水、钠潴留,血浆容量增加而引起。 肺循环充血:呼吸困难,端坐呼吸,颈静脉怒张,频咳,吐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布满湿口啰 音; 体循环充血:心脏扩大,甚至出现奔马律、肝大而硬、水肿加剧。病情急剧恶化,可于数小时内死亡。
2.高血压脑病(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 由于脑血管痉挛,导致缺血、缺氧、血管渗透性增高而发生脑水肿。血压突然上升在150~160/100~110mmHg以上,剧烈头痛、呕吐、复视或一过性失明,惊厥、昏迷。3. 急性肾功能不全 尿少、尿闭等症状,暂时性氮质血症、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
(四)非典型表现1. 无症状性急性肾炎 患儿仅有镜下血尿而无其他临床表现。2. 肾外症状性急性肾炎 有的患儿水肿、高血压明显,甚至有严重循环充血及高血压脑病,尿改变轻微或尿常规检查正常,但有链球菌前驱感染和血C3水平明显降低。3. 以肾病综合征表现的急性肾炎 少数患儿以急性肾炎起病,但水肿和蛋白尿突出,伴轻度低白蛋白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临床表现似肾病综合征,症状持续时间长,预后较差。
【实验室检查】 (一)尿:尿蛋白1+~3+,尿镜检红细胞++~+++,可有透明、颗粒或红细胞管型,较多的白细胞和上皮细胞,并非感染。(二)血常规:白细胞一般轻度升高或正常,轻,中度贫血,血沉加快。(三)链球菌抗体:ASO10~14天开始升高,3~5周达高峰,3~6个月恢复正常。咽炎后APSGN者抗双磷酸吡啶核苷酸酶(ADPNase)滴度升高。皮肤感染的患儿ASO升高不明显,抗脱氧核糖核酸酶(ADNase-B)的阳性率高于ASO,可达92%。另外脱皮后APSGN者抗透明质酸酶(AHase)滴度升高。
(四)C3:80%~90%的患儿血清C3下降,至第8周,94%的病例血C3已恢复正常。C4早期下降。 (五)肾功能:BUN,肌酐一般正常,明显少尿时可升高。肾小管功能正常。
【诊断】 临床上在前驱感染后急性起病,尿检有红细胞、蛋白和管型,或有水肿、尿少,高血压者,有前驱链球菌感染史,急性期血清ASO滴度升高,C3浓度降低。【鉴别诊断】 (一)其他病原体感染的肾小球肾炎 多种病原体可引起急性肾炎,如细菌、病毒、支原体、原虫等。可从原发感染灶及各自临床特点相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