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 如何写诗

表达技巧. —— 如何写诗. 解题方法探究. 故事导引. 韩复渠 写泰山的 诗 远看泰山黑乎乎, 上面细来下面粗。 若把泰山倒过来, 下面细来上面粗。. 后人仿作 泰山顶上一棵松, 远看就像一根葱。 若把泰山折起来, 就是煎饼卷大葱。. 考点映射. 1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即分析作品 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取得了什么效果等。. 考纲解读. 2 、表达技巧主要是考查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3 、诗歌鉴赏题考查的重点,几乎每年必 考,每卷必考。. 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 表达技巧 、 写作特色 、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 如何写诗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表达技巧 ——如何写诗 解题方法探究

  2. 故事导引 韩复渠写泰山的诗 远看泰山黑乎乎, 上面细来下面粗。 若把泰山倒过来, 下面细来上面粗。 后人仿作 泰山顶上一棵松, 远看就像一根葱。 若把泰山折起来, 就是煎饼卷大葱。

  3. 考点映射 1、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即分析作品 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取得了什么效果等。 考纲解读 2、表达技巧主要是考查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3、诗歌鉴赏题考查的重点,几乎每年必 考,每卷必考。 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 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 、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 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 提 醒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 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 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4.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表现 手 法 托物言志 对比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衬托(烘托)

  5. 哀景 乐景 哀情 乐情 直抒胸臆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 亡妻的怀念之情。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6. “牡丹”象征富丽;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 “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托 物 言 志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 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 要求等。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7.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析:此处用桃花潭水之深正衬了汪伦对我情谊之深。 衬 托 或 烘 托 正 衬 主体与衬体相似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析:此处以狗吠、鸡鸣反衬出乡间的宁静、平和。 反 衬 主体与衬体相反 侧面烘托 主体与衬体相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析:此处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 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8. 越中览古 李 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对 比 对 照 诗中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荒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到特别深切,蕴含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反衬与对比的区别 1 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反衬可以明 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2 对比常用于论述,反衬常用于描写。

  9. 动静结合 舟夜书所见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 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动静结合。 踏莎行(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虚实结合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虚实结合。通过设想“行人” 妻子凭栏远望,思念 “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10. 抑扬[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用典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借“怀古”赞扬和仰慕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借刘义隆的失败教训批评南宋当政者的仓猝冒险行动;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

  11.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白描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通过“夜归人”刹那间的感触,来写主人的美好心灵,透出主人的好客之情。 侧面描写 从军行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2. 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常 见 题 型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这首诗(某某诗句)在写景(抒情、描写人物)上有什么特点? 提问变式

  13. 考题呈现 (2012 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答案: ①颔联运用了衬托(烘托)、列锦的表现手法; ②衬托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 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地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出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14. 读懂诗歌 审清题意 诗歌鉴赏三环节 做 题 指 南 答题规范 (1)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 何种手法 (2)释理由,结合诗句阐释 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答题步骤 (3)析作用,此手法有效传达 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15. 小试身手 1、(2012 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7分)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答案示例: 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首先要回答出两首诗歌所运用的手法,在这两首诗中,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其次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同时要和诗歌的主旨联系起来。

  16. 2、(2012 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   [宋] 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 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 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 ①玉花:喻雪花。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解析: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可多元化,其中衬托的表现手法相当明显。 答案: (1)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 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 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