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8

第一讲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邱 锦

第一讲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邱 锦. 教学基本 目标 1 、 认识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 并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分析这些变化及其趋势。 2 、认识和分析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动力、特征、实质和影响。 (当代眼光) 3 、深刻理解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重大挑战。 (中国视角) 4 、正确理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以及构建和谐世界理念。 (能力导向). 教学重点: 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 中国的世界影响不断提升;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一讲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邱 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讲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邱 锦

  2. 教学基本目标 1、认识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并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分析这些变化及其趋势。 2、认识和分析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动力、特征、实质和影响。(当代眼光) 3、深刻理解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重大挑战。(中国视角) 4、正确理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以及构建和谐世界理念。(能力导向)

  3. 教学重点: • 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 • 中国的世界影响不断提升; •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及其意义 • 教学难点: • 如何客观看待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发展的 影响? • 怎样全面理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 如何清醒认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评价?

  4. 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 时期 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三、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及其影响 四、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5. 分析与思考 1、邓小平在1985年的一次谈话中提出,和平问题、发展问题是现代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联系21世纪以来的世界形势,分析和平与发展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2、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始终是一个国家的首要外交目标,也被认为是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保障。结合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践,分析如何在新形势下更有效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6. 3、近代以来,大国崛起往往伴随着战争与冲突,因此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国力的增强充满了忧虑和猜疑。结合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必然性。3、近代以来,大国崛起往往伴随着战争与冲突,因此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国力的增强充满了忧虑和猜疑。结合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7. 经典文献 •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 • 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卷第1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 •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 • 马克思:“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论》第1卷第23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 • 马克思:“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论》第1卷第24章第7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

  8. 马克思:“导论——《资本论》第3卷第37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马克思:“导论——《资本论》第3卷第37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 •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 •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 • 恩格斯:“[历史导论]、[自然界和社会] ——《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 •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 • 列宁:“怎么办”,《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 • 列宁:“论粮食税”,《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

  9.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 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 •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 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10.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 江泽民:“当前的国际形势和我们的外交工作”,《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 • 江泽民:“加紧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中青年领导干部”,《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 • 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9月16日第1版。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 • 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人民日报》2011年2月20日第1版。 •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北京2011年4月24日电

  11. 一、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 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是当今世界变化的突出特点 冷战结束后,世界变化在速度、强度、广度以及影响的广泛深远程度等方面是前所未有,对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行为模式以及价值理念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推动着各类行为主体进行调整。因此,对于这些变化的认识和判断也是在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的。

  12. 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启和成功就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对于世界变化基本特征的准确判断和及时把握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启和成功就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对于世界变化基本特征的准确判断和及时把握 • 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报告提出,“中国的前途与世界的前途息息相关”。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和平、发展问题是“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此后,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的不断扩大,对世界参与的不断加深,对于世界变化基本特征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13.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首次明确提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动的历史时期”,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将这个论断丰富为“当今世界正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2009年9月,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这个论断也成为后来十二五规划制订中关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判断的重要支撑。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首次明确提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动的历史时期”,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将这个论断丰富为“当今世界正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2009年9月,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这个论断也成为后来十二五规划制订中关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判断的重要支撑。

  14. 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是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的具体体现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是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的具体体现 “大”既体现了变化的速度,也体现了变化的幅度以及影响的广度、深度。发展是变革和调整的基础。发展的核心是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快速提高以及发展理念和方式的变化。变革出现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调整既体现为各个国家、各种国际组织和其他经济政治主体对发展与变革的积极回应,也推动着发展和变革。

  15. 具体来说,当今世界变化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具体来说,当今世界变化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世界性共识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并寻求正确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方式,都在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世界性共识。

  16. 新科技革命带来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及其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不断产生出新的产业重点、新的经济形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深化和扩展了国际分工,扩大了全球范围的经济联系与交往。新科技革命带来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及其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不断产生出新的产业重点、新的经济形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深化和扩展了国际分工,扩大了全球范围的经济联系与交往。

  17.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不断产生出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带来一系列严峻挑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不断增加与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进入了信息化阶段。而众多发展中国家正在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信息化的时代潮流,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曾经出现的各种问题,开始在发展中国家集中出现。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不断产生出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带来一系列严峻挑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不断增加与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进入了信息化阶段。而众多发展中国家正在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信息化的时代潮流,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曾经出现的各种问题,开始在发展中国家集中出现。

  18. 寻求正确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方式,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人们普遍意识到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内容,希望实现更加全面的发展。发展必须减少社会排斥,实现包容性发展,让更多的社会成员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同时,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经济与环境、社会内部、国内与国际的关系。寻求正确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方式,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人们普遍意识到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内容,希望实现更加全面的发展。发展必须减少社会排斥,实现包容性发展,让更多的社会成员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同时,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经济与环境、社会内部、国内与国际的关系。

  19. 包容性发展,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包容性发展寻求的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相对立,包容性发展倡导机会平等的发展,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发展。包容性发展包括可衡量的标准和更多的无形因素。前者包括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识字率、公共产品的一般供应和分配等;后者包括观念和“感情”等,其关键词是希望和参与。包容性发展,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包容性发展寻求的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相对立,包容性发展倡导机会平等的发展,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发展。包容性发展包括可衡量的标准和更多的无形因素。前者包括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识字率、公共产品的一般供应和分配等;后者包括观念和“感情”等,其关键词是希望和参与。

  20. 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发达国家艰难地进行着经济结构调整和福利制度改革,竭力保持经济科技优势。新兴市场国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不得不面临新的增长压力和发展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乏力、普遍贫困、经济社会动荡以及经济社会结构不合理的艰难局面。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发达国家艰难地进行着经济结构调整和福利制度改革,竭力保持经济科技优势。新兴市场国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不得不面临新的增长压力和发展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乏力、普遍贫困、经济社会动荡以及经济社会结构不合理的艰难局面。

  21. 2、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革 社会的流动性大大加快。人口、资源、资金、信息等各种社会要素在国内和跨国范围的流动规模在扩大、速度在加快。市场经济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更为突出,推动各种资源在更大的地理范围乃至全球进行配置。

  22. 社会更加多元化。许多国家的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有的还出现进一步分化的趋势。社会群体不断重组、成长,正在形成新的社会组织和行动方式。在全球范围,非政府组织的数量不断增加,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影响力也不断提高。社会更加多元化。许多国家的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有的还出现进一步分化的趋势。社会群体不断重组、成长,正在形成新的社会组织和行动方式。在全球范围,非政府组织的数量不断增加,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影响力也不断提高。

  23. 人口结构和人的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家庭规模在缩小,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类对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人口结构和人的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家庭规模在缩小,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类对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24. 社会权利意识日益增强。个体和社会组织积极地参与各种公共事务,表达和实现自我权利。安全、福利、健康、环境、价值认同等与人的发展有关的话题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社会对资本扩张的风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各类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社会力量的增强,国家的运行和职能正在进行适应和调整。社会权利意识日益增强。个体和社会组织积极地参与各种公共事务,表达和实现自我权利。安全、福利、健康、环境、价值认同等与人的发展有关的话题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社会对资本扩张的风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各类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社会力量的增强,国家的运行和职能正在进行适应和调整。

  25. 3、国家间竞争更为激烈 国家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提高,但相互竞争也更加激烈、更加全面。国家间竞争向更广泛的领域扩展,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各国政府不仅重视经济、科技、军事等物质资源的硬实力,也更加重视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软实力。随着世界交往的扩大和加深,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增加。国际格局也处在调整之中,旧的战略联盟有的在疏离和解体,新的战略伙伴关系在构建和发展。

  26. 各国政府为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积极调整政策,不断深化各项改革,以增强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相继展开了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提高政府服务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以巩固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体制改革,以及以加强社会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在这些方面,各国都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的地方。各国政府为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积极调整政策,不断深化各项改革,以增强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相继展开了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提高政府服务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以巩固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体制改革,以及以加强社会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在这些方面,各国都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的地方。

  27. 大国关系正在进行调整。冷战结束后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强化了各国的紧迫感,使其纷纷对各自的发展战略、对外战略进行调整,谋求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大国关系调整的主线是既竞争又合作。大国间相互依存加深,协调合作加强,但利益差异仍然存在,矛盾和摩擦时有发生,对抗和冲突不时出现。大国关系正在进行调整。冷战结束后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强化了各国的紧迫感,使其纷纷对各自的发展战略、对外战略进行调整,谋求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大国关系调整的主线是既竞争又合作。大国间相互依存加深,协调合作加强,但利益差异仍然存在,矛盾和摩擦时有发生,对抗和冲突不时出现。

  28. 4、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29. 文化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国家由于历史传统、经济条件、社会性质和政治理念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制度,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拥有不同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包括思想文化,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就会孕育和滋养与之相应的文化。同时,上层建筑又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文化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国家由于历史传统、经济条件、社会性质和政治理念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制度,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拥有不同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包括思想文化,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就会孕育和滋养与之相应的文化。同时,上层建筑又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

  30. 文化认同问题是政治文化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各民族国家对本国民族历史文化及制度的认同,对自身优秀文化的自豪与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前提。因为只有具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民族,才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才能成为真正强大的民族。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实现民族自信自强,就必须从观念上打破“西方中心论”思维定势,传承与发扬自己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不断增强自我文化认同,并且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自己的文化。文化认同问题是政治文化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各民族国家对本国民族历史文化及制度的认同,对自身优秀文化的自豪与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前提。因为只有具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民族,才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才能成为真正强大的民族。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实现民族自信自强,就必须从观念上打破“西方中心论”思维定势,传承与发扬自己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不断增强自我文化认同,并且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自己的文化。

  31. 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中国人民的热切愿望。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中国人民的热切愿望。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

  32. 5、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 传统安全主要指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安全,核心是维护领土完整、保护主权不受侵犯、国家不受外来军事威胁。主权国家传统安全利益的维护是实现国家安全乃至国际安全的基石,传统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至今依然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33. 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大国依然强调军事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关键地位,注重以提升核心军事能力为重点的国防建设和军事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成为新军事变革的核心。国家间竞争的加剧,激化了围绕战略要地、重要资源、国际要道的争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为了谋取在多维作战空间的技术优势,加快组建战略联盟对潜在对手实施战略围堵,增加了国际军事竞争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西方大国为了谋求自身的战略利益,肆意干预别国内政外交,用战争手段更迭他国政权,增大了国际军事冲突、政治动荡的风险。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大国依然强调军事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关键地位,注重以提升核心军事能力为重点的国防建设和军事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成为新军事变革的核心。国家间竞争的加剧,激化了围绕战略要地、重要资源、国际要道的争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为了谋取在多维作战空间的技术优势,加快组建战略联盟对潜在对手实施战略围堵,增加了国际军事竞争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西方大国为了谋求自身的战略利益,肆意干预别国内政外交,用战争手段更迭他国政权,增大了国际军事冲突、政治动荡的风险。

  34. 非传统安全是相对于传统安全而言的,主要指经济、社会、文化、科技、信息、生态等领域的安全状态。非传统安全问题主要包括金融动荡、粮食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非法移民、跨境犯罪、恐怖活动、传染疾病、产品安全等问题。非传统安全是相对于传统安全而言的,主要指经济、社会、文化、科技、信息、生态等领域的安全状态。非传统安全问题主要包括金融动荡、粮食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非法移民、跨境犯罪、恐怖活动、传染疾病、产品安全等问题。

  35. 非传统安全问题具有跨国性、不确定性、转化性、动态性等特点。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带来的挑战往往超越国界的限制,在一些方面与国家权力形成了不对称,其解决和应对需要依靠国家间乃至全球范围的合作,需要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非传统安全问题具有跨国性、不确定性、转化性、动态性等特点。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带来的挑战往往超越国界的限制,在一些方面与国家权力形成了不对称,其解决和应对需要依靠国家间乃至全球范围的合作,需要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

  36. 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是在信息革命和许多国家经济体制深刻变革或调整的推动下,在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运行高度国际化过程中得以加强的。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基本特征,突出地表现为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和扩展,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进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

  37. 1、世界历史进程与经济全球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历史是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近代以来的地理大发现、交通运输技术革命、资本的国际扩张、大工业的发展,打破了各个民族和国家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状态。世界交往开始形成并成为满足各个民族和国家需要的必要前提。因为“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

  38. 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马恩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0页。)资本主义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资本对利润的追求和无限扩张的本能,“把世界上所有的国家连结成统一的经济整体”(《列宁专题文集 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39. 尽管对于经济全球化的起始时间和发展阶段的划分存在着争论,但是理论界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只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人们才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它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的广度和力度。因此,通常认为世界经济在这一时期进入以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为标志和特点的新阶段。但经济全球化绝不会止步于现有状态,作为一种趋势,无论其内涵还是外延都将不断发展变化。尽管对于经济全球化的起始时间和发展阶段的划分存在着争论,但是理论界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只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人们才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它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的广度和力度。因此,通常认为世界经济在这一时期进入以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为标志和特点的新阶段。但经济全球化绝不会止步于现有状态,作为一种趋势,无论其内涵还是外延都将不断发展变化。

  40.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具有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步性。但也要看到,到目前为止,经济全球化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推进的,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扩展有密切联系,这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内的深化和拓展,必然伴随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一系列矛盾和冲突的产生。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具有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步性。但也要看到,到目前为止,经济全球化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推进的,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扩展有密切联系,这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内的深化和拓展,必然伴随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一系列矛盾和冲突的产生。

  4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尤其是关于资本主义的深刻分析以及世界交往思想对于我们认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和影响富有启发意义。《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产生和影响的生动描绘展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典型特征和本质。这些变化不仅是物质层面的,还是精神和文化层面的,是交往的扩大和深化。

  42. 《共产党宣言》描绘的全球化 “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

  43. 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共产党宣言”,《马恩选集》1:276)

  44. 大工业“(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德意志意识形态”,《马恩选集》1:114)大工业“(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德意志意识形态”,《马恩选集》1:114)

  45. 马克思说:“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马克思说:“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

  46. 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至于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根据上面的叙述,这已经很清楚了。只有这样,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至于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根据上面的叙述,这已经很清楚了。只有这样,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

  47. 马克思说:“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域都必须单独进行;一些纯粹偶然的事件,例如蛮族的入侵,甚至是通常的战争,都足以使一个具有发达生产力和有高度需求的国家陷入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的境地。……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马克思说:“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域都必须单独进行;一些纯粹偶然的事件,例如蛮族的入侵,甚至是通常的战争,都足以使一个具有发达生产力和有高度需求的国家陷入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的境地。……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

  48. 表1 KOF全球化指数的指标设计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