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5

新古典主義 (17 世紀中葉 ~18 世紀中葉在法國路易十四執政時期發揚光大 )

新古典主義 (17 世紀中葉 ~18 世紀中葉在法國路易十四執政時期發揚光大 ). 主講:黃迎春. 理論內涵 .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學者受古典劇作、理論的啟發並予新詮,發展出以「肖真」為宗 的藝術理論 ( 包含了真實、 道德、通性三個層次 ) ,並衍生出一些戲劇創作的原則 — 劇分五幕、戲劇形式的純粹性、角色類型及其行為範式、戲劇的教化功能、三一律 。 . 僅管機關佈景迭有佳作,坐在邊側的包廂與樓廊的觀眾卻難免視線受阻 — 劇院空間利於聽但不利於看。 . 新古典主義時期法蘭西劇院示意圖

sheen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新古典主義 (17 世紀中葉 ~18 世紀中葉在法國路易十四執政時期發揚光大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新古典主義 (17 世紀中葉 ~18 世紀中葉在法國路易十四執政時期發揚光大 ) 主講:黃迎春

  2. 理論內涵 •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學者受古典劇作、理論的啟發並予新詮,發展出以「肖真」為宗 的藝術理論 ( 包含了真實、 道德、通性三個層次 ) ,並衍生出一些戲劇創作的原則 — 劇分五幕、戲劇形式的純粹性、角色類型及其行為範式、戲劇的教化功能、三一律。

  3. 僅管機關佈景迭有佳作,坐在邊側的包廂與樓廊的觀眾卻難免視線受阻 — 劇院空間利於聽但不利於看。

  4. 新古典主義時期法蘭西劇院示意圖 圖片來源 : Wilson & Goldfarb (1991) Theatre: The Lively Art .

  5. 劇本 • 捨棄現實生活中罕見的獨白與歌隊。主要角色的思緒透過與心腹的對話傳達出來。而戰爭、群眾、暴力、死亡等場面,也因為無法在舞台上逼真呈現並取信於觀眾,採幕後處理。

  6. (1)喜劇:人物來自社會中下階層,故事是關於家庭內或個人的私事,結局是快樂的,文體則主要是運用口語。如:Moliere的《守財奴》。(1)喜劇:人物來自社會中下階層,故事是關於家庭內或個人的私事,結局是快樂的,文體則主要是運用口語。如:Moliere的《守財奴》。 (2)悲劇:人物不是統治者就是貴族,故事是關於國家的存亡、統治者的隕落,結局是悲哀的,而文體是崇高而詩意的。如:Racine的《費德爾》。

  7. 演出 1.舞台外觀:佈景通常簡單,僅包含必要性的元素;而由於新古典主義對於通性的追求,劇本未詳加描述地點,因此同一組佈景可以供許多齣戲使用,發展出悲劇與喜劇兩種定型化布景。即便如此,機關特效、可動佈景、透視法佈景仍非罕見。此外,舞台與觀眾席都設有照明,演出時全場通亮,且部分觀眾坐在舞台上設的座席,使觀眾與演員同樣受到矚目。

  8. 2.演員外觀:演員致力於所屬的專業線和角色類型,喜劇演員在服裝、肢體上較貼近生活樣貌。2.演員外觀:演員致力於所屬的專業線和角色類型,喜劇演員在服裝、肢體上較貼近生活樣貌。 3.演員肢體:由於舞台上設置觀眾席,演員活動空間甚小,肢體動作有限。 4.演員語言:悲劇演出傾向歌劇式展演,注重聲情;喜劇則融合歌舞。

  9. 新古典主義戲劇 ── 理性時期,一切以古希臘為依歸

  10. 文藝復興或可說是西洋史上第一個古典主義時期,藝術家們對重新出版的希臘羅馬古典學問感到興趣,並模仿羅馬劇作家 —— 如普羅特斯 (Plautus) 、特倫斯 (Terence) 與西尼卡 (Seneca) —— 的作品風格,將其注入採用地方題材及背景的戲劇中。整體來說,文藝復興時代一本人文主義,以追求無限為標竿,是充滿活力且富於想像力的。

  11. 然到了十七世紀,這股風潮開始出現反動力量,時代從開放樂觀的氛圍中恢復了理性,講求秩序、勻稱、統一、和諧、協調、簡潔、嚴謹、客觀、節制與適分。然到了十七世紀,這股風潮開始出現反動力量,時代從開放樂觀的氛圍中恢復了理性,講求秩序、勻稱、統一、和諧、協調、簡潔、嚴謹、客觀、節制與適分。 • 此時期依舊崇尚古典,但他們推許的是古希臘文藝理論,如霍瑞斯 (Horace) 的《詩藝》 ( Arts of Poetry ) 及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 的《詩學》 ( The Poetics ) ,以其為創作和批評之圭臬,故稱「新」古典。

  12. 新古典主義運動肇始於學院,其中又以法蘭西學院 (French Academy) 為核心。法蘭西學院最初只是一群文藝愛好者的非正式聚會,在同樣重視藝文的法國宰相利希留 (Richelieu) 鼓勵下,正式成立於一六三六年。 • 此學院設立的主要目的,除了在規範標準法文文法外,也在制定一套文學創作的準則及方法。他們的典範主要承襲自義大利,其基本原則可規納出六點:

  13. 一、講求肖真 (verisimilitude) • 新古典主義所謂之肖真,包括三個層面。一要真實,即除了歷史、神話或聖經故事外,任何荒誕不經,不可能在真實生活中發生的事件,在舞台上都是不被允許的。於此,從前慣用的獨白 (soliloquy) 形式被捐棄,取而代之的是增加心腹 (confidant) 一功能性角色,讓主角在吐露內心時,不會顯得自言自語。 • 其次是戲劇須能傳揚上帝的教誨,展現理想的道德模式,善獎惡罰。除此之外,新古典主義者認為真理具普遍性,因而劇作家應從觀察到的現象中歸納出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模式 (norm) ,以為創作之依歸

  14. 二、講求合宜性 (decorum) • 新古典主義者認為,既然作品應具普遍性,其題材、背景與人物摹寫也須恰如其分,刻畫類型 (type) ,如貴族要有貴族的風雅,莊稼要有莊稼的草,不可相互混淆

  15. 三、講求文類的純粹 • 新古典主義只認可兩種戲劇形式:悲劇與喜劇,亦悲亦喜的戲劇被視為摻染雜質的劣等品,不足為訓。因此悲劇只能是關於王公貴族的墮落與覆亡,文體嚴肅而祟高,富於詩意,至於喜劇則側寫中下階層的芝麻綠豆事,對白為日常口語,內容輕鬆

  16. 四、講求五幕結構 • 現存的希臘悲劇有五幕、六幕或七幕不等,五幕劇原為霍瑞斯的主張。雖然霍瑞斯並未說明原委與依據,他的見解卻為新古典主義者所採納,認為五幕劇結構嚴謹、勻稱和諧,而五幕以外的數目,皆為不合劇法的

  17. 五、講求勸懲 • 新古典主義者認為戲劇的使命在於勸懲,應從善惡終有報的結論裡,伸張「詩的正義」 (poetic justice)。要言之,悲劇的目的在告誡錯誤或罪行將導致的後果,喜劇則嘲諷不合時宜的行為,對他們來說,戲劇就像包裹糖衣的良藥 (sugar-coated pill) 般,寓教於樂

  18. 六、講求三一律 • 三一律 (the three unities) 意指時間、地點與情節的一貫性。三一律的概念源自亞里斯多德的《詩學》,然而亞里斯多德只提到情節與時間的統一,標準並不若新古典主義後來奉行的那樣嚴苛。 • 新古典主義講求戲劇的肖真,認為劇情時間應符合搬演時間,以二十四小時為度,此為時間的一貫;劇情發生的地點只能在一處,或至少是二十四小時內可來回的地方,否則難以使人信服,此為時間的一貫;劇情只能有一條主線,不可節外生枝,也不可悲喜交集,此為情節的一貫。 • 雖然三一律有助於凝聚結構,增強戲劇張力,卻也有削足適履,矯枉過正之虞,故在十八世紀浪漫主義興起後終告式微。

  19. 新古典主義時期是法國戲劇史上最富創意的時代,期間成就了三位傑出的劇作家: 高乃怡 (Pierre Cornelle, 1637-1640) ,他是法國古典主義悲劇的創始人和代表作家, 其主要作品有 《萬世英雄》 ( Le Cid , 1637) 、《霍拉斯》 ( Horace , 1640) 和《西拿》 ( Cinna , 1640) 等; 拉辛 (Jean Racine, 1639-1699) ,在高乃怡之後引領法國 古典 悲劇邁向另一高峰,其主要作品有 《安卓瑪喀》 ( Andromaque , 1667) 和《菲德拉》 ( Phaedra , 1677) 等 ,以及莫里哀 (Moliere) , 法國古典主義喜劇的代表作家, 其主要作品有 《塔堤夫》 ( Tartuffe , 1664) 、《憤世嫉俗》 ( The Misanthrope , 1666) 、《守財奴》 ( The Miser , 1668) 、《冒牌紳士》 ( The Would-be Gentleman , 1671) 和《無病找病》 ( The Imaginary Invalid , 1673) 等。

  20. 18 世紀 — 過渡的年代

  21. 劇本 1 .戲劇結構 : 新古典主義三一律以及嚴格劃分悲、喜劇的限制受到挑戰,劇作家轉而學習莎士比亞及伊利莎白時期其他作家延展式、史詩式的敘事結構。

  22. 2 .戲劇類型與主題 : • 鬆動新古典主義嚴格劃分悲、喜劇的限制,創生出混合悲、喜劇成分的新戲劇文類 — 如「 中產階級悲劇 」和「 家庭悲劇 」便以中產階級而非王公貴族作為悲劇主 人公,並且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中產階級道德觀作為戲劇的道德教訓 ; 喜劇一般呈現 感傷喜劇 的風格,英國的感傷喜劇通過類型化角色諷刺社會習俗與規範,但更加強調中產階級道德觀,法國的感傷喜劇以甜膩、刻劃入微的情感為特徵,另稱「含淚喜劇」。

  23. 同時, 英國和法國都出現了新的劇種 — 英國的民謠歌劇諧擬義大利歌劇,將大量流行歌曲穿插於戲劇對白中,諷刺當時的社會與政治 ; 法國類似的劇種是 喜歌劇 ,通常主題輕鬆,喜劇收束,沒有宣敘段落,而是以流行音樂貫穿,藉此諷刺時政與嚴肅劇。

  24. 1 .舞台 : 普遍採用義大利式劇場設計。多數歐陸劇院採用輪桿系統換景,英、荷、美則採用溝槽系統 換景。照明改善,表演能見度更好,舞台設計開始注意氛圍、標幟地方性、並使用立體的道具。另一方面,取消了舞台上的觀眾座席,釋出表演空間。 演出

  25. 2 .演員 : 主流的表演風格是「爆發式」的,強調表演者的朗誦能力。由於排練時間有限,舞台動作制式化,且演員通常對著觀眾直接發言,動輒流於即興。在歐美,演員經常依表演的角色類型而專攻「專業線」終其一生飾演固定角色類型。

  26. 浪漫主義(19世紀上半葉)

  27. 受 18 世紀末法國大革命鼓舞及德國狂飆運動影響,浪漫主義在 19 世紀上半葉蔚為風潮 — 廣義言之,它崇尚末被人染指的自然狀態,懷疑理性與文明,強調特性甚於通性,鼓勵人們永不放棄追尋真理 ; 藝術上,它反對新古典主義,強調藝術家主觀的激情、想像與靈感,不應受藝術規範或生活真實的侷限 ,相信所謂的真理是一種理想狀態 ,存於自然、歷史與內心深處。

  28. 劇本 1 .戲劇題材 : 反對文類的純粹性,相信所有題材都應像生活中自然地交織在一起,而任何題材都可移至場上搬演。特別喜好寫歷史劇和神化劇,少以喜劇收場。 2 .戲劇結構 : 仿莎翁劇作,採用插曲式史詩結構,通常為 5 幕 — 然有些劇作因劇本過長、場景過多過大、角色過多而無法上演。如 : 法國劇作家 Victor Hugo 的《克倫威爾》。

  29. 3 .戲劇時空 : 不受任何約束,常見劇中人周遊列國甚至穿越時空的情節。如 : 德國劇作家 Goethe 的《浮士德》。 4 .戲劇角色 : 浪漫英雄通常個性鮮明、感情強烈,厭惡庸俗、蔑視規範, 追尋正義、知識與真理。如 : 德國劇作家 Schiller 的《威廉.泰爾》。 5 .戲劇語言 : 詩體。

  30. 演出 1 .舞台 : 常用強烈的對比和誇張,豐富舞台畫面,像是當時廣為流行的通俗劇,便經常通過異國情調的故事場景、煽情的音樂等能引發觀眾懸疑、恐懼、鄉愁、與其他強烈情感的視覺、聽覺效果,來包裝「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的道德教訓。另一方面,也開始重視符合史實的佈景與服裝設計。如此對舞台效果、細節的重視,使得劇場表演的元素較前期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2 .演員 : 早期的表演風格強烈鮮明,後期風格轉趨細膩自然。

  31. 浪漫主義時期的演出圖片來源 :Brokett (2002), History of the Theatre . 9th edition 19 世紀初德國 ( 左 ) 與英國 ( 右 ) 的演出。舞台上的演員、佈景規模龐大,反映出浪漫主義戲劇的特色。

  32. 浪漫主義戲劇 ── 貴族的沒落,中產階級的興起 • 十九世紀上半之浪漫主義呈現詩歌獨占鰲頭的藝文風貌,戲劇只能敬陪末座。 • 縱使如此,當時英國有名望的詩人如 渥茲華斯( William Wordsworth )、 柯立芝(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濟慈( John Keats )等都曾寫過劇本,其中以雪萊( Percy Bysshe Shelly )的劇作特別優質,以拜倫( Lord Byron )的劇作最受觀眾的青睞。

  33. 然而,當時流行的戲劇並不是這些才藝縱橫的騷人墨客所寫就的詩劇,反而是頗受新興中產階級歡迎的通俗劇。 • 大體而言,浪漫主義戲劇頗具民主精神,對社會的不公不義大加撻伐,劇作家筆下的貴族人物常為反派,專門欺負那些屬於正派的平民。

  34. 就這個層面而言,浪漫主義戲劇頗具反骨精神,但因大部分劇本都在揭櫫「精神戰勝肉體」、「理想勝於實質」的抽象理念,使這些劇本失之空泛,且有與當權派妥協的嫌疑。 • 而且,有些劇本過度冗長,彷彿是只適合讀、不適合演出的書齋劇。因此在西方戲劇史上,浪漫主義戲劇的整體表現並不突出。

  35. 寫實主義 (19 世紀中葉 ~)

  36. 理論內涵 • 19 世紀中葉,受自然科學發展與實證主義影響,認為藝術必須像科學家一般如實、精確、客觀地描述現實世界,關心當代人的行為。所謂的「 ( 藝術 ) 真實」, 當宛如照片般逼真地再現生活現實。

  37. 寫實主義的興起,和時代思潮有關。十九世紀以前,西方社會奉行基督教,以聖經做為思想與道德的最高準則。然而,到了十九世紀末,幾位先知先覺的思想家相繼挑戰這個準則。寫實主義的興起,和時代思潮有關。十九世紀以前,西方社會奉行基督教,以聖經做為思想與道德的最高準則。然而,到了十九世紀末,幾位先知先覺的思想家相繼挑戰這個準則。 • 首先是達爾文在一八五九年發表《物種原始》一書,認為所有的生命都是經由演化而來,適者生存,不適者將被自然淘汰。

  38. 達爾文的論點主要有四 • 第一、他暗示了遺傳和環境是造就人類發展的主要成因 • 第二、正因人無法控制與生俱來的遺傳和(早年的)成長環境,所以不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完全的責任;倘若他們真做了什麼錯事,養育他人格的社會也須擔負相當的責任 • 第三、達爾文將演化視為一種進程,人類既能從微生物演化至今,不斷的進步在所難免。

  39. 第四、從達爾文的觀點看來,人類與自然界的動物無異,都是演化而來,而非如聖經所記載,是神造的亞當和夏娃的子嗣。可想而知,達爾文的思想在當時被斥為離經叛道,但是,他卻敢於為真理的追求指引出新的思考方向。

  40. 另一位引爆思想革命的思想先驅是佛洛伊德,他堪稱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佛洛伊德指出,人類與天具有攻擊性和性慾,即自衛和繁衍的本能。若不加以教育,他們會為滿足欲望而無所不用其極,但若能適時施予管教,善賞惡罰,他們會逐漸明辨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 也就是學得所謂的良知。 • 佛洛伊德的理論同樣被當時的教廷視為異端,因為基督教認為,人之所以神聖高貴,優於自然界的其它造物,正是他天性中具有良知。

  41. 但從佛洛伊德的觀點來看,人類的良知並非神的賜予,而是社會化的結果:社會化讓人壓抑了本性中的惡,表現出社會期望的善,但另一方面,受到抑制的慾望卻悄悄地從潛意識滲透在人的行為之中,因而人的某些舉止,往往連自己也無法解釋。據此,靠著基督教所謂的良知,並無法領人通往真理。

  42. 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知識份子開始在找尋新的信仰,而真理是這個新思想、新道德的唯一準則。我們可以說,寫實主義是立基於科學的觀點上,即從因果論的角度去了解人類行為。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知識份子開始在找尋新的信仰,而真理是這個新思想、新道德的唯一準則。我們可以說,寫實主義是立基於科學的觀點上,即從因果論的角度去了解人類行為。 • 寫實主義劇作家相信真理可藉由人類的視、聽、味、觸、嗅五感得到實證;了解和認識這個世界必須透過對它的最直接觀察。

  43. 因此,劇作家應儘可能客觀地為觀眾呈現出現實世界,但這種「寫實」卻不僅只是讓布景、道具看起來逼真而已。因此,劇作家應儘可能客觀地為觀眾呈現出現實世界,但這種「寫實」卻不僅只是讓布景、道具看起來逼真而已。 • 由於寫實主義信奉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人的性格大半由他的環境來決定,因此布景和道具在演出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也就是說,布景和道具除了襯托和裝飾的作用,更代表了角色性格養成所不可或缺的「環境」。於此,每個演出的舞台裝置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每個作品的環境各不相同。

  44. 如此可以推知,寫實主義戲劇的特色是「個人為社會的產物,強調社會關係」。這些戲劇的背景多半設於當代(相較於前期劇作家喜歡寫歷史劇或神化劇),將許多不見容於大眾輿論的議題諸如貧弱、疾病、娼妓,或私生子的困境等社會問題搬上台面。如此可以推知,寫實主義戲劇的特色是「個人為社會的產物,強調社會關係」。這些戲劇的背景多半設於當代(相較於前期劇作家喜歡寫歷史劇或神化劇),將許多不見容於大眾輿論的議題諸如貧弱、疾病、娼妓,或私生子的困境等社會問題搬上台面。 • 保守人士將寫實主義戲劇諷為臭氣薰天的下水道,專挖社會陰暗面,但寫實主義劇作家仍舊相信, 真理是道德的最高形式,由於他們忠實地描繪出社會現狀,因而是道德的。他們不願像浪漫主義劇作家一樣,在劇場中創造理想化的烏托邦。

  45. 他們要觀眾面對他們所處的世界,倘若他們對現狀不滿,就應盡一己之力去改變它,而不是一味責怪將此現狀赤裸裸地呈現的劇作家。他們要觀眾面對他們所處的世界,倘若他們對現狀不滿,就應盡一己之力去改變它,而不是一味責怪將此現狀赤裸裸地呈現的劇作家。 • 然而,究竟戲劇該是娛樂,亦或須肩負社會改革的使命,卻無人能作出定論。但這是寫實主義劇作家的信仰,而將此信仰推至頂峰,被喻為「現代戲劇之父」的劇作家,莫過於易卜生 (1828-1906) 了。

  46. 易卜生是挪威籍劇作家,早期作品深受浪漫主義影響, 1868 年以後風格逐漸轉向寫實主義。他於這段時期寫過不少傑出作品,如《社會棟樑》 (1877) 、《玩偶之家》 (1879) 、《群鬼》 (1881) 及《人民公敵》 (1882) 等。由於這些劇作均涉及社會問題,亦被稱為「問題劇」。 延伸閱讀:現代人文藝術整體關: 寫實主義,社會的關照: Ibsen/ Ghosts

  47. 劇本 : (1)戲劇類型 : 社會問題劇 ( 如 :Ibsen 的《國民公敵》 ) 、社會心理寫實劇 ( 如 :Chekhov 的《櫻桃園》 ) 。 (2) 戲劇主題 : 人在社會中與時代變遷下的切身問題,如 : 犯罪、離婚、名譽、階級等。 (3) 戲劇結構 : 多為三幕劇 ; 受佳構劇影響,結構非常集中,通常具有開始、中間、結束的完整脈絡, 彼此因果相循,而戲劇一開始時出現的問題,必然在劇終前獲得解決。

  48. (4) 戲劇時空 : 多設定為觀眾切身的時空,場景可能設定在中、上階級的客廳或者勞動階級的工廠。 (5) 戲劇角色 : 遍及社會各階層 ; 在形象塑造與角色刻畫上尤其注重角色的獨特性。 (6) 戲劇語言 : 散文體。此外,劇本中開始出現了鉅細靡遺的舞台指示。

  49. 演出 1. 舞台 : 因應注重細節、訴諸再現的藝術思維以及新的劇本,劇場表演產生了改變 —舞台上可見針對劇情設計的舞佈景、模仿或挪用當代的傢俱、服裝、道具,再得力於科技 ( 能源和照明 ) 與舞台技術 ( 箱組佈景 ) 的發展以及現代導演的崛起,營造出宛若透過「第四面牆」窺探他人「生活片段」的劇場幻覺。 2. 演員 : 表演的聲情動作也益趨細膩、寫實、針對角色做個別化的設計。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