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7

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 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禅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 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禅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口腔科医务工作人员包括参与诊疗过程的医生、护士及其他工作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可能发生医院感染的问题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因为在口腔诊疗过程中,传染性疾病可由病人或病原携带者通过体液(唾液、血液、组织液)和组织细屑污染器械的内外表面、诊室内的空气及医务人员手,直接或间接的传播给口腔科医务人员,也可由医务人员传给病人,或由医务人员之间发生传播。.

sibyl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 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禅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 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禅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口腔科医务工作人员包括参与诊疗过程的医生、护士及其他工作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可能发生医院感染的问题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因为在口腔诊疗过程中,传染性疾病可由病人或病原携带者通过体液(唾液、血液、组织液)和组织细屑污染器械的内外表面、诊室内的空气及医务人员手,直接或间接的传播给口腔科医务人员,也可由医务人员传给病人,或由医务人员之间发生传播。

  3. 因此,必须使口腔科医务人员转变传统观念、认识到口腔科器械在传播医院感染中的作用,引进和接受新的消毒灭菌方法,培训口腔科医务人员,使大家掌握普通器械消毒灭菌专门技术以及口腔科器械专用消毒灭菌技术和消毒药品,制定口腔科器械消毒灭菌的管理规范和研究口腔微生物学等

  4. 一、口腔科器械污染及传播感染 的危险 (一)污染情况 口腔科器械除被病人的牙血,唾液等口腔分泌物污染之外,亦可被口腔科环境,医务人员手所污染。

  5. 调查证实,多数医院口腔科器械及环境,设备表面及医务人员手污染严重。口腔器械上污染细菌不仅数量大且致病菌多,以牙钻手机为例,染菌量可达5×104~5×106cfu/cm2。

  6. 有调查证明,城镇个体牙科诊所的器械上HBsAg阳性率为37%,而农村诊所内牙科器械上HBsAg阳性率高达62%。有调查证明,城镇个体牙科诊所的器械上HBsAg阳性率为37%,而农村诊所内牙科器械上HBsAg阳性率高达62%。 • 另据研究证明,牙钻高速涡轮机在使用时可形成血性或唾液性气溶胶,污染环境,亦可能对医患人员构成感染的危险。

  7. (二)医源性感染 口腔科器械如此严重的污染若得不到有效的消毒,显而易见首先对病人构成严重的危害。但这种污染及环境污染受害者亦包括口腔科医务人员。

  8. 口腔门诊所面对的问题是众多未知的HBV、HCV、HIV感染者或病原携带者前来就诊,他们的牙血,口腔分泌物都可能含有致病因子,使病人和医务人员都有被感染的机会。

  9. 据我国学者冷泰俊对医务人员群体调查发现,医院内医务人员血清HBsAg阳性率是普通人群的3~6倍,而口腔科医务人员血清中HBsAg阳性率则是其他科室人员的4倍。据我国学者冷泰俊对医务人员群体调查发现,医院内医务人员血清HBsAg阳性率是普通人群的3~6倍,而口腔科医务人员血清中HBsAg阳性率则是其他科室人员的4倍。 • 国外已有临床资料显示,牙医中HBV、HCV、HIV均存在职业感染问题。

  10. 二、口腔科器械消毒现状与特点 (一)消毒现状 目前,我国医院消毒特别是口腔科器械消毒现状并不理想,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11. 首先是认识上的不一致,预防医学专家与临床医务人员认识上存在差异。因为在我国仍存在重治轻防的问题,临床医务人员很少把治疗口腔疾病与预防其他传染病联系起来,合理有效的消毒亦容易被忽视。首先是认识上的不一致,预防医学专家与临床医务人员认识上存在差异。因为在我国仍存在重治轻防的问题,临床医务人员很少把治疗口腔疾病与预防其他传染病联系起来,合理有效的消毒亦容易被忽视。

  12. 其次是消毒灭菌技术知识并非是临床医务人员必修内容,因此缺乏合理选择和使用现有消毒技术和接受新的消毒技术。其次是消毒灭菌技术知识并非是临床医务人员必修内容,因此缺乏合理选择和使用现有消毒技术和接受新的消毒技术。 • 口腔器械比较复杂,部分穿透粘膜的器械做不到彻底灭菌。

  13. 另外,口腔器械消毒没有统一的消毒制剂,亦缺乏法规上的要求或即使有关法规涉及到口腔器械消毒亦缺乏执行的监督机制。 • 口腔科器械使用频率高,缺少快速有效的消毒灭菌方法。有些传统的方法存在不同的问题。

  14. (二)消毒特点 1.器械特殊性 口腔科器械种类多、 结构复杂,给消毒灭菌带来一定难度。

  15. 2.使用特殊性 口腔科门诊病人多、周转快。国内医院口腔科和口腔医院病人都比较多,特别是医院口腔门诊更加拥挤。所以,口腔器械多数是当时消毒当时使用,这样频繁的周转容易造成消毒不彻底甚至来不及消毒又投入使用。

  16. 3.消毒难 口腔科有一些器械本身消毒难度比较大,如牙钻手机、口镜、超声波洁治器、固化灯光导管、印模材料等,这些器械都需要专门消毒设备或消毒制剂。

  17. 例如,高速涡轮机即牙钻手机是口腔门诊使用最多,污染最严重的医疗装置。牙钻手机表面污染容易消毒,但涡轮部位即手机内部较难消毒。传统的消毒方法如乙醇棉球擦拭法,紫外线照射法及臭氧熏蒸法都难以使机头内部达到消毒目的。

  18.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卫生部组织有关专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本规范自2005年5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

  19. 第一章总则 包括目的、适用范围、口腔医疗机构加强口腔诊疗器械的管理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担负监督管理职责。

  20. 第二章基本要求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口腔诊疗器械的危险程度及材质特点,选择适宜的消毒或者灭菌方法,并遵循以下原则: 一、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的要求。

  21. 二、凡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包括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二、凡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包括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

  22. 三、接触病人完整粘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包括口镜、探针、牙科镊子等口腔检查器械、各类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器、印模托盘、漱口杯等,使用前必须达到消毒。

  23. 四、凡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消毒。 五、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 六、对口腔诊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或者灭菌的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24. 第八条 医务人员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应当戴口罩、帽子,可能出现病人血液、体液喷溅时,应当戴护目镜。每次操作前及操作后应当严格洗手或手消毒。 医务人员戴手套操作时,每治疗一个病人应当更换一付手套并洗手或者手消毒。

  25. 第十条 口腔诊疗区域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区域应当分开,布局合理,能够满足诊疗工作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工作的基本需要。

  26. 第三章消毒工作程序及要点 第十二条口腔诊疗器械清洗工作要点是: 一、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后,应当及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其方式应当采用手工刷洗或者使用机械清洗设备进行清洗。

  27. 二、有条件的医院应当使用加酶洗液清洗,再用流动水冲洗干净;对结构复杂、缝隙多的器械,应当采用超声清洗。 三、清洗后的器械应当擦干或者采用机械设备烘干。

  28. 第十四条根据采用的消毒与灭菌的不同方式对口腔诊疗器械进行包装,并在包装外注明消毒日期、有效期。 采用快速卡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器械,可不封袋包装,裸露灭菌后存放于无菌容器中备用;一经打开使用,有效期不得超过4小时。

  29. 第十五条牙科手机和耐湿热、需要灭菌的口腔诊疗器械, 首选压力蒸汽灭菌的方法进行灭菌,或者采用环氧乙烷、等离子体等其他灭菌方法进行灭菌。 对不耐湿热、能够充分暴露在消毒液中的器械可以选用化学方法进行浸泡消毒或者灭菌。在器械使用前,应当用无菌水将残留的消毒液冲洗干净。

  30. 第十六条 每次治疗开始前和结束后及时踩脚闸冲洗管腔30秒,减少回吸污染;有条件可配备管腔防回吸装置或使用防回吸牙科手机。

  31. 第十七条 口腔诊疗区域内应当保证环境整洁,每日对口腔诊疗、清洗、消毒区域进行清洁、消毒;每日定时通风或者进行空气净化;对可能造成污染的诊疗环境表面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每周对环境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

  32. 第四章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 第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口腔诊疗器械消毒与灭菌的效果进行监测,确保消毒、灭菌合格。 灭菌效果监测采用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工艺监测包括灭菌物品、洗涤、包装质量合格;灭菌物品放置灭菌器的方法合格;灭菌器的仪表运行正常;灭菌器的运行程序正常。

  33. 第十九条 新灭菌设备和维修后的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应当确定设备灭菌操作程序、灭菌物品包装形式和灭菌物品重量,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在设备灭菌操作程序、灭菌物品包装形式和灭菌物品重量发生改变时,应当进行灭菌效果确认性生物监测。 灭菌设备常规使用条件下,至少每月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34. 第二十条采用包装方式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环氧乙烷灭菌的,应当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采用裸露方式进行压力蒸汽灭菌的,应当对每次灭菌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按要求定期进行生物学监测。

  35. 第二十一条使用中的化学消毒剂应当定期进行浓度和微生物污染监测。 浓度监测:对于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易挥发的消毒剂应当每日监测浓度,对较稳定的消毒剂如2%戊二醛应当每周监测浓度。 微生物污染监测:使用中的消毒剂每季度监测一次,使用中的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

  36.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本规范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原《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及其它与本规范不一致的规定以本规范为准。

  37. 牙科手机的灭菌方法: • 台式全自动压力蒸气灭菌器 • 牙钻手机微波专用消毒器 • 2%戊二醛浸泡法

  38. 2%戊二醛浸泡法 • 戊二醛杀菌效果的影响因素 (一)浓度 无论是哪种戊二醛制剂,其使用浓度均不得低于2%。使用戊二醛消毒灭菌失败多数是浓度出了问题。

  39. (二)pH值 研究证明,未经过碱化的戊二醛杀芽胞作用很弱,当pH值由7增加至8.5杀灭芽胞效果明显增强,但pH>8.5时其杀芽胞效果逐渐下降直至消失。

  40. (三)有机物 由于有机物可对细菌起保护作用,并可消耗消毒剂,因此,对任何消毒剂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要特别注意灭菌前的清洗。

  41. (四)温度 戊二醛随温度升高杀菌作用增强,但在常温范围即15~30℃范围影响不明显。温度低于15℃,杀菌效果下降,高于30℃杀菌作用明显增强。但温度对戊二醛的稳定性亦有重要影响,热可加速戊二醛分解挥发,所以戊二醛储存温度应在室温25℃以下阴凉处。

  42. (五)活化剂 碱在一定范围内能明显增强戊二醛杀菌作用,除此之外,某些表面活性剂,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脂肪醇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长链季铵盐等亦可使戊二醛活化而增强杀菌效果。在消毒实践中常利用这些化合物作为戊二醛活化剂。

  43. 注意事项: • 1、2%戊二醛用于灭菌作用时间≥10h。消毒用2%戊二醛,作用30min。 • 2、戊二醛对碳钢制品有腐蚀性,使用前应先加入0.5%亚硝酸钠防锈。

  44. 3、 使用过程中应加强戊二醛浓度的检测。 • 4、盛装戊二醛消毒液的容器应加盖,放于通风良好处。 • 5、凡从戊二醛中取出的器械必须用无菌蒸馏水将残留的戊二醛冲洗干净,方可给病人使用。

  45. 谢 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