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士嘉堡華人浸信會

二零一一 夏季主日學 認識「佛教」 與「基督教」之分別 王建革 、 丁家滿 二零一一年七月 十 日. 士嘉堡華人浸信會. 認識佛教與基督教之分別. 從佛教到基督教的天路歷程:. 佛教學說形成的背景. 佛教始創人 悉達多 太子從小在宮中過着聲色犬馬, 歡宴享樂 的生活. 十六歲娶 耶輸陀羅 公主為妻,生下兒子 罗侯罗 , 意思为圈子 、 束缚 。. 有一天,他靜靜微服出宮,要看看外面的世界……. 生?. 老?. 病?. 死?. 苦?. 不公平?. 廿九歲辭別妻兒,離開皇宮, 立志出家 尋找救世真理. 投靠婆羅門教. 修苦行. 放棄苦行生活

sonj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士嘉堡華人浸信會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二零一一 夏季主日學 認識「佛教」 與「基督教」之分別 王建革、丁家滿 二零一一年七月十日 士嘉堡華人浸信會

  2. 認識佛教與基督教之分別 從佛教到基督教的天路歷程:

  3. 佛教學說形成的背景

  4. 佛教始創人悉達多太子從小在宮中過着聲色犬馬,歡宴享樂的生活佛教始創人悉達多太子從小在宮中過着聲色犬馬,歡宴享樂的生活 十六歲娶耶輸陀羅公主為妻,生下兒子罗侯罗 ,意思为圈子、束缚。 有一天,他靜靜微服出宮,要看看外面的世界……

  5. 生? 老? 病? 死? 苦? 不公平?

  6. 廿九歲辭別妻兒,離開皇宮,立志出家尋找救世真理廿九歲辭別妻兒,離開皇宮,立志出家尋找救世真理 投靠婆羅門教 修苦行

  7. 放棄苦行生活 • 接受牧羊姑娘的供養 • 在鹿野苑,菩提樹下專心思想救世之道

  8. 在卅五歲那年,他宣稱已觉悟宇宙真理,解脱一切烦恼,所以自稱為”佛陀”(Buddha),意思是觉者(=觉悟的人)。世人尊稱為释迦牟尼佛 。 此後到處說法四十五年,有弟子無數。

  9. 释迦牟尼晚年疾病缠身,仍然到处讲经说法。来到拘尸那伽(Kushinagar)城外,由弟子阿难搀扶卧著说法,说完便病逝。終年八十岁。佛教徒稱他己涅槃或圓寂 ,即滅去生死因果 ,進入無生無滅 的境界。

  10. 佛教的基礎理論 當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覺悟得道時即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顛倒妄想,不能證得。」意思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而不能成佛的原因,是愚昧無知以致各種生活煩惱障蔽了佛性。 *(如者真如也,如實而來故名如來。即眾生皆具的本性。)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法。

  11. 集 滅 道 四聖諦 四聖諦概括了两重因果关系:集是因,苦是果;道是因,滅是果。 苦是人生的根本,苦包括 生、老、病、死 (與生俱來之苦) 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各種感官的慾望不遂) (自招之苦) 集又叫業,即集合人生的一切業積。好的就叫功德,壞的就叫孽 滅是捨離種種積集,滅絕一切煩惱痛苦的涅槃境界。 道是通行的意思,即隨順正道而修行。

  12. 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是:無明(貪嗔癡等煩惱)、行(造作諸業)、識(業識投胎)、名色(有胎形但六根未具)、六入(胎兒長成有六根的人形)、觸(出胎與外境接觸)、受(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的感受)、愛(對外境生愛欲)、取(追求)、有(成業因招致未來果報)、生(再受未來之身)、老死(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 一切事物皆由因緣而生,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每一事物的存在或發生,必與其他事物有著互相依存的關係,彼此因果相續,因前復有因,因因無始;果後復有果,果果無終。 緣起無我:意指世间一切事物,皆從緣起幻有,不會恒常不变,凡我之物雖是为我所用,卻非我所有,足见‘我’无从主宰‘我所有’,唯有放下自我的执著,才能滅絕一切煩惱。 身似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

  13. 六道輪迥 這些眾生最初是從何而來? 誰創造了他們? 誰決定他們最初的等級? 誰有權柄決定他們下一世會轉生到那一等級? 假如有一個輪迥的定律, 誰創立、掌管這定律? 佛陀 阿羅漢 天道 菩薩 阿修羅道 人道 餓鬼道 畜生道 地獄道

  14. 佛、菩薩與羅漢 阿羅漢又叫[殺賊](即殺煩惱賊)、又叫[應供](即受天、人供養),修小乘佛法, 自覺而不能覺他。 菩薩全名是[菩提薩埵],意譯即[覺有情],修大乘佛法 ,發願要上求大覺(成佛);下化有情(度有情感意識的眾生)。 佛全名是[佛陀],意譯即[覺者],修大乘佛法 ,已能自覺、覺他、並覺行圓滿 。 誰可以決定何人可以成為佛、菩薩或羅漢? 菩薩可以藉著什麼制度升級為佛? 誰設計及掌管這制度?

  15. 佛教: 釋迦牟尼悟道,而創立佛教。 釋迦牟尼是教主,相傳釋迦牟尼因悟道而成佛 拜多神 宇宙世界的形成是四大因綠的結合,無計劃 對人生的看法是悲觀消極的,盡處是一切歸無 避世,出世 宿命論 萬物皆有佛性,是平等的 修行靠己力,守戒積功德 修行最終境界是涅槃 基督教: 神主動,自我啟示的宗教 耶穌是救主,是道成肉身 拜獨一至尊至聖的三位一體真神 宇宙世界是三位一體真神的精心計劃 人生觀是積極的,對將來是有盼望的 入世而不屬世 神的心意 人是萬物之靈,是神精心的創造 人得救是靠神的恩典,人靠信心接受 主再來,信徒要與主在新天新地相會 認識佛教與基督教之比較

  16. 釋迦牟尼 耶穌 • 他自稱是人。 • -他捨棄地上有限無常的尊貴去拯救世人 • -他要去尋求真理。 • 他沒有治病、使死人復活的能力。 • 他沒有赦罪的權柄。 • -他不能脫離老、病、死之苦 • 他自稱是神 • -他捨棄天上無限永恆的尊貴去拯救世人 • -他自己就是真理 • 他可以治病、使死人復活,甚至賜這能力給他的門徒。 • 他有赦罪的權柄。 • -他戰勝死亡,三日後復活,四十日後升天

  17. 認識佛教與基督教之分別 問題討論: 1. 假如,我視佛教為一種哲學、而非宗教。那麼,我可以同時信基督與佛學嗎? 2. 假如可以,基督教的權威性在那裡?假如不可以,基督教豈非很霸道? 3. 有人說:「條條大路通羅馬,所有宗教都是導人向善。」你對這說話有何意見?

  18. 認識佛教與基督教之分別 今日信仰的挑戰:是耶?非耶? www.youtube.com/watch?v=08OCDb6raVc&feature=related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