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布丹的快樂奇蹟

布丹的快樂奇蹟. Unit 3 : 財富與功利主義 人生哲學. 不丹國王 Jigme Singye Wangchuck 2006 年 Time 雜誌「 對今日世界影響最深的 100 人 」. 留學牛津大學, 1971 回國, 深感英國人雖富有卻很不快樂 1974 年首倡「國民快樂總值」 ( 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 代替傳統的 GDP ,作為國家的 發展指標,力求教育、醫療與 政治、經濟的平等,以及避免 唯物導向的國家發展。.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布丹的快樂奇蹟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布丹的快樂奇蹟 Unit 3:財富與功利主義 人生哲學

  2. 不丹國王Jigme Singye Wangchuck 2006年 Time 雜誌「對今日世界影響最深的100人」 留學牛津大學,1971回國, 深感英國人雖富有卻很不快樂 1974年首倡「國民快樂總值」 (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代替傳統的GDP,作為國家的 發展指標,力求教育、醫療與 政治、經濟的平等,以及避免 唯物導向的國家發展。 Unit 3:財富與功利主義 人生哲學

  3. 經濟奇蹟的背後 • 2004年,日本人平均年工時1,800小時 台灣人 超過2,300小時 2002年,台灣人平均年工時2,282小時 2006年,台灣人平均年工時2,453小時 • 2004年,北歐人每週工作 37 小時, 台灣人每週工作 45小時 2006年,台灣人每週工作 51小時 2003年,30%的台灣人每週工作 62小時以上 Unit 3:財富與功利主義 人生哲學

  4. 台灣人的愛與寂寞──以命搏錢的代價 • 瑞士人類學家 David Signer 2006年之作 • 只有三個國家的性生活是少於台灣,Elle雜誌指出,台灣女性是世界上最不快樂的。 • 性與情慾是在私人的空間裡極端地被壓抑,然後幾近變態地在公開場所展演 。 • 四歲開始補英文,七點起床準備上學,下了課要補正課和才藝,晚上九點、十點才回到家,繼續溫習功課。 • 無人的遊樂場中,一個穿著西裝的男人坐在鞦韆上打著手機,而雨滴也開始落下。 Unit 3:財富與功利主義 人生哲學

  5. GDP概念的先驅:兩位LSE經濟學者Nicholas Kaldor Lionel C. Robbins (1908-1986) (1898-1984) Unit 3:財富與功利主義 人生哲學

  6. 與GDP的迷思 William Stanley Jevons(1835-1882), 「邊際效益(marginal utility)」理論之父: 「在這本書中我企圖把經濟學當作是快樂與痛苦的高等數學。」 「快樂與痛苦的單位光是要去想像都很難,但正是它們的量推動著我們持續地進行著買賣、借貸、工作與休息、生產與消費。」 Unit 3:財富與功利主義 人生哲學

  7. Alfred Marshall(1842-1924) 使財富開始跟幸福拉上幾乎是 等號的緊密關係 「效益緊密地關連著欲望與想要。所以有人主張, 欲望不能被直接量測而只能被間接量測――而經濟 學各種所關切的主要事物中,一個人為了滿足某種 欲望所願意付的價格就是經濟學所需要的量度。」 Unit 3:財富與功利主義 人生哲學

  8. Simon Kuznets(1901-1985) 1971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 1930年代和1940年代為美國政府 設計一整套GDP的計算制度。 1940年代末期與政府決裂。 美國政府的計算忽略太多可貴的東西 誤導全世界的價值觀, 使得無法算進GDP的人類活動都很難進入政府決策(譬如環境因素、家庭活動等非市場部門的活動), 也經常被媒體和一般民眾忽略。 Unit 3:財富與功利主義 人生哲學

  9. 1968年學運:五月13日,法國大學生發起罷課運動1968年學運:五月13日,法國大學生發起罷課運動 Unit 3:財富與功利主義 人生哲學

  10.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經濟學家 Richard A. Easterlin 1946年到1970年之間美國的財富 有明顯的增長,但是統計調查顯 示美國人並不覺得自己的幸福程 度有明顯變化(幾乎持平)。 1996年每人平均GDP已達1946年 的三倍,但是快樂指數還是持平 日本從1950年代開始平均收入 增長六倍,但快樂指數沒變化; 歐洲從1970以來快樂指數也大致 上沒有什麼變化,只有丹麥和義大利是例外。 Unit 3:財富與功利主義 人生哲學

  11. LSE教授Richard Layard,新工黨與俄羅斯政府顧問 人對財富的需要往往是因為嫉妒, 而非因為需要。 研究者請哈佛公衛所研究生就以下 兩者進行選擇: (A)你每年賺五萬美元而別人只 有你的一半收入, (B)你每年賺十萬美元但別人是 你的兩倍收入。 大多數人寧可比別人富有而變窮,也不要輸人而變富有。 Unit 3:財富與功利主義 人生哲學

  12.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Daniel Kahneman 人對獲得財富的反應遠不如 失去財富的痛苦激烈。 財富的增加並不一定讓人更 快樂,但是愈有錢的人卻愈 容易感受到痛苦。 當基本需要被滿足後,窮人 和富人一樣快樂,也一樣地 痛苦: 窮人因為羨慕富人的財富而 痛苦, 富人因為怕失去財富而痛苦。 Unit 3:財富與功利主義 人生哲學

  13. 結語 • 財富與快樂的關聯比我們 單純的想像還複雜 • 快樂有多少種?每一種都 是財富所能換得的嗎? • 財富所能帶來的快樂是否 止於吃喝玩樂?如果是, 會不會因為快樂的形式太 單調,一再重複後容易厭倦? (明星吸毒豪賭) Unit 3:財富與功利主義 人生哲學

  14. 山西鑫龍集團 廣州華港花園 陜西金花集團 董事長趙恩龍 總經理馬豪 副董事長徐凱 一家三口 • 人都想要快樂而不要痛苦,但是財富能解決人的痛苦嗎? 大陸富豪紛傳自殺 Unit 3:財富與功利主義 人生哲學

  15. 人真正想要的是幸福?心靈的平安與喜樂?還是財富所能帶來的享樂?人真正想要的是幸福?心靈的平安與喜樂?還是財富所能帶來的享樂? • 錢不是萬能,那麼什麼是錢的能與不能? Unit 3:財富與功利主義 人生哲學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