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likes | 306 Vues
原住民族植物 — 祭祀用. 構樹. 產地:台灣低海拔平原地區 分佈區域:印度、泰國、馬來西亞、太平洋諸島、日本及中國 植物描述:別稱楮樹、鹿仔樹。桑科,落葉中喬木。葉具長柄,心狀卵形,長 10-20 公分,寬 7-16 公分,表面粗糙,葉背生有短毛,粗鋸齒緣,厚紙質。雌雄同株,雄花為葇荑花序,雌花密生呈球形。聚合果球形,徑約 2 公分,成熟為紅色。 用途說明 : 祭祀: 用於製作巴斯達隘祭典的神鞭。其他木材年輪明顯,質地輕軟,樹皮多纖維,可供造紙,葉可做為家畜飼料。
E N D
構樹 • 產地:台灣低海拔平原地區 • 分佈區域:印度、泰國、馬來西亞、太平洋諸島、日本及中國 • 植物描述:別稱楮樹、鹿仔樹。桑科,落葉中喬木。葉具長柄,心狀卵形,長10-20公分,寬7-16公分,表面粗糙,葉背生有短毛,粗鋸齒緣,厚紙質。雌雄同株,雄花為葇荑花序,雌花密生呈球形。聚合果球形,徑約2公分,成熟為紅色。 • 用途說明: • 祭祀: • 用於製作巴斯達隘祭典的神鞭。其他木材年輪明顯,質地輕軟,樹皮多纖維,可供造紙,葉可做為家畜飼料。 • 神鞭也稱為蛇鞭,是巴斯達隘中具有神聖性質的器物,具有祇晴(止雨)及除病的作用。神鞭的製作只能由南庄地區的朱姓祭團男子成員擔任,製作材料為構樹。每次祭典必須製作一條新神鞭,與上次留下來的舊神鞭一起使用,祭典結束將舊神鞭廢棄,留下新的待下次使用。神鞭也分雌雄,每次製作時要交替製作。
芒草 • 產地:台灣 • 分佈區域:全島低海拔至中海拔破壞地 • 植物描述:別名菅草、芒草,禾本科。葉舌圓形,有纖毛,葉互生,披針狀線形。圓錐花序長30-50cm,其組成份子之總狀花序長10-20cm,花被為小穗成對,卵狀披針形,有2朵小花,基部有成束的紫紅色毛。雌雄同株,雄蕊3枚,花柱2枚。穎果,長橢圓形,外穎膜質至亞革質,先端二齒;上位外稃具曲折短芒,芒長約4mm。 • 用途說明 • 祭祀:巴斯達愛祭典之前用以記憶舉行日期,並作為避邪之用。以前在舉行矮靈祭之前一個月,須舉行kakawas決定矮靈祭的日期,長老們會以芒草結繩,來記憶祭典的日期。並且將茅草拴在身上、門前、車上、穀物、臼杵、農具、獵具、廚房、家俱等,直到祭典完畢才將以解除,目的是為了以防矮靈作祟而採行的避邪舉動。
過山龍 • 產地:台灣低海拔森林邊緣 • 分佈區域:熱帶及亞熱帶地區 • 植物描述:石松科,燈籠草屬,蕨類植物的一種。枝條末端彎曲向下,葉細針狀。蔓性匍匐狀植物,除匍匐莖外亦具有直立莖,主軸相當明顯,分支多。小葉現狀披針形,長0.3~0.5公分,寬僅0.03至0.07公分,孢子葉長於枝條末端,形成孢子囊穗,長約5至10公分。 • 用途說明 • 祭祀:邵族祖靈祭時,常用它來編製草環以做為帽子。
雀榕 • 產地:臺灣全島平地至山麓 • 分佈區域:大陸之華南、日本、琉球至東南亞 • 植物描述:別稱赤榕、鳥榕。桑科,大喬木,小枝平滑無毛。葉長橢圓形,長10~20㎝,寬4~6㎝,平滑無毛,側脈7~10對;全緣,葉柄長3~7㎝,無毛,托葉早落,長約2㎝。每年落葉2-3次,側枝具有馬尾狀氣根,新葉發放前包藏於白色大托葉內。隱花果,榕果有短柄,生於枝或幹,單一或叢生,熟時淡紅,表面有斑點,球形或略扁球形,徑1~1.5㎝;基苞3枚,早落,梗長0.4~0.9㎝。 • 用途說明 • 祭祀:雀榕被鄒族人視為神樹,他們相信在舉行馬雅斯比祭(戰獵祭)時,天神會沿著神樹而下進入會所,因此族人在祭典前,矯健俐落地攀上雀榕,砍下最接近天神的枝椏,以迎接天神的到來。此外,他們會在神樹前殺豬祭神、敬獻供品,而從神樹至會所的空間是神聖、不容許閒雜人穿越的。
山芙蓉 • 產地:台灣中低海拔山區 • 分佈區域 • 植物描述:落葉性大灌木,枝條及葉柄有硬直毛。葉對生厚紙質,葉長7~9cm,近圓形,3-7裂,全緣或圓齒緣;葉柄長10~17cm,被長直毛。花單一,具長梗,花冠淺鐘形,約6~9cm,花瓣5枚,白色至粉紅色,附萼片被長直毛,萼片被絨毛狀星狀毛。蒴果球形,徑約3.5cm,外被毛絨,種子黑色卵圓形,被白色棉毛。 • 用途說明 • 器具:樹皮可製繩索。 • 祭祀: • 染紅的山芙蓉樹皮護身符fuku‘o,fuku’o在鄒族與他族爭戰前或是儀式進行前,每個人都必須佩戴於刀帶與手臂上。鄒族原住民祭典時的一種必需植物。 • 在鄒族信仰中,塔山是惡鬼盤據的地方,而好的鬼,則住在里佳部落烏其哈溪上游一處大石柱,每逢初冬山芙蓉開花時節,兩群鬼會搭乘山芙蓉的種子互相大戰,這個時候的風吹、山芙蓉種子飄揚,就是很不吉利的象徵。
檳榔 • 產地:馬來及菲律賓 • 分佈區域:熱帶亞洲 • 植物描述:通直小喬木;單幹,高可達15~20m,徑達10~30㎝,節環顯著。羽狀複葉叢生幹頂,長1~2m;小葉約38枚,長披針形,長30~70㎝,葉鞘圓筒形,長50~60㎝。肉穗花序由葉鞘基部伸出,分歧成多枝穗狀,雄花多數,雄蕊6枚,雌花較雄花略大,著生於小梗基部。核果橢圓形,長3~5㎝,平滑,帶黃色。 • 用途說明 • 食用:花苞、生長點的嫩葉均可炒煮食用。 • 器具:葉鞘也可當作餐具,把兩端固定,以竹枝穿過,製作得像船形一般,可用來盛湯水與飯食。 • 建材:老株樹幹直而長,是早年住屋柱子、桁樑的重要建材,或用其搭設工寮作為屋柱。 • 祭祀:卑南族的生活中,除了食用外,祭祀及巫術都用得上。卑南族的海祭、聚落灑淨祭、境界拒邪祭的祭品,檳榔是無可替代的物品。
血桐 • 產地:臺灣全島平地至山麓,多見於次生林中或荒癈地 • 分佈區域:大陸南部、馬來西亞、菲律賓、琉球及澳洲 • 植物描述:別稱流血樹、大冇樹、面頭果、橙桐、橙欄。大戟科,常綠喬木。生長迅速,全株除葉表面外,均被有柔毛。葉互生,叢生枝端,葉盾形,葉柄可長達26公分。雌雄異株,花苞淡黃綠色,具茸毛。蒴果球形,2~3裂,外被刺狀毛及腺質,約1㎝,種子黑熟,球形。陽性樹,耐旱。由於枝幹折斷後,樹液經氧化後呈現紅色,如血液一般,故名為血桐; • 用途說明 • 器具:材質輕軟,可製箱板 • 祭祀:行稻祭時,取三根陸稻,加上三片血桐托葉,包於血桐內,血桐葉捲三摺。獲取九根陸稻,加上九片血桐托葉,包於血桐葉內,血桐葉捲一摺;做為祭祀的道具。 • 其他:葉可飼養家畜樹。卑南族人獵兔時,將葉片放於陷阱上,做偽裝之用。
甜根子草 • 產地:臺灣河床砂土處 • 分佈區域: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琉球。 • 植物描述:多年生草本。有根莖,稈直立,高1一6m,下節上有絹毛,節下常被白色蠟粉。葉舌鈍尖,長約2mm,葉片線形,長30-60cm或更長,寬3-6mm,頂端漸失,基部稍狹,質硬,上舉,兩面無毛,腹面粗糙,邊緣常外卷而具小鋸齒,鞘無毛,鞘口有毛。花序白色,羽毛狀,較狹,長20-60cm,花序主軸及總花梗被白色絲狀毛;小穗卵狀長圓形,長3-4mm;全株外形如芒草,所以常被誤認,但甜根子草主要生長在乾河床上的砂質或礫石地,與芒草的生長環境略有差別,而其花序看起來雖似芒草,但顏色呈雪白色與芒草的土黃色帶點淡褐色明顯不同。 • 用途說明 • 祭祀:卑南族於大狩獵祭時,取二枝新鮮而不帶花的去根全草,紮成「大」字型,眾人跨過,意為人鬼隔離的護符。
刺竹 • 產地:台灣各地低海拔平地、丘陵 • 分佈區域:中國東南各省 • 植物描述:高大、竹桿密集叢生的竹子,竹桿基部的小枝條會變成刺,因此得名。它的根莖錯綜,莖肉甚後,六至八月間生筍,籜黃色,上有深紫色的毛。桿數枝至十餘株叢生,高15-20公尺,徑十至二十公分,枝成直角,小枝之節隆起,節上有1至3個彎曲之銳刺,葉披針形,長10~15公分,寬1.5~2.5公分,十枚左右聚生為一簇。 • 用途說明 • 祭祀:相傳卑南族祖先是由刺竹變來的,巫師與祖靈靠刺竹彼此溝通訊息,是謂竹占,竹占所用材料只能選每年五月新生的竹桿。此外,大狩獵祭的次日,新入級的miabutan朝海邊競跑,沙灘上預先插有竹竿,作為終點標示。肝上有刺竹竹膜iris的裝飾,這種飾有iris的竹竿是卑南族特有。
咬人狗 • 產地:中、南部溪岸及山麓叢林內 • 分佈區域:全台低海拔地區及綠島 • 植物描述:小枝、葉及花序被有短柔毛與刺毛,樹皮粗糙,具明顯皮孔。葉叢生枝端,葉卵形、卵狀長橢圓形至倒卵狀長橢圓形,全緣或波狀緣,長達55cm,寬達27cm,葉柄長5~18cm。花序為圓錐狀,分枝淡紅綠色,雌花序苞片線形,較大的具有一中肋,雌花的花托為肉質,白色半透明狀,先端附有瘦果約6顆。喜生於溪谷的次生林中。刺毛含有蟻酸分泌物的毒性,不小心碰觸到會引起皮膚紅腫痛癢。 • 用途說明 • 祭祀:卑南族的猴祭結束時,少年級malanakan被malatawan以咬人狗的枝葉輪流打屁股一次,為晉級的儀禮。
蘆葦 • 產地:台灣低海拔草澤地 • 分佈區域: • 植物描述:禾本科,多年生草本。地下莖發達,植株高大。葉片2公分寬,葉舌0.1公分長,上緣撕裂狀,葉互生呈長披針形。花於8-12月開花,白綠色或褐色,園錐花序,每一小穗由三朵小花構成,雌雄同株。穎果,披針形。 • 用途說明 • 祭祀:噶瑪蘭族通常會利用毛鞘蘆竹或蘆葦來進行招魂、禳祓或醫卜的儀式,具有屏障的用意,與台灣其他原住民所使用的檳榔或香蕉有很大的差別。
柑橘 • 產地:台灣低海拔森林 • 分佈區域:日本、琉球 • 植物描述:灌木,小枝細長,有短刺。葉卵狀橢圓形,長6~7cm,寬3.5~4cm,頂端鈍或微凹,葉緣細鋸齒狀,具明顯之油點。花瓣白色,果為圓球形,徑約3.5~5cm,成熟為黃色。產台灣低海拔森林;分布日本、琉球。 • 用途說明 • 食用 • 祭祀:噶瑪蘭族的女巫在進行patorkan儀式的時候,會使用蘆葦與柚葉作為道具,若沒有柚葉,則會使用同科的橘柑做為替代。柚葉或橘柑的葉子因具有香味,而被認為具有驅邪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