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現代文學導讀 (C)

現代文學導讀 (C). 第二組 組員 : 4A012093 陳紀廷 4A012091 黃冠傑 4A2F0047 楊惠瑾 4A140039 李亞璇 4A040100 侯鈞棋. 跨越語言的一代詩人 林亨泰. 作家介紹 :. ˙ 林亨泰 彰化北斗人 ˙ 筆名亨人、桓太 ˙ 現代派成員 ˙ 後為「笠詩社」發起人 ˙ 曾獲 2004 年第八屆國家 文藝獎 ˙使用台灣話、日文及國文寫作,又被稱「跨越語言」的詩人. 作品風格 :.

sybil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現代文學導讀 (C)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現代文學導讀(C) 第二組 組員:4A012093 陳紀廷 4A012091 黃冠傑 4A2F0047 楊惠瑾 4A140039 李亞璇 4A040100 侯鈞棋

  2. 跨越語言的一代詩人 林亨泰

  3. 作家介紹: ˙林亨泰 彰化北斗人 ˙筆名亨人、桓太 ˙現代派成員 ˙後為「笠詩社」發起人 ˙曾獲2004年第八屆國家 文藝獎 ˙使用台灣話、日文及國文寫作,又被稱「跨越語言」的詩人

  4. 作品風格: 林亨泰創作文類以論述、詩為主,他的詩融合了現代主義和台灣本土寫實精神,在理性和感性之中具有相當前衛的現代視野,也具有強烈的現實批判精神。作品中富有濃厚的鄉土色彩,且具有現代藝術性的特色,而他「始於批判」、「走過現代」、「定位本土」的創作歷程,正是台灣現代詩史的縮影。

  5. 著作: • 詩集 • ˙《靈魂的啼聲》(日文,40年代) • ˙《長的咽喉》(50年代) • ˙《林亨泰詩集》(1984年) • ˙《爪痕集》(1986年) • ˙《跨不過的歷史》(1990年) • ˙《見者之言》(1993年) • ˙《跨不過的歷史》等 • 詩論集 • ˙《現代詩的基本精神——論真摯性》(1968年)

  6. 作品切片: 1. 〈鞦韆〉 只是為了無法妥協的秩序 才不得不選擇的一個席位 那發了青而被擱置的吊椅 左右牽引仍舊掀開在兩邊 座上的人正是一位批評家 搖頭晃腦地座守在平衡上

  7. ‧說明: 「鞦韆」本來只是一種物,被懸掛著在空中飄盪,到最後會靜止下來。詩人緊抓著「飄晃」的「吊椅」形態,來比喻一個批評家,在做評論時力求客觀與公正。詩中以暗喻的手法說明批評過程的艱辛,但仍然企圖守住客觀的「平衡上」,其中還透露出一種「不得不」的「妥協」心情,或許這就是台灣的文學評論界的弊病,這該是作者所發出的無奈心聲。

  8. 2. 〈小溪〉 寂靜的日子 水清澄 河底砂上 水靜止 魚 和 魚

  9. 寂靜的日子 風透明 河畔隄上 風凝固 草 和 草

  10. ‧說明: 由於作者當時心靜,寂靜的心境看世界,覺得風是凝固的,草不是仆倒的而是一根根站立。這真是絕佳排列,妥切地表達他自己的心境,而達到所謂情景交融的境界。這首詩是透過作者的靜觀來表達他的心境,是純客觀的呈現。

  11. 鄉土作家 吳晟

  12. 吳晟(1944年9月8日-),本名吳勝雄,台灣彰化縣溪州鄉圳寮村人。台灣鄉土作家,創作以新詩為主,散文為輔。寫作之餘亦從事農事。吳晟(1944年9月8日-),本名吳勝雄,台灣彰化縣溪州鄉圳寮村人。台灣鄉土作家,創作以新詩為主,散文為輔。寫作之餘亦從事農事。

  13. 「批判者」的立場,以鄉土與鄉土之外的事物作比較,心情自非田園山水之美的「批判者」的立場,以鄉土與鄉土之外的事物作比較,心情自非田園山水之美的 欣賞者所可曉喻。更進一步說,吳晟的語言,不是美化的詩語言,而是淺白俚俗 的詩語言,而且往往直接以鄉土的語言,寫作鄉土的人、事、物,以表達濃厚的 鄉土感情。語言是鄉土的,題材是鄉土的,感情是鄉土的,此三者是構成吳晟鄉 土詩的基本特色。

  14. 詩集 ‧《飄搖裡》 ‧《泥土》 ‧《吾鄉印象》 ‧《向孩子說》 散文集 ‧《農婦》 ‧《店仔頭》 ‧《無悔》 ‧《不如相忘》

  15. 〈番薯地圖〉 阿爸從阿公粗糙的手中 就如阿公從阿祖 默默接下堅硬的鋤頭 鋤啊鋤!千鋤萬鋤 鋤上著一張蕃藷地圖 深厚的泥土

  16. 阿爸從阿公石造的肩膀 就如阿公從阿祖 默默接下強韌的扁擔 挑啊挑!千挑萬挑 挑起這一張蕃藷地圖 所有的悲苦和榮耀

  17. 阿爸從阿公木訥的口中 就如阿公從阿祖 默默傳下安分的告誡 說啊說!千說萬說 紀錄了這一張蕃藷地圖 多難的歷史

  18. 雖然,有些人不願提起 甚至及於切斷 和這張地圖的血緣關係 孩子啊!你們莫忘記 阿爸從阿公笨重的腳印 就如阿公從阿祖 一步一步踏過來的艱苦

  19. ‧《番薯地圖》選自向孩子說,旨在叮嚀 「孩子」,要記取並繼承祖先代代相續的鄉 土情感、農民精神,在這一張「番薯地圖」 上,承擔責任和苦難。台灣地圖形似番薯, 故稱「番薯地圖」,意即指台灣。番薯的生 命力極為強韌,即便是亢旱天候、瘠土砂 礫,都可栽種生長,因此也被視為台灣精神 象徵。

  20. 向陽詩房 向陽

  21. ‧本名林淇瀁,南投人。 • ‧以台語詩、十行詩崛起詩壇。 ‧筆名出處:近水樓臺先得月 向陽花木早逢春。 向陽的弟弟林柏維先生

  22. ‧向陽的詩,可謂對土地之愛,對社會現實 關懷,而在充滿愛和閱價之際,又在文字中 力求古典詩詞之美。 • ‧向陽的散文,感性與理性兼具,抒情和主 知並存,每能融抒情、敘事、說理於一作之 中,互為呼應,風格獨特。

  23. ‧始終抱懷的「人間愛」的向陽,以知感交 • 揉的現實主義美學,用他的現代詩擁抱台灣 土地現實,切合時代脈動,觸發我們的與感動。 • ‧向陽十行詩想體現詩作的溫情養料、愛鄉 情懷和權力嘲諷,時空歲月撰寫詩作的人生 體現、生命讚頌和自然關照,土地之聲則析 論詩作的亂象反諷和階層發聲。 • ◎註:十行詩為「詩分兩段,一段五行」的格式,也是向陽的獨家自創。

  24. 〈阿爹的飯包〉 每一日早起時,天猶未光 阿爹就帶著飯包 騎著舊鐵馬,離開厝 出去溪埔替儂搬沙石

  25. 每一暝阮攏在想 阿爹的飯包到底什麼款 早頓阮和阿兄食包仔配豆乳 阿爹的飯包起碼也有一粒蛋 若無安怎替人搬沙石 有一日早起時,天猶黑黑 阮偷偷走入灶腳內,掀開 阿爹的飯包:無半粒蛋 三條菜脯,蕃薯籤參飯

  26. ‧《阿爹的飯包》描寫的是60年代鄉下勞動者生活的窮苦,幹重活擔家計的父親每天的便當裡只有地瓜飯配蘿蔔乾,連補充體力最起碼的蛋也沒有,卻讓自己的孩子吃肉包和豆漿當早點;孩子們不懂事,還以為父親吃得比自己好,一大早去偷揭飯盒,結果才發現父親的愛與偉大。詩中描繪其實的是戰後到70年代整個台灣的祖父母與父母的群像。‧《阿爹的飯包》描寫的是60年代鄉下勞動者生活的窮苦,幹重活擔家計的父親每天的便當裡只有地瓜飯配蘿蔔乾,連補充體力最起碼的蛋也沒有,卻讓自己的孩子吃肉包和豆漿當早點;孩子們不懂事,還以為父親吃得比自己好,一大早去偷揭飯盒,結果才發現父親的愛與偉大。詩中描繪其實的是戰後到70年代整個台灣的祖父母與父母的群像。

  27. 資料來源: ‧http://www.zic.com.tw/tw-5/5-42.htm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E%97%E4%BA%A8%E6%B3%B0 ‧http://bbs.nsysu.edu.tw/txtVersion/treasure/poem/M.999184888.A/M.1007535476.A/M.1007536136.A.html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0%B3%E6%99%9F ‧http://proxy.yphs.tp.edu.tw/~ypi/hpclasssample/5learning/5_1/5_1_03b.htm ‧http://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ART_ID=384100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0%91%E9%99%BD_(%E8%A9%A9%E4%BA%BA) ‧http://tea.ntue.edu.tw/~xiangyang/hiongyong/w8.htm ‧ https://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10041205400

  28. 謝謝觀賞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