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k likes | 3.49k Vues
世界飲食文化. In dia Thailand. & . 495M0004 譚禮欣 (information) 495M0046 呂皓涵 (WORD) 495M0052 顏慶甯 (REPORT) 495M0056 鄭詩雅 (information) 495M0059 吳宗翰 (PPT). 印度 歷史 地理位置與地形 氣候 宗教對飲食的影響 地區差異 飲食特色 主要食材 烹調方法 印度菜的六個種別 特色菜餚 印度人的飲食文化 飲食禁忌. 泰國 地理位置與地形 氣候 地理、氣候的影響 宗教對飲食的影響
E N D
世界飲食文化 India Thailand & 495M0004譚禮欣(information) 495M0046呂皓涵(WORD) 495M0052顏慶甯(REPORT) 495M0056鄭詩雅(information) 495M0059吳宗翰(PPT)
印度 歷史 地理位置與地形 氣候 宗教對飲食的影響 地區差異 飲食特色 主要食材 烹調方法 印度菜的六個種別 特色菜餚 印度人的飲食文化 飲食禁忌 泰國 地理位置與地形 氣候 地理、氣候的影響 宗教對飲食的影響 地區差異 飲食特色 主要食材 常見食物 長用香料 特色菜餚 供餐方式 用餐禮儀 飲食禁忌 目 錄
歷史 15世紀葡萄牙,為了找到在歐洲和金銀同價的香料,直接航向香料的原鄉印度,因而改寫印度的歷史,印度成為西方列強爭食的大餅,印度在16世紀終於成了英國的殖民地。 印度料理和飲食是多元兼容並蓄的。 其次外來移民,波斯及西方殖民統治者,葡萄牙、英國、法國也自然融入印度料理。
地理位置與地形 印度位於南亞,東鄰緬甸、孟加拉,北以喜瑪拉雅山為屏障,與不丹、尼泊爾、中國西藏相鄰,西北與巴基斯坦接壤,西臨阿拉伯海、東為孟加拉灣。 國土按地理劃分,可分為北部大陸和南部半島。 肥沃的印度恆河平原覆蓋了印度北部,中部和東部的絕大部分。 德幹高原佔了印度南部的絕大部分。 印度西部是塔爾沙漠,這是一個岩石和沙塵的混合沙漠。 印度的東部和東北部邊境線涵蓋了喜馬拉雅山脈。
氣候 南方是熱帶季風性氣候,北方則是溫帶氣候。 因地域廣大,由北方積雪的喜馬拉雅山到南方的亞熱帶密林地帶,有種種的氣候類型。 • 除北方山區嚴寒,終年積雪外,全年可分三季 • 秋季:10月到2月,各地氣候溫和、涼爽,偶有霜降。北部山區比較寒冷;南部和東部清涼宜人而不會寒冷。 • 熱季:3月到6月,氣溫酷熱,颶風頻仍,山區地方(喀什米爾)便成為避暑勝地。 • 雨季:6月到9月東南與西南季風吹越印度洋,帶來濕氣。為恆河流域(印度東北部)之雨季。
宗教對飲食的影響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是印度教;伊斯蘭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因宗教理由而素食者眾多。 印度教徒視牛為聖牛,不吃牛肉,不喝酒、不吸煙;而回教徒則不吃豬肉,正宗的印度餐廳不賣豬肉與牛肉。印度主要肉食反而以羊肉成為主要肉類,但羊肉具有腥騷氣味,蔬菜、魚和雞肉的氣味又過淡,因此印度人將各式各樣的香料加入調理過程中,成就了今日的印度菜。 極少數印度人信奉錫克教,他們嚴戒飲酒;戒酒幾乎是全體印度人的共同習俗,有的邦是戒酒邦,也有的邦規定每周有"戒酒日"。
地區差異 • 北印度以烤餅麵食為主,如小麥粉製成的粗圓餅等,飲料多是奶茶。料理注重香氣、較少辣味,口感較溫和,以添加乳製品為其特徵,口味北部比南部淡、較不油膩。 • 南印度高溫潮濕的南印以米為主食,偏愛含辣多汁的咖哩料理,口味較重,味道較為辛辣,常見以牛奶、椰漿沖味等特色。飲料多為咖啡,甜點多為甜乳蛋(Gulab Jamun),美其名為蛋,實際上是用起士加上糖,慢慢熬煮而成。
飲食特色 • 用餐時間:午餐時間為下午1點至3點,正式晚餐約8點以後(餐廳於晚間7點半後始對外營業)。印度菜的程序:依序是餐前飲料、脆餅、沙律或湯、然後才進入前菜。前菜一定是碳烤類,跟著是主菜,主菜一定是咖哩類的料理。前菜的顏色如果過重,對印度人來說就不是好的前菜,食物的顏色越自然,代表咖哩越好、食物越新鮮。 • 印度的米飯:叫做BASMATI的米,世界有名。這種米形狀細長,味道香濃,是由於印度的氣候決定的。半年乾燥,半年濕潤。 • 喜愛的主食:印度烙餅和咖哩米飯,每餐都是先吃餅,然後再吃米飯。 • 喜愛的肉類:雞鴨和魚蝦
喜愛的蔬菜:番茄、洋蔥、土豆、白菜、菠菜、茄子、菜花,尤其愛吃洋山芋,認為洋山芋是菜之佳品喜愛的蔬菜:番茄、洋蔥、土豆、白菜、菠菜、茄子、菜花,尤其愛吃洋山芋,認為洋山芋是菜之佳品 • 喜愛的飲料:紅茶、咖啡、冷開水等。 • 不喜歡:大部份不吃大葷,以素食為主。 • 香料(稱Masala):除了咖哩、乾辣椒、胡椒外,還有植物果實、種子、葉子、根組成上百種香料可供做菜之調味。除此之外,他們做豆湯、素菜或雞鴨魚蝦時,也往往要使用金色的鬱金花等類調料。無論做飯或做菜,印度人絕不用醬油或醬類調料,以不同的香料混合做調味,而總是離不開咖哩,常用的咖哩粉可達二十餘種。 • 『辣』也是印度菜的特色,辣在印度是有分級的,從一級到十級;一般人可以忍受在5級左右,這也是一般印度料理店的基準,少數可達6到10級的辛辣。
主要食材 食材的選擇上比較單一,通常只是雞肉、羊肉、海鮮和各類蔬菜;調料雖然種類繁多,但是每道菜都會有一款比較主要的調味料,比如孜然、馬薩拉等。
烹調方法 印度菜的特色是在烹調過程中,加入大量辛香料混合調味,此調味料又以「咖哩」為主。食物烹調法受蒙古人影響,講究燒烤,會使用大烤爐烤到食物焦黃才罷休。
定食(塔哩Thali)- 是印度正式的進食方式 定食的餐盤是用一個淺的大圓鐵盤上面盛好幾小碗,裡面各裝有餐廳搭配好的米飯/餅/優格/咖哩醬汁/醃菜及甜點,大概有4-5樣成為一個Set。通常米飯旁會付上一張Papad餅。 吉加拉特Gujarat省分,吃純素的比例相當高,因此 Gujarat Thali 通常指得就是純素食的定食。 南印度的Thali多以菠菜泥(Palak)取代燻茄泥,一般配菜的口味較辣,油多且熬煮成泥狀。將菜餚盛在蕉葉上,一人一份用完即丟,南印度人對這種定食還有其他稱呼叫Sadya(沙迪亞)。
爐烤 Tandoori-Tandoor是一個土製的爐窯缸。 印度燒烤國際知名,最有名的就是Tandoor Chicken。食材多為雞和羊,除了雞、羊肉串外,也有烤蔬菜串和起士豆腐(Paneer)串,把醃過的肉混合香料包在鐵串上,放在Tandoor裡面烘烤,稱為Kabah(卡巴)。Tandoor有羊肉的也有牛肉的,因為這也是回教徒帶進印度的料理。Naan餅也是Tandoor烤出來的。
麵餅Breads 麵餅是印度菜主食之一。 印度烤餅普及的有:羅弟〈roti〉南〈nan〉、鋪里〈puri〉、恰巴弟〈chapattis〉、哈爾瓦〈 halwa 〉,以及小麥粉和各種麵粉烤成的油炸麵包或填充麵包。印度烤餅食用時, 印度餅的食用方式,是用手將餅撕成小塊,然後沾取咖哩醬汁後食用。或將餅撕開成小口袋狀,之後將餡料填入,通常包著咖哩肉、蔬菜或沾上扁豆糊〈dhal〉由右手送入口。蔬菜除了扁豆糊,花椰菜、甘藍菜、豌豆等都是最常見的。
常見的印度餅有: • Chapati(恰巴堤)是用沒有發酵的麵團,做法跟蔥油餅蠻像的,但是因為沒有經過發酵過程所以餅皮更為扁平,口感較乾,是印度的雜糧麵包。至於將 Chapati放到油鍋炸到膨脹,就是出名的印度膨膨餅Puri(皮歐哩)。
Roti(魯堤)麵團以旋圈式做成輕薄脆的印度麵包,再以奶油或油在鍋中加以油炸,有如全麥麵包,味香有嚼勁。他有一個近親叫做Paratha(胚羅塔)更像蔥油餅。Roti(魯堤)麵團以旋圈式做成輕薄脆的印度麵包,再以奶油或油在鍋中加以油炸,有如全麥麵包,味香有嚼勁。他有一個近親叫做Paratha(胚羅塔)更像蔥油餅。 Naan(楠)將揉好發酵過的麵糰拋轉,然後甩入Tandoor爐壁中,烤好後用兩隻長叉將餅剷出,所以Naan的表面常會有黑糊糊的碳灰。
煎餅 • 煎餅是印度中南部的特產,有點像法式薄餅,不同的是,印度煎餅有時會將餅和餡分開。Dosa指的是原味煎餅,供應時會攤成像扇葉一樣送上來,餅皮是長米加豆泥混製而成,內夾的餡料為馬鈴薯、洋蔥絲、芥茉子(黑色小粒))咖哩葉混煮而成,再飾以少許的葡萄籽和腰果,另有大片煎餅、洋蔥煎餅等口味。
米飯印度炒飯添加綜合香料是關鍵 • 燜飯/燉飯(Biryani)-大多是葷食 因為使用長米,所以狀似炒飯。燉煮的米飯配以羊肉、雞肉或蔬菜等,佐以咖哩醬汁和一碟蕃茄、生黃瓜或醃菜等。作法是配料(肉)及香料先醃一天,米粒浸泡水中約30分鐘,印度奶油於平底鍋中加熱,將醃好的肉塊煎至表面熟後放入米中,水與米粒齊,蓋上鍋蓋,燜煮約30分鐘,直到米飯香味完全滲出,在高級的餐廳最後會將番紅花撒在飯上。
Tandoor Chicken: 醃過的肉混合香料包在鐵串上,放在Tandoor(土製的爐窯缸)裡面烘烤;也有無骨Chicken Tikka (踢卡),雖是雞肉,口感卻類似魚肉。Tandoor有羊肉的也有牛肉的,因為這也是回教徒帶進印度的料理
咖哩Curry: 咖哩這兩字的語源來自南印度,以南印度的泰米爾(TIMIL)話來說咖哩是"醬"的意思,不過,更多人相信它來自南印度坦什米爾語「醬汁」(Kari),意指綜合各種辛辣香料所製作的料理。 咖哩是一種烹調方式總稱。也是印度非常具代表性的菜餚,其複雜的料理過程,內容豐富的香料調配,使印度咖哩帶著強烈的民族風情,而且東西南北印度的咖哩口味各有不同特色。 正統的印度咖哩不加麵粉,少不了洋蔥,「辣」也不是其重點。溫和、口感多層次、開胃、優雅,才是印度咖哩真正給人的感受。印度咖哩多使用丁香、薑黃粉、芥末子、芫茜子、小茴香與辣椒等香料,並經常在其中添加酸乳酪,使其散發濃郁的口感。 印度咖哩也講究食材與配色,例如雞肉用土黃色咖哩,羊肉用咖啡色咖哩、海鮮用茄紅色、蔬菜則用綠色咖哩。綠咖哩是除了香料之外,另外加上菠菜泥做調色而成。
常見的咖哩有: • Palak Paneer:(Palak 拍立克)加上印度家常自製的鄉村起士(Paneer 坡尼爾),這道菜是北印度最受歡迎的咖哩之一。在缺乏蔬菜的西北印度乾燥地區,被稱做「蔬菜之王」的菠菜,是最營養豐富的綠葉青菜之一。
甜點 印度的甜點也是非常可口的,各地方也發展出不同口味,從德里到孟加拉全國各地各有其特色。 傳統上大部份的甜點是用牛奶、起司(Cheese)、蜂蜜、糖等材料做成。但在南印度也有用椰子和米或麵粉做的甜點。 印度賣Jamun系列或是Laddu等甜點這類甜食的店通常是專賣店,很少參雜販賣其他食物。只要看到菜單中有Jamun字的都表示那道甜品,會甜到嚇死人。 印度各地方中,加爾各答人以熱愛甜食出名,甜食種類繁多,據說超過印度其他地方;南印度中,果亞Goa的許多甜食帶有葡萄牙風格最為特殊;喀拉拉Kerala則以各種米製的甜食最為出名;果亞和喀拉拉的甜食中還有一項常見的外來品種;Pastry(酥皮類點心)類似丹麥奶酥類的各色甜食,放在路邊的柑仔店的玻璃櫃或罐子裡,頗受小朋友歡迎。
飲料 • Lassi(拉西):,口味近似優酪乳。在處理上跟奶昔差不多,可添加不同的水果作出許多不同的變化。例如芒果Lassi、香蕉Lassi…等。 • 熱飲奶茶Chai:將茶葉放進水裡和牛奶一起烹煮,通常一杯奶茶絕對不超過5Rs。在印度,不管走到哪裡,一定有賣茶的小販,提著鐵桶到處叫賣。 • Masala Tea(瑪沙拉):一種綜合香料,可以應用在很多食物裡。放在Masala Tea奶茶中的,多了一些薑味、肉桂、茴香等等,可以去除寒氣以及預防感冒。 • 啤酒:印度進口啤酒不多,因此以土產的Kingfisher Beer為主打,口感清淡,感覺和美系啤酒相近。
用手指代替餐具 印度人用餐慣用右手抓飯食,因左手為處理不潔之物。吃飯時,只能用右手遞接食物。別以為是不文明、不衛生,其實是一種聰明的做法,他們認為食物放在可以殺菌的香蕉葉代替盤子,自己潔淨的手作為餐具,減低細菌經食具傳染的機會。 用手指吃印度菜,才品嚐到其最佳味道,因此印度菜是為用手吃而做的菜餚,使得印度菜大部分為糊狀,這樣便於用手抓餅或米飯拌著吃。 把麵包撕成片狀並包裹食物,把飯與咖哩混和,每一口都別具風味。用手指吃印度菜已成為一種文化經歷。
飲食禁忌 • 與印度人接觸時,切忌用左手遞東西給他。 • 印度餐以右手(左手是不潔的)抓食,但切記不可直接在盤中抓取,必先將食物擺到自已的餐碗裡後才可以手抓食,否則是很不禮貌的。 • 吃烤餅則以咖哩就餅,切忌用餅沾咖哩醬,在印度沾是很沒有教養的舉動。 • 印度人忌吃蘑菇、木耳和筍類蔬菜 • 忌諱用左手或雙手遞食或敬茶 • 嚴忌眾人在同一食盤內取食 • 富貴人家忌諱多吃葷食
參考資料 • 印度食物http://www.indianfoodforever.com/snacks/masala-dosa.html • 奇摩知識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8030311213 • 奇摩知識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5070602289 • 奇摩知識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8042710170 • 奇摩知識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6083014933 • 奇摩知識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6031703227 • 奇摩生活http://tw.lifestyle.yahoo.com/1e3a84d1/060518/180/35iw2/0.html • YamBlog-香料共和國http://blog.yam.com/tandoor/article/5135241 • 背包攻略-印度飲食指南http://www.backpackers.com.tw/guide/index.php/%E5%8D%B0%E5%BA%A6%E9%A3%B2%E9%A3%9F%E6%8C%87%E5%8D%97 • 雄獅旅遊-印度http://www1.liontravel.com/comm/2TRS/4/india3/index2.htm
歷史 泰國的食物如同泰國文化一樣,是眾多影響匯合下的綜合產物,混合形成一種獨特的菜餚。在「素可泰」時期和「大城」早期一般的菜餚是很簡單的要是新鮮或乾的魚配上米、青菜,加上一些香料和由魚露、蝦醬所做成的鹹佐料。 其他的原料和味道則隨著與外國文化的持續接觸兩增加;特別是「中國」及「印度」同時也受到歐洲的影響。今日的菜餚已形成非常多樣的風貌,許多地區都有其特殊的名菜例如東北部以辛辣的食物著名南部則以有豐富的海鮮著稱,回教食物的特色也出現在菜單中。
地理位置與地形 位於東南亞心臟地帶的泰國,南部與馬來西亞交界,西部與緬甸、北部及東北部與寮國、東部與高棉為鄰,佔地面積共有514,000平方公里。 泰國共分為四區:北部山區、肥沃的中央平原、東北部半乾燥高原及以優美的熱帶度假海灘及近海島嶼群聞名於世的南部半島。 東北是屬高低起伏的高原地形,一直延伸到湄公河,與寮國和高棉為鄰。
氣候 全年為高溫潮濕的熱帶氣候,平均溫度29℃,曼谷四月氣溫大約為40℃,十二月為25℃。主要分為三種季節:涼季 (11~2月)、熱季 (3~5月)、雨季 (6~10月)。
地理、氣候的影響 泰國飲食和柬埔寨、寮國、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基本相同,由於地處熱帶,因此當地人普遍嗜吃酸、辣、甜等口味重的食物。因三面環海,海鮮產品豐富,海味成為泰餐一大特色。 由於土地肥沃、氣候穩定、雨量充足,泰國各式各樣的農產品種類繁多,在中南部沿海一帶,海產豐富,加上獨到的泰式調理方法,使得泰國菜在美食界中早享有盛名。由於泰國氣候炎熱,故泰國菜的特色在於香辣酸甜,以利開味,精致烹調的蔬菜肉類,配上特製的醬汁,加上口感十足的泰國米,便是傳統的泰國口味。
宗教對飲食的影響 泰國人篤信佛教,傳統泰國料理中的肉食幾乎都切碎再進行料理,絕不吃整隻魚、肉,這主要是為了免除用餐者的殺生的罪惡感,但近年來,隨著泰國菜的風行,這種忌諱也漸漸地消失了。
地區差異 • 靠近寮國的東北地區:以糯米為主食,喜歡各種糯米飯,傳統上他們會將糯米飯用手揉成小圓形,再搭配各種醬汁的菜吃,有時會做成甜口味的糯米飯。喜歡重口味的食物,常以藥草和香料來調理。 • 著名菜色:Som Tam(青木瓜沙拉)、Lap(辣豬肉或雞肉沙拉)以及Kai Yang(烤雞)。
清邁為中心的北部地區:以米粉、河粉為多,且與其他地區不同的是,泰北的調味醬中不放椰子,少了一份椰香;盛產蔬菜,當地人將蔬菜略作烹調,配以番茄醬、碎豬肉、咖哩等一同進食。北部的咖哩一般味道比其他地區來的溫和,當地還有許多特產如Sai-Ua,一種辣豬肉香腸及脆豬皮。泰北有名的勘托克(Khantok)傳統餐,Khan 指的是碗、Tok是一種小圓桌,讓客人蓆地用餐,Khantok菜系包括咖哩、炸雞、醬汁、炸脆豬皮和野菜。
曼谷附近的中部平原:以米食品為主;新鮮的魚類、本土種類的大蒜、鹽、黑胡椒及魚露。曼谷附近的中部平原:以米食品為主;新鮮的魚類、本土種類的大蒜、鹽、黑胡椒及魚露。 把咖哩、鹹蛋和沙拉醬拌雞肉;烹飪方法多採用蒸,有時也有炸或煮。 其中最重要的包括當時從南美產的辣椒,其他主要產品包括香菜(胡荽)、萊姆及蕃茄等。 中泰式的食物非常受歡迎,尤其是各種麵食,大部份食物都是用拌炒方式,如Phat Phak Bung Fai Daeng (大火快炒菠菜)。 • 中部以南的地區:盛產海鮮,因此海鮮料理相當有名。 • 南部食物則因受了回族和馬來風味的影響,較偏重咖哩口味。附近海域盛產的新鮮海產;廣泛使用椰子、椰奶來中和辣湯、咖哩、油炸的熱度,而果肉則用來當作佐料。 • 著名菜色:Khao Yam Nam Budu(米沙拉配南部魚醬)、以及辣湯如Kaeng Lueang(黃咖哩)和Kaeng Tai Pla(魚內臟辣咖哩)。
飲食特色 • 泰國人喜歡食用富有刺激性的調味品,如辣椒、蔥、蒜、薑等。 • 喝啤酒和白蘭地酒時摻蘇打水 • 喝咖啡,紅茶時,吃些小蛋糕等點心 • 飯後吃水果,但不吃香蕉 • 泰國人不食用牛奶和乳製品 • 吃得雜,老鼠、蝸牛、田雞、乳豬、鴿子、蛇、蝗蟲都能當菜餚,但不習慣吃貓狗 • 喜好吃生,有些蔬菜,海產放些調料就生吃 • 善吃花,有一種小吃叫漬水飯,也稱攙花汁飯就是用花製成的
主要食材 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加上泰國又是亞洲三大米倉之一,米食便成了泰國人生活中的主食。 泰國米主要分為二個品種 • 黏米:來自於鄰近的寮國,黏稠性強,很適合用於製作鹹食或甜食 • 泰國長米:在傳統的泰國菜中常被用作為主食
常見食物 • 麵食:麵食是由中國傳入泰國的,在許多快速烹飪的餐點裡常取代米食的地位,在一天內的任何時間裡,都可以在路旁的攤販上享用得到。麵食的種類有許多種,最普遍的由米、麵粉和豆類所製成的。 • 咖哩飯:用大米調以辣椒、椰漿、肉片或魚片,再配蔬菜和竹筍烹製的椰漿辣湯做成的。 • 卡儂金米線:泰國人的傳統食品,常用作節日齋僧食品。拌米線的湯有魚辣湯和甜辣湯兩種。 • 河粉:這些河粉不像廣式炒河粉那樣闊厚,河粉本身如廣東麵般幼細,入口爽滑。 • 炒麵:麵身相當細,配料為生熟芽菜、豆角、魷魚、肉碎和蝦米等,上面再灑些花生碎,味道更可口。
常用香料 在調味上十分講究與繁複,巧妙運用各式各樣的香料與調味料,使得泰國料理在口味上獨樹一格。 醬料 • 魚露:泰文中稱之為「年卜卡」(Nam.Pla),它在泰國菜中重要性,並不亞於醬油在中菜中所拌演的角色,雖然魚露是泰國菜主要的鹹味來源,與醬油不同的是,魚露不僅有鹹味,還帶有魚類特有的甘甜鮮味,常用於各式泰式菜餚或是製成沾醬使用。 • 蝦醬:蝦醬的製作,是用鮮蝦灑鹽曬乾,使大部份的水分蒸發,濃縮後的蝦醬除了是烹調時常用的調味料外,也可以作為沾醬使用。
新鮮調味品 • 辣椒:辣椒在泰文中統稱為「卜里克 (Prik)」,這種佐科發源於南美洲,在十六世紀時由葡萄牙人傳入亞洲,泰國菜可採用約40種的辣椒,從最大顆、同時也是最溫和的,到最小、圓鼓狀的,稱為「卜里克奇奴 (prik-kee-nu)」,又稱為「老鼠屎」,因它的形狀而得名,也是最強烈的一種辣椒。 • 檸檬葉:具有獨特的芳香、酸味的葉子,常作為熬煮菜餚時的調味品。 • 香茅:又叫作檸檬草,具有特殊香味與酸味,多用於煮湯或清蒸。 • 南薑:外型與一般的薑相似,獨特的香味與辛辣味,在泰國菜調味上使用的相當廣泛。 乾香料 • 黑胡椒:在辣椒傳入之前,被使用來做辛辣的調味品
特色菜餚 • 青木瓜沙拉:入口酸、甜,隨後以辣椒帶出青木瓜的鮮脆口感,搭配生菜與花生顆粒的嚼感,讓人一吃就胃口大開 • 咖哩:泰國的咖哩除了運用了多種香料,另外也會加入南薑、檸檬草、檸檬香茅、檸檬葉等等調味,有時還會加入椰奶以及據說有消脂作用的小綠茄子等,因此味道相當明顯,具有泰國的獨特性。 而咖哩的種類有很多,有紅咖哩、綠咖哩、黃咖哩以及一般的咖哩。 • 竹筒飯:是把糯米和椰醬放在竹筒裡面,在火上燒烤
水果 泰國水果品種繁多,如芒果、山竹、榴槤、菠蘿、西瓜、紅毛丹、龍眼、荔枝、羅望子、石榴、棕櫚果、橙、柚子、大樹菠籮及超過20種的香蕉,各有特色。水果通常於餐後食用,有時候會加工,與甜點合在一起食用,非常清涼爽口。
甜點「卡儂 (Khanom)」是泰文裡甜食的通稱 • 烤椰塔(Khanom Krok):將濃稠的椰奶、米的粉末、雞蛋和糖混合,放在塑模的陶鍋裡煮。 • 甲亞薩:用糯米花、炒熟的稻穀、芝麻、花生、糖等原料入在一起熬製而成,酥脆香甜可口,呈片狀、塊狀或團狀。是泰國人秋日節的傳統食品。 • 燕窩:產在泰國南部,號稱泰國境內中華料理中的第一道美食,亦是聞名中外的宴客大菜。 • 炸香蕉:香蕉去皮經油炸後,變成咖啡色的軟香蕉條,因果肉中的甜汁炸後溢出,吃時甜中帶酸,別有風味。
供餐方式 • 泰國餐:泰國餐通常是非正式的;一盤蒸的米飯擺在桌子的中間,其他的菜餚則隨意擺置在四周。吃飯並沒有一定的次序,一餐之中包括一盤肉、魚或是家禽肉顆,一碗湯、一盤辛辣的沙拉,配著魚露、生切辣椒或其他的調味料。新鮮的水果通常當作飯後甜點。 • 皇室菜餚:泰國菜中經過精心調製,並且配合著優雅的服務,這種菜餚的蔬果都雕成絕妙的形狀,色彩的搭配以及形狀的精心處理,使每一道菜成為一種實用藝術。 • 「堪托克」(Kantoke)帝王餐:美食配合舞蹈表演,是極高的娛樂饗宴。
泰國餐桌上,無論飯菜是否豐富,餐湯卻是不能缺少的。泰國餐桌上,無論飯菜是否豐富,餐湯卻是不能缺少的。 泰國的餐湯主要分三大類: 第一類:清淡的肉和菜湯 第二類:稀米湯 第三類:"冬蔭功湯",這可算是"王者之湯"。 湯的材料包括甘草、檸檬、冬蔥、胡椒、魚露等,再配上各種海鮮,由一個金鼎炭爐奉上,滋味無窮。
用餐禮儀 • 吃泰國菜的正確方式 • 首先要舀適量的白飯置於盤中 • 再用湯匙將菜餚與飯拌勻 • 用湯匙以西餐喝湯的方式,由靠身體的內側往前方舀起 • 吃完再添飯 • 由於許多人不習慣用盤子用餐,有的人會為了圖方便將盤子端起來吃,這不僅不雅觀,也是十分失禮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