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5-img
1 / 34

非營利組織與企業夥伴關係類型及其風險之探討:以社福類基金會為例

非營利組織與企業夥伴關係類型及其風險之探討:以社福類基金會為例. 報告人:鄭勝分. 研究動機. 受到志願服務失靈的影響,為解決非營利組織所面臨的財源危機與品質困境,非營利組織採取新公共管理的師法企業途徑,從傳統殘補性角色,漸漸轉型為政府與企業的合作夥伴關係,然而,對於非營利組織與企業間的組織間合作關係,台灣相關經驗研究仍相當缺乏。.

tallis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非營利組織與企業夥伴關係類型及其風險之探討:以社福類基金會為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非營利組織與企業夥伴關係類型及其風險之探討:以社福類基金會為例非營利組織與企業夥伴關係類型及其風險之探討:以社福類基金會為例 報告人:鄭勝分

  2. 研究動機 • 受到志願服務失靈的影響,為解決非營利組織所面臨的財源危機與品質困境,非營利組織採取新公共管理的師法企業途徑,從傳統殘補性角色,漸漸轉型為政府與企業的合作夥伴關係,然而,對於非營利組織與企業間的組織間合作關係,台灣相關經驗研究仍相當缺乏。

  3. 此外,此種師法企業途徑,也引發許多質疑(Weisbrod,1997:401),例如,非營利組織在師法企業過程中,有哪些可能的合作模式?另,師法企業會有助於解決志願失靈問題,惟利他主義與利己主義的價值差異,非營利組織與企業依循不同的目標、文化及運作模式,此種合作模式是否會影響非營利組織的公益使命?是否會因此影響非營利組織的自主性?(Sagawa & Segal, 2000)。爰此,對於非營利組織與企業夥伴關係的探討,就成為相當值得重視的課題。

  4. 研究目的 • 本文之目的在於析探非營利組織與企業夥伴關係的內涵。具體而言,本文擬有系統地探索以下問題:(一)非營利組織與企業建立夥伴關係的類型為何?(二)此種夥伴關係,對於非營利組織產生哪些風險,有何風險管理機制?

  5. 文獻檢閱 • 非營利組織與企業夥伴關係的相關文獻雖多,惟檢視相關文獻,對於非營利組織與企業關係類型的建構,當以Wymer, Jr. & Samu(2003)所發展的分析架構較為完整 。 • 渠等從夥伴動機(partner motives)及建立關係的期望(expectations for establishing relationships)等兩個面向,建構非營利與企業聯盟關係所形成社會企業的類型。

  6. 由非營利組織控制 聯合創投 贊助 聯合議題倡導 企業利益 非營利善因利益 許可權的協定 企業慈善 交換為基礎的促銷 企業型基金會 由企業 控制

  7. 資源依賴理論 • 資源依賴理論主要用於詮釋組織的永續發展問題,其強調組織必須克服不足及強化優勢,以回應外部壓力,換言之,資源依賴理論研究焦點在於組織與環境間的關係,其主張組織將受限於各種不同的外部壓力,故資源依賴理論指出組織與環境間的交互關連性,即組織為求生存,故必須回應外部的需求與期望。 • 資源依賴理論強調組織為求生存,以回應外部的需求與期望,而對於非營利組織依賴捐贈者或市場收益的情況,資源依賴理論提供相當有用的解釋力。而對於因財政危機與品質危機所引發的志願服務失靈現象,資源依賴理論所強調的克服不足及強化優勢論點,適足以解釋非營利組織師法企業途徑的進展。

  8. 研究方法 • 本文採取深度訪談法,故在樣本數方面,主要採取「立意取樣法」,選取台灣四個具代表性的社會類基金會作為訪談對象。至於樣本選取主要依據三個指標,包含:個案的知名度,是否有顯著的夥伴關係活動,及必須契合本研究之問題意識。

  9. 資料分析與限制 • 就資料編碼而言,為利於進行有系統的分析,本文先從進行訪談資料的內容分析,歸納出受訪基金會與企業進行合作的具體作法,並與Wymer, Jr. & Samu所提分析架構進行對照歸納出將台灣作法,並依據西方模式加以分類,並提出適合本個案性質之建議;其次,為強化研究的效度,爰利用公開的統計資料進行三角驗證。 • 然而,本文研究發現偏向社福類基金會,恐無法推論至台灣其他非營利組織,此部分仍待後續實證研究的投入。

  10. 資料分析 • 受訪個案的合作類型 • 受訪個案合作模式的風險分析

  11. 一、受訪個案的合作類型 • 基於研究個案性質,並無法完全呈現非營利組織與企業合作的七種類型,惟從訪談資料發現,企業基於企業社會責任理念,往往係夥伴關係建立的啟動者,而其核心概念乃是基於偏向經濟動機的善因行銷理念 。

  12. (一)夥伴關係建立的基石 1.資金贊助 2.行銷贊助 (二)延續合作類型 1. 許可權的協定 2.交換為基礎的促銷 3.聯合議題倡議 4.聯合創投 受訪個案的合作類型(續)

  13. 1.1.資金贊助 • 就研究個案而言,贊助就成為建立夥伴關係的重要起點,其中尤以資金贊助最為重要。例如,花旗銀行在A基金會事業體擴展初期,扮演資金贊助與公益行銷的重要角色。而從A基金會經驗發現,基金會的「理念」是否值得推展,係企業選擇贊助對象的重要標準,而此種選擇標準相當符合企業社會責任所強調的善因行銷理念。

  14. 1.2.行銷贊助 • 對許多非營利組織而言,品質危機尤甚於財源問題,而依據Wymer, Jr. & Samu論點,贊助主要包含贊助費及行銷贊助兩種類型,前者契合非營利組織所面臨的財政危機,而後者則強化非營利組織的品質危機。而從研究個案也可以發現,對於財政較為寬裕的基金會,如何協助非營利組織強化本身能力,往往才是建構長期夥伴關係的基礎,而在此基礎下,延伸出行銷贊助或其他類型的夥伴關係。

  15. 2.1 許可權的協定 • 從研究個案發現,贊助乃是測試非營利組織與企業持續合作的重要基礎,雙方若能透過贊助方式建立互信,也就是所謂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則長期的夥伴關係才得以建立,並進而引發出其他類型的合作模式。 • 例如,A基金會與花旗銀行基於成功的贊助經驗,進而發行認同卡,而延伸出許可權的協定此種合作類型。

  16. 2.2交換為基礎的促銷 • 「交換為基礎的促銷」的動機也是資金及公共性。惟「交換為基礎的促銷」則是節流的重要策略。 • 例如,B基金會透過業務共購策略,降低本身的營運成本。 • D基金會並不採取聯合共購的經濟成本概念,而係從永續發展角度,透過在地採購方式,根本解決社區的困境。

  17. 2.3聯合議題倡議 • 除財源考量外,如何健全非營利組織服務提供的品質,也是師法企業途徑的重要利基,其重點在於透過知識管理的過程,學習企業經營管理的創新理念,以改善非營利組織的體質,進而提供更為市場機制的認同的服務品質。從研究個案發現,「聯合議題倡議」係相當可行的合作類型。例如,A基金會透過此一策略,提供案主回歸主流就業市場的機會。

  18. 2.4聯合創投 • 聯合創投亦是行銷贊助理念的延伸。對於聯合創投,B基金會將重點放在組織型態的轉變,而提出所謂四合一或五合一的模型,其認為此乃台灣非營利組織走向企業化的最佳模式。

  19. 二、受訪個案合作模式的風險分析 • 然而,Wymer, Jr. & Samu (2003)提出此種合作模式有著結構性的限制,因為基於利已主義的善因行銷理念,是否會與非營利組織的利他主義產生衝突,一直受的質疑與關注。對此風險議題,是否真會發生?若真發生,是否有因應對策?議題攸關非營利組織與企業合作的正當性。 • Wymer, Jr. & Samu認為,非營利組織與企業建立夥伴關係具有三項風險,包含:信譽/形象受損、資金減少,及企業支持的退縮,其中信譽/形象受損及企業支持的退縮乃五種合作類型的共通風險,而資金減少則受到贊助、許可權的協定、交換為基礎的促銷,及聯合創投等四種類型的注意

  20. (一)信譽/形象受損 • 信譽/形象受損的疑慮,起因於在師法企業途徑中,非營利組織的定位日趨模糊 • 例如,在花旗銀行協助下,A基金會事業體收入大幅度擴增,致使基金會事業體轉向以經濟目的為主,社會目的為輔的操作機制,對此,該基金會也意識可能風險,故希望重心回歸社福部,但遭受事業部反彈,由此可以證明A基金會事業體目前較偏向經濟目的。

  21. 或許有人會質疑,非營利組織可稱為為廣義的公益組織,故應以社會目的為主,為何會產生以經濟目的為主、社會目的為輔的奇特現象?此種現象是否會損及非營利組織的公益形象?或許有人會質疑,非營利組織可稱為為廣義的公益組織,故應以社會目的為主,為何會產生以經濟目的為主、社會目的為輔的奇特現象?此種現象是否會損及非營利組織的公益形象? • 換言之,即使社會企業以經濟目的為主,並不影響所隸屬非營利組織母體的社會性,此點可以從A基金會及B基金會的案例得到驗證。

  22. 對策 • 事實上,只要做好風險管理,則對於公益形象不一定是負面的,關鍵在於如何提升非營利組織的可信度。從受訪資料發現,受訪個案亦相當注意此議題,並採取許多風險控管策略 • 包含:對合作企業的商譽調查、加強本身的專業,及強化行銷。

  23. 1.對合作企業的商譽調查 • 商譽調查乃是避免風險產生的重要機制。例如,D基金會先透過商譽調查,再決定合作的企業夥伴。 • 從受訪資料發現,商譽調查乃是相當積極的策略,此策略乃是透過事前的審核機制,審選具商譽的合作企業,降低合作期間所可能產生的質變風險。

  24. 2.加強本身的專業 • 其次,非營利組織的公益招牌雖有助益,但從永續發展的角度,如何加強本身的專業能力,進而提升服務與產品品質,以免淪為販賣愛心之譏。 • 從受訪資料可以發現,可以從兩個角度強化非營利組織的專業能力,首先,可以借住外部專家的協助,即透過變革管理人的協助,引入成功的運作經驗,其次,應提升組織內部的服務水準,進而提升非營利組織的服務品質。

  25. 3.強化行銷 • 再者,行銷不足似乎也是造成疑慮的重要理由,而會產生質疑的關鍵在於,民眾對於從事服務者,與本身認知似乎有差距。 • 從受訪資料可以發現,採取行銷的目的並非強化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其策略重點在於讓大眾瞭解師法企業途徑,並非僅遵循市場運作法則,故不會損及原先對象服務的權益,與企業建立夥伴模式乃是達成公益使命的手段,非營利組織仍會堅持案主權益優先原則,如此,才能消除大眾對於合作模式的疑慮。

  26. 小結 • 信譽/形象受損係指組織文化與價值的衝突(Parker & Selsky, 2004: 458-460)。受訪對象認為可以從商譽調查、加強本身的專業及強化行銷三種風險應對策略,若依據從資源依賴理論的觀點,降低信譽/形象受損風險的策略在於強化優勢,換言之,透過商譽調查、加強本身的專業及強化行銷三種策略,將有助於強化非營利組織的競爭優勢,如此才能提升非營利組織的公共形象。

  27. (二)資金減少 • 從資源依賴理論觀點,夥伴關係之重要目的之一在於克服非營利組織的資金缺口,故透過與企業合作模式的建立,增加額外的財源。弔詭的是,為何夥伴關係會產生資金減少的風險?排擠效應似乎是相當重要的原因,部分受訪者也感受到這種壓力。 • 例如,A基金會所面臨的捐款排擠問題,可以從以下數據得到部分驗證。從表3數據可以發現,自從1997年開始有社福事業收入後,捐款佔總收入百分比,在1998年就低於社福事業,而2000年捐款比例雖高達29%,但自此之後就逐年降低,至2004年只有18%。

  28. 資源排擠效應的對策 • 對於資源排擠效應,受訪者提出兩種風險規避策略,包含集團化及多品牌經營策略。 • 從受訪資料可以發現,合作模式可能會產生排擠效應,而為避免資源依賴理論所提及之不對稱依賴關係,集團化策略可以降低成本,但此策略面臨組織變革的壓力;而多品牌經營模式可規避資金排擠的風險,不失為可行策略。

  29. (三)企業支持的退縮 • 就受訪個案而言,信譽/形象受損情形並不明顯,較常發生的風險則為「企業支持的推縮」。 • 例如,美國花旗基金會及台灣花旗銀行,對於A基金會事業體的快速成長,扮演關鍵性的促進角色,然而,兩者間的關係似乎已經產生變化。至於造成合作程度降低之理由,在於花旗銀行人員變動,原先所建立善因為基礎的夥伴關係,因不敵商業競爭壓力,而逐漸鬆動。

  30. 對策 • 1.為避免資源依賴理論所指稱之過度依賴,退場機制就成為選項之一。 • 2.除退場機制外,組織轉型亦是降低依賴的策略之一,例如,A基金會新竹店餐廳運作遭遇困境,對策則為進行轉型,以降低對專業人事的依賴。 • 3.此外,亦可採取自創品牌方式較低依賴風險,例如,C基金會所從事的圍裙、環保袋等。

  31. 結論 • 本文首先透過文獻檢閱,從Wymer, Jr. & Samu所發展出的分析架構,介紹非營利組織與企業合作七種可能型態,而受限於研究個案性質,故資料分析排除企業慈善及企業型基金會兩類型,而從合作動機的概念,分析贊助、許可權的協定、交換為基礎的促銷、聯合議題倡導及聯合創投五種類型。

  32. 再者,對於合作模式所可能產生的風險議題,本文依據Wymer, Jr. & Samu的論述,從信譽/形象受損、資金減少,及企業支持的退縮三個角度加以分析。首先,受訪對象認為可以從商譽調查、加強本身的專業及強化行銷三種風險應對策略,降低「信譽/形象受損」風險;其次,對於資源缺口,則可採集團化及多品牌策略,縮減「資金減少」的風險;而對於「企業支持的推縮」風險,為避免過度依賴,退場機制、組織轉型,及自創品牌則為重要的對策。

  33. 若呼應資源依賴理論的觀點,非營利組織透過師法企業途徑,與企業建立夥伴關係,據以克服非營利組織所面臨的財政及品質危機,而達成資源依賴理論所指稱之克服不足及強化優勢,從受訪資料可以發現,此夥伴關係模式的確有其成效,從受訪資料發現,至少呈現五種合作型態。若呼應資源依賴理論的觀點,非營利組織透過師法企業途徑,與企業建立夥伴關係,據以克服非營利組織所面臨的財政及品質危機,而達成資源依賴理論所指稱之克服不足及強化優勢,從受訪資料可以發現,此夥伴關係模式的確有其成效,從受訪資料發現,至少呈現五種合作型態。 • 然而,資源依賴理論也提醒,若對外部資源過度依賴,將會扭曲夥伴關係的互利基礎,而產生質變的風險,就風險分析而言,而從受訪個案可以發現,「信譽/形象受損」風險發生程度並不高,而「企業支持推縮」則是造成「資金減少」最大的風險因素。

  34. 本文認為,對於夥伴關係風險因素的論述,不應視為夥伴關係退縮的因素,反之,當非營利組織對於夥伴關係風險因素察覺能力越高,則越容易建構風險規避機制,此積極態度實有利於非營利組織的永續發展;再者,從資源依賴理論的觀點,提醒非營利組織在克服不足及強化優勢的策略中,應避免產生過度依賴的產生,故針對信譽/形象受損、資金減少,企業支持的推縮三項風險,本文從受訪資料歸納出可行的相關對策,相當值得後續研究及實務界參考。本文認為,對於夥伴關係風險因素的論述,不應視為夥伴關係退縮的因素,反之,當非營利組織對於夥伴關係風險因素察覺能力越高,則越容易建構風險規避機制,此積極態度實有利於非營利組織的永續發展;再者,從資源依賴理論的觀點,提醒非營利組織在克服不足及強化優勢的策略中,應避免產生過度依賴的產生,故針對信譽/形象受損、資金減少,企業支持的推縮三項風險,本文從受訪資料歸納出可行的相關對策,相當值得後續研究及實務界參考。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