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6

評量發展遲緩 幼兒 認知發展、語言發展的 工具

評量發展遲緩 幼兒 認知發展、語言發展的 工具. 班級:幼保三乙 成員: 4A0I0908 徐嘉薇 4A0I0010 黃美鳳 4A0I0910 陳怡伶 4A0I0040 蔡佳容 4A0I0911 吳宜珊 4A0I0072 呂宛蓉 4A0I0912 石采璇 4A0I0075 林秋如. 認知該特質的意義與發展. 涵義 「 認知 」 是 個體 經由意識活動對事物認識與理解的心理歷程 ;認知一詞的涵義廣泛,舉凡知覺、記憶、想像、辨認、思考、推理、判斷、創造等複雜的心理活動均屬之 。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評量發展遲緩 幼兒 認知發展、語言發展的 工具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評量發展遲緩幼兒認知發展、語言發展的工具 班級:幼保三乙 成員: 4A0I0908徐嘉薇 4A0I0010黃美鳳 4A0I0910陳怡伶 4A0I0040 蔡佳容 4A0I0911吳宜珊 4A0I0072 呂宛蓉 4A0I0912石采璇 4A0I0075 林秋如

  2. 認知該特質的意義與發展 • 涵義 • 「認知」是個體經由意識活動對事物認識與理解的心理歷程;認知一詞的涵義廣泛,舉凡知覺、記憶、想像、辨認、思考、推理、判斷、創造等複雜的心理活動均屬之。 • 「認知」是個體知識獲得的歷程,即個體在生活環境中究竟如何獲知,知之後在必要時又如何用知。

  3. 理論觀點和認知發展 (一)生物學取向

  4. (二)功能性取向 發展的功能性模式乃源自於心理學領域之操作制約學習理論。在此一模式上,所有行為被視為是學習來的。 (三)社會文化取向 俄國心理學家 Vygotsky其認知發展論的要義: • 倡議近側發展區 「近側發展區」是介於兒童自己實力所能達到的水平,與經別人給予協助後所可能達到的水平,這兩種水平間的差距即為該兒童的可能發展區。 2.社會文化會影響到認知發展 由外化而漸進內化,由初生時的自然人,漸漸轉變為社會人,亦即兒童的認知發展,無異是在社會學習的歷程中進行。 3. 語言發展與認知發展有關聯 維高斯基觀察指出兒童面對困難情境時,他的自我中心語言就會顯著增加。認為自我中心語言有促進兒童心理發展功能,不僅可藉此紓解情緒,更有益心智能力的發展。

  5. (四)認知結構取向 Bruner將人類對其環境中周圍事物,經知覺物體或事件轉換為內在心理事件的過程稱為「認知表徵」。他所提出認知表徵分期與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論並不同,分為下列幾種:

  6. (五)訊息處理取向 「訊息處理論」興起於 60 年代,主要是受到電腦快速發展的影響,近來已成為現代認知心理學的重要理論。此一理論取向是解釋人類在環境中,如何經由感官覺察、注意、辨識、轉換、記憶等內在心理活動,以吸收並運用知識的歷程。 (六)大腦-行為關係取向 大腦發展是種過程。特定的大腦區域重組並改變來發展的特定能力,包含認知。過去幾年,科學進展已導致對於神經行為及幼兒認知發展研究上的興趣。

  7. 評量的重點 (一)注意 • 注意乃是個體對情境中的眾多刺激,只選擇其中一個或一部去反應,並從而獲得知覺經驗的心理活動。當個體注意時,對選定的注意刺激可以獲得清楚的知覺;而對注意之外的刺激則會模糊不清。 (二)知覺 • 知覺是外界刺激作用於感官時,人腦對外界的整體看法和理解,它為我們對外界的感覺信息進行組織和解釋。在認知科學中,也可看作一組程序,包括獲取感官、理解、篩選及組織等信息。與感覺不同,知覺反映的是由對象的各種屬性及關係構成的整體。知覺包括空間、時間和運動知覺。 • 知覺與感覺常是無法完全區分的。感覺是信息的初步加工,知覺則是信息的深入加工,兩者放在一起論述,稱為感知覺。將信息加工過程分為感覺、組織、知覺與辨認三個階段。

  8. (三)記憶 • 記憶是指(1)引起個體反應的刺激、事件、形象、意見等消失之後,個體仍能保留原反應的心理功能(2)指對內在心理結構或大腦生理功能中假設的一種儲存訊息的系統(3)指個體在環境中為適應生存需要而對某些訊息予以收錄、儲存以便隨時使用的處理歷程。 (四)概念形成 • 概念有時稱為「觀念」,也就是對各種人、事、物等概括性的意念。人們辨識事物與分類事物的思考都是以「概念」為基礎,人若對事物缺乏適當的概念,就無法將個別刺激與相關刺激產生連結,也無法進行思考。

  9. (五)推理 • 推理是指按邏輯規範推理思考的歷程;亦即在解決問題時合理思考的歷程。有兩種主要的方式可以達成推理的結論:(1)演繹推理,根據普遍原理,推論到某一特殊事例,並從而得到結論。邏輯學中有名的三段論就是典型的例子:人皆有一死;孔子是人;所以,孔子會死。(2)歸納推理,由特殊事例歸結為概括原則。例如,過去,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所以,明天太陽將從東方升起。(3)溯因推理,或說推論到最佳解釋。這種推理方法較複雜且可能包括演繹與歸納兩種論證,其特徵是給出一組或多或少有爭議的假定,然後證偽其他可能的解釋,或呈現贊成結論的可能性,來嘗試贊成多個結論中的一個。

  10. (六)思考 • 思考是指(1)憑記憶與想像以處裡抽象事物的推理歷程。(2)在超越現實的情境之下,分析情境中的條件,從而探求答案以突破困難的意識歷程。由此定義可知,「思考」一詞至少含有以下多重意義: • 思考是內在的心理歷程。 • 思考是記憶中訊息的靈活運用。 • 思考是從舊的訊息中產生新的意義。 • 思考主要是既有認知結構重組而後探索並輸出的歷程。 • 思考的產生必有原因,可能是外在的,也可能是內在的。

  11. (七)想像 想像是指將記憶中的經驗與意象予以整理組合,從而產生新意象的心理歷程。想像的歷程極為複雜,按其功能可分為下列幾種形式:

  12. (八)語言 • 廣義來講,語言是一套共同採用的溝通符號、表達方式與處理規則,用以與他人傳達情意或溝通行為的工具,舉凡言語、文字、音樂、圖畫、雕刻、手語……等都是,狹義的語言則是指口語語言(說話)。 (九)問題解決 • 問題解決是指個人在面對問題時,綜合運用知識技能以期達到解決目的的思維活動歷程。對個人而言問題雖然是主觀的,但按照問題性質可分為「有結構問題」(指按一定思考方式即可求得答案的問題)、「無結構問題」(指情境不明、因素不定,不易找出解答線索的問題)及「爭議性問題」(指帶有情緒色彩的問題)。

  13. (十)創造 • 創造是種行為表現,該行為表現的結果富有新奇性和價值性。新奇性是指個人能別出心裁做出前人未曾做過的事,如科技發明、文藝創作等;至於價值性是指,舉凡創出的結果或具有實用價值,或具學術價值……等。 (十一)後設認知 • 後設認知是指個人對自己認知歷程的認知。簡而之,就是對自己的認知過程(含記憶、感知、計算、聯想等)的思考。它包括「後設認知知識」和「後設認知技能」。前者是指個人對自己所學知識的明確了解,不但知道自己所學知識的性質和內容,也了解知識中所蘊含的意義與原理原則;至於後者則指在求知活動中個人對自己行動適當監控的心理歷程。 • 這個概念對教學非常重要。個人唯有了解到自己如何獲取新知識,才能將這個新知識傳達給他人。

  14. 智力評量方法 • 智力評量也可像其他評量(如人格、情緒)一樣,運用非正式評量的方式來了解兒童的智力,如藉由直接觀察兒童的行為表現來評量其智能狀態。 • 目前最受重視的智力評量方法,還是非「測驗法」莫屬,尤其是個別施測的「標準化智力測驗」。

  15. 智力為心理學上複雜的假設性構念,難經由觀察、評定量表、自陳量表……等非正式評量的方式來測驗,並獲大家共識。智力為心理學上複雜的假設性構念,難經由觀察、評定量表、自陳量表……等非正式評量的方式來測驗,並獲大家共識。 • Guilford(1967)曾提出所謂的「智力結構」,並認為人類的智力是由180種以上不同的能力所組成的;由此可窺知其複雜程度。 • 測驗法是評量智力方法中最獲得共識的一種也是最常使用的一種。 • 即使是「標準化智力測驗」,在智力評量上仍有未盡完善之處,尚需其他評量方式的輔助,如行為觀察……等。

  16. 智力評量所衍生的問題 一、遺傳和環境的爭論   智力是同是受到遺傳和環境兩方面因素的影響。   遺傳因素明顯的決定了個人能夠表現的範圍,而環境因素則決定個 人的表現是在此一範圍的高點或低點。   有的學者則指出人類的智力是遺傳和環境兩大因素複雜互動所形成 的,而不在爭論孰輕孰重了。 二、智力的穩定與發展   一般而言,普通人的智力通常是相當穩定的,除非個人內外在條件產生顯著的變化,否則智力大都少有變化。 Birren和Schaie(1996)曾追蹤5000名受試者,指出個人智力並不會 因為年齡較高而減滅,不過個人是否繼續維持高度的認知活動似會影響 到智力的消減速度。

  17. 三、性別和文化的差別   兩性在智能上的差異,心理學家們一向認為男性在空間關係與數學 邏輯推理方面優於女性,而女性在語文方面表現較佳。   文化差異方面,一個測驗幾乎無法對所有文化背景者都是公平的。 因此,智力測驗就一直因有文化上的偏差而受到嚴厲的質疑。雖然有學 者試著編製所謂的「文化公平智力測驗」企圖消除文化上的差異,不過 多數心理測驗專家則認為過度消除這些文化的差別,將會大大地測驗的 效度與用途。

  18. 運用工具的介紹 • 兒童認知發展測驗: • 目的:在於測量兒童對於圖形的認知與圖形的推理能力,可作為篩選學前及學齡兒童是否具有智力障礙的評量工具。 • 出版單位(日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1996年3月初版) • 適用範圍:3歲至12歲學前及學齡兒童,特別適用於腦性麻痺、語言障礙、智力障礙、聽覺障礙、弱視、自閉症及學習障礙兒童。 • 實施時間:約30至50分鐘。 • 量表內容:「兒童認知發展測驗」共分為六個測驗,包含「圖形辨別測驗」「補充圖形測驗」「隱藏圖形測驗」「圖形關係測驗」「圖形系列測驗」「圖形關係系系列測驗」。

  19. 2.認知神經心理能力檢核表: • 目的:篩選或鑑定疑似發展遲緩或學習障礙兒童。 • 出版單位(日期):教育部社教司(1996年11月) • 適用範圍:5歲至8歲兒童。 • 實施時間:約30分鐘(無時間限制)。 • 量表內容:「認知神經心理能力檢核表」包含七個測驗,共有151題,分別為「注意力檢核表」「動作檢核表」「聽知覺檢核表」「視知覺檢核表」「語言檢核表」「記憶力檢核表」「推理檢核表」等。

  20. 3.兒童認知功能綜合測驗: • 目的:測量學生基本認知和神經功能狀況,初步鑑定某些學生是否具有學習障礙及發展遲緩的可能。 • 出版單位(日期):社會教育司(1996年) • 適用範圍:5歲至8歲兒童。 • 實施時間:約40分鐘。 • 量表內容:「兒童認知功能綜合測驗」包含七個測驗1.注意力測驗:又含干擾作業、分心作業、轉換作業2.動作測驗:又分感覺測驗、精細動作測驗及粗大動作測驗3.是知覺測驗:又分視覺旋轉測驗4.記憶力測驗:又分短期記憶、工作記憶、長期記憶5.推理測驗:分為圖形推理測驗、認知發展測驗6.語言測驗:又分語詞理解測驗、視覺理解測驗、聽覺理解測驗、語詞表達測驗7.聽知覺測驗:分為文字融合測驗、音調辨識測驗。

  21. 4. 行動和動作創造思考測驗: • 目的:評估幼兒和兒童的創造力,提供教學和輔導的用途。 • 出版單位(日期):心理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 適用範圍:4歲至8歲。 • 實施時間:沒有時間限制,但要保持時間的紀錄。 • 量表內容:「行動和動作創造思考測驗」包含四項活動,「有多少種方法?」「你可以像什麼依樣做動作?」「有其他方法嗎?」「你可以用紙杯做什麼?」。

  22. 評量發展遲緩幼兒語言發展的工具

  23. 語言的涵義與特性 涵義: • 透過說、聽、讀、寫,我們運用語言符號(包括語言和文字和手語)與他人溝通,語言的應用也可以讓我們保存知識。 • 廣義:是指人類思想與感情的符號化,用以與他人傳達情意或溝通行為的工具,舉凡言語、文字、手語、音樂、圖畫、雕刻。 • 狹義:指口述的語言(說話)。

  24. 特性

  25. 評量語言能力的理由 • 評量語言能力有兩大主要理由: • 對大多數兒童而言,發展良好的語言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多是人的目標之一。 • 語言發展是後來語言過程及技巧的基礎。 • 對學齡兒童而已,語言問題是最明顯常見的障礙,也許會同時出現在語言的接受能力(了解訊息)及表達能力(傳達訊息)上。 • 對兒童而言,常見的語言障礙是說話時發音不正確。 • 有些肢體障礙(如腦性麻痺)會導致官能性的說話障礙,而智力障礙的學生也會有語言能力發展上的遲緩。

  26. 語言的組成結構 • 語言的組成成分茲如下:

  27. 口語語言每個成分都是透過兩個聯絡管道來傳達:口語語言每個成分都是透過兩個聯絡管道來傳達: • 接收:從他人或環境的訊息輸入 • 表達:及輸入或傳播溝通到其他人或環境 而每項成分都須用完整的口語語言能力來評量,茲分如下: • 語音(phonology):乃是研究語言的說話聲音,為語言其他方面(構詞、語法、語意和語用)的基礎。構音方面,被評量的語詞叫做音,及聲音的最小單位,音的本身沒有意義但可構成字義。大部分的構音測驗是標準參照,然而是否需要介入,必須考慮構音的自然發展。 • 語形(構詞 morphology):就是研究將身音有意義的放一起,而且文字是如何由這些有意義的單位組合而成的。研究的單位就是詞素,乃是組成文字意義的最小聲音的組合。

  28. 3. 語法(syntax):將詞素或文字串在一起,形成有意義的句子。構詞和語法是文法的兩個要素。要決定兒童的語言能力時須評量語法三個成分:

  29. 4. 語意(semantics):指文字內在的涵意,包括多變的語言元素,如字彙、分類、定義的能力、同義詞與反義詞的鑑別,曖昧與荒謬的察覺等。大部分評量字彙的處理是常模參照,且是用來評量兒童的智力。 5. 語用(pragmatics):使用語言溝通的形式。語言層面的評量包括: (1) 溝通意願,如詢問訊息、傳達訊息、表達態度及情感的運用、調整彼此語言互動的關係等。 (2) 會話能力,如掌握談話主題、談話順序、了解對方的想法及描述事情的能力。

  30. 嬰幼兒語言發展里程碑 以下是0~7歲嬰幼兒語言發展情形:

  31. 誘發預言能力的方法: • 自發性語言: 需錄下兒童和大人或遊戲時所說的連續發音,分別依照發音、語法、句法即與一來研究路下的發音,並了解兒童所擁有的語言能力。 運用此評量時須留意以下原則: • 蒐集具代表性的樣本,至少50~100句。 • 要變化不同的刺激物或活動,已取得不同的樣本。 • 必要時可商請同學、父母、老師陪同憶起聊天、遊戲、活動,以方便取得語言樣本。 • 利用錄影機或是錄音機錄下,方便日後分析。

  32. 語言模仿測驗: 要求兒童模仿測試者,利用此字、片語、句子、來評分。事實上兒 童模仿大人的語言並以其本身的方法來表達。例如:「小男孩正在跳」表達 為「小男孩跳」。 模仿是評量兒童語言能力的重要方法。語言模仿測驗常包含許多文 法性的文字,語詞及句子。主試者紀錄兒童的反應分析兒童的發音、語型(構詞)及語義。 • 圖片刺激測驗: 給兒童看有圖片或有動作或物體畫面的圖片後,請他們做出下列任一項行為: • 指出正確的物體(可測出字彙能力) • 指出最符合某句子的動畫(可測出字彙能力) • 圖片命名(可測出表達字彙的能力) • 看圖說故事(可測出表達字彙及語言能力)

  33. 評量溝通能力 • 標準化語言測驗:可與常模相比較。 • 標準參照測驗:可了解兒童溝通行為的表現。 • 口述:讓兒童說故事或一篇故事為題材來詢問兒童問題。 • 訪談兒童:設計特殊情境來誘發兒童的說話或問題解決能力。 • 語言樣本:運用錄音的方式,在自然情境下蒐集兒童的語言樣本,事後再  •      分析。 • 填空測驗:留下空白讓兒童填空,了解兒童的表達和理解能力。

  34. 語言發展工具 國內目前可供語言治療師使用的標準化語言評量工具 • 兒童口語理解測驗 • 學前兒童語言能力測驗 • 兒童口語表達能力測驗 • 兒童認知功能綜合測驗之語言測驗 • 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PPVT-R)

  35. 兒童口語理解測驗 一、適應對象: 國小一年級至六年級 二、測驗時間: 無時間限制 三、測驗方式: ﹝一﹞個別施測。 ﹝二﹞施測時由分測驗一「聽覺記憶」開始依序往後進行 至分測驗四「短文理解」。施測方式為施測者念出每一題題目,再由學生以口語說出正確答案,施測者馬上將其答案記錄在記錄紙上。

  36. 兒童口語理解測驗 四、測驗用途:  評量國小一年級至六年級學童的口語理解能力,以做為篩選在口語厘解上有困難的學童之用,或做為探討身心障礙學生口語理解能力之用。 五、測驗內容: 分成四個分測驗: ﹝一﹞聽覺記憶 〔二〕語法理解 〔三〕語意判斷 〔四〕短文理解

  37. 學前兒童語言能力測驗 測驗目的:了解2歲半~6歲幼兒國語句法理解 的能力,以便提早篩檢出幼兒可能發生 語言遲緩的個案。 適用年齡:適合2歲半、3歲、 3歲半、 4歲、 5 歲、 6歲等六個年齡層幼兒。 張欣戊(1991)編製

  38. 兒童口語表達能力測驗 一、適應對象: 幼稚園五歲至國小四年級 二、測驗時間: 無時間限制 三、測驗方式: 〔一〕個別施測。 〔二〕由主試依呈現刺激圖(含正反圖意兩份),令受試 兒童說出圖意內容(即口語表達),由主試者將兒 童口述內容照實記錄於測驗記驗記錄表內。

  39. 兒童口語表達能力測驗 四、測驗用途: 本測驗除可作為篩選口語表達困難兒童之外, 尚可瞭解與分析兒童口語表達的內容型式,以 及口語表達障礙的狀況,供學校教師或家長施 行語言補救教學或矯治的依據,以增進口語溝 通的效果。 五、測驗內容: 共45題(即45頁圖片,各含正反兩圖),測驗 受兒童口語表達,內容是否正確,包括主詞、 動詞、受詞及語法。

  40. 兒童認知功能綜合測驗之語言測驗 測驗目的:為國小三年級以下教師及輔導人員,提供一 個可迅速評估學生基本認知與神經功能之工 具,以及初步鑑定某些學生是否有學習障礙 及發展遲緩之可能。 適用階段:學前,國小  適用年齡:4~8歲  施測方式:團體與個別測驗皆可  施測時間:約2小時 

  41. 兒童認知功能綜合測驗之語言測驗 內容敘述:本測驗共編製了以下七個主要分測驗: (一)注意力測驗:1.干擾測驗 2.分心測驗 3.轉換測驗 4.偵測測驗。 (二)動作測驗:1.區辨感覺測驗 2.精細動作測驗 3.粗大動作測驗。

  42. 兒童認知功能綜合測驗之語言測驗 (三)視知覺測驗:1.低空間頻率測驗 2.視覺旋轉測驗3.幾何子缺損測驗 4.重疊物體測驗 (四)記憶力測驗:1.語詞記憶測驗(立即) 2.數字記憶測驗3.物體辨識測驗(立即) 4.工作記憶測驗 5.物體辨識測驗(延宕) 6.語詞記憶測驗(延宕) 

  43. 兒童認知功能綜合測驗之語言測驗 (五)推理測驗:1.圖形分類推理測驗 2.認知發展測驗。 (六)語言測驗:1.語詞理解測驗 2.聽覺理解測驗 3.語詞表達測驗。 (七)聽知覺測驗:1.低通測驗 2.字詞溶合測驗 3.音調辨識測驗的能力。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