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 likes | 613 Vues
從閱讀到寫作. 建國中學國文科 吳昌政 2012.06.14. PART 1. 閱讀,無限可能. 好好照顧我的花. 想像力 比知識重要. 閱讀,提升生命的高度. 閱讀,看見更遠的風景. 台灣閱讀力墊底 ,怎麼辦?. PISA對閱讀所下的定義是: 一個人對文本內容「理解」、「運用」、「反思」、「投入」,用以達到某個目標、開展自己的知識、參與這個社會的能力。 ( 2010-12-16 天下雜誌第 462 期 ). 2010.12 十二月 《 親子天下 》 雜誌.
E N D
從閱讀到寫作 建國中學國文科 吳昌政 2012.06.14
台灣閱讀力墊底 ,怎麼辦? • PISA對閱讀所下的定義是:一個人對文本內容「理解」、「運用」、「反思」、「投入」,用以達到某個目標、開展自己的知識、參與這個社會的能力。(2010-12-16 天下雜誌第462期)
2010.12十二月《親子天下》雜誌 • PISA評比每三年舉辦一次,共六十八國參加,超過一百萬學生接受評量。《親子天下》雜誌以問卷調查國中國文老師教學現況,希望與國際趨勢對照,以找出台灣語文教育盲點。調查結果顯示,台灣語文教育走錯方向用錯力。當基測與國際評比都強調「能力」而非檢驗背誦性的「資訊」時,仍有高達七成五老師仍認為背誦與反覆練習,比較容易取得高分。
2010.12十二月《親子天下》雜誌 • 雖有九成國語文專任老師同意語文科最重要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思考判斷與資訊解讀能力,但問到在國中課堂上「花最多時間」投入的目標,仍是「幫助學生通過基測」。語文的教學還停留在傳統的背誦記憶、字詞解釋與修辭的階段,只有3.5%的老師用大量時間培養學生蒐集、分析、整合資訊的能力。
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 • 作者: Mortimer J. Adler; Charles Van Doren • 譯者: 郝明義、朱衣 • 出版社: 台灣商務印書館
如何做一名主動的閱讀者? • 作者在談論什麼問題?(What) • 作者為什麼要談論這項問題?(why) • 作者所持的論點是什麼?(what) • 全書的組織與架構如何?(how) • 作者如何說服我他是對的?(how) • 我同意或者不同意作者的看法? • 這個問題與我有什麼關聯?
1.作者在談論什麼問題? • 2.談論這項問題的動機? • 3.作者持的論點是什麼? • 4.全篇組織與架構如何? • 5.如何說服我他是對的? • 6.我同意或不同意作者? • 7.這問題與我有何相關?
而我們每個人不就是為了把這語言變成自己的東西,所以才到學校來的嗎?我想不僅是國語、理科、算術,就連體操,也都是為了繼承死去孩子們的語言,所必須學的東西!獨自一個人跑到森林中,對照著植物圖鑑和眼前的樹木,並不能代替死去的孩子,不能和他同化,變成新的小孩。所以,我們必須到學校來,大家一起讀書、一起遊戲…… 如果,替閱讀尋找理由
如果,替閱讀尋找理由 現在,對光而言,音樂是為了確認自己內心深處的豐富寶藏,並且傳遞給他人讓自己和社會有所連結的最有效語言。它雖然是萌發於家庭生活中,但是卻是在光上學之後形成。不管國語也好,理科或算數、體操或是音樂也罷,這些語言都是為了充分瞭解自己,與其他人連繫。外語也是一樣。 為了學習這些東西,我想不管在任何時代,這世界上的孩子們,都應該要去上學。
閱讀的四個層次 • 基礎閱讀(elementary reading) • 檢視閱讀(skimming systematically) • 分析閱讀(analytical reading) • 主題閱讀(syntopical reading)
檢視閱讀:粗淺的閱讀 • 宏觀全局,洞察主旨,勿扼殺興趣 • 先看「書名」頁,特別注意副標題 • 閱讀「序言」 • 研究「目錄」頁 • 檢閱書後所附的「索引 」 • 瀏覽最初幾頁以及最後幾頁
檢視閱讀:序言 • 我這本書只預備給一些「本身已離開了學校,或始終就無從接近學校,還認識些中國文字,置身於文學理論、文學批評以及說謊造謠消息所達不到的那種職務上,在那個社會裏生活,而且極關心全個民族在空間與時間下所有的好處與壞處」的人去看。
檢視閱讀:序言 • 這本書想要使讀者相信:除非他以極大的努力去發展他整個的人格,則他再愛情上所做的一切努力,注定要失敗;這本書要告訴讀者,如果他沒有愛鄰人的能力,沒有真誠的謙卑之情,沒有勇氣、信心和格律、他就無法在自己的愛情中獲得滿足。
享受吧, 一個人的書店旅行!
PART 2.越寫,越聰明! 《商業週刊》1012期 2007.4.16-2007.4.22
「我最難忘的朋友」 • 我的朋友叫張小明他是我難亡的朋友他有很多很多專長他的專長是跑步跑很快、跳遠跳的很遠很遠、打電腦長長說有什麼遊戲他知道很多很的遊戲他很短可以他很跑很快的。……老師一定有ㄧ問說:「他為什麼是我最今我難亡的朋友我也不知道我知道我跟他跟我是很好很的朋友所以他是令我難亡的朋友。
現況:表達能力衰退 從小學生到博士生,辭不達意者居多現況:表達能力衰退 從小學生到博士生,辭不達意者居多 • 永康國中校長楊景匡 :學生一看字好多,就馬上說不會,或看不懂題目關鍵字,無法作答,語文不好,影響整體學習。」 • 李家同:有些博士生,他們的運算能力很強,但他們無法用文字清楚詮釋A算式推導到B算式之間的關係。 • 微軟全球技術服務中心副總洪志鵬:每天有一百多封Email塞入我的信箱,我花一個多小時看完後,發現竟有三成信件詞不達意或不夠精練
原因:閱讀大量減少 教改後小學國語教學時數銳減四成原因:閱讀大量減少 教改後小學國語教學時數銳減四成 • 在美國、日本、紐西蘭、加拿大、新加坡等國,近年都大幅增加語文授課時數,台灣卻走反方向。小學低年級的國語課,從過去每週十堂課,變成每週六堂,減少達四○%,直接影響的就是作文課。 • 今年的大學國文學測的作文,竟有高達二千一百零四人拿「零分」。
考驗:求職第一關 履歷自傳寫不好,八六%企業不理會考驗:求職第一關 履歷自傳寫不好,八六%企業不理會 • 受訪企業超過五○%認為寫作技巧是升遷的重要因素;而服務業、財務、保險和不動產公司在招募人員時,超過八○%的大型企業會將申請者的寫作納入考量 。 • 雇主最看重文字表達能力,首推正確性(占九五.二%),其次清晰度(七四•六%,見表二)。而八六%的企業主收到履歷和自傳時,對寫得太糟糕的求職者會持保留態度。
補救:作文納入國中基測計分 全美逾四百大學,入學要考作文補救:作文納入國中基測計分 全美逾四百大學,入學要考作文 • 今年起,台灣國中基測正式將作文納入考科計分,作文沒有四級分(滿分六級)難進傳統建中、北一女等名校。 • 美國大學委員會(College Board)於二○○五年三月,針對大學入學考試SAT(學習性向測驗)做了重大調整,在數學和關鍵閱讀(critical reading)之外,同時加考六十分鐘寫作測驗,包括三十五分鐘的問答和二十五分鐘的申論題。獲得大學支持。 • 這份針對一九九六年到一九九九年入學的近七萬八千名學生的研究發現,入學作文成績(SAT II Writing)加上學生高中成績(HSGPA),對大一新生學業成績的解釋力比數學更強。
為什麼寫作是重要的? • 人的大腦神經元基本上是「用進廢退」,讀寫訓練,都是大腦主動獲取知識及整理知識;寫作,是心智綜合能力的展現,它至少牽動三項能力,包括觀察感受力、想像創造力以及邏輯思考力。 • 英國哲學家培根:「閱讀使我們淵博,談辯使我們機敏,寫作使我們精準。」
影響一:寫作能發展結構的能力 文字沒有起承轉合,內容也將空洞影響一:寫作能發展結構的能力 文字沒有起承轉合,內容也將空洞 • 李安:「台灣教育缺乏教導學生『發展』結構的能力。」敘述一個好的故事,像寫文章一樣,需要鋪陳發展,但李安發現,台灣學生只知道開頭和結尾,「不知道如何從開頭走到結尾」的推論過程,心裡有話卻不知怎麼說。
影響二:寫作能增進領袖的邏輯力 • 從二○○二年起,哈佛進行一系列教育改革,其中一項重點,就是規定大一新生規定必須參加十二人一班的「新鮮人寫作輔導」(Freshman Writing Tutorial),目的在訓練未來領袖的思考、組織和邏輯表達能力。 • 哈佛注重寫作是它傲人的傳統,據校方統計,大一新生平均一年要寫十三篇五頁以上的報告,其中四分之一的學生更高達十六到二十二篇。這還不包括隨堂課後三頁以下的十四篇課後報告(response paper)。大二時篇數減少,但長度增加為十到十五頁,到大四更達五十頁之多。而台灣大學生,即使到畢業,寫作質量可能還趕不上哈佛大一新生。
影響三:寫作能提升職場競爭力 文字能力越好,機會越多影響三:寫作能提升職場競爭力 文字能力越好,機會越多 • 當邏輯力、創造力提高,競爭力就跟著來了。奧美集團董事長白崇亮認為,現代職場常是「先識字,再識人」,文字是人與人接觸最直接的媒介,一個人文字完全顯示出他思考精細的程度,他認為,「求職者文字能力好,機會一定比別人多」。
讀書心得寫作要領 一:簡介書籍作者 二:概述本書的性質與內容大意 三:概述本書的寫作風格與特點 四:寫出本書給自己的啟發、感悟與成長 五:具體引述書本的內容或者文句 六:結合個人既有的生活經驗或者生命故事 七:聯想、引述既有的閱讀經驗,與本書比較 八:運用明確的「主題句」點出每段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