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0

第六章 小地区控制测量

第六章 小地区控制测量. §6.1 控制测量概述 §6.2 导线测量 §6.3 小三角测量 §6.4 交会定点 §6.5 高程控制测量 §6.6 GPS 控制测量简介. 控制测量 — 为建立测量控制网而进 行的测量工作 。 控制点 — 具有准确可靠坐标( X , Y , H ) 的基准点。 控制网 — 由控制点按一定规律构成的 几何图形。

tawny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六章 小地区控制测量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 小地区控制测量 §6.1 控制测量概述 §6.2 导线测量 §6.3 小三角测量 §6.4 交会定点 §6.5 高程控制测量 §6.6 GPS控制测量简介

  2. 控制测量—为建立测量控制网而进 • 行的测量工作 。 • 控制点—具有准确可靠坐标(X,Y,H) • 的基准点。 • 控制网—由控制点按一定规律构成的 • 几何图形。 • 作用:①可控制全局;②为减少误差积累; • ③可分组进行作业。

  3. 控制测量的原则: • 1、分级布网、逐级控制; • (由高级到低级) • 2、要有足够的精度; • 3、要有足够的密度; • 4、要有统一的规格。 • 内容:平面控制、高程控制。

  4. 一、平面控制测量 确定控制点平面位置的工作。 • 常规方法:三角测量、导线测量 • 平面控制网: 国家平面控制网 城市平面控制网 小地区平面控制网

  5. 200Km 200Km 国家控制网——一等三角锁

  6. 国家控制网—二等连续网

  7. 城市平面控制网: • 二、三、四等网。 • 一、二级小三角网、小三边网。 • 一、二、三级导线网。 • 图根控制网(导线网、交会定点)。 城市导线网

  8. 小地区范围:面积在15km²以内。 • 为大比例尺测图和工程建设而建立的 • 平面控制网。 • 一般采用小三角网或相应等级的 • 导线网。 • 包括:首级控制网、图根控制网

  9. 二、高程控制测量 • 布设原则:由高级到低、从整体到局部。 • 国家高程控制网:一、二、三、四等。 • 城市高程控制网:二、三、四等。 • 小地区高程控制网:三、四等及图根水准。 • 各级高程控制网均采用水准测量、 • 高山地区可采用三角高程测量。

  10. 返回 国家高程控制网

  11. 导线——测区内相邻控制点连成直线而 • 构成的连续折线。 导线边 • 导线测量——在地面上按一定要求选定一 • 系列的点依相邻次序连成折线, • 并测量各线段的边长和转折角, • 再根据起始数据确定各点平面位 • 置的测量方法。 • 主要用于带状地区、隐蔽地区、城建区、 • 地下工程、公路、铁路等控制点的测量。

  12. 一、导线的布设形式与等级 导线的布设形式: 附合导线、闭合导线、支导线。 3 C 附合导线 1 B 2 D A 2 1 1 2 B B 3 闭合导线 支导线 A A 4 5

  13. 钢尺量距各级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表中n为测站数,M为测图比例尺的分母

  14. 二、 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 1.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 点之记 混凝土桩(永久性) 木桩(临时性)

  15. H G 河 F P b E 2.导线边长测量 光电测距(测距仪、全站仪)、钢尺量距 • 当导线跨越河流或其它障碍时, 可采用作辅助点间接求距离法。 时 改正内角,再计算FG边的边长:

  16. 3.导线转折角测量 一般采用J6经纬仪测回法测量,两个以上方向 组成的角也可用方向法。 导线转折角有左角和右角之分。 当与高级控制点连测时,需进行连接测量。 N 2 A 1 3 B 4 5

  17. 三、 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 思路: ①由水平角观测值β,计算方位角α; ②由方位角α、边长D,计算坐标 增量ΔX、 ΔY; ③由坐标增量ΔX、 ΔY,计算X、Y。 (计算前认真检查外业记录,满足规范 限差要求后,才能进行内业计算)

  18. x B A O y 1.坐标计算公式: (1) 坐标正算(由α、D,求 X、Y) 已知A( ), , 求B点坐标 。

  19. x B A O y (2) 坐标反算(由X、Y,求α、D, ) 已知A( )、B( ) 求 。 注:计算出的 αAB,应根据ΔX 、 ΔY的正负, 判断其所在的象限。

  20. A D 3 4 C 2 1 2、附合导线的计算 B 如图,A、B、C、D是已知点,起始边的 方位角 和终止边的方位角 为已知。外业观测资料为导线边距离和各转折角。

  21. A D 3 4 C 2 1 +) (1)计算角度闭合差: B 如图:以右转折角为例 计算 。 一般公式: 同理:以左角计算

  22. 即: 检核: (各级导线的限差见规范) (2)闭合差分配(计算角度改正数) : 式中:n —包括连接角在内的导线转折角数

  23. (3)计算改正后的角度β改: 计算检核条件: (4)推算各边的坐标方位角α: (用改正后的β改) 计算出的 , 否则,需重算。

  24. (5)计算坐标增量ΔX、ΔY: (6)计算坐标增量闭合差: 由于 的存在,使导线不能和CD连接,存 在导线全长闭合差 :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25. (7)分配闭合差 : 检核条件: (8)计算改正后的坐标增量: 检核条件:

  26. (9)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值: • 依次计算各导线点坐标,最后推算出的终 • 点C的坐标,应和C点已知坐标相同。

  27. 例: 前进方向 A D B 3 4 125.36m 156.25m C 116.44m 114.63m 2 1 98.76m 如图,A、B、C、D是已知点,外业观测资料为导 线边距离和各转折角见图中标注。

  28. 观测角 (右角) °´" 改正角 °´" 距离 D m 增量计算值 改正后增量 坐标值 坐标 方位角 α 改 正 数 ˝ 点号 点号 x m y m Δy m Δx m Δy m Δx m A A B B 1 1 2 2 3 3 4 4 C C D D 辅助计算 236 44 28 1536.86 837.54 205 36 48 205 36 35 -13 +0.04 -107.31 -0.02 -64.81 211 07 53 125.36 -107.27 -64.83 772.71 1429.59 290 40 54 -12 290 40 42 +0.03 -17.92 -0.02 +97.12 100 27 11 98.71 -17.89 +97.10 -13 202 46 55 202 47 08 1411.70 869.81 +0.04 +30.88 -0.02 +141.29 77 40 16 114.63 +30.92 +141.27 1011.08 1442.62 167 21 56 -13 167 21 43 90 18 33 116.44 +0.03 -0.63 -0.02 +116.44 -0.60 +116.42 1442.02 1127.50 175 31 25 -13 175 31 12 +0.05 -13.05 -0.03 +155.70 94 47 21 156.25 -13.00 +155.67 -13 1283.17 1429.02 214 09 20 214 09 33 60 38 01 1256 06 25 -77 1256 07 44 641.44 -108.03 +445.74 -107.84 +445.63

  29. 3.闭合导线的计算 闭合导线的计算步骤与附合导线基本相同,需要强调以下两点: (1)角度闭合差的计算 n边形闭合导线内角和的理论值应为:

  30. 4 78.16m 129.34m 3 1 80.18m 105.22m 2 (2)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 根据闭合导线本身的特点: 理论上 实际上

  31. 闭 合 导 线 坐 标 计 算 表 观测角 (右角) °´" 改正角 °´" 距离 D m 增量计算值 改正后增量 坐标值 坐标 方位角 α 改 正 数 ˝ 点号 点号 x m y m Δy m Δx m Δy m Δx m 500.00 500.00 1 1 +0.02 +85.66 -0.02 -61.10 -61.12 +85.68 105.22 125 30 00 438.88 585.68 107 48 43 2 +13 107 48 30 2 +0.02 +64.30 -0.02 +47.90 +64.32 +47.88 80.18 53 18 43 73 00 20 +12 3 73 00 32 650.00 3 486.76 +0.02 -104.21 -0.03 +76.61 306 19 15 129.34 +76.58 -104.19 4 89 33 50 +12 89 34 02 563.34 545.81 4 +0.01 -45.82 -0.02 -63.32 -63.34 -45.81 215 53 17 78.16 +13 89 36 30 89 36 43 1 500.00 1 500.00 125 30 00 2 2 -0.07 0.00 0.00 392.90 +0.09 359 59 10 +50 360 00 00 辅助计算

  32. 计算器的使用 a.角度加减计算 例:求 的值。 ①输入26.4536后按 , 接着按 , 在输入125.3018 后按 ; →DEG + →DEG = ②按 得152.265, 再按 和 。此时该 键功能是“→D.MSD”),得结果152.1554 ( )。 →DEG 2ndF

  33. b.坐标正算 例:已知 ,求 。 ①输入边长125.36后按 , 接着输入方位角60.3648, 再按 和 ; a →DEG b ②按 ,再按 ,显示 数值61.52(约数,ΔxAB), 再按 ,显示数值109.23(约数,ΔyAB)。 2ndF b b

  34. c.坐标反算 例:已知 求 、 。 a ①输入ΔxAB的值45.68后按 , 接着输入ΔyAB的值69.35,再 按 b ; ②按 ,再按 , 显示 数值83.04 (约数,DAB); 2ndF a

  35. b ③再按 显示数值56.6275906, 接着按 和 (此 时该键功能“→D.MSD”),屏幕 显示56.373932(即56°37´39˝) 2ndF →DEG • 对所得角值的处理原则是: • 若显示值>0,则该值即为 • 所求的αAB。 • 若显示值<0,则该值加上 • 360°后,才是所求的αAB。

  36. 2 C´ B´ 2´ 3 5´ 3´ 4 1 2 5 3 B(1) C(6) 1´ 4´ 四、查找导线测量错误的方法 1、个别测角错误的检查 基本方法:通过按一定比例展绘导线来发现测 角错误点。 闭合导线 附合导线 A D 4

  37. 2 3 1 1´ 5 4 4´ 5´ 2、个别边错误的检查 例: — 导线全长闭合差f 的坐标方位角 凡坐标方位角与 或 相接近的导线边, 是可能发生量边错误的边。

  38. 五、城市图根导线测量的特点 及注意事项 • 图根控制点—直接用于测绘地形图的控制点。 • 图根控制测量—测定图根点平面位置和高 • 程的工作。 • 由于城市街区道路较多,所以图根控制 • 宜采用导线测量,在高级控制点基础上 • 进一步加密。

  39. 图根支导线测量时,用DJ6经纬仪对左、右 • 折角各测一测回,并应满足 , • 边长往返丈量,K≤1/3000. 图根支导线平均边长及边数

  40. 返回 • 利用电磁波测距仪和电子全站仪,采用极 • 坐标法布设图根点。其中测角的方向较差不应 • 超过30″,边长应遵循下表规定。 电磁波测距仪极坐标法边长

  41. 小三角测量—在测区内布设边长较短的小三角网,观测所有三角形的各内角,丈量1~2条边的长度(基线),用近似方法对角度进行调整,不考虑地球曲率,应用正弦定理计算各三角形的边长,再根据已知边的坐标方位角和已知点坐标推算各三角点坐标。小三角测量—在测区内布设边长较短的小三角网,观测所有三角形的各内角,丈量1~2条边的长度(基线),用近似方法对角度进行调整,不考虑地球曲率,应用正弦定理计算各三角形的边长,再根据已知边的坐标方位角和已知点坐标推算各三角点坐标。 主要用于丘陵地区或山区的测图控制和施工控制测量等。

  42. D D B E A C E A C F B C B B D F E C A D 线型锁 大地四边形 一、小三角网的布设形式 F 单三角锁 中点多边形 A

  43. 小三角测量各级主要技术指标 注:①n为传递方位角的测站数;②当测区最大测图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级小三角的边长可适当放长,但最长不应超过上角规定的两倍。

  44. 二、小三角网的外业工作 1.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 2.基线测量 3.水平角测量

  45. D F H B Ⅱ Ⅰ N Ⅲ A C E G I 三、小三角网的内业计算 1.计算准备工作 2.角度闭合差的计算和调整(第一次角值改正) 若 不超限,进行第一次角值改正。

  46. 改正数: 改正后角值: 校核:

  47. 3.基线闭合差的计算和调整(第二次角值改正)3.基线闭合差的计算和调整(第二次角值改正) 由 依次求 理论上有:

  48. 或: 但实际上,由于误差的存在, 会产生基线闭合差:

  49. 进行第二次角度改正: 以秒为单位。 改正后的平均角值: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