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likes | 413 Vues
自殺防治 - 由醫院到社區. 張家銘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秘書長 國家自殺防治中心暨台灣自殺學會副執行長. 自殺防治 - 由醫院到社區. 醫院是自殺防治重要的場域 醫療人員是重要的自殺守門人. 醫院是自殺防治重要的場域. 自殺死亡者生前多有精神疾病 心理解剖發現 87% 自殺死亡者生前已有 憂鬱症 , 其次是 酒精濫用 (44%) 自殺死亡者半數以上有重大疾病 自殺死亡者生前 59% 有一 重大傷病 診斷 自殺企圖者多會送至醫院
E N D
自殺防治-由醫院到社區 張家銘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秘書長 國家自殺防治中心暨台灣自殺學會副執行長
自殺防治-由醫院到社區 • 醫院是自殺防治重要的場域 • 醫療人員是重要的自殺守門人
醫院是自殺防治重要的場域 • 自殺死亡者生前多有精神疾病 • 心理解剖發現87%自殺死亡者生前已有憂鬱症,其次是酒精濫用(44%) • 自殺死亡者半數以上有重大疾病 • 自殺死亡者生前59%有一重大傷病診斷 • 自殺企圖者多會送至醫院 • 全國自殺通報兩年54,658件, 96%來自醫院通報 • 自殺死亡者生前多會接觸醫療 • 88.2%自殺死亡者在生前一年內曾就醫, 僅有24.9%看過精神科醫師, 醫院非精神科醫師重要性多於基層醫師(79.5%: 72.1%)
醫療人員是重要的自殺防治守門人 • 醫院內也可能發生自傷自殺事件 • 醫院自傷自殺案例分析 • 醫院自殺防治策略
醫院內也可能發生自傷自殺事件 傷害行為每年事件數x傷害類型(本項目為複選) 資料來源: 醫策會全國病人安全通報系統傷害行為事件統計(2005-2009) (病安通報非涵蓋全國所有醫院, 無法代表全國實際狀態)
綜合醫院非精神科住院病人有較高的自殺行為嚴重度、自殺死亡比率綜合醫院非精神科住院病人有較高的自殺行為嚴重度、自殺死亡比率 資料來源: 醫策會全國病人安全通報系統傷害行為事件統計(2005-2009) (病安通報非涵蓋全國所有醫院, 無法代表全國實際狀態)
院內自我傷害行為案例(一) 病房工作人員發現病人在病室,將營養室所提供之塑膠筷子折斷,割傷左手前臂 病人表示這幾天的情緒皆較低落,也曾向工作人員表示好像會有什麼事情發生,但並不知道是什麼事 自述自傷並無什麼原因,是很平靜的自傷,一直都有自傷的念頭,現在只是一時衝動出現的自傷行為
院內自我傷害行為案例(二) 病人為精神疾病,過去常因自傷傷人住院 某次因為攻擊醫師而由A病房轉入B病房 安排住護理站前的密切觀察床,以防範自傷傷人 於病情已較穩定後,轉出至一般病房並給予請假返家院外適應 病人打電話回家講到一半即以頭撞玻璃 經多人協助予帶入保護室休息,病人表示某位親友接的電話,想到該親友就非常的憤怒 曾表示被其欺負,想要殺之再自殺
院內自我傷害行為案例(三) 個案長期宿疾病情惡化,有負面想法,堅持請假回家 醫療團隊不同意個案請假 個案堅持其意向,其主要照顧者簽切結書,並經過正常請假手續 個案便與主要照顧者請假回家,於途中發生自殺行為
綜合醫院 vs 精神醫院的自殺防治 • 綜合醫院 –精神醫療人員協調、服務、教育 • 重點一:急診自殺企圖者再自殺 • 重點二:住院病患的自殺 • 重點三:門診憂鬱症患者的自殺危險 • 精神醫院 –精神醫療人員主導 • 重點一:精神個案出院後的自殺 • 重點二:預防院內的自殺
醫院內防治策略 全面性(universal) 環境安全、心理社會層面之例行評估 目標:提早覺察自殺危險 選擇性(selective) 自殺風險評估、結構性防範措施 目標:降低自殺企圖危險性 指標性(indicative) 高風險個案之照會轉介 目標:降低再自殺率 11
全面性策略 環境安全 保護室或密切觀察床位 病房內沒有可以懸吊或讓繩子穿越的地方 一拔就掉下來的蓮蓬頭 垃圾袋打洞 紙衣架 危險但非違禁物品在護理站前使用 吹風機、筆記型電腦電源線、手機充電、剪刀、水果刀 抽水馬桶的水箱蓋固定 全面性評估 精神行為評估制式選項:危險行為
選擇性策略:高危險群覺察辨識 住院期間: (1)當住院中發生其他生活事件而引發情緒障礙(例如:憂鬱、絕望、心情不好、憤怒等)或適應障礙(例如:失業、離婚、經濟壓力、家庭衝突、有意義之他人、事、物之喪失等)。 (2)住院中被告知疾病診斷而引發憂鬱情緒或適應障礙(例如:癌症、AIDS等)。
選擇性策略: 心情溫度計BSRS-5 <6分:正常範圍; 6-9分:輕度,宜做壓力管理,情緒紓解 10-14分:中度,宜做專業諮詢; 15分以上:重度,由精神科診療
利用BSRS-5預測自殺意念 • 依不同情境考慮不同切分點預測自殺意念 • 李佳殷等以電腦輔助電話查詢系統,發現總分4分可作預測社區民眾一星期內自殺意念之臨界點 。 • 龍佛衛等發現以精神科病人而言,適當的切分點是5分,而非精神科一般病患則是13分。 • 自卑感、對外界的敵意等,都是需要特別注意的自殺危險徵兆,
指標性策略: 個案管理及追蹤關懷 • 目標:降低自殺企圖再自殺率 • 作法: • 標準自殺危險評估與登錄 • 高危險群個案管理 • 出院準備及追蹤
醫院自殺防治守門人 • 早期辨識自殺危險徵兆 • 早期 QPR (一問二應三轉介) • 早期介入與轉介 • 早期專業評估與治療
自殺防治、人人有責網網相連、面面俱到、繼往開來自殺防治、人人有責網網相連、面面俱到、繼往開來 家屬、照護者、守門人、社會大眾 宣導「自殺是可以預防的」 在既有的服務體系內 強化自殺防治功能 持續完整的關懷服務
結論與建議 自殺絕非單一因素造成的 自殺防治、人人有責 不要為了預防自殺而預防自殺 而是要由人道關懷的角度出發 支持性的醫病關係是關鍵因素 心理衛生問題之篩檢與轉介 在非批判﹝non-judgmental﹞的氣氛中 持續地改善處理流程以及環境安全 事件發生後,工作人員的情緒也需要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