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477 Vues
明代概述. 明朝( 1368—1644 年)由朱元璋建立,共历 16 帝, 277 年。 1644 年李自成灭明后,其残余势力在南方还先后维持过 4 个小王朝,史称南明。 (1) 专制集权体制的强化,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创设内阁等使专制皇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 中叶后皇权统治的日渐异化,加剧了政局的动荡。边疆危机、土地兼并与社会危机深化。 (3) 士大夫阶层的救时与改革运动 (4) 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商品化生产的扩大。. 明朝帝系. 第一节 明朝建立与制度更新. 第三章 明朝前期的国家制度.
E N D
明代概述 明朝(1368—1644年)由朱元璋建立,共历16帝,277年。1644年李自成灭明后,其残余势力在南方还先后维持过4个小王朝,史称南明。 (1)专制集权体制的强化,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创设内阁等使专制皇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中叶后皇权统治的日渐异化,加剧了政局的动荡。边疆危机、土地兼并与社会危机深化。 (3)士大夫阶层的救时与改革运动 (4)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商品化生产的扩大。
第一节 明朝建立与制度更新 第三章 明朝前期的国家制度 公元1368年,朱元璋正式即位称帝,定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定都应天(今南京)。之后,又历经20年的南征北伐,终于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明太祖朱元璋像
南京中华门 明聚宝门遗址 南京中华门 明聚宝门遗址
1. 复“华夏衣冠”与分封诸王 洪武二年下诏:“其辫发椎髻、胡服、胡名、胡姓,一切禁止……。悉令复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束发于顶。” ——《明太祖实录·洪武元年二月诏》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明太祖实录》卷51 1. 复“华夏衣冠”与分封诸王
2.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 明初沿袭元制,以中书省掌行政,为宰相机构,统领六部。 大都督府为最高军事机构。御史台为中央监察机构。地方最高级行政区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皇权与相权矛盾的加深 洪武十一年(1378),“胡元之世,事专中书。凡事必先关报,然后奏闻。其君又昏蔽,是致民情不通,寻至大乱,深为可戒”。 ——《明太祖实录》卷一一七 2.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
(1)废丞相,权分六部 洪武十三年(1380),兴胡惟庸之狱。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 (1)废丞相,权分六部
(2)罢御史台,置督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2)罢御史台,置督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 (3)设六科给事中,对六部进行监督。 (4)设通政使司,掌收内外章奏。 (2)罢御史台,置督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3)设六科给事中,对六部进行监督(4)设通政使司,掌收内外章奏 明代虽罢门下省长官,而独存六科给事中,以掌封驳之任,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给事中驳正到部,谓之科参(若曰抄出驳之,抄出寝之是也),六部之官无敢抗参而自行者,故给事中之品卑而权特重。万历之时,九重渊默,泰昌以后,国论纷纭,而维持禁止,往往赖抄参之力。 ——《日知录》卷九《封驳》
(5)废大都督府,设五军都督府,下辖卫、所,分驻各地。统兵权在都督府,调兵权在兵部。(5)废大都督府,设五军都督府,下辖卫、所,分驻各地。统兵权在都督府,调兵权在兵部。 “五府握兵籍而不与调发,兵部得调发而不治兵事。其彼此之相制也若犬牙然,俯首而听于治也。” ——《西园闻见录》卷六三《兵部》 (5)废大都督府,设五军都督府,下辖卫、所,分驻各地。统兵权在都督府,调兵权在兵部
(6)设大理寺掌刑狱,颁行《大明律》与《大诰》(6)设大理寺掌刑狱,颁行《大明律》与《大诰》 《大明律》定稿于洪武三十年(1397),内容多沿袭唐律,但对一些重罪之量刑重于唐代。其特点:“轻其轻罪,重其重罪。 《大诰》是明太祖亲自撰写、刊布的刑事法规。其中有很多律外用刑条款。其充分反映了明太祖“乱世用重典”的治国思想。 (7)设“锦衣卫”,强化特务政治。 (6)设大理寺掌刑狱,颁行《大明律》与《大诰》 (7)设“锦衣卫”,强化特务政治 锦衣卫印
(8)完善官僚培养与选拔体制 学校:中央设国子监;各府、州、县设地方儒学 官僚选拔:荐举、学校、科举(后尤重科举) (9)地方设三司,彼此颉颃(hang)。 (8)完善官僚培养与选拔体制 (9)地方设三司,彼此颉颃
(10)推行“里甲制度”,编订赋役黄册与鱼鳞图册。(10)推行“里甲制度”,编订赋役黄册与鱼鳞图册。 民户110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10户为里长,年役1人。余百户,十户编为一甲,年役一户为甲首。十年轮一周。 (10)推行“里甲制度”,编订赋役黄册与鱼鳞图册 赋役黄册(核赋役) 鱼鳞图册(明产权)
朱元璋国家政治体制的建构理念: “集权于上,分权于下” “内外相维,彼此颉颃” “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 《明太祖实录》卷二三九 朱元璋国家政治体制的建构理念
第二节 靖难之变与洪、宣之治 1、“清君侧”与朱棣夺嫡 • “清君侧”与朱棣夺嫡 1398年,朱元璋去世,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 削藩:建文帝的政治课题 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名起兵,靖难之役起。 1402年,靖难军攻入南京,朱棣即位,改年号“永乐”,是为“成祖”。 明成祖朱棣像
2. 永乐皇帝的内外经营 (1)专制政体的强化 · 继续“削藩” · 设立“内阁” · 强化特务政治 任用宦官 设立“东厂” 2. 永乐皇帝的内外经营 (1)专制政体的强化 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明史》卷七二《职官志一》
(2)纂修典籍,统一思想 ·《永乐大典》 ·《五经四书大全》 ·《性理大全》 (3) “朝贡贸易”与对外交流 · 重开市舶司,实行“朝贡贸易”。 · 陈诚、李达出使中亚(1414) 陈诚:《使西域记》 · 郑和七下西洋(1405-1424) (2)纂修典籍,统一思想(3) “朝贡贸易”与对外交流 榜葛剌国进贡麒麟图
明代宝船 郑和下西洋图 郑和下西洋图
(4)“羁縻”统治与边地经营 ·征安南,设交趾布政使司(宣德年间放弃,安南又回复明之藩属国地位) ·东北:设建州卫、奴儿干都司、征服库页岛 ·北方:征讨故元势力、迁都北京(1421) ·西南:改土归流、册封宗喀巴 (4)“羁縻”统治与边地经营 明朝朝廷颁给西藏活佛的“国师之印”
3. 仁、宣之治 · 政治改革 政治风气的转变: 严苛→→宽厚 内阁与司礼监的崛起 票拟←→批红 科举“南北卷”制度推行 3. 仁、宣之治 票拟:一切内外章奏送到内阁,由阁臣先看,并提出处理意见,写在纸条上,与章奏一道呈给皇帝。票拟成为内阁最重要的职掌。 批红:皇帝看过章奏及阁臣的意见后,亲用红笔写于章奏,叫批红。但实际上,皇帝多是委任司礼监太监代为批红。这就为宦官专权创造了条件。
对外政策的转变 放弃交趾布政使司 缓和与蒙古关系 停止“下西洋” “与民休息”的经济政策 停止采办、大力蠲免 推行仓储制度 对外政策的转变 描绘明初南京街市繁华景象的《南都繁会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