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8

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些感想

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些感想. 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环节的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在课程标准的视野中分析教材. (一)旧教材观与新教材观. 旧教材观: 教教材 新教材观: 用教材教 主要区别: 怎样看待教科书的作用. (二)为什么不能 “ 教教材 ” ?. 教材内容不同于课程内容; 教材内容不同于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与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有联系。. 1.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属于课程层面的概念,一般指特定形态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方法、态度及价值观念等。. 课程内容的特点.

tori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些感想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些感想

  2. 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环节的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环节的教师的专业发展!

  3. 一、在课程标准的视野中分析教材

  4. (一)旧教材观与新教材观 • 旧教材观:教教材 • 新教材观:用教材教 • 主要区别: • 怎样看待教科书的作用

  5. (二)为什么不能“教教材”? • 教材内容不同于课程内容; • 教材内容不同于教学内容; • 教材内容与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有联系。

  6. 1.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属于课程层面的概念,一般指特定形态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方法、态度及价值观念等。

  7. 课程内容的特点 1. 形式特点: “行为动词+历史内容”; 2. 内容: 指明学习的内容及其程度,涉及到三维目标各领域; 3.性质: 对学生在经过某一段时间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4.作用: 从教师教的角度,它回答的是“教什么”的问题; 从学生学的角度,它回答的是“学什么”的规定。

  8. 2.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属于教材层面的概念,它包括一切有效的传递、体现课程内容和承载课程价值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用什么教”说的就是教材内容。

  9. 教材内容的特点及与课程内容的联系 (1)职能: 传递、体现课程内容和承载课程价值; (2)形式: 可以是文字材料,也可以非文字材料; • 体现同一课程内容的可以有多种版本,不同的内容体系; (3)性质: 师生教学活动的中介, 教师帮助学生实现课程学习目标的工具和跳板。

  10. 3.教学内容 • 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是指师生双方教学过程中呈现和传递的一切材料和信息。 • 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动态性,是教学双方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对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法处理的教学设计。

  11. 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联系 • 从依据性上看: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都要根据课标标准的相关规定选择相关内容;都离不开课程标准这一法定的根本依据;都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基本导向。 • 从职能特点来看: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都不是教学的目的物,都是 师生教学活动的中介,是教师帮助学生实现课程学习目标的工具和跳板。

  12. 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区别 1.呈现方式: 教材内容以书面的文字材料进行表述, 教学内容则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字和非文字手段进行表征; 2.适用范围: 教材内容使用的范围较广,体现出某一阶段共同的、统一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教学内容则是教师应对具体教学情景的,因而是具体的、个别的,并能体现差异。 3.表现态势: 教材内容是相对静态的、稳定的; 教学内容则是现实而生动的,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13.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实验稿)(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实验稿) 【内容标准】 (2)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3)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教学活动建议】 (1)就罗斯福新政的作用进行课堂讨论。 课程内容(修订稿) ●知道经济大危机,了解罗斯福“新政”,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14. 教科书减去了教师,便是一本白纸黑字的死书,我深望采用此书的教师们,能理解我编书的原旨,能给我以一点精神上的赞助。我尤希望他们能帮助青年们,去发达他们的国际观念,俾人类误解的机会可以减少,人类的谅解和同情也可以日增一日。这个巨大的责任,历史的著者不过尽百分之一,其余的九十九分都在一般引导青年们的教师上。教科书减去了教师,便是一本白纸黑字的死书,我深望采用此书的教师们,能理解我编书的原旨,能给我以一点精神上的赞助。我尤希望他们能帮助青年们,去发达他们的国际观念,俾人类误解的机会可以减少,人类的谅解和同情也可以日增一日。这个巨大的责任,历史的著者不过尽百分之一,其余的九十九分都在一般引导青年们的教师上。 ——陈衡哲《西洋史》

  15. (三)新的教材观对教材分析的意义 • 1.知道教材分析的参照标准 • 以课程内容为参照:考察教科书所选择的内容是否体现或反映了课程内容。 • 以学生学习心理为参照: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需要为参照考察教材内容是否反映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 2.了解教材分析的内容 • 主要包括教材的课文系统的分析和教材的课文辅助系统的分析。 • 3.知道教材分析的方法——主要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 • 一是将教材的课文内容和课程内容进行比较,知道要学习的知识、方法、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确立教学的内容和重难点、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的逻辑联系。 • 二是将教材的辅助内容与学习的学习心理相联系,知道教材中设计的方法和策略是否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在此基础上确立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16. (四)教材分析有哪些基本的步骤和方法? 一是备课标;二是对照课标备教材; 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 知道学习的课题及其知识点 • ——选点 • 了解所学内容与其他内容之间的联系 • ——定位 • 理解所学内容的价值与逻辑联系,确定教学主题 • ——立意

  17. 选点 意义: 知道学习内容是备课、教学设计或上课的首要环节; 内容: 学习内容包括学习主题,课题包含的具体知识点; 方法: 在分析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与教材内容相对照, 确定所学的主题及其知识点

  18. 请分析: 1.实验稿和修订稿的课程内容有何不同? 2.三个版本教材内容的选择有何异同?按照修订稿课程内容,应当选择怎样的内容?

  19. 本课内容可以这样选择: • 1.学习主题: • 汉武帝对巩固国家统一的贡献 • 2.学习内容: • 文景之治;王国问题的解决;独尊儒术。

  20. 作用: 了解所学历史内容与其他内容的关系; 认识其所处的位置; 定位 方法: 同一课文内容中,了解“点”与“点”相联系的“线”; 不同课文内容中,了解“线”与“线”相联系的“面”

  21. 请思考: 基于同一课文中的点与线的联系有哪些?基于一个时期的不同课文之间有哪些联系? • 5.隋唐时期 • ●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 ●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 ●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 ●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22. 立意 价值: 主题是教学内容的中心和灵魂; 确立教学主题是教材分析的基本内容和中心任务; 方法: 在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形成; 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形成; 结合所学内容的现实意义。

  23. (1)从课程内容中寻找主题 在课程标准中,多数课程内容的表述有前后两部分组成,前者与具体的历史学习的内容有关,后者与历史内容学习的认识目标有关。通过对前后内容的联系分析,可找到其中的教学主题。 • 例如:《中国近代史》的课程内容: • ●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 ●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4.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 • 课文标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子目标题: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 课程内容: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 本课的主题:? • (2)从课程内容与课文标题的联系中认识主题 • 教材内容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化,教材编者在课文设计中已经在此基础上有过深入的思考,并体现在课文内容的设计中。教材分析时,可通过课文及其子目标题之间关系的认识,确立相关的主题。

  25. 立意的着眼点:从板块内容的价值取向出发 • 中国古代史板块的内容,主要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 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要求感悟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国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 世界史内容的学习,要求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26. 二、从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思考问题

  27. 第二单元复习近代化的探索 新区二中 姜志娟 倾情奉献 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

  28. (二)近代化的起步(实验稿) 【内容标准】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9. 中国近代史实验稿课程目标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 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30.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初步阅读、理解和归纳一些基本的历史材料,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认识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31. 中国近代课程内容(修订版)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以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32. 中国近代课程目标(修订版)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历经晚清王朝晚期和中华民国时期。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统治,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历史。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19世纪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中国人民为反抗外国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的外国侵略势力。提倡“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郁积多年反抗列强侵略义愤的总爆发,其英勇斗争客观上打乱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步骤。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旧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33. 中国近代课程目标(修订版)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和理解一些基本的历史材料;能够认识近代中国遭受过的深重苦难是国内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和外国列强入侵造成的;认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知道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知道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从而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34. 构建体系 自强求富开近代探索之先 洋务运动 学技术 近代化的探索 戊戌变法 变法维新圆救亡图存之梦 学制度 三民主义创民主共和之国 辛亥革命 学思想 民主科学启思想解放之门 新文化运动 启示 特点

  35. 链接中考 1、(2012年苏州)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 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此推理,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 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36. 探 固 发 篇 现 按西方近代化道路,中国应该走的道路是? 中西方近代化道路有何不同? 新文化运动 - 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洋务运动 对比发现中西方近代 化历程顺序正好相反 思想文化 政治制度 新文化运动 高度 中国西方 辛亥革命 经济技术 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 19C60—90S 19C90—20C初 20C初 经济技术 政治制度 第二次工业革命 法国大革命 思想文化 美国独立战争 工业革命 启蒙运动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文艺复兴 时 期 14C—18C 17C—18C 18C—19C末 17

  37. 顾 6.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 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38. 1917—1923年的思想革命,代表了中国对西方冲击的第三次回应。第一阶段——从1861年至1895年的自强运动——在外交与军事现代化方面做了粗略的尝试;第二阶段——从1898年至1912年的变法与革命时代——是接受西方政治体制的时期。1917—1923年的思想觉醒,标志了从传统的中国基础向完全西化的进一步转变。到1920年,中国已名副其实是现代世界的一部分了。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

  39. 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奉行的政策兼有新旧两种时代特色。西方侵略者在商贸、外交方面获得利益,中国政府则从他们那里学习军事技术以抵御外侮、镇压国内起义,但同时也致力于振兴旧式的儒家管理方式。相形之下,维护传统与国家的大一统才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办洋务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奉行的政策兼有新旧两种时代特色。西方侵略者在商贸、外交方面获得利益,中国政府则从他们那里学习军事技术以抵御外侮、镇压国内起义,但同时也致力于振兴旧式的儒家管理方式。相形之下,维护传统与国家的大一统才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办洋务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 ……决定中国如何回应西方的因素并非外来,而是产生于中国社会的内部。由于中国社会中存在的惰性力量,故西化进程只停留在表面,当外界压力大时中国便暂时做出应对,危险过去后则依然故我。概而言之,中国之所以不能像日本那样实现现代化是因为:中国社会十分庞大,其组织亦极其稳固,因而无法迅速转化为西方的组织模式。照此来说,若不彻底摧毁旧的社会结构,就无法建立起现代化的中国。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40. 1898年的戊戌变法,在“巨变之亟”的近代中国具有特殊的意义:与鸦片战争后的“变局”之“变”完全不同,后者乃被动之变,前者为主动求变;与“同光新政”的洋务取向也有所不同,后者主要限于“器物”之求,前者则谋“制度”之变。1898年的戊戌变法,在“巨变之亟”的近代中国具有特殊的意义:与鸦片战争后的“变局”之“变”完全不同,后者乃被动之变,前者为主动求变;与“同光新政”的洋务取向也有所不同,后者主要限于“器物”之求,前者则谋“制度”之变。 ……戊戌变法是中国第一次政治现代化的尝试。戊戌变法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进行政治现代化变革的一次努力,它突破了洋务新政的“中体西用”的思维定势,开启了全面学习西学并以西学改造中学的路径,标志着中国人第一次全面提出了近代化的纲领和措施。这一历史进程,强劲地改变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理论结构。它推动着由洋务运动开始的“中西之争”发展到了戊戌时期的“新旧之争”。这一历史性转变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有着质的飞跃,它使得近代中国的改革由器物层面深入到了政体层面。这在中国历史上的破天荒的,它符合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1840—1949)》

  41. 清季曾受西方启导、向往民主政治的知识分子,可说是革命的原动力,留学日本及国内学生实居中坚地位。民国建立后种种现象,使他们于失望之余,继续探求救国之道,终于获得了新的觉悟,深感以往努力的方向,过于偏重西方形式的模仿,未曾触及到西方立国的根本精神。变革政治,首须变革社会,变革社会,首须变革人心。消极方面,必须涤荡违背时代的、保守的旧观念、旧信仰、旧人生观,亦即旧文化。积极方面,必须建设适合时代的、进步的新观念、新信仰、新人生观,亦即新文化。简言之,必须摒弃传统,彻底西化,先致力于新思潮,或新文化运动,再革命运动(1915—1924)于是开始。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