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2

第二篇 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第二篇 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构成机体的成分. (小分子合成大分子) 合成代谢 ------ 需要能量. 物质代谢. 能量代谢. 分解代谢 ------ 释放能量 ( 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 ). 满足生命活动需要. 本篇主要介绍 糖代谢、脂代谢、生物氧化、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 以及各种重要 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规律 。 学习物质代谢的每一代谢途径时,主要从 概念、部位(包括器官和亚细胞定位)、起始物(或原料)、反应的基本过程、关键酶(限速酶)、能量变化、终产物、调节 及 生理意义 等方面去理解和掌握。. 第 四 章. 糖 代 谢.

trang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二篇 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篇 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构成机体的成分 (小分子合成大分子) 合成代谢------需要能量 物质代谢 能量代谢 分解代谢------释放能量 (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 满足生命活动需要

  2. 本篇主要介绍糖代谢、脂代谢、生物氧化、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以及各种重要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规律。 学习物质代谢的每一代谢途径时,主要从概念、部位(包括器官和亚细胞定位)、起始物(或原料)、反应的基本过程、关键酶(限速酶)、能量变化、终产物、调节及生理意义等方面去理解和掌握。

  3. 第 四 章 糖 代 谢 Metabolism of Carbohydrates

  4. 糖的化学 糖(carbohydrates)是一大类有机化合物,其化学本质为多羟醛或多羟酮类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 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单糖 (monosacchride) 寡糖 (oligosacchride) 多糖 (polysacchride) 结合糖 (glycoconjugate)

  5. 第 一 节 概 述 Introduction

  6. 一、糖的生理功能 1. 氧化供能(主要功能) 2. 提供合成体内其他物质的原料 3. 组成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成分 4. 参与组成特殊功能的糖蛋白 5. 形成许多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

  7. 二、糖的消化与吸收 (一)糖的消化 人类食物中的糖主要有植物淀粉、动物糖原以及麦芽糖、蔗糖、乳糖、葡萄糖等,其中以淀粉为主。 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

  8. 消化过程 淀粉 口腔 唾液中的α-淀粉酶 胃 肠腔 胰液中的α-淀粉酶 α-临界糊精+异麦芽糖 (30%) (5%) 麦芽糖+麦芽三糖 (40%) (25%) 肠粘膜上皮细胞刷状缘 α-葡萄糖苷酶 α-临界糊精酶 葡萄糖

  9. (二)糖的吸收 • 吸收部位 • 小肠上段 • 吸收形式 • 单 糖

  10. Na+泵 3. 吸收机制 刷状缘 细胞内膜 小肠粘膜细胞 门静脉 肠腔 K+ K+ ATP ADP+Pi Na+ Na+ Na+ G G G 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 (Na+-dependent glucose transporter, SGLT)

  11. ATP 肝糖原分解 糖原合成 有氧 酵解途径 磷酸戊糖途径 无氧 消化与吸收 糖异生途径 糖原 三、糖代谢的概况 H2O及CO2 核糖 + NADPH+H+ 葡萄糖 丙酮酸 乳酸 淀粉 乳酸、氨基酸、甘油

  12. 第 二 节糖的无氧分解 Glycolysis

  13. 一、糖酵解的反应过程 • 糖酵解(glycolysis):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之为糖酵解。 • 糖酵解的反应过程分为两个阶段:1、葡萄糖 → 丙酮酸(糖酵解途径) 2、丙酮酸 → 乳酸 糖酵解途径: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 • 糖酵解反应的部位1、器官定位:各组织器官及细胞 2、亚细胞定位:胞液

  14. ATP ADP Mg2+ 己糖激酶 6-磷酸葡萄糖 (glucose-6-phosphate, G-6-P) 葡萄糖 (一)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 ⑴ 葡萄糖磷酸化为6-磷酸葡萄糖 关键酶

  15. 哺乳类动物体内已发现有4种己糖激酶同工酶,分别称为Ⅰ至Ⅳ型。肝细胞中存在的是Ⅳ型,称为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它的特点是:哺乳类动物体内已发现有4种己糖激酶同工酶,分别称为Ⅰ至Ⅳ型。肝细胞中存在的是Ⅳ型,称为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它的特点是: ①对葡萄糖的亲和力很低 ②受激素调控

  16. 磷酸己糖 异构酶 6-磷酸果糖 (fructose-6-phosphate, F-6-P) 6-磷酸葡萄糖 ⑵ 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 6-磷酸果糖

  17. ATPADP Mg2+ 6-磷酸果糖 激酶-1 6-磷酸果糖 1,6-双磷酸果糖(1, 6-fructose-biphosphate, F-1,6-2P) ⑶ 6-磷酸果糖转变为1,6-双磷酸果糖 关键酶

  18. 磷酸二羟丙酮 + 醛缩酶 (aldolase) 3-磷酸甘油醛 1,6-双磷酸果糖 ⑷ 磷酸己糖裂解成2分子磷酸丙糖

  19. 磷酸丙糖 异构酶 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 ⑸ 磷酸丙糖的同分异构化 磷酸丙糖异构酶 (phosphotriose isomerase)

  20. Pi、NAD+ NADH+H+ 3-磷酸甘油醛 脱氢酶 1,3-二磷酸 甘油酸 3-磷酸甘油醛 ⑹ 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21. ※由于脱氢或脱水引起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生成高能键,使ADP(或其它核苷二磷酸)磷酸化生成ATP(或其它核苷三磷酸)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由于脱氢或脱水引起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生成高能键,使ADP(或其它核苷二磷酸)磷酸化生成ATP(或其它核苷三磷酸)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ADP ATP 磷酸甘油酸激酶 1,3-二磷酸 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 ⑺ 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3-磷酸甘油酸

  22. 磷酸甘油酸 变位酶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⑻ 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phosphoglycerate mutase)

  23. +H2O 烯醇化酶 (enolase)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hosphoenolpyruvate, PEP) ⑼ 2-磷酸甘油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24. ADP ATP K+ Mg2+ 丙酮酸激酶 (pyruvate kinase)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 ⑽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成丙酮酸, 并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ATP 关键酶

  25. (二) 丙酮酸转变成乳酸 NADH + H+ NAD+ 乳酸脱氢酶(LDH) 丙酮酸 乳酸 反应中的NADH+H+来自于上述第6步反应中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反应。

  26. E1 Glu G-6-P F-6-P F-1, 6-2P ATP ADP ATP ADP 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 E1:己糖激酶 NAD+ E2: 6-磷酸果糖激酶-1 NADH+H+ 1,3-二磷酸甘油酸 E3: 丙酮酸激酶 ADP ATP 3-磷酸甘油酸 乳 酸 NAD+ 2-磷酸甘油酸 NADH+H+ ATP ADP 丙 酮 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E2 糖酵解的代谢途径 E3

  27. ⑴ 反应部位:胞浆 ⑵ 糖酵解是一个不需氧的产能过程 ⑶ 反应全过程中有三步不可逆的反应 ATP ATP ADP ADP ADP ATP G G-6-P 己糖激酶 F-6-P F-1,6-2P 磷酸果糖激酶-1 PEP 丙酮酸 丙酮酸激酶 糖酵解小结

  28. ⑷产能的方式和数量 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 净生成ATP数量: 从G开始 2×2-2= 2ATP 从Gn开始 2×2-1= 3ATP ⑸ 终产物乳酸的去路 释放入血,进入肝脏再进一步代谢。 分解利用 乳酸循环(糖异生)

  29. 二、糖酵解的调节 ①己糖激酶 ②6-磷酸果糖激酶-1(最重要) ③丙酮酸激酶 ① 变构调节 ② 共价修饰调节(激素调节) 关键酶 调节方式

  30. (一) 6-磷酸果糖激酶-1(PFK-1) • F-1,6-2P 正反馈调节该酶 • 此酶有二个结合ATP的部位: • ① 活性中心底物结合部位(低浓度时) • ② 活性中心外变构调节部位(高浓度时) * 变构调节 变构激活剂:AMP; ADP; F-1,6-2P; F-2,6-2P 变构抑制剂: 柠檬酸; ATP(高浓度)

  31. AMP 柠檬酸 胰高血糖素 – + ATP cAMP 6-磷酸果糖激酶-2 PFK-2 (有活性) FBP-2 (无活性) ATP 活化 F-2,6-2P 果糖双磷酸酶-2 Pi P P ADP PFK-2 (无活性) FBP-2 (有活性) –/+ Pi + + – + + AMP 柠檬酸 F-6-P PKA 磷蛋白磷酸酶 ATP PFK-1 ADP F-1,6-2P 目 录

  32. (二)丙酮酸激酶 1.变构调节 变构激活剂:1,6-双磷酸果糖 变构抑制剂:ATP, 丙氨酸

  33. P PKA, CaM激酶 胰高血糖素 2.共价修饰调节 磷蛋白磷酸酶 Pi 丙酮酸激酶 丙酮酸激酶 (有活性) (无活性) ATP ADP PKA:蛋白激酶A (protein kinase A) CaM:钙调蛋白

  34. (三) 己糖激酶或葡萄糖激酶 * 6-磷酸葡萄糖可反馈抑制己糖激酶,但肝葡萄糖激酶不受其抑制。 * 长链脂肪酰CoA可变构抑制肝葡萄糖激酶

  35. 三、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1. 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取能量的有效方式 2.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① 无线粒体的细胞,如:红细胞 ② 代谢活跃的细胞,如:白细胞、骨髓细胞

  36. 第 三 节糖的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 ofCarbohydrate

  37. * 概念 糖的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指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彻底氧化成H2O和CO2,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是机体主要供能方式。 * 部位:胞液及线粒体

  38. 一、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 CO2 NADH+H+ FADH2 G(Gn) 胞液 第一阶段:酵解途径 丙酮酸 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乙酰CoA 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 线粒体 与氧化磷酸化 TAC循环 [O] H2O ATP ADP

  39. (一)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NAD+ , HSCoA CO2 , NADH + H+ 丙酮酸 乙酰CoA 丙酮酸脱氢酶 复合体 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为乙酰CoA (acetyl CoA)。 总反应式:

  40. HSCoA S NAD+ L S 辅 酶 TPP 硫辛酸( ) HSCoA FAD, NAD+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组成 酶 E1:丙酮酸脱氢酶 E2: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 E3: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

  41.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的反应过程 1. 丙酮酸脱羧形成羟乙基-TPP。 2. 由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E2)催化形成乙酰硫辛酰胺-E2。 3. 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E2)催化生成乙酰CoA, 同时使硫辛酰胺上的二硫键还原为2个巯基。 4. 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E3)使还原的二氢硫辛酰胺脱氢,同时将氢传递给FAD。 5. 在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E3)催化下,将FADH2上的H转移给NAD+,形成NADH+H+。

  42. 1. -羟乙基-TPP的生成 CO2 2.乙酰硫辛酰胺的生成 NADH+H+ 5.NADH+H+的生成 NAD+ CoASH 3.乙酰CoA的生成 4. 硫辛酰胺的生成 目 录

  43. 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AC)也称为柠檬酸循环,指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反复进行脱氢脱羧,又生成草酰乙酸,再重复循环反应的过程。由于Krebs正式提出了三羧酸循环的学说,故此循环又称为Krebs循环。 (二)三羧酸循环 * 反应部位 所有的反应均在线粒体中进行。

  44. 1、三羧酸循环的反应过程 (1)柠檬酸的形成关键酶:柠檬酸合酶 (2)柠檬酸异构为异柠檬酸 (3)第一次氧化脱羧(异柠檬酸→ α-酮戊二酸)关键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受氢体: NAD+ (4)第二次氧化脱羧(α-酮戊二酸→琥珀酰CoA)关键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受氢体: NAD+

  45. (5)底物水平磷酸化(琥珀酰CoA →琥珀酸)三羧酸循环中唯一直接生成高能磷酸键的反应,生成1分子ATP。 (GTP+ADP → GDP+ATP) (6)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 催化反应的酶:琥珀酸脱氢酶,是三羧酸循环中唯一与内膜结合的酶。受氢体:FAD (7)延胡索酸加水生成苹果酸 (8)苹果酸脱氢生成草酰乙酸 催化反应的酶:苹果酸脱氢酶受氢体:NAD+

  46. 三羧酸循环的总反应式:CH3CO~SCoA+3NAD++FAD+GDP+Pi+2H2O→三羧酸循环的总反应式:CH3CO~SCoA+3NAD++FAD+GDP+Pi+2H2O→ 2CO2+3NADH+3H++FADH2+HSCoA+GTP生成的NADH和FADH2将通过电子传递链及氧化磷酸化生成H2O和产生ATP。

  47. H2O H2O H2O CoASH H2O CO2 CO2 CoASH CoASH ② ① NADH+H+ ② NAD+ ①柠檬酸合酶 ⑧ ②顺乌头酸梅 ③异柠檬酸脱氢酶 ④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NAD+ ⑤琥珀酰CoA合成酶 ⑥琥珀酸脱氢酶 NADH+H+ ⑦ ⑦延胡索酸酶 ③ ⑧苹果酸脱氢酶 FADH2 NAD+ ⑥ FAD GDP+Pi ④ NADH+H+ GTP ⑤ 目 录

  48. 三羧酸循环的概念:指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反复进行脱氢脱羧,又生成草酰乙酸,再重复循环反应的过程。 ② TAC过程的反应部位是线粒体。 ③ 整个循环反应为需氧的不可逆反应 小 结

  49. ④三羧酸循环的要点 经过一次三羧酸循环, 消耗一分子乙酰CoA, 共有4次脱氢(其中3次由NAD+接受,1次由FAD接受)、2次脱羧(产生CO2)、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关键酶有:柠檬酸合酶 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异柠檬酸脱氢酶 ⑤ 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起催化剂的作用,本身无量的变化。

  50. 是三大营养物质氧化分解的共同途径; 是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联系的枢纽; 为其它物质代谢提供小分子前体; 为氧化磷酸化反应生成ATP提供NADH + H+ 和FADH2。 2. 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