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5

第六章 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

第六章 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 武汉纺织大学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环境与城建学院. 概 要. 空调用制冷系统均为单级 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根据采用的制冷剂不同,常分为氨、氟系统。. §6-1 典型流程. 一、氨系统(图 6-2 ) 看图、画图、施工、安装应明确制冷系统的四种不同管路系统。 1. 氨管路系统 ( 1 )封闭系统,工质周期循环 ( 2 )工质的 P 、 T 、相有变化, P 0 ↑ P k 目的:制冷 Q 0 T 0 ↑ T k 代价:耗功 N

tyler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六章 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 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 武汉纺织大学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环境与城建学院

  2. 概 要 • 空调用制冷系统均为单级 • 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根据采用的制冷剂不同,常分为氨、氟系统。

  3. §6-1 典型流程 一、氨系统(图6-2) 看图、画图、施工、安装应明确制冷系统的四种不同管路系统。 1.氨管路系统 (1)封闭系统,工质周期循环 (2)工质的P、T、相有变化, P0↑Pk目的:制冷Q0 T0↑Tk代价:耗功N (3)为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加入了一些辅助设备 2.润滑油系统 分离集油 (1)流程:压缩机→管路→设备 回油 (2)油与氨并非单一管系,回油、放油时一定注意 氨的回放。

  4. §6-1 典型流程 二、氟系统(图6-1) 1.循环形式系统特点:回热式制冷循环 2.调节供液方式:热力膨胀阀 3.氟与油互溶性:油分离器,并注意干式蒸发器 的回油 4.氟与水不溶性

  5. §6-2 制冷剂管路设计 管路尺寸、走向将影响到制冷装置的Q0、N,甚至能否正常工作。 一、管路布置原则(自学) 参考《制冷工程设计手册》(P319~333) 二、制冷剂管道直径的确定 压力降 d(内径) 回油 ①d↓,压降↑ 矛盾体 ②d↑,回油困难(速度低) 设计原则:根据管内流体流动的速度(考虑回油)和管道总压力降的许可值来计算管道内径。

  6. §6-2 制冷剂管路设计 1.管道总压力损失的许可值「△P」 一般: 氟系统的吸、排气允许△P相当于蒸发温度或冷凝温度变化的1~2℃。 氨系统的吸、排气允许△P相当于蒸发温度或冷凝温度变化的0.5℃。 2.管径选择计算 (1)di=√4GV/πw=1.128 √GV/π G:运行工况下质量流量(kg/s) V:运行工况下的比容(m3/kg) w:流体速度,取上表中的推荐值(m/s)

  7. §6-2 制冷剂管路设计 (2)校核 di按上式计算,圆整后,计算相应管道的总压力降△P,教材P131公式(6-1)。 若△P>「△P」,再选较小的 w → di △P<「△P」 (3)管径选择题(P129~131图6-15 ~18) 已知:G, 「△P」/m→ di →核算△P<「△P」

  8. §6-3 水系统 一、冷冻水系统 制冷站对分散用户供冷→冷冻水传递冷量 泵(管道输送入)→用户→管道(泵)→返回冷站 在冷水机组大量采用的情况下,冷冻水系统设计是制冷站设计的主要内容。 重力式→靠标高位差回水 根据回水形式 封闭式 压力式→水泵 开式

  9. §6-3 水系统 1.重力回水系统(图) 特点: ①利用位差重力回水,不必设置回水泵。 ②用壳式蒸发器并设回水池,为补充新水,变工况适应性强,运行稳定。回水池可设置在地下室。 ③立管式蒸发器不必设回水池,因本身就是回水箱。 ④单用户、小冷量的空调系统多采用。

  10. §6-3 水系统 2.压力回水系统 对于大型空调系统,用户距制冷站较远,利用回水站加压克服位差和沿程阻力把回水→冷站。 (1)敞开式回水系统(图) 特点: ①设置回水池,且布置在空调室内,水池水位可自动调节。 ②设置回水泵,蒸发器水箱与回水池的水位相同,靠回水泵回水。 ③当采用壳管式蒸发器时,由于其水容量小,为使冷冻水温和水压稳定,可设置中间冷冻水箱,以供应多个用户。 ④中间冷冻水箱的容积可定为(10~25%)冷冻水量(kg/h)

  11. §6-3 水系统 2.压力回水系统 对于大型空调系统,用户距制冷站较远,利用回水站加压克服位差和沿程阻力把回水→冷站。 (2)封闭式压力回水系统(图) 特点: ①不设回水池,冷冻水不与大气相通(除膨胀水箱外)形成封闭循环,多以系统的腐蚀性小。 ②使用条件是冷冻水侧必须承受压力,蒸发器,风机盘管、表冷器需耐压。 ③冷损失小,但流动损失阻力大,运行时各点压力不均,调节复杂。 ④在系统最高处设置膨胀水箱,且尽量靠近泵的吸入管。用膨胀水箱来适应冷冻水温度变化的需要。容积一般为0.5~1立方米。

  12. §6-3 水系统 3.蒸发器与泵的连接形式 (1)并联单列式(图6-216) 特点:①每台机组(蒸发器)有独立水泵供水。 ②当冷负荷减少时,可停部分水泵和机组,并不改变每台机组的工况。 ③适用于变流量调节。 (2)并联并列式(图6-21a) 特点:①几台冷水机组共用几台水泵,水泵的备用性好。 ②冷冻水的总流量由水泵的工作台数决定。 ③冷冻水的温度由机组的工作台数决定。 ④适用于定流量质调节。 (3)串联式(图6-22) 特点: ①机组串联,用于冷冻水温差较大的系统。 ②适用于定流量质调节。

  13. §6-3 水系统 二、冷冻水系统设备选择计算 1.流量w根据冷冻水负荷及温升,在热力计算中完成。 2.管径计算 3.水泵扬程 Hf=1.1~1.2(h+H+∑△h) (mH2O) h:空调室需要满足的水压头 H: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水位差 ∑△h:总的管路水头损失 水泵选择条件:H>Hf W > Wf

  14. §6-3 水系统 水泵台数确定: ①冷负荷不变系统选一台全负荷输送(可考虑一台备用)。 ②变负荷系统,绘制一年间负荷变化曲线,力求使水泵靠近高效点运行,并选用2~3台容量不等的泵来适应变负荷需要。 4.常用水泵型号 (1)IS级单级离心水泵(现流行的) (2) BA型(老产品,淘汰) (3) SG型管道泵(新产品)

  15. §6-3 水系统 三、冷却水系统 冷却水用户:压缩机、冷凝器、过冷器、油冷却器等。 冷却水温度决定了tk,也就决定了Pk, 即t冷却水≤32℃。 1.直流式:一次性使用,需水源充足。进水→(冷却)升温→排水 2.混合式:深井水温低,一次用后温升不大。 3.循环式:(1)自然通风,图6-24 (2)机械通风(冷却塔)图6-25

  16. §6-4 制冷系统的控制原件 控制作用:提高制冷系统的运行经济性、安全性、便于自动化管理。 作用原件: 控制流量:浮球阀、热力膨胀阀、水量调节阀 控制温度:温度控制器 控制压力:压力继电器、压差继电器

  17. §6-4 制冷系统的控制原件 1.电磁阀 直动式(小口径) (1)分类 导压式(大口径) (2)动作 直动式:通电→磁场→芯铁上移 阀开启供液 导压式:通电→磁场→小阀口开启→活塞上腔与阀体出口端接通→活塞下方为进口端压力→活塞在近出口压差作用下上移→大阀口开启

  18. §6-4 制冷系统的控制原件 2.主阀→导阀 (1)主阀:控制制冷系统管路中液态(气态)制冷 剂流通的执行原件,本身不会动作(尺寸大) (2)导阀:制冷系统中接受压力信号的原件,用于控制主阀的启、闭(尺寸小) (3)“主阀→导阀”联用,间接启闭电磁阀 (4)分类 常闭→加压才开启 气用 常开→加压才能关闭 主阀 常闭→减压才开启 液用 常开→减压才能关闭 (5)连接示意(见教材P148,图7-9)

  19. §6-4 制冷系统的控制原件 3.背压阀与恒压阀、恒温调节阀 作用:在蒸发器出口装背压阀,保持阀前压力在给定范围内,及维持给定蒸发温度下对应的饱和压力。多用于冷库系统。 4.水量调节阀 (1)作用:以冷凝压力作为信号,自动调节冷却水流量,稳定适当的冷凝温度。 Q热↑→Pk↑→阀口↑ 水量↑ Pk↓ (2)安装示意: 启动压力:6bar 当Pk> 6bar,阀开启,且Pk↑→开启度↑

  20. §6-4 制冷系统的控制原件 5.温度控制器 (1)作用:对室内温度及幅差(及温度波动范围)进行控制。 (2)基本结构:两点式控制 通→主机工作 WJ-35(空调器) 电能点 WJ-1226(冷库) 断→停机 (3)调节:主调节螺丝→改变弹簧拉力→调整被控制的温度,有指示刻度标明。 幅度调节旋钮(微调)→改变温度差值范围±2~5℃左右。如5 ±2 ℃时:7 ℃接通开机,3 ℃断开停机

  21. §6-4 制冷系统的控制原件 6.压力继电器 (1)作用:装在压缩机吸、排气管道上,控制正常压力工作范围 (2)KD型结构:弹簧机械传力机构。图7-15。 7.压差继电器 (1)作用:压缩机的油压保护装置。 (2)结构:图7-16所示。

  22. §6-5 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的自动化 一、被冷却介质温度的自控 1.用温控器控制压缩机开、停,如冰箱、窗式空调器 2.用温控器控制供液管上的电磁阀 3.用温控器控制风机的开停 4.用比例温度调节器调节冷冻水流量 5.用恒压主阀控制蒸发压力恒定,进而维持蒸发温度 6.用变频调节技术,改变压缩机转速 二、机组安全运行自控 1.高、低压保护 2.油压保护 3.电压保护 4.过载保护 5.电机温升保护 6.冷冻水结冰保护

  23. §6-5 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的自动化 三、制冷系统自动化举例 1.小型制冷机(冰箱、空调器) 只控制冰箱内温度—用温控器控制压缩机开停。

  24. §6-5 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的自动化 2.水冷式制冷机组 ①电磁阀与电机同步,停机→关闭,避免第二次启动液击。 ②电磁阀受温控器控制,t=-12±1.5℃,当t =-13.5℃→电磁阀关→低压↓→电机停 ③高、低压力控制器,超过控制压力时→调节冷凝压力 ④水量调节阀以冷凝压力为信号,控制水量,调节冷凝温度

  25. §6-5 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的自动化 3.一台主机联多台蒸发器的系统(冷库)(图) ①每间房的温控器控制电磁阀和风机 ②各个温控器均与压缩机磁力启动器连接。一个房工作→开压缩机,都不工作→关压缩机 ③水电磁阀与压缩机同步,压缩机开,供冷冻水 ④高、低压力保护

  26. §6-5 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的自动化 4.双门无霜间冷式电冰箱电器线路(图) ①1位:制冷 ②8小时以后2位:停压缩机,电加热器通电化霜,化霜电机停止 ③13℃左右时:温控器2断开,化霜停止,化霜电机开启 ④2分钟以后:1位制冷 功能:压缩机连续工作8小时(不包括温控器1停机时间)后自动除霜、自动停止除霜、自动启动制冷

  27. §6-6 整体式制冷装置 一、活塞式冷水机组(风冷式和水冷式两种) 1.水冷式冷水机组的主要技术指标和设计参数 (1)名义工况和主要技术参数 ①制冷剂R22 ②冷冻水出水温度7℃(进出水温差5℃) ③冷却水进水温度32℃ ④单位制冷量的冷冻水流量 0.172m3/kw*h ⑤单位制冷量的冷却水流量 0.215m3/kw*h ⑥冷冻水侧污垢系数 0.086m3*℃/kw ⑦冷却水侧污垢系数 0.086m3*℃/kw ⑧机组名义制冷量的允差 ≤32kw -7% ≥35kw -5%

  28. §6-6 整体式制冷装置 一、活塞式冷水机组(风冷式和水冷式两种) 1.水冷式冷水机组的主要技术指标和设计参数 (2)使用范围 ①冷冻水出水温度5~12℃ ②冷却水出水温度≤37℃ ③最大负荷工况:冷冻水出水温度12 ℃, 冷却水进水温度33 ℃ ④低温工况:冷冻水出水温度5℃, 冷却水进水温度20 ℃ 实际运行工况确定后,可利用机组性能表(或曲线)查用 (3)产品举例 上冷气LSB型冷水机组, 半封闭压缩机,冷量范围49~686kw

  29. §6-6 整体式制冷装置 一、活塞式冷水机组(风冷式和水冷式两种) 2.风冷式冷水机组名义工况和技术参数(上冷气LSQ) ①制冷剂R22 ②冷冻水出水温度7℃(进出水温差5 ℃) ③名义工况:室外进风温度35 ℃,冷冻水出口温度7 ℃ ④冷量范围64.3~321.5kw ⑤特点: 全封闭压缩机、板式换热器、不锈钢外壳、热泵型LSQFR

  30. §6-6 整体式制冷装置 二、螺杆式冷水机组(武冷LSLGF型) 1.主要技术指标 ①制冷剂R22 ②冷冻水出水温度5~12℃ ③冷却水进水温度22~36℃ ④冷量范围115~1890kw 2.特点 ①主机小,且可实现15~100%无级能量调节 ②油路系统复杂 ③噪音大

  31. §6-6 整体式制冷装置 二、螺杆式冷水机组(武冷LSLGF型) 3.主要流程 ①制冷剂 油冷却器 ↑ 蒸发器→吸汽过滤器→主机→油分离器 ↓ 节流阀 冷凝器 ②油路 冷凝器 ↑ 油分离器→油冷却器→粗滤器→油泵 油压调节器 压缩机喷油 精滤器

  32. §6-6 整体式制冷装置 三、离心式冷水机组 1.空调用额定工况参数 ①冷冻水出口温度 7℃ ②冷却水进口温度 32 ℃ ③单位制冷量冷冻水流量 0.172m3/kW·h ④单位制冷量冷却水流量 0.223m3/kW·h ⑤水侧污垢系数 0.086m2·℃/kW ⑥噪声<800kw <90dB(A) 800~1800kw <92dB(A) >1800kw <95dB(A) ⑦制冷量 290~3490kW ~

  33. §6-6 整体式制冷装置 三、离心式冷水机组 2.主要特点 ①采用分子量较大的R11或R123,由于t0=0~10℃ Po<PB,所以有抽气回收装置 ②蒸发器、冷凝器为筒体结构 ③油路较活塞机复杂 3.流程 ①制冷剂循环 ②润滑油系统 ③抽气回收辅助流程 4.主要产品 上一冷FLZ型,重通厂BF型

  34. §6-6 整体式制冷装置 四、模块化冷水机组 由澳大利亚RON CONRY工程师1986年研制而成,88年5月在广东建立番禺捷丰公司,92年1月申请获得中国专利。 1.产品 水冷模块、风冷模块、热泵模块、水源热泵 2.特点 ①安装灵活。体积小重量轻,1-13个单元任意组合。 ②投入运营的压缩机台数可以随负荷变化调整。由于小冷量时效率较高,对负荷变化范围大的场合也高效。 ③一台40K 8位微机自动控制。 a.制冷回路保护:吸排气压力过低过高、电机过载和温升、冷冻水温度过低、过热度太大。 b.容量调节和温度控制。 c.监视和记录操作:故障和负荷记录

  35. §6-6 整体式制冷装置 四、模块化冷水机组 3.技术参数 ①冷冻水每单元5.5升/秒,冷却水7.0升/秒 ②水的进出温差5.6℃ ③水阻力:蒸发器38kPa,冷凝器56kPa ④污垢系数:蒸发器0.09m2·K/kW,冷凝器0.18m2·K/kW ⑤冷冻水出口温度5~8 ℃ ⑥冷却水出口温度34~40 ℃ ⑦风冷型:室外25~50 ℃,冷冻水出口4~10℃

  36. §6-6 整体式制冷装置 五、空调机组 局部空调系统中使用的设备。由空气处理设备(空气冷却器、空气加热器、加湿器、过滤器)、通风机和制冷设备(压缩机、冷凝器等)组成。 品种有柜机、窗机、分体机。 选择设计时应解决的问题: 1.确定空调房间的室内参数、热湿负荷、新风量 2.根据用户条件确定是水冷还是风冷;确定机组集中程度,如是集中系统还需进行房间气流组织及风量分配设计 3.确定空调机的型号与台数。一般是查样本选择或估算

  37. §6-6 整体式制冷装置 六、冷冻去湿机 1.原理:蒸发器表面的温度低于空气露点温度 2.流程(图) ①降温去湿 开1,关2、3阀,供水 ②升温去湿 关1,开2、3阀,断水 ③调温去湿 关1,开2、3阀,调水量

  38. §6-7 制冷站设计 一、原始资料 1.冷负荷 由空调工程设计计算得到 2.工厂发展规模 冷站的近期、远期规划,便于将来扩建 3.水质、气象、地质资料 4.设计手册、设备样本手册、材料手册 5.各有关专业的设计图纸(土建、电气、给排水) 特别对于改建、扩建工程尤为重要

  39. §6-7 制冷站设计 二、主要技术要求 1.站房应以非燃材料建筑 2.为确保操作人员安全:氨压缩机的操作通道<12m;门、窗应朝外开启 3.通常情况屋架下弦标高3.6~4.8m 4.氨制冷站须有不小于8次/h的事故通风装置 5.制冷站值班温度不低于5℃,采暖温度不低于16 ℃ 6.机房内水、电、照明、卫生要求

  40. §6-7 制冷站设计 三、制冷机种类的选择 1.优先选用整体式机组 2.电力足够时首选压缩式机组 3.小容量选活塞式,中容量选螺杆式,大容量选离心式 4.有锅炉房配套的场合,可选溴化锂吸收式 5.大型冷库可选氨制冷机 四、制冷设备的布置事项 1.符合制冷工艺流程,便于施工、安装、测量、维修 2.注意设备之间的间距和位差 3.大型机房应考虑起吊设备 4.压力表、温度计和其它仪器均应设置在便于观察的地方 5.操作手柄应在1.5m高度左右,超高时应设台阶 6.机组周围应留有维修空间

  41. §6-7 制冷站设计 五、制冷机房设计步骤 1.确定设计任务和已知条件 (1)空调工艺要求(供冷方式) ①直接供冷:风量,干、湿球温度,湿度 ②间接供冷:冷冻水进出口温度、流量 ③用户情况:管网长度、用户标高 (2)各类原始资料 (3)空调工艺计算冷负荷Q0 2.根据条件确定制冷系统的种类 3.确定制冷系统的运行工况

  42. §6-7 制冷站设计 五、制冷机房设计步骤 4.制冷机组选择计算 (1)热力计算法 根据Vh查产品目录选机型、台数 (2)折算系数法 Q=KQ0将铭牌上工况冷量折算成实际工况冷量 (3)查特性曲线法,以产品性能曲线或表格为依据选取 5.机房设备布置草图 6.管道系统计算及水泵、冷却塔选择 7.绘制制冷系统图(轴测图) 8.绘制制冷机房平面图、立面图、大样图 9.提出对其它专业的技术要求(土建、电气、给排水)

  43. §6-8 制冷设备和管道绝热 一、热工计算 1.依据防止表面结露原则,来计算绝热层厚度 2.计算冷量损失值 二、绝热层结构 1.防锈层 2.保温层 3.隔汽层 4.保护层 5.色层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