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8

互联网新形势、信息化新任务

互联网新形势、信息化新任务.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 高新民 2011.07 新疆. 议题. 互联网的重要性在强化 互联网 产业的 新形势 我国信息化的 新任务. 全球互联网发展. 国际电信联盟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10 年底,全球网民数量已达 20.8 亿,手机用户数量已达 52.8 亿。 2000 年初,全球手机用户数量仅为 5 亿,网民数量为 2.5 亿 予计 2015 年全球网民数量将达 30 亿以上 , 各种联网人用终端将 70 亿. 我国互联网网民规模.

urian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互联网新形势、信息化新任务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互联网新形势、信息化新任务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 高新民 2011.07 新疆

  2. 议题 • 互联网的重要性在强化 • 互联网产业的新形势 • 我国信息化的新任务

  3. 全球互联网发展 • 国际电信联盟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球网民数量已达20.8亿,手机用户数量已达52.8亿。2000年初,全球手机用户数量仅为5亿,网民数量为2.5亿 • 予计2015年全球网民数量将达30亿以上,各种联网人用终端将70亿

  4. 我国互联网网民规模

  5. 移动互联网流量增长2000 全球互联网流量75 petabytes per month

  6. 普遍制定宽带网络计划 • 2008年后,有近百国家不约而同地制定了提升宽带网络计划,将信息化放在战略地位 • 认为:宽带网络投资不仅有拉动经济的直接效用,而且具有促进其他产业转型,形成新兴产业,带动新型消费,改善民生,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意义

  7. 美国国家宽带计划(1) 1:至少1亿家庭以可承受价格接入宽带,实际下载速率100M 以上, 上行速率50M以上 2: 美国必需成为世界上移动网创新领先者,建成比任何国家都先进的高速率高复盖的无线网络 3: 每个美国公民可以可接受价格获得可靠的宽带服务,可选择多种手段和技术

  8. 美国国家宽带计划(2) 4: 每个社区可以可接受价格获得1G以上宽带服务,,如学校医院政府机构均有宽带接入 5: 确保美国人民安全,每一首先反应情况者可接入全国无线互联成一体宽带公共安全网络 6: 确保美国率先进入清洁能源进经济,每一公民应可利用宽带网了解和管理其实时能源消费.

  9. 美国网络空间国际战略 “30年前,没有人理解一个称为互联网的东西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一场革命。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上百万人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获得生计。上亿人依靠它来实现每天的社会互动。” 2011.5

  10. 互联网作为新的社会基础设施的 重要性在强化 说明了什么?

  11. 互联网产业发展新形势: 泛在化服务化 融合化 智能化 绿色化

  12. 泛在化 • 泛在计算 • 泛在网络 “最好的技术是那些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成为不可分割的部分,最后自身消失的技术”---Mark Wieser

  13. 泛在计算装置 • Tabs: 厘米级可穿戴装置 • Pads: 手持式装置 • Boards: 平米级交互显示屏 • SmartDust: 即微机电系统(MEMS), • Skin: OLED 和 Networked surfaces of MEMS. • Clay: ensembled MEMS

  14. 服务化 • 未来互联网是服务的互联网(Internet of Services) • 服务的互联网:互联网支撑的各种服务功能的提供、使用和组合的新型服务方式. • 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提供ICT资源的服务,二是提供信息化应用的服务(电子服务)

  15. 云计算是一种服务 • 云计算不是一项新技术,而是一种新的服务架构,用户可便利地按需通过互联网访问共享IT资源池,能快速弹性布署和最简易的维护. • 特征要素:共享IT资源池, 快速弹性布署, 按需使用付费 • 四种运行模式:私有云,社团云, 公有云,混合云

  16. 云计算是一种服务 • 云计算 = 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 + 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 +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 + Data as a Service (Daas)

  17. 产业融合——商业模式创新 iTunes on PC Linked Credit Cards / Gift Cards iTunes on iPhone App Store on iPhone Tap to Buy One-Click Purchase 跨界运营创新商业模式 案例

  18. 业务融合案例:增强现实 • 增强现实是将物理世界环境实时景象中的某些元素与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图象叠加,直接或间接展示的用虚拟增强后的现实场景 • 物理世界环境实时景象数据由传感网络捕获和传递

  19. 智能化 • 智能化物体参与服务 • 智能化物体的功能服务化 • 业务逻辑和流程进入物理世界 • 物体主动参与业务流程

  20. 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IoT)? 所有物理对象(不论是智能的或非智能的物体)与互联网无缝联接,从而实现虚拟和物理世界的一体化, 物理对象可积极参与业务流程(互动,通信,控制) 22

  21. 供应方 企业 需求方 智慧企业 企业IT 云服务 状 态 信 息 执 行 信 息 物理和IT资源 终端自组织功能 网络云服务 集中数据智能处理 分布式/传感网+实时数据传输+集中信息处理

  22. 绿色化 • 绿色ICT战略日益受到重视: -环境影响低的ICT,或低碳ICT产业(ICT产业的碳足 迹占总量2-3%); -利用ICT改进环境保护,其它产业节能降耗 • 2002年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40 Giga-tons, 2020年将达52Gt,其中ICT产业占2% • Smart 2020研究报告认为应用ICT将可在2020年降低15%的碳排放,相当7.8 Giga-tons

  23. 安全可信的绿色网络极为重要 • 近几年恶意软件的数量呈爆炸性增长趋势。据奇虎360安全中心报告,2007年截获的恶意软件样本数为73万个,2009年暴涨12倍达到1.2亿个,2010年全年的恶意软件样本数超过8亿

  24. 新恶意软件十倍增多

  25. 我国信息化的新任务

  26. 电子政务进展显著 • 全国电子政务年投资额从2001年的29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986亿元,年均增长率近24%,十年电子政务投入累计约为6050亿元 • 电子政务网络覆盖了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90%以上的市和80%以上的县。中办、国办联合加快推进政务内网建设。电子政务外网已连接53个中央政务部门,31个省以及1169个省级政务部门.大多数省份已建成省、市、县三级电子政务网络。 • 各级政务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大幅提高.中央政府各部委办公业务信息化覆盖率从2001年的不到10%提高到100%;海关、税务、公安、国土、金融、社保等重点领域核心业务信息化率近90%。东部发达地区省、市级政务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普遍超过80%,区县达到50%

  27. 电子政务进展显著 • 网络化公共服务的提供已在不同深度上普及.部委、省级、地级和县级政府网站的拥有率分别为100%、100%、99%和85%.全国政务办事大厅约有4500个 • 金关、金税、金盾、金审、金信、金水、金农、金保等一批重大电子政务工程发挥重要作用 • 中央和省级各部门信息安全基础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在已建的电子政务工程项目中,均建立了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机制 • 电子政务总体架构开始受到重视,为今后共享,联动奠定基础

  28. 电子政务的问题和挑战 • 与政府职能转变的融合度不够,电子政务战略意义未突现(原因?) • 业务联动,资源整合难度大,影响效能发挥(原因?) • 部门管理功能强化,公共服务功能相对薄弱(原因?) • 推进信息化的传统路子:缺乏总体设计,缺乏治理结构(原因?)

  29. 电子政务深化的业务驱动力 • 电子政务与行政体制改革的融合和互动 • 电子政务以公共服务为重点,支持服务型政府 • 电子政务以业务联动为方向,支持精细化管理 • 在科学总体架构和明确治理结构下,形成跨部门,跨地区信息系统互操作和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 • 电子政务受益面的扩展

  30. 电子政府发展阶段 新型政府 融入IT的新型治理和服务 转型创新 流程和组织转型 现有流程电子化 基本在线服务 基本、附加、孤立 基础建设:接入、联网

  31. 企业信息化势头良好 • 大型企业是信息化发展的主导力量,中小企业正在跟进大中小企业之间的网络接入差距在缩小 • 2008年以来两化融合取得进展.除八个试验区外,一些地方也自行开展活动,如江苏;涌现一批好的典型企业;七个行业”融合”效果评价体系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电子商务在B2B交易环节(采购,销售)应用明显提高(达40%、20%),网上购物影响力很大,网购者逾1.6亿 • 我国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平台数量从2005年的2200多家增加到2010年的2万多家。

  32. 经济危机下电子商务逆势上扬 • 201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45000亿,五年增长2.5倍 • 网上购物规模达5230亿, 连续两年翻番;其中淘宝网去年交易额达4000亿,较前年增100% • 应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数量占中小企业比重由2005年约9%增加到2009年约30%。在沿海大城市经常应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的比重上升到50%

  33. 企业信息化的问题和挑战 • 对两化融合提升企业竞争力重要性的认识不普遍 • 多数行业处于单项应用向综合应用过渡 • 小企业的基本条件和接受能力较差 • 两化融合规划和实施的方法论和知识库不丰富 • 两化融合支撑服务业发展的路径不清晰 • 公共服务平台的机制不完善

  34. 为什么要融合 • 融合是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以应对个性化需求引发的市场碎片化(个性化定制),产业同质化要求注重细节(精细管理),市场变化快要求快速反应(敏捷制造,价值网络) • 融合是把握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 充分利用其巨大潜力:智慧化的实质是三个融合:ICT与各行业的融合;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的融合;供应链信息系统的融合

  35. 两化融合的总体目标:现代产业体系 • 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 本质上是企业发展更多依靠信息资源(信息.知识.智慧) • 两化融合的本质是工业体系知识化,智慧化,高端化

  36. 两化融合的基本原则

  37. 企业级两化融合的目标指向 39

  38. 电子商务扩展的业务驱动力 • 大中型企业信息化与业务发展的深度融合 • 小型企业信息化的普遍推广 • 现代服务业要求发展电子服务 • 市场国际化,全球化需求加速外贸电子商务 • 商业模式创新空间的扩张:传统制造业服务化; 基于互联网式的新型业态的涌现

  39. 两化融合发展阶段 新型企业 融入IT新技术 模式创新 综合集成 流程和组织转型 整合集成 单项应用 基本应用、核心业务、孤立系统 基础建设:接入、建网

  40. 电子商务发展阶段 价值型电子商务 e-Business 3.0 成本型电子商务 e-Business 2.0 贸易型电子商务 e-Business 1.0

  41. 社会对信息化认知度大幅提高 • 社会对于信息化的认知度、依赖度、期望值急速提高。2010年12月,全国网民总人数已达4.57亿,居民普及率达34.3%(全球28.7%,10.6).北京,上海市的互联网的居民普及率已高达60%,城区电脑家庭普及率达80%。 • 特别在东部发达地区,社会对信息化的接受、依赖、期望程度相当高,已经成为政府,一大批企业经营和个人工作学习须臾不能离开的工具;同时,在西部和偏远地区,信息化的推进工作任务尽管非常艰巨,但也在跟进。

  42. 社会信息化的问题和挑战 • 一些重大民生领域信息化相对滞后 • 多数行业处于单项应用向综合应用过渡 • 缺乏融合规划和实施的方法论 • 资源投入分散,利用率不高 • 互联网产业过于依赖消费 • 网民总量和结构的问题

  43. 社会信息化普及的驱动力 • 数字化生活方式接受度提升 • 和教育,医疗保健等服务均衡化融合 • 社区自治服务的形成 • 公众参与意识的提升

  44. 互联网主流应用发展阶段 政务,商务,学习平台 娱乐,消遣平台 通信,信息浏览平台

  45. 信息化与发展战略目标融合要成常态! 47

  46. 结语 • 互联网产业发展趋势:泛在化服务化 智能化 绿色化 • 我国信息化进一步深化的驱动力强劲,发展空间巨大 • “深度融合”既是工业化的高级阶段,也是信息化的高级阶段,主要区别反映在由信息化支撑的(催生的)新型生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新的企业竞争力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