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第十九讲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 与可持续发展

第十九讲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 与可持续发展. 何建坤 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 2009 年 9 月. 目 录. 1.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面临的挑战 2. 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3.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思路与对策. 1.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面临的挑战. (1) 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特征,使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面临比发达国家更严峻的挑战,也存在新的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国情 人口多 / 经济总量大 工业化 / 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CO 2 排放总量大、增长快 生态环境脆弱 , 易受气候变化负面影响. 挑战 适应任务艰巨

valin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十九讲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 与可持续发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九讲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与可持续发展 何建坤 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 2009年9月

  2. 目 录 1.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面临的挑战 2. 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3.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思路与对策

  3. 1.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面临的挑战 (1) 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特征,使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面临比发达国家更严峻的挑战,也存在新的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 国情 • 人口多/经济总量大 • 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 CO2排放总量大、增长快 • 生态环境脆弱,易受气候变化负面影响 • 挑战 • 适应任务艰巨 • 发展空间受限 • 减排压力不断增大 • 机遇 • 转变发展方式 • 推进技术创新

  4. (2) 我国生态环境脆弱,易受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适应气候变化已是当务之急 近50年来西北冰川面积减少21%,海平面每年上升2.5mm,预计2100年上升范围60~70mm,海岸淹没加大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将带来产量波动、布局和结构变动、成本和投资增加等方面的影响。未来30年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作物总体上都将引起减产(5~10%) 我国七大流域天然年径流量整体上将呈减少趋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可能会加剧。洪涝、干旱灾害频率增加、强度增大的趋势明显

  5. (3) 全球减排温室气体长期目标将制约我国排放空间,对我国现代化进程造成严峻挑战 设定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有可能使我国过早地承担量化的减排指标,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硬约束 按2050年全球CO2排放减半的目标,届时人均CO2排放不足2tCO2e,尚不及我国目前人均排放量的一半 实现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减半目标,即使发达国家减排80%,发展中国家届时的排放限额也仅有约80亿吨。按目前发展趋势,即使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到2030年我国CO2排放也将达100亿吨左右。2050年将与2030年大体持平或有所下降。 实现50-50目标,2005-2050年全球约10000亿吨的排放限额中给发展中国家留有的空间约为6750亿吨,中国的需求不会少于3000亿吨。

  6. (3) 全球减排温室气体长期目标将制约我国排放空间,对我国现代化进程造成严峻挑战(续) • 实现50-50目标,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约为105亿吨,留给发展中国家的排放空间不超过80亿吨 •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到2030年将达到100亿吨左右,即便达到峰值,也要持续稳定一段时期,2050年不可能大幅度下降 • 按50-50目标,按发达国家方案,2050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需要比目前降低约2/3,比基准情形降低80% 2020年之后,限控CO2排放增长可能会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的硬约束,成为现代化进程的首要制约因素

  7. (4)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大、增长快,面临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 CO2 排放趋势比较 我国2005年CO2排放50.6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8.7%;美国为58.2亿吨,占世界21.4%。2007年我国增长约18%,而美基本持平 我国CO2排放量占非附件I国家比例,1990年为35%,2005年上升为42%。是印度的4.4倍,人均排放的3.7倍。

  8. (4)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大、增长快,面临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续) 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将是世界二氧化碳排放增长量的主要来源国 1990~2000年,我国CO2排放增长7.2亿吨,美增长8.6亿吨 2000~2005年,我国增长20.8亿吨,美增长1.2亿吨,我国CO2排放增长量占全球增长量的一半以上 2020年我国CO2排放比2005年还将增加60%以上,有可能会超过同期发达国家总减排量

  9. (4)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大、增长快,面临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续) 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迅速上升,人均排放低的优势逐渐消失 未来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比较(1970~2050) 我国人均CO2排放,1990年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3%,2000年上升为60.1%,2005年则达92%,目前已达世界平均水平 当前我国人均CO2排放量为附件I国家的1/3,是非附件I国家平均水平的1.7倍

  10. (5) 应对气候变化将伴随激烈的技术、经济和贸易领域的竞争,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将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将对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产生深刻影响,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 制度创新促进技术创新 • 碳排放交易系统,欧盟2006年交易量10亿吨CO2,金额181亿欧元 • 北欧碳税 • 美国将采用“限额+贸易”的碳减排机制 • 引发新的国际竞争和贸易争端 • 绿色贸易壁垒、国际碳税 • 国际贸易谈判附加能效和环保等条款 • 跨国产业转移

  11. (5) 应对气候变化将伴随激烈的技术、经济和贸易领域的竞争,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将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续) 应对气候变化将伴随激烈的技术竞争,对我国能源领域技术创新带来新的机遇,低碳技术将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标志 • 低碳技术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世界大国夺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领域,也将成为重塑世界经济、技术和贸易竞争格局的强大力量 • 促进《公约》框架下的技术转让和技术合作,加强自主技术创新 低碳能源技术将成为应对金融危机、实现绿色复苏的重要领域。 美国10年投入1500亿美元用于新能源技术研发和示范,新增750万就业岗位。

  12. (5) 应对气候变化将伴随激烈的技术、经济和贸易领域的竞争,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将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续) 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1738亿美元,相当于GDP的66.9%,成为世界制造业产品出口的基地 2005年,我国出口产品的内涵能源为4.75亿tce,与进口产品内涵能源相抵后,净内涵能源出口为2.11亿tce,占全国总能耗9.4%。相应承担国外CO2转移排放6.3亿吨,占当年全国总排放量的12.1% 全球限控碳排放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将产生重大影响,也是我国改变出口产品结构,向价值链高端发展的机遇 • 对外出口不仅会遇到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而且在未来排放空间受限情况下,也不能再大量承载发达国家的转移排放

  13. 2. 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1) 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要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进行 发展中国家深受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之害,面临贫困、饥饿、健康、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公约》明确规定,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缔约方的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任务。发展中国家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考虑,协调解决所有这些问题。发展中国家适当的减缓行动要与实现发展和减贫的目标相协调。发展中国家只有通过可持续发展,才能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

  14. (2) 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要全面权衡影响、适应、减缓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积极适应气候变化可以减少损失,增强抗风险的能力 气候变化损失与减排成本的有效性评价 由于国情的差别,各国有不同利益取向 风险权衡: 过高温升对全球社会经济及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转的灾难性风险 过激的减排目标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制约的风险 GDP 现状:A-A 基准情况:B-B 减排目标:B-C 可能后果:D-C B D A C A B CO2排放 过于紧迫的减排目标将阻滞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15. (3)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将在世界范围内提升能源产业及其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地位。我国企业既面临空前的竞争压力,又存在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引发新经济技术竞争,对国家、地区和企业的竞争力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企业自身低碳技术发展模式以及掌握低碳核心技术,不仅反映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公众形象,更重要的是体现企业自身竞争力和自身可持续发展。 中国突破资源、环境制约,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气候关系,关键在于掌握先进核心技术,尽快形成先进低碳能源工业体系。在能源系统各个产业链中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企业。 全球低碳技术创新和我国快速经济增长的强劲需求,为我国先进能源技术和产业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16. (4) 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一致,政策相通,互相促进 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是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对策,符合我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节能减排与减缓碳排放具有协同效应,互相促进 • 全球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我国发展模式转变,缓解国内能源资源和环境瓶颈性制约的难题

  17. (5) 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战略选择,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我国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能源消费和相应二氧化碳排放的较快增长趋势与世界减排温室气体、保护全球气候目标形成越来越尖锐的矛盾,推进技术创新,发展低碳能源技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消费模式,走低碳发展的道路,是我国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气候之间关系的根本途径。 • 走低碳发展道路,减缓碳排放,将有效促进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的建设,这也是我国突破资源保障和环境容量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18. (6) 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与国内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政策相结合,实现保护全球气候与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 、“绿色经济”等理念、政策与试点相结合,突出低碳特征 把“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理念和内涵扩展到全球环境,实现保护全球气候与国内环境保护的协调和相互促进 把低碳发展、保护全球气候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19. 3.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思路与对策(1) 进一步明确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定位,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核心内容 • 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与全球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之间形成了尖锐矛盾,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推动能源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协调经济发展与保护全球气候关系的核心战略选择,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20. (1) 进一步明确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定位,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核心内容(续) 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一项重要战略,研究并制定我国限控碳排放的中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纳入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扩展到全球环境友好或全球气候友好,以低碳发展统筹协调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 应对气候变化既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当前发展中现实而紧迫的任务。既需要有中长期战略目标和规划,又需要有现实可操作的措施,开展切实的行动。

  21. (2) 坚持《公约》的原则,积极促进气候变化谈判进程 中国人均累计二氧化碳排放与世界比较(1850~2005) 坚持《公约》原则和“公平”理念,努力争取排放空间 自工业革命以来到2005年,我国人均累积排放量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10 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积极开展双边与多边的对话与交流,增强理解与合作

  22. (3) 提高认识,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明确应对气候变化在我国现代化进程和和平发展道路中的定位 认识了解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对国家、地区、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把保护全球气候作为社会公德,引导、规范和制约企业、公众和全社会的行为 统筹规划、综合考虑、超前部署、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23. (4) 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节能减排实质上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对策,协调推进。 借助于已有环境监测统计体系,逐步建立CO2、CH4等温室气体统计、监测体系。 在局部地区和行业开展节能量交易或碳排放交易试点。 把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对策和具体节能减排目标继续列入“十二五”规划。

  24. (5) 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要把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先进技术作为国家战略必争的高科技领域,加大投入,加强先进技术的自主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先进低碳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建立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是中国能源战略和政策的核心目标,也是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措施 可再生能源 2005: 7% 2020: 15% 2050: 30% 减排情景下我国未来一次能源供应结构示意图 低碳能源技术创新能力将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25. (6) 完善防御天气灾害事件的应急机制,加强适应气候变化和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 • 加快建立和完善部门联合、上下联动、区域联防的防灾减灾机制,尽快出台防御极端气候事件的法律法规,提供对灾害的综合监测和预报预警能力。 • 要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出发,加强农业、林业、水资源和沿海及生态脆弱地区等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

  26. (7) 把握金融危机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影响,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先进能源技术创新 • 我国要化危机为机遇,加大对能源环保产业的投入,将气候变化与国内环境保护相结合,完善相应管理体制和政策机制,加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 金融危机是相对短时期的影响,气候变化是长期存在的影响和危机,各主要国家都强调应对金融危机要同时考虑应对气候变化。 金融危机会短期内降低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意愿和努力,但未来将使应对气候变化进程更为紧迫。 金融危机将使发达国家企业减少减排投入,减少新技术研发投入,降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的政治意愿。 金融危机使发展中国家更加认识到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必须与脱贫、提高抵御风险能力等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协调。

  27. 谢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