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3

无源光网络技术

无源光网络技术. 主讲人 王 凯. 课程介绍. 无源光网络技术是宽带接入的主流技术之一,尤其以FTTH的应用尤为突出,在国内外得到了规模化的应用。

waite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无源光网络技术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无源光网络技术 主讲人 王 凯

  2. 课程介绍 • 无源光网络技术是宽带接入的主流技术之一,尤其以FTTH的应用尤为突出,在国内外得到了规模化的应用。 • 本课程将全面系统地介绍各种无源光网络技术,其中主要内容包括宽带接入技术的基本概念、功能和相关特点。在此基础上比较性地介绍各种宽带接入技术。课程将在第二章开始系统地介绍无源光网络的基础知识和无源光网络的各种多址接入技术;TDM/TDMA PON的支撑技术;基于 ATM的无源光网络APON技术以及基于千兆以太网的无源光网络EPON技术和吉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技术。课程最后将结合各种无源光网络技术的应用方式对PON与ADSL、FTTB+LAN、点到点光以太网接入等有线宽带接入技术进行对比分析。

  3. 课程安排

  4. 第一章 宽带接入技术概述 教学内容 1.1 接入技术含义及实现宽带接入的意义 1.2 接入网概述 1.3xDSL宽带接入技术分析 1.4 “FTTB+ LAN”以太网宽带接入技术 1.5 “HFC+ Cable Modem”宽带接入技术 1.6 电力线载波宽带接入技术 1.7 光纤宽带接入技术 1.8 无线宽带接入技术

  5. 第一章 宽带接入技术概述 1.1 接入技术含义及实现宽带接入的意义 • 接入技术的含义 • 接入技术顾名思义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用户连接到我们所提供的网络上,从而使用户能够共享网络提供的各种资源,作为网络中与用户相连的最后一段线路上所采用的技术我们称之为接入技术。 • 宽带接入的意义 • 实现宽带接入,就是要通过相关的技术实现为用户提供更高的接入速率;提供更多的应用业务模式和更高的业务质量。 • 实现宽带接入的基础网络 • 接入网

  6. 接入网 接入网 CPN CPN 核心网 1.2 接入网概述 UNI SNI SNI UNI 图1.1 传统电信网的组成示意图 • 接入网定义 • ITU-T在1995年7月通过G.902建议对接入网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接入网是由业务节点接口(SNI)和相关用户网络接口(UNI)之间的一系列传送实体组成,为传送电信业务而提供所需传送承载能力的实施系统,可经由Q3接口进行配置和管理。 • 1.2.1传统电信网中的接入网 • 接入网位置划分 • 如果仅从电话和网络业务的角度考虑,传统电信网络可以用两大部分来划分,那就是公用电信网和用户驻地网,其中公用电信网包括长途网,中继网和接入网。从其重要性和结构上考虑,人们又将长途和中继网合称为核心网,因此从网络结构上可以将电信网由图1.1表示出来。图中的CPN代表用户驻地网,UNI和SNI分别表示用户网络接口和业务节点接口。

  7. 接入网 业务节点(SN) 电信管理网(TMN) 1) 接入网的接口 根据ITU-T通过G.902对接入网的定义,可以将接入网通过其接口加以界定,如图1.2所示。 UNI Q3 Q3 SNI 图1.2 接入网的界定 ●接口描述 (1)用户网络接口UNI UNI面向用户,支持多种业务接入,如POTS接口,ISDN BRI/PRI、E1等接口形式。 (2)业务节点接口SNI SNI用来为不同用户业务提供相应的业务节点接口,使其能与业务节点连接,提供窄带ISDN的V5接口和宽带ISDN业务的VB5接口等内容

  8. (3)管理接口Q3 为了实现对接入网的管理,需要接入网与电信管理网(TMN)相连接,这个连接就由Q3接口提供。 2) 接入网的通用协议参考模型及各层功能 ITU-T为了实现接入网的统一标准,通过G.803定义了接入网功能结构的分层模型,图1.3示意了接入网中通用协议分层模型及其各层的相互关系。 接入承载能力要求 系统管理 接入承载处理功能(AF) 层管理 电路层(CL) 通道层(TP) 传输媒质层(TM) 图1.3 接入网通用协议参考模型

  9. ●各个层次的功能 (1)电路层(CL) 电路层是独立于传输通道层(TP)的,其网络直接面向公用交换业务,为用户直接提供相关的通信业务, 电路层网络负责为电路层接入点之间提供信息的传递。 (2)通道层(TP) 通道层负责实现涉及本层接入点之间的信息传递,它可以支持一个或者多个电路层的网络,为其提供相关的传送服务,通道的建立可以由交叉连接设备来实现。 (3)传输媒质层(TM) 传输媒质层直接涉及物理连接,它与传输媒质 (从网络的角度讲主要是光缆)有关,可以支持一个或者多个通道层的网络,如果细致划分TM层还可以分为段层和物理层。 3)接入网的功能结构 接入网为了实现对用户的服务而提供了多种功能,按其功能划分可以分成5个基本功能组:用户端口功能(User Port Function,UPF)、业务端口功能(Service Port Function,SPF)、核心功能(Core Function,CF)、传送功能(Transport Function TF)和系统管理功能(System Mannagement Function,SMF)。为了更好地理解其功能,我们可以通过图示的方式加以说明,如果1.4所示。

  10. 业务 端口 功能 (SPF) 核心 功能 (CF) 核心 功能 (CF) 传送 功能 (TF) 接入网系统管理功能(SNF) 用户 端口 功能 (UPF) Q3 UNI SNI 用户承载和用户信令信息 控制和管理 图1.4 接入网的功能结构图 ●功能说明 (1)用户端口功能 用户端口功能主要是将特定的UNI要求适配到核心功能和系统管理功能。接入网支持不同的接入以及需要特定功能的用户网络接口。

  11. (2)业务端口功能 业务端口功能的基本功能就是对特定SNI规定的要求适配到公共承载体,以便于在核心功能中处理,并选择相关的信息用于接入网的管理系统功能处理 (3)核心功能 核心功能位于用户端口功能和业务端口功能之间,将用户端口承载体要求或者业务端口承载体要求适配到公共承载体。其中包括根据所要求的协议适配和用于在接入网内传送的复用要求进行协议承载处理。核心功能是贯穿于整个接入网中的核心内容,这一点可以从上面的图示中看出。 (4)传送功能 传送功能是在接入网中不同位置之间提供传送通道的功能,并对所用的相关传输媒质进行媒质适配。 (5)接入网系统管理功能 系统管理顾名思义,它是为了实现接入网的有序工作过程,通过系统管理来协调接入网中用户端口功能、业务端口功能、核心功能和传送功能之间的支配、操作和管理。同时这一功能还负责协调用户终端经UNI和SNI的功能操作。

  12. 4)接入网支持的接入类型 为了满足用户的多样化的需求,接入网需要能支持大量不同的接入类型, 目前大家熟知的主要接入类型有: ●PSTN 和ISDN 窄带接入 ●B-ISDN 宽带接入 ●租用线接入 ●其他专用或还未定义的接入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已经能够比较概括地了解了关于接入网的基本内容,包括概念定义及其功能管理等。但是前面所讲的关于接入网的内容都是基于传统电信界关于接入网的定义、参考模型以及功能要求的规范,而且都是建立在当时(20 世纪90 年代) 电信业务以电话业务为主时的基础之上,最为关键的是当时只是预计未来网络发展将以基于ATM 的B-ISDN支持宽带业务为最终发展!。但实际发展情况是B-ISDN 并没有按预期那样发展起来而基于以太网的Internet 业务指数增长, 电信网的主流业务不再仅仅是电话业务(电话业务在整个通信网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 , 整体电信网或者说通信网发生了明显变化, 其中的接入网也在发生巨大的演变,甚至可以说无论从深度和广度,接入网的发展都成为当今网络发展实现用户的基础,只有接入网与核心网同步的发展,才能真正地实现网络发展的未来。为了更好的在后续课程中理解接入网,下面我们将系统地阐述接入网的演变。 1.2.2 接入网的演变 从中国通信业务大发展的过程我们就可以体会到,随着通信发展和用户需求的级数式增长,2000年前后Internet 业务得到了爆炸式发展, 为此IP 业务量急剧增长。由于提供IP 业务与提供传统的以电话业务为代表的电信业务有很大的不同。

  13. TE TE TE PC TE PC TEL TEL IP核心网 IP接入网 IP接入网 因此ITU-T SG13 定义了IP 接入网, 描述IP接入网的Y .1231 标准于2000 年11 月得到通过。下面我们将针对Y .1231 所定义的IP 接入网及其与前述接入传统电信业务的传统电信接入网(由ITU-T G .902 所规范) 的区别加以系统地描述。  根据Y .1231 建议, IP 接入网是指“ IP 用户和IP 业务提供者( ISP, IP ServiceProvider )之间提供接入IP 业务能力的网络”。IP 网是IP 作为第三层协议的网络。IP 网络业务是通过用户与业务提供者之间的接口, 以IP 包传送数据的一种服务。IP 网络的结构如图1.5所示。 RP RP RP RP CPN CPN RP:参考点 TE:终端设备 图1.5 ITU-T Y.1231定义的IP网络结构 TEL:电话 CPN:用户驻地网

  14. 接入网传送功能 IP接入功能 IP业务提供商 IP业务提供商 IP业务提供商 IP接入网网管 从上图可以看出, 用来实现IP 接入网与用户驻地网和IP 核心网之间的接口是图中显示的参考点(ReferencePoint , RP) , 这里的RP 用来实现在逻辑上分离IP 核心网和IP 接入网功能, 这样就与开始阐述的传统电信接入网的用户网络接口( UNI) 和业务节点接口( SNI) 有所不同, 因为RP 在某些IP 网络中不与物理接口对应,甚至在某些IP 网中无法界定IP 核心网与IP 接入网, 两者不可分割。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IP 接入网的参考模型来加以明确分析,由ITU-T Y.1231所定义的参考模型如图1.6所示。 RP 管理接口 C P N RP RP IP接入网 IP核心网 图1.6 ITU-T Y.1231所定义的参考模型

  15. ●功能描述 *接入网传送功能与 G.902所定义的传送功能相同,也就是在接入网中不同位置之间提供传送通道的功能,并对所用的相关传输媒质进行媒质适配。 *IP接入功能可以包括: ◎多业务提供商的动态选择 ◎使用PPP 协议的IP 地址动态分配、网络地址翻译( NAT) ◎鉴权 ◎加密 ◎计费和与RADIUS 服务器的交互 对于图中的接入网系统管理功能ITU-U Y .1231 建议没有做出解释。 *IP 接入网功能独立于其传送功能, IP 接入网的传输技术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以下列出常见的几种: ◎ISDN,其中包括基本速率接入和基群速率接入( 1 544 kbps , 2 048 kbps ) ◎B-ISDN 接入(1 544~622 080 kbps ) ◎xDSL接入 ◎无线和卫星 ◎PON、SDV、HFC 和其他光传输技术接入 ◎CATV 接入 ◎LAN/ WAN接入 上述所列的接入技术我们在下一节中还会针对几种常用的接入技术加以详细的阐述。但从接入方式上来讲,IP接入方式基本上可以分为5类:

  16. *直接接入方式。 直接接入方式这里泛泛地是指对为用户提供独享的上网接入方式 *PPP隧道接入方式(L2TP)。 L2TP是一种隧道协议,又称为第二层隧道协议。它扩展PPP以支持进行请求的L2TP 客户机和目标 L2TP 服务器端点之间的链接层隧道。通过使用 L2TP隧道,有可能将拨号协议结束的位置和提供网络访问权的位置分离开来。隧道可以延伸到整个 PPP 对话,或只延伸到一个两段对话的其中一段。 *IP隧道方式(IPSec)。 IPSec 隧道方式中隧道完成封装、路由选择与解封装的整个过程。隧道将原始数据包隐藏(或封装)在新的数据包内部。该新的数据包可能会有新的寻址与路由信息,从而使其能够通 过网络传输。隧道与数据保密性结合使用时,在网络上窃听通讯的人将无法获取原始数据包数据(以及原始的源和目标)。封装的数据包到达目的地后,会删除封装,原始数据包头用于将数据包通过路由选择到达最终目的地。 *路由方式。 路由方式就是启用路由模式,可以省却代理服务器和拨号软件或宽带路由器。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方式。 这是一种用于快速数据包交换和路由的体系,它为网络数据流量提供了目标、路由、转发和交换等能力。更特殊的是,它具有管理各种不同形式通信流的机制。MPLS 独立于第二和第三层协议,诸如 ATM 和 IP。它提供了一种方式,将 IP 地址映射为简单的具有固定长度的标签,用于不同的包转发和包交换技术。

  17. 通过上述描述,我们明显可以看到,由于Internet 业务的流行, 传统的电信接入网不再以支持电路业务为基本特征, 而是向提供电话、数据(以Internet 业务为代表) 和视频业务的综合接入方向演进, 同时IP 业务运营商也希望IP 接入网能够提供传统电信业务。所以, 接入网越来越显现出综合业务接入的特征。也正因为这样的发展趋势,大大地推动了接入网的迅猛发展。 由于目前接入网络的快速普及,大家对此的感觉也会日益明显。因此, 现在人们不再用“接入网”这个术语指G .902 定义的接入网或ITU-T Y .1231定义的IP 接入网, 而笼统地用“ 接入网”来表示用户与核心网中的城域网之间的一系列传送实体(例如线路设施和传输接入设施)组成, 为传送接入电信业务以及电信与IP 综合业务而提供所需传送承载能力以及综合的IP 接入能力, 并且可通过网管接口或参考接口(RP) 进行配置和管理的实施系统。由于接入范围和接入内容的扩大,接入网的界定就有了不同的观点,这一观点不同的原因主要取决于对城域网的界定而有相应的区别。城域网概念始于计算机网络, 它指位于广域网和局域网之间、在城市及郊区范围内的计算机网络。由于传统电信网与计算机通信网的融合, 城域网概念引入到公用通信网领域并导致城域网概念内涵的变化。为此接入网的物理界定也存在了不同的两种观点。下面我们将针对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加以探讨分析。

  18. ● 两种观点 现在人们用“城域网”泛指运营商在城市及其郊区范围内提供话音、数据( 包括IP 业务)、图像、多媒体和各种增值业务及智能业务等多种业务的网络。城域网引入到公用通信网模糊了传统电信界所定义的电信网结构以及接入网概念。 *观点一。 目前不少业界人士根据网络地域特征和功能特征认为电信网由长途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和用户驻地网组成, 如图1.7中的观点一所示。其中: 骨干网指连接国家各省/ 地区主要节点的网络, 通常是网状网, 具有可靠的保护措施, 以解决大容量的可靠传输为基本特征。 城域网除较大容量传输外以路由调度较长途骨干网频繁灵活、通常为环网而区别于长途骨干网; 接入网部分则包括以支持传统电话业务为主的传统电信界定义的接入网、以接入数据业务/ IP 业务为主的IP 接入网和提供综合业务接入的接入网, 主要功能是用户业务的接入和汇聚, 拓扑结构则呈现多样化, 既有星形、环形也有树形, 还有环形加树形等。用户驻地网是属于用户自己或用户驻地网运营商管理运行的网络, 一般是用户终端至用户网络接口UNI 间所包含的网络部分, 它由用来完成通信和控制功能的用户驻地中的机线设备组成, 其规模大小因用户的不同可能非常不同, 最简单的用户驻地网可以仅仅是进到普通居民用户家里的一对双绞线, 大的复杂的用户驻地网可以是覆盖几千米的校园通信网、大企业网或用户驻地网运营商所运营的居民小区网络等。

  19. 长途骨干网 观点二 城域骨干 观点一 城域网 城域网 城域接入 1:N 接入网 用户驻地 用户驻地 图1.7 通信网的结构示意图

  20. 接入网 接入网 CPN CPN 骨干网 城域网 城域网 *观点二 也有人提出把上述观点一中的接入网纳入到城域网中的观点(如图1.7中所示的观点二)。 这样就把城域网划分为城域骨干和城域接入两部分,它们分别对应观点一中的城域网和接入网。因为无论观点一中的接入网还是观点二中的城域接入段实质上在业务量大小、业务量分布、运行维护管理要求等方面都与城域网或观点二的城域网骨干段有明显的不同, 所以为了更好地区分和体现城域网和接入功能的不同特质,通常我们更容易倾向于观点一的定义。那么如果按照观点一的划分,我们可以总结性地将通信网的组成结构以图1.8的方式加以归纳描述。 核心网 UNI SNI SNI UNI 图1.8 通信网组成

  21. 1.2.3 接入网的特点 根据前面观点一通信网的结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接入网的位置,正是由于在电信网中的位置和功能的不同,接入网与骨干网、城域网有着非常明确的区别。总结来说,接入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业务量密度低 骨干网是高度互联的网络,可以应付很大的业务量需求,统计结果显示一般骨干网的中继电路的占用率都在50%以上。而接入网的业务量密度则低很多,比如普通住宅用户接入链路的业务量密度都极低,占用率在1%以下。这结果导致网络这一部分的经济效益较差,投资回收周期很长。但是随着目前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用户需求也在同步地增长,这方面效率也在同步地提高 ●业务量分布为集中型 骨干网、城域网(尤其是长途骨干网)的业务量分布一般为均匀型,各节点之间业务量差不多。而接入网的业务量分布为典型的集中型,业务量一般都是由靠近用户端的节点“集中’到位于端局的节点。端局为主节点,用户端为从节点,业务都是在“主一从”之间进行传送的。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图1.9来更好地理解。

  22. (b)接入网的典型业务量分布(集中型) (a)骨干网的典型业务量分布(均匀型) 图1.9 骨干网与接入网的业务量分布 ●成本要求低廉 骨干网、城域网是由成千上万的用户使用、占用率高,因此计算到每用户分担的成本较低;而接入网是由个别或少数用户专用、占用率低,成本直接由各用户自己承担。这就要求接入网总成本(包括投资成本和运维成本)必须低廉,才能达到用户的应用能力,才能更好地发展用户,为用户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服务。

  23. ●成本差异大 由于接入网是直接面向用户的,同时它要覆盖各种类型的用户,不同类型用户的要求又不同、建设条件也不尽相同,这样就导致不同地区后地点的成本差异非常大。如偏远地区用户成本可能要比市区用户成本高出10倍以上。核心网则不同.不同交换区间的成本差最多也只有3—4倍。 ●成本与业务量无关 对于核心网来说,它的总成本对业务量很敏感.可以基于对业务量的预测.对网络进行最佳配置。而用户接入网工作在极低的业务量密度下,尽管业务量变化可能较大,但对成本却没有明显影响,其成本与业务量基本无关。 ●用户需求多样化 接入网直接连接用户,而不同的用户在业务容量、业务性能、可靠性/生存性等诸多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要求。比如,大企业用户业务量大、对QoS保证要求更高、同时要求更可靠的保护,要求有保护倒换功能等;而小企业用户和居民用户则业务量则相对较小、对QoS要求不高,也不一定要求保护倒换,因为其成本承受能力差。正是这种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接入网技术的多样化。所以在接入网环境不太可能只有一种技术的存在,目前在我国的接入技术就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同时不同技术在不同地区的应用情况也存在极大的差异。 ●运行环境恶劣,维护量大 核心网所用的设备一般装在环境可控的机房内,保持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工作。而接入网设备则一般要求安装在室外,工作环境恶劣。这对器件、设备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接入网涉及众多用户、规模巨大,加上运行环境恶劣、故障率相对较高,整个接入网的运行管理维护工作量也就变得十分庞大。 ●覆盖半径相对较小,一般 10KM以内 一般接入网的覆盖半径比较小。据统计在我国 10 km能覆盖 95%以上的用户。

  24. 1.2.4 宽带接入网及其特点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接入网的基本特点,但是随着网络和用户业务需求的逐步增大,最初接入网能为用户提供的服务已经远远达不到用户的要求,这样就推动了宽带接入网的发展。为了更好地理解宽带接入网,我们首先从宽带的基本概念出发加以说明。 首先说明宽带接入网中“宽带(broadband)”的含义。宽带的概念首先出现于国际电信联盟关于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规范。根据1997年公布的ITU-T l.ll3的定义,“宽带业务”是要求业务传输速率(这里要注意不是线路速率)高于基群率(1.5Mbps或2Mbps)的业务。那么提供宽带业务的接入网则为宽带接入网。但是目前人们所说的宽带已经不是这一定义上的宽带,已经是指Interner的连接速率远大于拨号的64kbps的速率。一般认为256kbps是所谓宽带的最低速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传统意义上的接入网定义上是不解释信令的,换句话说就是不含业务节点的交换功能。但是宽带接入网为了支持IP等业务,它在接入网内含业务节点的一些功能,例如可能含有路由器或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交换机,虽然这些不是信令控制下的第二层交换机,但是MPLS的标签交换也相当于信令,用面向连接的第二层功能来支持无连接的第三层选路,这是与以话音为主的窄带接入网有所不同。同时宽带接入网还可能需要与AAA(Authentication、Authorization、Accounting验证、授权和记账)服务器相连以提供认证,授权和计费功能。在网络侧宽带接入网很可能需要同时面对分组数据网和传统的电路交换网。虽然宽带接入网技术有很多种(后续课程将加以介绍),但它们之间具有一些共性的特点,除了前面所介绍的接入网特点之外,共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25. ●多业务接入特点 大家都知道,对于运营商来说,语音业务和数据服务业务是业务运营商的主要收入 来源之一,但是随着技术发展的不断提高,无连接的数据业务增长速度也非常快。所以 无论从网络运营商还是用户来说都更希望用同一个接入网同时实现宽带和窄带话音业务 。但是传统的窄带接入网是以话音业务为主,是基于电路连接;而以数据为代表的宽带 业务是非实时的,适合于以分组方式传输,因此就要求宽带接入网具有将宽带和窄带业 务融和或集成在一起的能力实现多业务的接入。 ●多用户共享特点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接入网的基本特点要求之一是低成本,这就决定了宽带接入网 技术大多数都具有尽量多用户共享网络资源的特征,如无源光网络PON、混合光纤同轴 电缆系统HFC.本地多点分布系统LMDS等。局端设备、光纤等尽量由众多用户共享。 共享的需求也带来了多址接入、安全性保证、带宽分配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 窄带接入网中是没有涉及到的。 ●业务的不对称性和突发性特点 宽带接入网传输的相当大比例的业务是数据业务和数字图像业务,这些业务通常是不对 称的,而且突发性很大。因此上、下行带宽不等是大多数宽带接入网的特质,如ADSL、

  26. PON、HFC、LMDS等。由于业务的突发性和低成本的要求,在PON等宽带接入技术中PON、HFC、LMDS等。由于业务的突发性和低成本的要求,在PON等宽带接入技术中 都面临带宽动态分配的问题。如仍按传统的固定带宽分配,那只能按峰值速率分配带宽 ,这样就会导致资源利用的浪费,网络资源很快会被分配完,而且在相当多的时间里还 会有不少用户的使用速率远低于峰值速率,造成网络资源使用率非常低下。所以,动态 带宽分配也是宽带接入网的关键技术之一(后续课程将会介绍)。 1.2.5 宽带接入网建设的重要意义 根据我们对宽带接入网特点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为了实现用户高速共享网络资 源,宽带业务的发展是通信产业的支撑业务之一。电信运营商尤其是北美的电信运营商 在经历了泡沫破灭的打击后越来越趋于理智,都把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业务收入和利 润作为主要目标。客观的分析和调查表明:宽带业务需求的的确确存在而且不断增大。 Yankee Group公司当年在美国的一项调查结果是:DSL宽带接入的用户平均每周25小 时在线(而拨号为7.5小时).78%的调查对象宁愿放弃日报也不愿放弃DSL接入.甚 至63%的人宁愿放弃每天的咖啡也不放弃DSL接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对宽带的 需要越来越迫切.而且随着人们对视频、互动网络游戏等高带宽消耗业务的需求日益增 大,ADSL所支持的下行几兆比特每秒、上行几百千比特每秒的“宽带”开始不能满足很 多用户的需求,随之而来的光纤到户(FTTH)越来越得到用户的认同。据宽带论坛(

  27. Broadband Forum,这是一个非官方组织)曾发布报告称,2011年,全球宽带和IPTV 的增长都达到了过去5年来的新高。2011年全球宽带用户增长6549.36万,宽带用户总 数达到5.97亿,季度增长率达到2.6%,年增长率达到12.3%。中国宽带用户数达到1.58 亿,位列全球第一。美国和日本分别以9163万和3669万紧随其后。在金砖国家中,俄 罗斯宽带增长率最高,达到36.85%,用户总数达到2074万;巴西(目前排名第九)增 长率达到19.3%,用户总数为1648万。报告称,2011年印度宽带增长率达到了24.5%, 用户总数达到1330万,有望在今年跻身全球十大宽带国家行列。 宽带论坛首席执行官罗宾·默什表示,覆盖率的提高和竞争性的定价意味着大部分 城市人都有机会通过宽带接入互联网,因此印度对宽带的需求正迅速增长。但阻碍宽带 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主要是成本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不过,印度宽带服务提 供商已开始着手通过由创新性企业和政府驱动的一些项目来解决农村宽带接入问题。默 什表示:“宽带增长率重新开始提升让人兴奋,这也显示宽带市场正在得到加强。随着 宽带在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发展起来,宽带将成为世界各地越来越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 分”。 从我们国内的发展来看,作为全球第一的宽带用户国家,骨干网己有能力支持宽带 业务的开展(骨干网的带宽己达到Tbps量级),用户侧终端接口速率也达到10 Mbps、 100 Mbps甚至1Gbps,但是接入网由于其用户需求多样化,接入技术多样性、成本极其 敏感和投资回收周期长等特点是其在电信泡沫期也没有像骨干网建设那样出现过热。发 展宽带业务的瓶颈主要在宽带接入上。所以提升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层次、提高信息服

  28. 务质量和保证信息服务安全关键在接入网。这是宽带接入网建设的重点,其意义在于宽务质量和保证信息服务安全关键在接入网。这是宽带接入网建设的重点,其意义在于宽 带接入网的建设对国民经济也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这点从信息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日新 月异的变化不难看出。 此外.宽带接入网的建设和宽带业务的开通极大地促进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 医疗、远程教育、集团用户的高速虚拟专网等众多应用,这将极大提高社会各行业的工 作效率和质量;宽带接入网的建设和宽带业务的开通还为我们提供视频点播、高清晰度 电视、网络互动游戏等丰富人们生活的服务,使人们生活得更加多姿多彩。比如我们现 大多数人都比较热衷的网络购物,网络电影等等都体现了宽带接入的优势。但是,由于 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和运营商资源优势的不同等原因,各种宽带接入技术都有其典型的适 用场合。目前应用较多的宽带接入技术主要有基于双绞线传输的接入技术(xDSL)、基 于对同轴电缆和光纤混合传输系统双向改造的接入技术(HFC+Cable Modem)、基于光 纤和5类线的以太网接入技术、基于光纤传输的接入技术和基于无线传输的接入技术, 这些宽带接入技术的着重点不同,适用场合和生命期也不同,而且实际应用中可以是两 种或多种技术的结合应用。比如:通过宽带PON(EPON、APON或GPON)完成局端到位于 距用户群比较近的商用楼、小区的光网络单元(ONU)信号的传输,然后通过xDSL或5类 线上的以太网传输技术完成从ONU到最终用户的信号传输。

  29. 接入网技术很不同于骨干网技术,它要直接面向需求差异很大的各种用户群(尤其对我接入网技术很不同于骨干网技术,它要直接面向需求差异很大的各种用户群(尤其对我 国这样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的情 况),这就决定了接入网的技术是多元化的,不是 单一种技术就能完成的。但是在选择接入网技术时需要全方位地、综合地评价各种技术 的长处和不足,根据不同的用户群、己有资源情况、未来来发展趋势、运营维护是否便 利等多方面因素做出决定。从长期发展来看,大家公认宽带接入技术的主流和方向是光 纤接入,光纤到家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光纤接入主要为企事业用户和居民用 户群服务,同时FTTH在部分城市区域也开始应用。下面将简明介绍各种宽带接入技术 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特点加以分析阐述。 1.3 xDSL宽带接入技术分析 随着居民和企业用户对高速Interner接入等宽带媒体业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如果采用重新施工布线的方法显然无法迅速地达到所有用户的要求,特别是时间上的要求,同时新的施工投入成本极大,因此如何利用现有的有效资源来满足用户需求成为传统电信运营商最为希望和优先考虑的问题,因为他们拥有分布广泛、能够或者已经直接到达用户的双绞线资源,所以充分利用铜线这一宝贵资源并快速解决用户的需求成为他们不二的选择。

  30. 由于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更多的人已经了解xDSL技术实质上是基于普通电话线 的宽带接入技术,DSL即是(Digital Subscriber Line)数字用户线的简称。它在一 对(或二、三对)电话线上同时传送高速数据和语音信号.数据信号并不需要通过电 话交换机设备.与拨号网络相比减轻了电话交换机的负载。大家都知道,原有的普通 电话线主要目的就是为我们提供语音的电话业务,xDSL技术之所以能够在普通音频质 量的双绞线上传输高速(几百千比特每秒到几兆比特每秒)数据信号的关键是xDSL技 术采用了技术高效的编码调制、回波抑止、数字自适应均衡等技术。 在我们这里所说的xDSL中的 “x” 代表着各种数字用户线技术,包括ADSL、HDSL、 SHDSL和VDSL等,其中ADSL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面我们就首先介绍ADSL技术。 1.3.1 ADSL技术 ●技术描述 ADSL称为非对称数字用户线,因为它具有下行速率较高、使用方便等特点而成为宽 带接入发展初期居民用户和小企业用户宽带接入的主流方式之一。 ADSL是一种非对称的DSL技术,所谓非对称是指用户线的上行速率与下行速率不相 同,上行速率低,下行速率高,特别适合传输多媒体信息业务,如视频点播(VOD)、 多媒体信息检索和其他交互式业务。ADSL在一对铜线上支持上行速率几百千比特每秒, 下行速率几兆比特每秒,传输距离在几千米范围以内。这个数据受实际环境和线路质量 影响较大。现在普遍应用的 ADSL技术是由 ITU-T标准 G.992.1和 G.992.2所规范的。

  31. G.992.1是全速率的ADSL标准,支持6Mbps/640kbps的高速下行/上行速率,但是要G.992.1是全速率的ADSL标准,支持6Mbps/640kbps的高速下行/上行速率,但是要 求用户端安装分离器(用于分离低频模拟普通话音信号和高频高速数字信号),安装稍 复杂且价格相对贵一些。G.992.2标准速率较低,下行/上行速率为1.5Mbps/512kbps, 它的优势在于不需要复杂的分离器,成本较低且便于安装。从适用领域而言,标准满足 G.992。1的产品比较适用于小型或家庭办公室(SOHO),而满足 G.992.2要求的产品则 更适用于普通家庭用户。后期ITU-T根据接入技术的发展又陆续推出了其他相关标准,如 ADSL2标准,都是在传统ADSL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ADSL的补充和增强。既然ADSL技术还 是目前众多应用DSL技术应用较为成熟的一种,我们下面将对其原理和应用加以系统阐述。 ●ADSL宽带接入技术原理分析 (1)工作原理 ADSL系统采用频分复用在双绞线上同时传输普通电话业务和ADSL数据业务,其频谱分 布如图1.10所示。 上行信道 下行信道 POTS 4KHz 20KHz 138KHz 552KHz或1.104MHz 图1.10 ADSL频谱分布示意图

  32. 其中,0~4kHZ频段传送话音基带信号,实现电话业务。对数字信号采用两种上下行其中,0~4kHZ频段传送话音基带信号,实现电话业务。对数字信号采用两种上下行 带宽分配策略。 第一种:上行和下行传输采用重叠频谱,并应用回波抵消技术。 第二种:上下行频带不使用任何两个相同的载波。上行频率的范围大约从 20 kHZ开始最大到138 kHZ,下行频率则一直延伸到 1104 MHz称为全速率 ADSL,由 ITU-T 标准中的 G.992.1所规范)或552 kHz(称为无分离器型ADSL,由ITU-T G.992.2所规范)。由于双绞线的带宽有限,所以ADSL才有了先进的调制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 (2)调制技术 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ADSL调制技术有3种:正交幅度调制QAM、无载波幅度相位调制CAP、离散多音调制DMT。其中DMT调制技术被ANSI标准化小组 T1E1.4 制订的国家标准所采用。ADSL标准规范的调制方法是DMT调制。 ●QAM调制基本原理 QAM是一种矢量调制,将输入比特先映射到一个复平面(星座)上,形成复数调制符号,然后将符号的I、Q分量(水平和垂直方向)采用幅度调制,分别对应调制在相互正交(时域正交)的两个载波上。这样与幅度调制(AM)相比,其频谱利用率将提高1倍。 QAM 是幅度、相位联合调制的技术,它同时利用了载波的幅度和相位来传递信息比特,因此在最小距离相同的条件下可实现更高的频带利用率,目前QAM最高已达到1 024-QAM(1 024个样点)。样点数目越多,其传输效率越高.

  33. ●CAP调制技术 CAP(无载波幅度/相位调制)调制技术是以QAM调制技术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也有 人认为它是QAM技术的一种变种。它与QAM的区别是其实现手段的数字化,输入数据被送 入编码器,在编码器内,m位输入比特被映射为k=2m个不同的复数符号,由k个不同的复 数符号构成k-CAP线路编码。编码后被分别送入同相和正交数字整形信号分离器,求和后 送入D/A转换器,最后经低通信号分离器发送出去。 ●DMT调制技术 DMT调制原理是将整个信道的可用带宽划分成N个独立的、等带宽的子信道,然后根 据每个子信道的传输特性(主要是不同信道的衰减和噪声干扰情况不同),分配给它不 同的比特数和传输能量,每个子信道采用不同星座点数的QAM调制。当N足够大时,子信 道的带宽将足够小,它们的传输函数也就越接近理想状况,可以理论上实现无码间干扰 地传输。因此如果充分发掘每个子信道的潜力,将能够更好地利用每一段频谱资源,为 了更好地理解DMT调制技术的本质,我们可以通过图形的方式加以形象说明,如图1.11所 示。

  34. 多个4KHz的子信道 基本 电话 业务 POTS 3.4KHz 1.104MHz 将上行25—138kHz,下行分138kHz-1.104MHz的频带,划分为N个4.3125kHz子信道。每个子信道上一个载波,每个载波采用QAM调制 ●DMT调制能力的范围是0-15bit/s。DMT调制系统根据情况使用这255个子信道,可以根据各子信道的瞬时衰减特性、群时延特性和噪声特性决定子信道的传输速率。在性能优良的中间频率子信道一般调制能力均大于10bit/s/Hz,而在低频率或高频率的子信道,DMT技术可根据信道性能自适应地将调制能力降为4bit/s/Hz。不能传输数据的信道将被关闭。我们可以通过图1.12加以理解。 图1.11 DMT 调制示意图

  35. 图1.12 DMT自适应调制示意图

  36. 由图1.12可以看出,DMT可以根据探测到的信噪比随频率变化的情况调整各个子信道的比特数,使总体传输速率尽可能地接近给定条件下的最高速度。其速率调整方式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可以用一下两个方面加以文字描述。由图1.12可以看出,DMT可以根据探测到的信噪比随频率变化的情况调整各个子信道的比特数,使总体传输速率尽可能地接近给定条件下的最高速度。其速率调整方式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可以用一下两个方面加以文字描述。 初始化速率调整:启动初始化阶段,通过收发器训练和信道分析过程,测量各子信道的信噪比,确定各个子信道所调制的比特数、相对功率电平等传输参数,以保证各子信道传输容量和可靠性最优。 快速学习过程:在传输过程中通过快速学习过程来实现传输速率的动态调整。具体做法是:当线路质量降低到一定的程度时,马上启动快速学习程序,降低传输速率;而当线路质量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启动快速学习程序,提高传输速率。

  37. W A N ATU-R C O R E A T U C DSLAM (3)ADSL应用示意图 PSTN (窄带网络) 交 换 模 块 配 线 架 配 线 架 分离器 铜线 ATM/IP (宽带网络) 10BaseT 远端 局端 图1.13 ADSL应用示意图

  38. ●应用描述 ADSL的重要功能模块是 ATU-C(ADSL Transceiver Unit at the central office end)局端ADSL收发单元和 ATU-R(AT at the remote terminal end)远端 ADSL收发单元,它们完成上述DMT调制、信道编码等功能。实际中ADSL系统在局端是把众多ATU-C模块多路复用起来,这种复用系统叫做“DSLAM”(DSLAccess Multiplexer)。在远端/用户端的设备是由 ATU-R及其相关电路构成的 ADSL Modem(ADSL调制解调器)。虽然ADSL尤其独特的优势,也得到了很大的应用,但是作为使用传统网络条件的新技术必然会受到原有条件的制约(这也为今后向光纤发展提供了可能),这种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实际线路中ADSL的速率受线路质量的影响很大。 线路衰减正比于线路的长度和频率而反比于线缆直径,因此说明ADSL性能会受到用户线长度和线径的影响。 一般来说在2公里内,线路长度对ADSL速率的影响不是太大,但超过2公里后,ADSL速率随线路长度的增加而急剧下降。

  39. 1.3.2 相关DSL技术简单说明 与ADSL技术先后产生的技术形式还有HDSL、SHDSL和VDSL等。 *HDSL称为高速数字用户线,现行标准为G.991.1,可利用现有电话线铜缆中的用户线的2对或3对双绞线来提供全双工的1.544Mbps(T1)或者2.048Mbps(E1)数字连接能力,线路码为2B1Q或CAP,传输距离理论可达5公里。 *SHDSL也是一种对称的数字用户线技术,它与HDSL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是利用一对双绞线来提供全双工的192-2312Kbps数字连接能力,线路码是TCPAM,传输距离可达3km。 *VDSL(Very high speed Digital Subscriber Line)甚高速数字用户线技术是鉴于现有ADSL技术在提供图像业务方面的带宽十分有限的弱点而设计开发的。VDSL是xDSL技术中提供带宽最宽的一种,线路编码调制通常采用DMT或CAP线路码。它能够在一对铜质双绞电话线上支持数十Mbps速率的传输,同时支持不对称或对称两种形式,不对称时下行速率可以达52Mbps,上行速率为2.3Mbps。但VDSL的传输距离较短,一般只在几百米(300米)以内。 ITU-T于2004年 6月颁布了关于 VDSL的规范——G.993.1。因VDSL传输距离很短,它通常与光纤传输系统配合使用来提供速率高于ADSL的宽带接入,比如提供视频业务。

  40. 1.4 “FTTB+ LAN”以太网宽带接入技术 所谓“FTTB+ LAN”是指从运营商局端设备到位于距用户群比较近的机房或楼道 (如商业楼、居民小区、居民楼) 上的用户端设备之间采用以太网在光纤上实现全双 工传输方式,然后用户端设备到用户之间采用在5类线或5类线以上的以太网,实现百 兆/十兆到用户的接入技术。服务居民用户时典型的情况是“千兆到小区(光纤)、 百兆到大楼(光纤)、十兆到家庭(5类线)”,服务商业用户时典型情况是“光纤到 大楼(千兆)、5类线到用户(百兆)”。接入网采用以太网,将形成从局域网、接入 网到城域网全部是以太网的结构。 基于“FTTB+ LAN”网络的局端设备一般位于城域网局端接入节点机房,用户端 设备一般位于小区机房或大楼内;或者局端设备位于商业大楼内,而用户端设备位于 楼层内。局端设备提供与IP骨干网的接口,用户端设备提供与用户终端计算机相接的 10/100BASE-T接口。局端设备与用户端设备之间采用点对点的连接方式。局端设备 具有汇聚用户端设备网管信息的功能。由于众多用户都在同一以太网交换机下,一般 通过VLAN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性可以防止广播风暴。 同时,由于采用这样的网络,网络的各个环节之间就可以无缝连接,无需任何格 式转换;“FTTB+ LAN”以太网宽带接入具有接入速率较ADSL高、技术成熟使用普 遍、带宽扩展性强等优势,而且在用户密集(如楼宇用户)且用户开通率比较高的情 况下“FTTB+ LAN”成本与ADSL相当。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图1.14 加以描述。

  41. BAN BAN LSR 1G 区域网络 1G 小区接入 ZAN ZAN 100M 楼宇接入 100M 10M 用户终端 LSR 本地交换路由器 ZAN 小区网络 BAN 楼宇网络 图1.14 “FTTB+ LAN”服务于居民用户时的典型网络结构

  42. 1.5 “HFC+ Cable Modem”宽带接入技术 这种宽带接入技术是指对传统单向 HFC(光纤同轴混合网)网络进行双向改造, 除原来提供CATV业务外还提供Internet接入业务的技术。“HFC+ Cable Modem”系统 中局端或者头端(有线电视运营商的称谓)至用户群比较近(一般情况下是几百米距 离)的光节点采用光纤作为传输媒质,光节点至用户之间采用同轴电缆作为传输媒质。 因为其本质特征是对原来单向HFC进行了双向改造使之能够除提供单向的图像业务外 还提供双向数据业务,所以也称作双向HFC;也有人简称为 HFC技术。 ●技术特点描述 *在原有CATV基础上进行双向改造 (1)干线部分:光传输系统代替CATV中的同轴电缆 (2)用户分配网部分:仍保留同轴电缆网络结构,但放大器改成双向的 *可提供业务 (1)保留原有CATV单向电视广播业务 (2)利用剩余频带提供宽带数据业务 ●工作原理说明 “HFC+ Cable Modem”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采用副载波频分复用方式,同时传送图 像、数据信号(Internet接入)。根据我国广电行业标准的频谱划分模式 , 其频谱安 排可以通过图 1.15加以说明。

  43. 上行信道 下行信道 CATV业务 数字上行 数字下行 个人通信 108-111MHZ 111-550MHZ 5-65MHZ 88-108MHZ 其中462-470MHZ 为下行指令频段 550-862MHZ 65-87MHZ 图1.15 双向HFC频谱安排 ● 频带分配描述 *5—65 MHZ:是上行回传信号频段,也为计算机联网、可视电话、电话、电视会议、电视广播及监控报警等信号用。 *65—87 MHZ:为上、下行频率滤波器隔离带。 *88—108 MHZ:为调频广播节日及数字单频广播用,比电视电平低 8 dB。 *108—111 MHZ:是下行指令、监控报警等信号频段,比电视电平低8 dB。 *111—115 MHZ:为模拟电视频道使用。 *462—470 MHZ:为下行指令频段,可以作为收费寻址下行信号的传送,比电视电平低8 dB。 *550—862 MHZ:为数字广播及下行数据信号传送使用。

  44. ● 系统组成 HFC系统组成如图1.16所示 图1.16 双向HFC系统组成

  45. ●技术优势及不足 *能利用现有的覆盖率相当高的有线电视网资源。 *同时提供视频和数据业务;数据业务一般支持几百千比特每秒到几兆比特每秒 (与共享用户数有关)的数据接入。 *对于HFC网络的运营商来说成本较低。 *它必须对原来的传统单向HFC(有线电视网)进行双向改造。 *只适用于居民用户而不适用于企业用户。 *可升级性较差。 1.6 电力线载波宽带接入技术 电力线载波接入技术也称电力线通信(PLC),是指把宽带接入数据等信息调制在 载波上,利用电力线传输数据信号向用户提供宽带业务的一种接入方式。 电力网作为 电能输送的专用网络,是国家基础网络之一。它的覆盖面之广、 容量之大是任何网络 都不能相比的。通过利用传输电流的电力线传输宽带业务数据, 使得PLC具有极大的 便捷性,只要在房间任何有电源插座的地方,就可接入互联网。从而可以实现集数据、 语音、视频以及电力于一体的“四网合一”。另外,可将房屋内的电话、电视、音响、 冰箱等家电利用PLC连接起来,进行集中控制,可以实现“智能家庭”的梦想。在目前, PLC主要应用形式是作为一种宽带业务接入技术,为居民小区等提供Internet接入。

  46. ● 系统拓扑图 电力线载波接入系统框图如图1.17所示。 图1.17 电力线上网系统拓扑图

  47. ●拓扑描述 由图1.17可见,PLC利用低压电力线传输数据信号,设备也是由局端PLC设备(放 置在配电间)和用户端Modem组成。局端负责与用户PLC调制解调器的通信和与外部 网络的连接,来自用户的数据进入调制解调器调制后,通过用户的配电线路传输到局 端设备.局端将信号解调出来.再转到外部的Internet。用户PLC Modem放置在用户的 家中.一端连接用户计算机,另一端连接到电力线上向局端设备收发数据。 ●优势与不足 与其他接入技术相比,电力线宽带接入网络具有以下优势: *可以利用现有的配电网络基础设施,不需要重新布线,线路成本低; *便于进行家庭内部联网,实现智能家庭; *覆盖面极其广泛,其规模是其他任何网络无法比拟的,PLC可以轻松地渗透到每 个家庭,为互联网的发展创造极大的空间。 但电力线宽带接入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通常只能利用低压电力线这部分而这段距离通常也就几百米,相比ADSL传输距离 比较短; *通信质量受低压电网上负载变化的影响较大。 *可能受到电力管制等管理方面的影响 *电力频段的有限性制约,当占用9khz到20Mhz的频带时现有的长波、中波和短波 等无线电业务频带将被覆盖。

  48. 1.7 光纤宽带接入技术 光纤接入是指局端与用户之间完全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体的接入技术。光纤接入具有 带宽大、传输距离远、可靠性高等特点,而且光纤接入是实施 “少层次、少局所、大 局所”接入网建设原则的最好方式,无论是运营商还是供应商都公认它是宽带接入的 发展方向。 ●分类(根据光分配网是采用有源或无源设备划分) (1)有源光网络(AON, Active Optical Network), 主要特点 *ODN全部由有源器件组成(光放大器等) *传输容量大:155Mb/s或622Mb/s的接入速率; *传输距离远:不加中继器,距离为70多公里; *技术成熟:无论PDH设备还是SDH设备,都已广泛应用; *给有源设备供电困难; *投资成本高。

  49. (2)无源光网络 主要特点 *ODN (光分配网络)没有任何有源电子设备 *无源光网络设备简单,便于维护,寿命长,投资相对也较小。 PON的低成本源于设备、线路等方面的投资成本和运维成本两方面成本的降低。在 投资成本方面,相对于点对点结构,PON使用的光收发器(占设备成本相当大比例)数量明显减少(约减少一半)。光缆及其施工量的减少也使投资成本大幅下降。在运维成本方面,PON的点对多点、无源特征和光缆较电缆的长寿命、高可靠性使其运维成本大大减少。 *无源光网络设备组网灵活,支持多种拓扑结构。(如树形,总线型,环形,环形+树形的混合型等) *无源光网络设备安装方便。无需专门场地和机房,无需远端供电。 *无源光网络适用于点对多点通信,进而适合汇聚多用户。 传统的点对点方式不仅仅需要大量光纤.而且还在运营商中心机房/局端处因众多光口占用较大的空间、消耗更多的电力。PON的无源点对多点拓扑使得在局端一个光口等效于点对点的10~100个光口.节约了光缆和光缆施工的大量费用.节省空间和电力.是有效地汇聚众多用户的经济方法。所以说.PON不只适合分散用户.更适合于用户密集的应用场合 *无源光网络是纯介质网络,无电磁干扰和雷电影响。 *无源光网络扩容比较简单,用户投资得到保证。 *承载数据业务效率高

  50. PON系统在进行时分多址接入控制的同时非常方便实现各ONU用户之间的动态带宽控PON系统在进行时分多址接入控制的同时非常方便实现各ONU用户之间的动态带宽控 制。动态带宽控制带来了PON承载突发性强的数据业务效率高、性能好的优势。 *适于承载广播、组播业务 PON无源点对多点结构、下行物理层广播传输、易于下行传输容量大于上行的机制 使之非常适合承载广播、组播类型业务(如 IP TV)。像IP TV这样很消耗下行带宽具 有组播、广播特征的业务在PON上承载非常有效,比如一个PON口可带128个ONU,这样的 话,PON在承载广播业务时可比点对点方式提高效率128倍。 *升级性好 PON无源、纯光纤的光分配网对波长是透明的,适于通过波分复用同时承载模拟的 CATV业务,也适合通过波分复用来对PON扩容升级。 1.8 无线宽带接入技术 无线接入技术是指接入网全部链路利用大气作力传输媒介, 为用户提供固定和移动 宽带接入业务的技术。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可分为移动接入技术(用户可移动)和固定无 线接入技术(用户固定) ●技术分类 固定无线接入包括本地多点分配业务(LMDS)、多路多点分配业务(MMDS)、3.5G固 定宽带无线接入、直播卫星系统(DBS)和自由空间光通信(FSO)等。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