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likes | 487 Vues
DVT 抗å‡è¯ç‰©çš„ç ”ç©¶ä¸Žåº”ç”¨è¿›å±•. 上海交通大å¦åŒ»å¦é™¢é™„å±žä»æµŽåŒ»é™¢ 血管外科 å¼ çºªè”š. VTE 是人类å¥åº·ä¸¥é‡çš„å¨èƒ. åœ¨è¥¿æ–¹å›½å®¶ï¼Œæ¯ 16 ç§’ 就有 1 个人å‘生 VTE æ¯ 37 ç§’ 就有 1 人 å› VTE æ»äº¡ , æ¯å¹´æ»äº¡äººæ•°è¶…过 843,000 PE æ˜¯çŒæ»çš„主è¦åŽŸå› ä¹‹ä¸€ï¼Œçº¦å 院内æ»äº¡çš„ 10%. VTE 包括深é™è„‰è¡€æ “å½¢æˆ (DVT) å’Œè‚ºæ “å¡ž (PE) ,是继缺血性心è„ç—…å’Œå’ä¸ä¹‹åŽä½åˆ— 第三 的最常è§çš„心血管疾病。. VTE :é™è„‰è¡€æ “æ “å¡žç—‡.
E N D
DVT抗凝药物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血管外科 张纪蔚
VTE是人类健康严重的威胁 在西方国家,每16秒就有1个人发生VTE 每37秒就有1人因VTE死亡, 每年死亡人数超过843,000 PE是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占院内死亡的10% 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是继缺血性心脏病和卒中之后位列第三的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VTE:静脉血栓栓塞症 Roger VL, et al. Circulation. 2011;123(4):e18-e209. Cohen AT,et al. Thromb Haemost. 2007;98:756-764. Naess IA, et al. J Thromb Haemost . 2007;5(4):692-699.
DVT的治疗目的 2 3 1 David A, et al. 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 2010, 16: 3475-3477
众多指南一致推荐:抗凝是DVT的基本治疗 抗凝是VTE的基本治疗 2011 ICSI最新VTE诊治指南 2012 ACCP 第九版指南 2012中国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 2012中国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 2011 ICSI最新VTE诊治指南 Clive K, et al. Chest. 2012;141;e419S-e494S
目录 1 传统抗凝药的发展、作用机制及局限性 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作用机制及特性 2
口服Xa 抑制剂 口服IIa 抑制剂 静脉间接Xa抑制剂 单靶点、 直接、有效、安全、方便 Xa IIa 单靶点抗凝药 凝血因子直接抑制剂 Xa,依赖AT 抗凝药物的发展:从多靶点向单靶点转化 2008 2004 2002 1980s 1940s 1930s 低分子肝素 VKA 多靶点抗凝药 香豆素类,肝素类 普通肝素 Xa+IIa (Xa>IIa) 依赖AT II,VII,IX,X (Protein C,S) Xa+IIa (1:1 ratio) 依赖AT
天然抗凝物 抗凝血酶 天然抗凝物 组织因子 途径抑制物 多靶点抗凝药 肝素类 天然抗凝物 蛋白C/蛋白S 单靶点抗凝药 凝血因子直接抑制剂 凝血、抗凝体系及抗凝治疗靶点 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 XIIa Va 组织因子 XIa IXa VIIIa 多靶点抗凝药 香豆素类 II、IX、X、VII Xa Va IIa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Alban S. 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 2008;14:1152-1175
香豆素类:华法林 • 凝血因子间接抑制剂 肝素类
传统口服抗凝药 华法林:通过多靶点抑制凝血因子发挥抗凝作用 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 × XIIa VIIa 组织因子 • 通过拮抗VK 间接作用 • 多靶点抑制凝血因子 XIa × IXa 抑制肝脏合成II、VII、IX、 X、 蛋白C 蛋白S × • 存在众多食物和药 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 治疗窗窄 • 代谢的基因多态性 • 起效慢 Xa × 蛋白C/蛋白S × IIa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华法林——临床应用的缺点 • 华法林的不足: • 需频繁监测INR • 需调整剂量 • 依从性差 • 出血并发症 • 治疗初期血栓风险 • . • 起效慢 • 与众多食物和 • 药物存在相互作用 • 代谢的基因多态性 • 治疗窗窄 • 抗凝治疗率低 • 即使抗凝, • 达标率低 Kakkar AK, et al. Am Heart J 2012;163:13-19 e1. Hostaseologie 2011; 31: 237–242
香豆素类:华法林 • 凝血因子间接抑制剂 肝素类
肝素类药物间接、多靶点抗凝(作用于II、IX、X、XI、XII)肝素类药物间接、多靶点抗凝(作用于II、IX、X、XI、XII) 普通肝素 低分子肝素 XII 内源性凝血途径 XI 外源性凝血途径 IX 组织因子 VII VIII X 磺达肝癸钠 抗凝血酶III 辅助起效 V II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Clinical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013; 93(1): 68–77
磺达肝癸钠作用机制与其它肝素比较 ACCP7.Chest 2004;126:188-203;WALENGA JM,et al. Turk J Haematol 2002;19:137-150;JEFFREY I.WEITZ.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997;337:688-698;Alban S.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2008;14:1152-1175
肝素类药物的局限性 Thromb Haemost 2009; 102: 892–899
HIT抗体 肝素/PF4/IgG 复合物 肝素/PF4 复合物 高凝状态 血栓形成 血小板 表面 血小板 减少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 许多肝素类药物都可诱发HIT 血小板 活化 促凝微颗粒 PF4:血小板因子4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8;16(2):457-460.
凝血因子间接抑制剂 肝素类 - 依赖体内的抗凝血酶,间接起抗凝作用 - 大多有诱发HIT的风险 - 随着分子量的减小,单一因子靶向性(抗Xa)增强
目录 传统口服抗凝药的作用机制及局限性 1 2 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作用机制及特性
凝血酶直接抑制剂 因子Xa直接抑制剂 • 凝血因子直接抑制剂 与凝血因子间接抑制剂(肝素类)相比 - 不依赖体内的抗凝血酶 - 无诱发HIT的风险 - 单一因子靶向性抗凝活性
1990s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阿加曲班进入临床 2008 2004 2002 1990s 口服直接 凝血酶抑制剂 口服直接 Xa抑制剂 1980s 1940s 静脉间接 Xa抑制剂 静脉直接 凝血酶抑制剂 1930s 低分子量肝素 华法林 普通肝素 Xa IIa IIa Xa,依赖AT Xa+IIa (Xa>IIa) 依赖AT II,VII,IX,X (Protein C,S) Xa+IIa (1:1 ratio) 依赖AT
2004年口服凝血酶抑制剂进入临床 2008 2004 2002 1990s 口服直接 凝血酶抑制剂 口服直接 Xa抑制剂 1980s 1940s 静脉间接 Xa抑制剂 静脉直接 凝血酶抑制剂 1930s 低分子量肝素 华法林 普通肝素 Xa IIa IIa Xa,依赖AT Xa+IIa (Xa>IIa) 依赖AT II,VII,IX,X (Protein C,S) Xa+IIa (1:1 ratio) 依赖AT
因子Xa是共同凝血途径的第一步 抑制因子Xa可抑制凝血酶爆发式生成 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 XIIa 组织因子 XIa VIIa IXa Xa 利伐沙班 IIa 因子(凝血酶 ) II 因子 (凝血酶原)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Adapted from Weitz & Bates, J Thromb Haemost 2005
因子Xa比凝血酶具有更平缓的量效反应曲线 这表明,因子Xa抑制剂可能有更广泛的治疗窗(即更大的治疗剂量范围) 120 100 80 凝血时间 (s) 60 40 凝血酶 20 因子Xa 0 0 50 100 150 200 250 酶稀释度 Esmon CT Thromb Haemost 2008;(Suppl.):4–9
因子Xa抑制剂与凝血酶抑制剂的比较 • 抑制 Xa因子可以更加有效地抑制血栓的形成1 • Xa 因子抑制剂停药后不会导致“反弹”现象2-4 • Xa 因子抑制剂治疗窗宽5 • 抑制Xa 因子不影响初级止血6 • Xa 因子作为一个高度专一的靶点,凝血以外的作用有限(仅有促凝和促炎作用) 1.McCart Ann, Pharmacotherap 2002;36:1042-57 2.Furugohri et al. Eur J Pharmacol 2005;514:35-37 3.Morishima et al. Blood 2006;108:Abstract 914 4.Merlini et al.AVTB.1997;17:1725-30 5.Esmon ISTH 2005 6Leko et al. J Thromb Haemost 2004;2:612
2008年利伐沙班进入临床 2008 2004 2002 1990s 口服直接 凝血酶抑制剂 口服直接 Xa抑制剂 1980s 1940s 静脉间接 Xa抑制剂 静脉直接 凝血酶抑制剂 1930s 低分子量肝素 华法林 普通肝素 Xa IIa IIa Xa,依赖AT Xa+IIa (Xa>IIa) 依赖AT II,VII,IX,X (Protein C,S) Xa+IIa (1:1 ratio) 依赖AT
利伐沙班的药学性质 • 新型口服Xa因子抑制剂 • 口服生物利用度高 • 不受饮食限制 • 双通道代谢: • 1/3药物以原型通过肾脏排泄 • 2/3药物通过肝脏代谢:其中一半通过肾脏排泄;另一半通过粪便途径排泄 • 无需常规凝血功能监测 • 起效迅速(血药浓度达峰时间,2-4小时) • 平均终末半衰期为7-11h
总结 • 利伐沙班: 在VTE预防,VTE治疗,ACS二级预防,房颤患者预防卒 中等多个适应症中都表现出明确获益和安全性 • 达比加群:VTE预防不同研究结果不一致;VTE治疗与LWMH桥接治疗 显 示明确疗效; 房颤卒中预防中被证实不劣于标准治疗;但心肌梗死发生率引起 对其心脏安全性关注!ACS因结果不满意未公布 • 阿哌沙班:VTE预防不同研究结果不一致;VTE治疗结果未公布;ACS 提前终止研究结果;房颤患者卒中预防疗效与安全性传统治疗相当
THANKS! WELCOME TO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