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 桃花源記 】 教學活動設計

【 桃花源記 】 教學活動設計. 木柵高工 張翠蘭老師 一、 【 桃花源記 】 情境動畫欣賞: (翰林出版社 — 多媒體光碟 . 第五冊 ) 二、 【 桃花源記 】 一文的藝術感染力 (同學報告 — 心 得分享). 1.小說的形式. ( 1 ) 所謂「 小說 」: A. 時間: B. 地點: C. 人物: D. 情節: →→桃花源完全符合架構 →→情節充滿神秘、懸疑而引發讀者期待 →→形式很討好. 2.白描的技巧. → → 讀來像聽作者閒話家常→→沒特別的修辭

xari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 桃花源記 】 教學活動設計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桃花源記】教學活動設計 • 木柵高工 張翠蘭老師 • 一、【桃花源記】情境動畫欣賞: • (翰林出版社—多媒體光碟.第五冊 ) • 二、【桃花源記】一文的藝術感染力 (同學報告—心得分享)

  2. 1.小說的形式 • (1 )所謂「小說」: • A.時間: • B.地點: • C.人物: • D.情節: • →→桃花源完全符合架構 • →→情節充滿神秘、懸疑而引發讀者期待 • →→形式很討好

  3. 2.白描的技巧 • → →讀來像聽作者閒話家常→→沒特別的修辭 • →→「白描手法」→→在六朝獨樹一格→→然亦有「精到之處」,如「彷彿若有光」一句→→有三點貼切之處。

  4. 3.幽美的造景 • 隨漁人進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宛如人間仙境。 • →→幾乎沒有壓力、沒有重力→→別有天地非人間的讚嘆→→和時代的戰亂流離、社會蕭條,天差地別→→即使是今日都市水泥叢林→→令人讀它千遍也不厭倦。

  5. 4.純樸的人情 • 今日社會最缺乏的元素 • →→對陌生訪客熱誠招待 • →→沒有心機、城府 • →→溫暖、親切 • →→通體舒暢,相見恨晚 • →→英雄所見略同。

  6. 三、關於【桃花源記】的二三事: • 淺出之後,應該深入 • 觀念:文學作品欣賞和數理學科研究的不同→→尋求一個認同的答案→→知道別人不同的說法→→並非定於一尊 • →→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尋找巧思安排的蛛絲馬跡

  7. 1.桃花源境界的虛實問題: • (真實)太逼真,有三種說法→→實地說、仙境說→→託言避秦而有寓意→→(故弄玄虛,虛實相參,真假難辨)一開始真有其地,真有其時→→結尾劉子驥(真有其人 ) • (虛構)漁人姓啥名誰→→太守之名→→接觸到離開,十分迷離恍惚→→劉子驥病死很邪門 • 作者用一個真實的框架罩住,讓讀者信以為真

  8. 2.陶淵明理想中的樂土何以安排為「桃花」源?2.陶淵明理想中的樂土何以安排為「桃花」源? • A.如詩如畫,選春天→→春天選桃花→→詩經「桃之夭夭」→→「桃李春風一杯酒」、「人面桃花相映紅」、「桃花舞春風」→→桃花是春天的代言人。 • B桃花與古代神話傳說結合較緊密→→【山海經.夸父逐日】,化為一片桃林→→淵明喜讀山海經.作十三首→→東漢劉晨、阮肇誤入桃溪→→桃花成了最好的選擇

  9. 3.作者何以選擇「漁夫」作 為發現桃花源的主角?3.作者何以選擇「漁夫」作 為發現桃花源的主角? • A.從桃花源故事情節的演變痕跡,可以推知陶淵明乃有意選擇「漁夫」作為主角 • B.試探討桃花源故事的流變:(放投影片 )

  10. 桃花源記故事來源1 • 《搜神後記》卷一〈穴中人世〉: 長沙醴陵縣有小水,有二人乘船取樵,見岸下土穴水逐流出,有新砍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跡,異之,乃相謂曰:「可試如水中看由何爾?」一人便笠自障,入穴。穴纔容人。行數十步,便開明朗然,不異世間。

  11. 桃花源記故事來源2 • 《異苑》卷一云: 元嘉初,武陵蠻人射鹿,逐入石穴,纔容人,蠻人入穴,見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開朗,桑果蔚然,行人翱翔,亦不以為怪。此蠻於路斫樹為記。其後茫然,無復彷彿。

  12. 桃花源記故事來源3 • 《太平寰宇記》卷七三〈彭州九隴白鹿山條〉云: 宋元嘉九年,有樵人於山左見群鹿,引弓將射之。有一麛所趨險絕,進入石穴,行數十步,則豁然平曠,邑屋連接,阡陌周通,問是何所?有人答云:「小成都。」

  13. 桃花源記故事來源4 鹿山有穴。昔宋元嘉初,武陵溪蠻人射鹿,逐入一石穴,穴方可容人。蠻人入穴,見有梯在其旁,因上梯,豁然開朗,桑果靄然,行人翱翔,不似戎境。此蠻乃劈樹記之。其後尋之,莫知所處。 • 《太平御覽》卷五四〈地部十九穴〉引〈武陵記〉云:

  14. 桃花源記故事來源5 • 《太平御覽》卷五百四引《晉中興書》云: 劉驎之字子驥,一字道民。好遊于山澤,志在存道,常採藥至名山,深入忘返。見有一澗水,南有二石囷,一囷開,一囷閉,或說囷中皆仙方祕藥,驎之欲更尋索,終不能知。

  15. 桃花源記故事來源6 • 《搜神後記》卷一: 南陽劉驎之字子驥,好遊山水,嘗採藥至衡山,深入忘返。見有一澗水,水南有二石囷,一囷開,一囷閉,水深廣不得渡,欲還失道。遇伐薪人問徑,僅得還家。或說囷中皆仙方靈藥及諸雜物,驎之欲更尋索,不復知處矣。

  16. 3.作者何以選擇「漁夫」作 為發現桃花源的主角?3.作者何以選擇「漁夫」作 為發現桃花源的主角? • A.漁與「愚」諧音 • →→懷著心機而尋找人間桃花源 →→愚不可及 • B. 佛洛依德心理學的詮釋 • →→「水」是母體的象徵→→尋找水源:尋找子宮→→生命的開始,夢想的追逐→→姑且聽之

  17. 四、泛談【桃花源記】一文的影響:(舉隅) • 1.唐宋文人: • 王維、韓愈、王安石等人皆有【桃源行】的詩作 .2.「戲劇界」──「舞台劇」的創作:賴聲川:【暗戀桃花源】1986年

  18. 3.「建築界」─「設計師」:貝聿銘 • 日本【美秀美術館】1996年(投影片)

  19. 美術館建築物的80%是埋藏於地下,這是由於要保護自然環境及周圍的景色融為一體,這一個獨特的設計,清楚地表現貝聿銘的概念,就是要創造一個地上的天堂.美術館建築物的80%是埋藏於地下,這是由於要保護自然環境及周圍的景色融為一體,這一個獨特的設計,清楚地表現貝聿銘的概念,就是要創造一個地上的天堂.

  20. 要到達MIHO美術館,必須要通過一條把我們帶往另一個世界的隧道。要到達MIHO美術館,必須要通過一條把我們帶往另一個世界的隧道。

  21. 走到隧道的盡頭,視野豁然開朗,有一條長長的鐵索天橋,連接美術館走到隧道的盡頭,視野豁然開朗,有一條長長的鐵索天橋,連接美術館

  22. 鏡頭再靠近一點,盡頭便是玻璃屋頂的美術館

  23. 從天橋上回顧暮色中的隧道

  24. 這是白天的長橋和洞口

  25. 深山野谷中,靜止的橋和浮動的雲相映成趣,有種幽深神秘之感,靈感莫非來自唐人張旭之詩: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深山野谷中,靜止的橋和浮動的雲相映成趣,有種幽深神秘之感,靈感莫非來自唐人張旭之詩: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26. 天橋的盡頭,還有一個斜坡,兩側遍移櫻花,斜坡的盡處,就是這個美術館的入口.天橋的盡頭,還有一個斜坡,兩側遍移櫻花,斜坡的盡處,就是這個美術館的入口.

  27. 小結語 • 所以我要再不厭其煩的呼籲同學,國文是很重要的科目,不只是為了學測考試,你現在好好的去讀它,去體會它,也許你感覺不出有什麼特殊的情感,但是,其實你已經在心田播下了一粒種子,將來不管你讀什麼科系,從事什麼行業,當你需要它時,它已然在你中裡發芽生根,甚至已茁壯得茂密成蔭,它可以提供你許多題材和靈感,尤其當你的心靈要安身立命的處所時,文學經常是最浪漫、最樸素的園地

  28. 五、古今中外的「桃花源」世界: • 1.老子─【小國寡民】─春秋時代 • 回復到上古時代純樸寡欲的社會: • 雖有舟楫而不乘,雖有甲兵而無所用之,使民復結繩記事,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

  29. 2.摩爾──【烏托邦】--1518年 • 描寫理想國的政治、法律制度、都市、官員、知識與職業、生活、旅行、奴隸與病人和結婚、戰爭、宗教等。

  30. 《烏扥邦》作者 • 作者:湯瑪斯‧摩爾 1477~1535 簡歷:英國鴻儒,英國國王 亨利八世任命為宰相 ,後因拒絕改信英國 國教效忠英王,命喪 斷頭台。其生平被拍 成電影《良相佐國》 (A Man For All Seasons)。

  31. 「烏扥邦」詞義 • 烏扥邦(utopia): 由兩個希臘文組合而成,一為「樂土美地」之意(eu-topia),一為「烏有之邦」之意(ou-topi-a), 摩爾創造此詞的用意在呈現一個「無法實現的理想國度。」

  32. 烏扥邦的構築 • 以柏拉圖的《理想國》為 雛形,其特色為: a 小國寡民 b 階級分工 c 共產制度 d 非基督教 e 以理性為治國上綱

  33. 《烏扥邦》的敘事手法 • 套用當時盛行的旅行文學 的敘事框架 • 假扥一名老水手希適婁岱 (Hythloday)的海外見聞 勾勒烏扥邦的典章制度。 • 希適婁岱 (Hythloday) 意為「瞎掰之人」

  34. 3.詹姆斯.希爾頓──【失去的地 平線】(香格里拉)--1933年 • 英國領事館人員及美國傳教士等人,搭乘飛機,結果飛機遭到劫持,飛機迫降在中國藏區,附近一座叫「香格里拉」的喇嘛寺,在其領域中,雖然信仰和習俗不同,但是彼此團結友愛,幸福安康,整個香格里拉的社會祥和而安寧。

  35. 4.黑澤明──【夢.水車村】--1970年以後 • 那是一個自然古樸的理想社會,由一個103歲的老人口中,說出了返璞歸真,生生不息的主旨 • 而水車的轉動就像是一種輪迴。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