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臺大圖資所 碩一 黃湘屏 胡德佳 柯逸凌

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 文獻分析報告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mber of friends and interpersonal impressions on facebook. 臺大圖資所 碩一 黃湘屏 胡德佳 柯逸凌. 文獻資訊. Tong, S. T., Van Der Heide, B., Langwell, L., & Walther, J. B. (2008). Too much of a good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臺大圖資所 碩一 黃湘屏 胡德佳 柯逸凌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文獻分析報告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mber of friends and interpersonal impressions on facebook 臺大圖資所 碩一 黃湘屏 胡德佳 柯逸凌

  2. 文獻資訊 Tong, S. T., Van Der Heide, B., Langwell, L., & Walther, J. B. (2008).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mber of friends and interpersonal impressions on facebook.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3(3), 531-549.

  3. Outline • Facebook簡介 • 研究目的 • 研究方法 • 研究結果 • 結論 • 整體評論

  4. 研究目的 1/2 • Facebook特色 • 形塑、管理印象 • 使用者如何管理其社群網路 • 相關研究 • 朋友數量:傳統(10-20人)vs. Facebook(至少3位數) • 朋友的定義 • Peer perceived (perceptual) popularity:同儕 • Sociometric popularity:社會計量

  5. 研究目的 2/2 • Facebook上朋友的定義 • 離線時/真實世界所熟識的朋友 • 薄弱的社會關係 • 科技更大的連結擴大交友規模容易 • 目的:較多連結 = 較為正面的人際印象?

  6. 研究方法 1/4 • 研究問題的兩個假設 • H1:假設用戶檔的朋友數和受試者認為該用戶的(a)社交吸引力、(b)魅力為一個倒U型的曲線關係。 • H2:假設用戶檔的朋友數與受試者認為該用戶的外向性成線性關係。 • 資料分析:One-Way ANOVA

  7. 研究方法 2/4 • 對象:153位Midwestern United States的大學生自願參與研究,以獲得課堂加分 • 移除沒有Facebook帳戶、用戶朋友數為極端值者 = 132位受試者(男47% ,女53%) • 年齡:平均20.18 ,標準差1.32,眾數21 • 年級 • 受試者Facebook朋友數量分析

  8. 2. The Wall 1.照片:中立原則 3. 朋友數 = 102, 302, 502, 702, 902

  9. 研究方法 3/4 • 研究步驟:自由選擇研究場所、獨立完成 • 所有素材@網站,給予超連結 • 同意授權資訊 • (隨機跳入一檔案1/5) • Facebook個人檔案相關判斷@Facebook模型 • (點選另一連結,填寫問卷) • 問卷:人口統計資訊以及Facebook資訊

  10. 研究方法 4/4 • 信度測量 • 分析用戶的社會吸引力和魅力 • McCroskey和McCain

  11. 研究結果 1/3 • H1:用戶朋友數 vs. 用戶擁有者的 (a)社交吸引力和 (b)魅力為倒U型的曲線關係 • 自變數:朋友數;依變數:社會吸引力、魅力 • H1a成立 • 顯著二次效應 F(1,129)=2.78, p=.098, ŋ2=.022 • 為確定曲線方向→LSD做 post-hoc → 頂點為302位 • H1b不成立,無法進行事後成對LSD比較 − 非預測之曲線關係 − F與二次效應不顯著:F(1,129)=2.47, p=.119

  12. 研究結果 2/3 • H2:用戶朋友數 vs. 外向性成線性關係 • 自變數:帳戶中的朋友數依變數:外向性 • 顯著:F(4,129)=3.12, p=.02 • 不支持H2的線性效果,F(1, 129)=2.32, p=.13 • 四次效應顯著,F(1,129)=5.66, p=.02 → LSD事後成對比較 → 成對顯著不同 → 倒U效應,頂點為502位(朋友數↑,外向性↑)

  13. 研究結果 3/3

  14. 結論 1/3 • 線上與非線上社會網絡關係的差異 - 朋友認定的基準:點頭之交、知心好友 - 朋友數量的差異 • 用戶朋友數 vs.社交吸引力為倒U型曲線 - 除頂點(302)外,數量高低並沒有顯著差異 - 從平均數來看,朋友數量多比少來得好 • 用戶朋友數 vs.外向性為四次效應 - 朋友數量多表示外向性高 - 但朋友數量極多,予人內向的印象。

  15. 結論 2/3 • 錨定效應 • 受試者對朋友數量的第一印象,影響判斷過程 • 需要未來研究進一步確認 • 相似效果 • 受試者自身的朋友數,會影響其對適當朋友數的判斷 (樣態約為300) • 朋友數量與受試者的朋友數愈接近,愈有社交吸引力 • 多重迴歸分析的事後檢定 • 不顯著( adj.R2 = .01, F (1, 130) =2.33, p=.13 ) • 顯示受試者自身朋友數在評量用戶朋友數沒有顯著作用

  16. 結論 3/3 • 用戶朋友數與魅力間無顯著關係 - 可能原因:相片、他人留言/評論 • 後續研究 • 檢驗有無其他社會度量資料影響對用戶的評價 • 研究個人使用不同的通訊軟體是否影響對他人的社會性評價 (ex:MySpace、OrKut、LinkedIn)

  17. 整體評論 • 用戶朋友數的範圍與數量選取原因不明 • 統計表格中,最後一項n為何未提供說明 • 每位受試者只隨機評判1個帳戶,研究結果效度可疑 • 研究結果若為二次、四次關係,應以圖形呈現

  18.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