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8

中醫的基本原理

中醫的基本原理. 主講者 : 陳俊銘 中西醫師. 前言. 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即是受到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 — 陰陽五行學說 的深刻影響。 它是以整體觀念為其理論體系的主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其理論體系的基礎,以辨證論治為其診療特點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年代,無從查考。從 我國現存的最早一部醫學文獻 --《 黃帝內經 》 的內容來分析,當在 《 黃帝內經 》 成書以前,就有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雛型。. 前言. 《 黃帝內經 》 成書的年代,一般認為從春秋戰國開始,可能至漢代才完成。所以,此書非出自一人之手,是眾多醫學家的論著幾經修纂而成。

yank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中醫的基本原理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醫的基本原理 主講者: 陳俊銘 中西醫師

  2. 前言 • 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即是受到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陰陽五行學說的深刻影響。 • 它是以整體觀念為其理論體系的主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其理論體系的基礎,以辨證論治為其診療特點的醫學理論體系。 • 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年代,無從查考。從我國現存的最早一部醫學文獻--《黃帝內經》的內容來分析,當在《黃帝內經》成書以前,就有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雛型。

  3. 前言 • 《黃帝內經》成書的年代,一般認為從春秋戰國開始,可能至漢代才完成。所以,此書非出自一人之手,是眾多醫學家的論著幾經修纂而成。 • 《黃帝內經》由《素問》和《靈樞》兩部分所組成。 • 內容包括陰陽五行、五運六氣、攝生、藏象、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以及針灸、湯液治療等。

  4. 前言 • 《難經》是一部與《黃帝內經》相媲美的古典醫籍,成書於漢之前,為秦越人所著。 • 其內容也較豐富,包括生理、病理、診斷和治療各個方面,補充了《黃帝內經》的不足,對《黃帝內經》中某些疑難問題進行討論和闡釋。 • 因此認為,《內》、《難》二經已為中醫學的獨特理論體系奠定了基礎。

  5. 陰陽五行學說

  6. 陰陽五行學說 • 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起源甚早,在西周時期已比較盛行。其早期的資料被保存在《周易》、《左傳》、《國語》、《尚書》等古典文獻中。

  7. 陰陽學說

  8. 陰陽學說 • 陰陽學說,是以陰和陽的相對屬性及其消長變化來認識自然、解釋自然現象、探求自然規律的一種宇宙觀和方法論。 • 凡是具有劇烈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事物,屬於陽; • 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事物,屬於陰。

  9. 陰陽學說 • 日光的向背而言,以向日為陽,背日為陰。 • 《穀梁傳》說的“水北為陽,山南為陽”等等。 • 由於山南向陽,山北背陽;向陽則熱,背陽則寒,這就形成了以南北、寒熱分陰陽。

  10. 陰陽學說 • 以後逐漸引申其義, • 天地、日月、晝夜、寒暑、水火、雌雄等相反的自然現象; • 上下、左右、內外、南北、東西等相反方位的空間; • 動靜、進退、升降、出入等相反的運動狀態; • 剛強和柔順等相反的性質, 均可以陰陽來確定其各自屬性。 由於陰和陽的相對特性概念的確立,古代思想家就以陰陽的概念來認識自然、解釋自然現象和探求自然規律。

  11. 陰陽學說 • 陰和陽兩種相反勢力的相互作用,是宇宙形成和產生萬物的根源。 • 天地未判之前,先有渾沌清虛之氣 • 氣有清濁,分為陰陽,判為天地,這也即是《周易‧繫辭》所說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12. 陰陽學說 • “太極”,又稱“太一”,即是渾沌清虛之氣; • “兩儀”,即陰陽,亦即天地、乾坤; • “四象”,即是四時,或四方; • “八卦”,是以陰(--)爻和陽(一)爻組成三個爻為一卦的 八種不同排列組合,象徵著 地、山、水、風、雷、火、澤、天八種自然現象, 取名為坤、艮、坎、巽、震、離、兌、乾八卦。

  13. 陰陽學說 • 明確地指出了以天地分陰陽,有了天地的運行,也就是有了陰和陽兩類相反勢力的相互作用,然後有四時的變化和各種自然現象。 • 所以《周易‧卦序》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 • 《黃帝內經》更進一步發揚這種觀點,認為“夫陰陽四時者,萬物之根本也”。

  14. 陰陽的基本概念

  15. 陰陽的基本概念 • 如以空間位置分陰陽:則上為陽,下為陰;左為陽,右為陰;內為陰、外為陽;東、南為陽,西、北為陰。 • 以時間、季節分陰陽,則晝為陽,夜為陰;春、夏為陽,秋、冬為陰。 • 以事物的性質分陰陽,則寒為陰,熱為陽;剛為陽,柔為陰;輕清為陽,重濁為陰。 • 以事物的運動態勢分陰陽,則動為陽,靜為陰;數疾為陽,遲緩為陰;上升、外出為陽,下降、內入為陰;進為陽,退為陰。以同一範疇、同一層次的相對事物分陰陽,如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水為陰,火為陽;雌性為陰…..。

  16. 陰陽的基本概念 •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以水火為陰陽的徵兆是具有深意的。 • 由於火具有炎熱、乾燥、升發、蒸騰、運動等特點,比較集中地反映了陽的特性; • 水具有寒冷、濕潤、沉降、凝聚、寧靜等特點,比較集中地反映陰的特性。 • 以水火為陰陽之徵兆,是為了強調寒熱、潤燥、動靜、升降等是區別陰陽特定屬性的主要標誌。

  17.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18.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㈠陰陽的對立制約 ㈠陰陽的對立制約 • 陰陽的對立,實際上即是指陰的屬性相反,相互對立如寒與熱、動與靜、燥與濕等等的相互對立。 • 陰陽的制約,是指屬性相反的陰陽,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不是靜止著的,而是在不斷地運動變化著的。 • 由於陰和陽的屬性相反,因而其運動變化的一個規律就是相互制約、相互排斥。在正常情況下,陰陽的對立制約,是維持陰陽之間相對平衡的一個重要因素。

  19.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㈠陰陽的對立制約 • 春夏之所以溫熱,是因為春夏陽氣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涼之氣;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為秋冬陰氣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溫熱之氣,這也就是陰陽對立制約的結果。 • 人體的陰陽是相互對立制約著的,維持著相對的平衡。 • 白晝是陽氣盛,陰氣弱;由於陽主動、陰主靜,動的力量較強,制約了靜,故人顯得精神振奮。 • 黑夜是陰氣盛,陽氣弱;由於靜的力量較強,制約了動,故人顯得精神困倦。從白晝與黑夜相比,陰陽之是不平衡的,而從整個晝夜來看,還是趨於相對平衡的。

  20.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㈠陰陽的對立制約 •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的“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和《類經附翼‧醫易義》說的“動極者鎮之以靜,陰亢者勝之以陽“等等,都是陰陽制約為其理論依據的治療大法

  21.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㈡陰陽的互根互用 ㈡陰陽的互根互用 • 陰陽互根,是指陰陽之門不僅是屬性相反、相互對立,而且又是互為其根、相互依存在一個統一體中;陰陽互用,是指陰陽之間不僅是相互制約,而且又是相互為用的。 • 陰陽互根的理論實際上是從屬於陰陽的相對屬性。正因為是相對的,所以也就為為是不可分離的。

  22.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㈡陰陽的互根互用 • 從自然現象看:沒有天,就無所謂地,沒有地,也無所謂天;沒有晝,就無所謂夜,沒有夜,就無所謂晝;沒有熱,也無所謂寒,沒有寒,也無所謂熱。 • 從方位上看:沒有上,就無所謂下,沒有下也就無所謂上;沒有左,無所謂右,沒有右也就無所謂左;沒有南,就無所謂北,沒有北也就無所謂南。

  23.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㈡陰陽的互根互用 • 就人體的生理活動而言: 興奮和抑制是相互對制約著的兩類生理活動,但又是相互依存互根、相互為用的。沒有興奮,也無所謂的抑制;沒有抑制,也就無所謂興奮;興奮是抑制的前提,抑制又是興奮的前提。 • 只有很好的興奮過程,才能有充分的抑制過程;有了充分的抑制,才能得到很好的興奮。 • 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雖然多種多樣,但都離不開興奮和抑制的兩種既對立制約而又互根互用的功能活動。

  24.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㈡陰陽的互根互用 • 總之,陰陽學說認為,陰和陽必須互根在一個共同體中進行相互制約和相互為用的活動,才能促使“生化不息”的運動變化。如果陰和陽的任何一方消亡,就意味著運動的止息,事物的消亡。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陽生陰長,陽殺陰藏”。前者是說明陰陽的相互為用;後者是說明陰陽的相互分離而事物消亡。

  25.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㈢陰陽的消長平衡 ㈢陰陽的消長平衡 • 陰陽的消長平衡,是指陰陽在不斷消長運動中維持著相對的平衡狀態。 • 《周易‧豐》“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陰陽消長(消息)包含著陰或陽本身的消長和陰陽之間的互為消長兩個方面。

  26.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㈢陰陽的消長平衡 • 陰陽消長平衡,即是在陰或陽本身和陰陽之間盛衰變化運動中維持著相對平衡。其消長運動的基本形式大體上有四種情況: 一、是陰或陽一方的自身消長。 二、是指陰陽互為消長,即陽長則陰消,陰消則陽長。 三、是指陰陽之間的消長以互長為主的運動狀態, 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的“陽生陰長”。 四、是指陰陽之間消長以互消為主的運動狀態, 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的:“陽殺陰藏” 。

  27.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㈣陰陽的相互轉化 ㈣陰陽的相互轉化 • 陰陽的轉化,即是指陰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陰可以轉化為陽,陽可以轉化為陰。 • “重陽必陰,重陰必陽”和“重寒則熱,重熱則寒”,並以“物之生從於化,物之極由乎變來闡釋陰陽轉化和機理。 • 陰陽轉化是說明事物運動變化中的 “物極必反”規律。

  28.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㈣陰陽的相互轉化 • 從自然現象的晝夜、寒暑的更易中可以明顯地見到“物極必反”規律;從機體的新陳代謝中也反映了這個規律。 • 如邪熱壅肺的病人,表現為高熱,面紅,咳嗽,氣粗,煩渴,脈數有力等,屬於實熱的陽證。在熱極的情況下,又可大量耗傷人體正氣,而突然出現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脈微欲絕等一派虛寒的陰證,即是由陽證轉化為陰證。 • 又如傷風感冒初起,常見惡寒,鼻塞,咳嗽不爽,鼻流清涕等風寒外束的寒證;但由於疾病的發展,可出現壯熱、煩渴、咳嗽痰黃等熱證,這種寒邪化熱的現象,即是由陰證轉化為陽證。 所以說,陰陽轉化,不僅可用以說明生理現象,也可用以闡釋病機的轉化。

  29.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30.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 ㈠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一、是依據解剖的大體部位,上為陽,下為陰; 體表為陽,體內為陰;軀幹為陰,四肢為 陽;背屬陽,腹屬陰 二、是依據生理活動的相對屬性,五臟屬陰, 六腑屬陽。

  31.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㈡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 • 以人體的功能活動與組織結構等物質基礎相對而言,前者屬陽,後者屬陰,人體的生理活動是以物質為基礎的,沒有臟腑、氣血、經絡等物質基礎,就無以產生人體的生理活動。

  32.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㈢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 • 陰陽的消長平衡是維持正常生理平衡的基礎;陰陽的消長失調形成陰陽的偏勝偏衰,又是發生疾病的內在基礎。

  33.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㈣用於疾病的診斷 • 由於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本基礎在於機體的陰陽失調, 1.分析色澤、聲音、症狀、脈象的陰陽屬性:辨別色澤的陰陽,則黃赤屬陽,青白黑屬陰;色澤鮮明屬陽,晦暗屬陰;辨別聲音的陰陽,則語聲高亢宏亮而多言者屬陽,語聲低微無力而少言沉靜者屬陰。呼吸有力而聲高氣粗者屬陽,呼吸微弱而聲低氣怯者屬陰。辨別症狀的陰陽,多依據其症狀的寒熱、潤燥、動靜來區別其陰陽屬性。如以惡寒屬陰,惡熱屬陽;口潤不渴屬陰,口乾而渴屬陽;躁動不安屬陽,踡臥靜默屬陰等等 2.辨別證候的陰陽屬性:證候的辨別,一般認為是以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八綱為辨證的總綱,八綱之中又以陰陽作為統率表裡、寒熱、虛實之總綱,以表、實、熱屬陽;裡、虛、寒屬陰。

  34.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㈤用於疾病的防治 1. 指導養生防病:陰陽學說認為人體的陰陽變化與自然界時陰陽變化相應,必須協調一致,以延年益壽。 攝生防病的根本措施在於“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矣。 故四時陰陽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35.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㈤用於疾病的防治 2.用於疾病的治療:其基本點,是謹察疾病的陰陽失調狀況,用藥物、針灸等方法調整其陰陽的偏勝偏衰,以恢復正常的陰陽消長平衡。 ⑴確定治療原則: ⑵分析藥物性能的陰陽屬性:<接下頁介紹>

  36.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㈤用於疾病的防治 • ⑵分析藥物性能的陰陽屬性:藥性,主要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又稱“四氣”。其中寒涼屬陰(涼次於寒),溫熱屬陽(溫次於熱)。五味,就是辛、甘、酸、苦、鹹五種味。其中辛、甘、淡者屬陽;味酸、苦、鹹者屬陰。升降浮沉,是指藥物的作用方向。升是上升,浮為上浮,升浮之藥,其性多具有上升發散的特點,符合於陽的屬性,故屬陽;降是下降,沉即下沉,沉降之藥,其性多具有內收、泄下、重鎮的特點,符合於陰的屬性,故屬陰。

  37. 五行學說

  38. 五行學說<簡介> •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行。 • 五行學說的基本觀點,是認為宇宙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所構成的,宇宙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相雜”和“相和”而化生的。因此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都可以用五行的特性進行推演、繹絡和歸類。五行之間的“相生”和“相剋”規律是宇宙間各種事物普遍聯繫的基本法則。

  39. 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一)五行的特性 1.木的特性: 《尚書˙洪範》說的“木曰曲直”,為木的特性。“曲”,即彎曲;“直”,即不彎曲。“曲直”的特性,是從樹木的生長形態特徵,枝幹曲直而來。以後從樹木的向上生長,向四周擴展,枝疏葉茂等現象,進一步抽象,引申為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特性。

  40. 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一)五行的特性 2.火的特性: 《尚書˙洪範》說的“火曰炎上”,為火的特性。“炎”,是指火光向上、焚燒、極熱。可見“炎上”的特性,來自在物質燃燒時出現的火光、熱氣向上蒸騰的現象。因而將溫熱、向上升騰作為火的抽象特性。

  41. 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一)五行的特性 3. 土的特性: 《尚書˙洪範》說的“土爰稼穡”,為木的特性。“爰”,通“曰”; “稼”,即種植穀物;“穡”,即收穫穀物。稼穡,實際上是指人類種植和收穫穀物的農事活動。所以,將土的特性引申為承載萬物、化生萬物,為萬物之母、萬物所歸,故有“土載四行(木、火、金、水)”之稱。

  42. 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一)五行的特性 4.金的特性: 《尚書˙洪範》所說的“金曰從革”,為金的特性。“從”,即順從;“革”,即變更、改革。金的“從革”特性,來自對金屬物質可以順從人意,進行銷爍、鑄造成器。所以,將金的抽象特性引申為變革、肅殺、下降、潔淨等。

  43. 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一)五行的特性 5. 水的特性: 《尚書˙洪範》所說的“水曰潤下”,為水的特性。“潤”,即潮濕、滋潤、濡潤。“潤下”的特性,是指水就下以滋潤萬物。如《周易參同契》說:“水流不炎上,火動不潤下”。引申為滋潤、下流、閉藏、寒冷等抽象特性。

  44. 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二)五行屬性對於事物的演繹和分類 <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表>

  45. 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三)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剋”和“制化”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三)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剋”和“制化” • 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間不是孤立和靜止不變的,而是存在著有序的“相生”和“相剋”的不斷變化,而且在其“相生”和“相剋”之間的關係上認為,必須有制,才能達到生化不息的動態平衡。

  46. 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三)五行之間的“相生” • “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間存在著有序的依次遞相資生、助長和促進的關係。 • 五行之間的遞相資生次序,從木開始,依次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遞相資生,循環不息。 • 同時,也用以說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的依次遞相資生的關係。如: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肝生筋、筋生心”;“心生血、血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 《素問˙玉機真臟論》說:“五臟皆受氣於其所生”。“肝受氣於心”; “心受氣於脾”; “脾受氣於肺”; “肺受氣於腎”; “腎受氣於肝”。

  47. 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三)五行之間的“相剋” • “相剋”是指在木、火、土、金、水之間存在著有序的依次遞相剋制、制約的關係。 • 五行之間的遞相剋制,來自對木、火、土、金、水的樸素的直觀認識。如《素問˙寶命全形論》中就有“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的記載。 • 五行之間的遞相剋制,以木為始,依次是: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 • 《內經》中用以闡釋五臟生理功能之間的遞相制約。如《素問˙五臟生成論》說:“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腎之合骨也,其榮髮也,其主脾也。”

  48. 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三)五行之間的“制化” • “制化”出自《素問˙六微旨大論》中的“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 • 《內經》所謂的“亢害承制”,是突出地闡釋了五行之間的“相剋”,在維持五行之間協調平衡,促進事物正常生化中的積極作用。 • 五行中某一行旺盛之時,必然承之以“相制”,才能防止“亢而危害”,維持事物的生化不息。所以張介賓在《類經》中說:“盛極有制,則無亢害。無亢害,則生化出乎自然”。 • “亢害承制”中強調“制”的作用,是基於對“亢則害”,“害則敗亂,生化大病”的認識。如《素問˙氣交變大論》說:“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歲火太過,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歲水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這即是說明五行之中任何一行有生無制,必將亢而為害。同時也說明五行之間的遞相剋制,是正常的自然現象。 • 綜上所述,五行之間的“相生”和“相剋”,是闡釋五行之間的聯結作用;五行之間的“制化”,是從總體上闡釋了“相剋”在協調平衡五行之間關係中的重要作用。

  49. 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四)五行之間的“相乘”、“相侮”和“勝復”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四)五行之間的“相乘”、“相侮”和“勝復” • “相乘”:是指木、火、土、金、水中的任何一行對其所勝的一行進行以強凌弱或乘虛侵襲,出現了超過正常限度的“相剋”現象,又不能自行調節,破壞了五行之間協調平衡。 • 五行之間的“相乘”,可有木、火、土、金、水中任何一行的“太過”和“不及”兩個方面的原因。

  50. 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四)五行之間的“相乘” • 太過所致的“相乘” 是指木、火、土、金、水中任何一行本身的過於亢盛,對其所勝的一行進行超過了正常限度的“相剋”,而被剋一行的本身,雖然並無不足,仍在正常水平,但由於受到了超過正常限度的剋制,難以承受而顯得相對不足 EX:以木過於亢盛為例,由於木盛,對土施加超過正常限量的“相剋”,土本無不足,但也難以承受超過正常限量的“相剋”,土的力量就顯得相對不足。這種“相乘”現象,稱作“木乘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