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7

新型干法窑系统中预烧过程和设备

第三节. 新型干法窑系统中预烧过程和设备. 悬浮预热器+分解炉+窑. 生料. Ⅰ. 预热器. Ⅱ. Ⅰ. Ⅲ. Ⅳ. 回转窑. 窑气. 预 热 器. 悬浮预热器. 分类. 盖波尔型. 旋风预热器. 悬浮预热器. ZAB 型. 立筒预热器. 普列洛夫型. 在新型干法窑系统中预烧过程包括 生料的预热 和 预分解 ,分别在 悬浮预热器 和 分解炉 中完成。. 一、悬浮预热器( SP )和悬浮预热器窑(简称 SP 窑).

yazid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新型干法窑系统中预烧过程和设备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节 新型干法窑系统中预烧过程和设备

  2. 悬浮预热器+分解炉+窑 生料 Ⅰ 预热器 Ⅱ Ⅰ Ⅲ Ⅳ 回转窑 窑气

  3. 预 热 器

  4. 悬浮预热器 • 分类 盖波尔型 旋风预热器 悬浮预热器 ZAB型 立筒预热器 普列洛夫型

  5. 在新型干法窑系统中预烧过程包括生料的预热和预分解,分别在悬浮预热器和分解炉中完成。在新型干法窑系统中预烧过程包括生料的预热和预分解,分别在悬浮预热器和分解炉中完成。 一、悬浮预热器(SP)和悬浮预热器窑(简称SP窑) 充分利用窑尾排出的废气中大量热能将生料粉预热后入窑,以降低系统热耗,提高熟料产量,是预热的主要任务。最大限度换热、最低的流体阻力、最省时的基建投资和运转可靠是对预热器的基本要求。为此将细小生料粉悬浮在热气流中,进行气固直接换热,将是可供选择的最佳技术思路。

  6. Q=a A ΔT (一)、悬浮式预热器的共性 目前用于生产的预热器型式很多,但基本上可归纳为两大类:立筒式和旋风式,它们都具有如下共性: (1)稀相气固系统直接悬浮换热 因为干法窑尾废气温度一般在1000℃上下,气固(粉体)之间换热方式应以对流为主(经测算对流换热点总换热的70~90%),因此换热率Q(W)可用一般牛顿方程式,即: 式中: a—气固间换热系数,W/m2℃; A—气固接触面积,/m2; ΔT—气固之间平均温差,℃。

  7. 结合实际分析:由于受工艺条件的限制,a值与ΔT值允许波动幅度都不大,因此强化气固之间换热速率的最敏感因素是接触面积A。生料粉的比表面积很大(250~350 m2/g),其在气流中分散程度不同,使暴露的表面积有极大差异。由此可见气固悬浮换热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与生料在气流中分散状况有关。

  8. (2)预热过程要求多次串联进行 对于每一级预热器其预热过程,即使换热效率极佳,最终也只能达到气固温度相等的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对给定系统来说,从热力学观点来看,热交换有个极限温度。 根据实验数据估算: 计算得

  9. 即最大限度换热后,气体温度只能降到690℃(热力学即最大限度换热后,气体温度只能降到690℃(热力学 极限温度 )。此时相应回收热量仅仅337kg/kg 气体左右。仅占废气总热焓的30%不到。可见一次换热 是达不到大量回收废气热的要求的,为此需要利用预热 器进行多级串联。参见P41图2-22,4级旋风筒串联使用 时气体与生料温度变化的实例。 这种组合方式形成了单体内气固同流而宏观(级间)气固逆流的系统。多级串联组合就决定了每个预热单元(级)必须同时具有气固混合(物料分散)、换热与分离三个功能。

  10. 强化分散:提高气固相相对运动速度 ;形成气流脉冲;增设某种异形结构或加装撒料器等。 以增大换 • 强化换热:提高相对速度 热系数;延长气固在设备中的停留时间;增大气流与粉料的换热表面A等。 要强化这三个功能所可能采取的措施有: • 强化分离:利用离心力、重力惯性力、电力、磁力等或相互组合以强化分离作用。 认识这些规律,是深入理解、掌握和开发各类预热器的基本思路。

  11. (二)、悬浮式预热器类型 悬浮预热器发展很快,种类很多,分类方法不统一。习惯上常用制造厂命名。也有按预热器流动换热特征和组合型式分类。参见P43表2-11。 主要有: 1、洪堡型旋风预热器 特点是:结构简单,旋风筒体积和高度相对比较小;有利用减少投资和便于布置等。曾一度被认为是标准型旋风筒。

  12. 旋风预热器分类以及几种典型的旋风预热器 传统的——洪堡型旋风预热器(阻力大) 新型的——低压损旋风筒(阻力小) 分类: 旋风筒改进的几个方面: 1)旋风筒入口或出口处增设导向叶片; 2)旋风筒筒体结构的改进; 3)旋风筒进风口与排气管(内筒)结构的改进; 4)旋风筒下料口结构的改进 5)旋风筒旋流方式的改进

  13. 生料 图2-23 洪堡型预热器预热效果 Tg1=350℃ Tm0=70℃ C1 Tm1 C2 排风 Tm2 Tm1=315℃ C3 Tm2=495℃ Tm3 Tm3=670℃ C4 Tg=1050℃ 窑 Tm4=800℃

  14. 2、史密斯型旋风预热器 旋风筒早期结构与洪堡型相近。 其特点是:强调一级筒分离效率高,因此内筒(气体出口管插入旋风部分)较长,直筒高度也较大。而四级筒因为温度高,内筒容易烧坏,所以主张该级不设内筒。 但实践证明内筒插入深度对分离效率和阻力损失影响都明显。后经改进,开发了一种高效低阻新型旋风筒。

  15. 特点:进风口截面有矩形改为多边形,通体改为双柱双锥的组特点:进风口截面有矩形改为多边形,通体改为双柱双锥的组 合,柱体直径相对减小,内筒直径加大,插入深度减小 等。 试验研究证明:其流速分布比较较合理,气固分离效率较高 (90%~96%),处理气体量较大,流体阻力较小。

  16. 3、KS—5型预热器 这是一种由日本川奇公司设计制造的一种预热器。它由五级旋风筒串联而成。其中二、三两级为降低高度和气体阻力而采用卧式旋风筒。 与传统旋风筒相比,其气流沿水平方向旋转以分离物料。卧式旋风筒断面风速较高(>10m/s),因而直径可减小。处理气量较同直径立式旋风筒高一倍。 主要特点是:压力损失低,但相应分离效率也比较低,仅80%左右。带两级卧式筒所组成的五级预热器总压降与一般四级预热器相当。据称KS-5可节约热耗4%左右,电耗降低158kJ/t熟料。

  17. 特点:结构卧式,压损较低,高度较低,降低预热器系统特点:结构卧式,压损较低,高度较低,降低预热器系统 的阻力和框架高度。 缺点:气固分离效率较低,适用于作为旋风预热器系统的 中间级

  18. 特点:最上一级为高型圆柱型旋风筒;最下一级的旋风筒则采特点:最上一级为高型圆柱型旋风筒;最下一级的旋风筒则采 用较陡的锥角;目的是为提高分离效率。中部各级采 用的是低压损旋风筒,其排气管(内筒)部位采用了导向 板,以便使旋风筒内的大部分循环气流由导向板直接 引入排气管,从而保证在不降低气固分离效率的前提 下,降低旋风筒中的阻力损失。

  19. 4、多尔波型预热器 是德国Polysius公司开发的。 其特点是:生料在双系列预热器内进行预热。一般布置是:四个一级,两个二级,一个三级,两个四级。第三级是个涡流立筒,生料由两个二级下料管送入涡流立筒的肩部,与四级排出的气体进行逆流热交换。热生料从涡流立筒的底部排料口送到窑尾上升烟道中,再被分别带入两个四级入口。 发展这种型式的目的是减小单体尺寸,提高分离效率,也是为了适应大型窑的需要。

  20. 涡流立筒的设置一方面可以使从两个二级来的热生料的均匀性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防止结皮。因此这种型式的预热器系统应用较广。涡流立筒的设置一方面可以使从两个二级来的热生料的均匀性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防止结皮。因此这种型式的预热器系统应用较广。 随着生产的发展,涡流立于筒又被双进风的旋风筒所代替。

  21. 5、米亚格型预热器 德国Buhler-Mlag公司开发的。 其特点是:第四级用一个倒锥形立筒代替旋风筒,由于喷射作用和气流变速延长了生料在这一级的停留时间,同时由于立筒与窑尾联接的过渡管断面积大,有利用防止结皮堵塞。

  22. 6、维达克预热器 德国Wedag公司的产品。 其主要特点: 一是窑尾到第四级之间的上升管道做成变径(灯笼形)立管,可防止结皮和强化换热。 二是第三级气流出口处设有一个涡室,第一级来的生料先喂入涡室,以加强混合均化。 这种预热器阻力比较大,但运行比较可靠。早其的5000吨/日熟料的大型窑就是用这种型式。

  23. 7、Krupp型与ZAB型立筒预热器 Krupp型立筒预热器又称Gepol型,是由带三个正锥缩口的立筒和一级旋风筒所组成的预热器系统。生料从立筒顶部上升管道喂入,经第一级旋风筒预热分离后送到立筒肩部。立筒用缩口将内部分成若干钵室,作为换热单元。由于缩口的喷射作用,使窑尾上升的废气变速运动,生料在其中上下回流形成悬浮状态,并进行热交换。生料在每一室内的换热以同流为主,但室间形成宏观的物料逆气流而下的运动。被预热以后的生料自立筒底部被送入窑内。

  24. ZAB型与Krupp型基本结构相同,其特殊之处在于缩口设计成彼此偏心,目的是加大扰动,形成较强的涡环,促进气固换热与分离。ZAB型通常是由三个钵室和两级旋风筒所组成。ZAB型与Krupp型基本结构相同,其特殊之处在于缩口设计成彼此偏心,目的是加大扰动,形成较强的涡环,促进气固换热与分离。ZAB型通常是由三个钵室和两级旋风筒所组成。 特点是:立筒结构简单、无任何运动部件,而且还可以不需另建框架,因此投资省;立筒底部生料入窑通道尺寸相对较大,不易产生堵塞现象,因此对生料的适应性较强,即对其中的有害成分如氯、硫、碱的含量限制可适当放宽,同时对原料的塑性也无特殊要求。故适用于中小窑上使用。 但其换热效果一般不如旋风筒好。

  25. 8、普列洛夫型立筒预热器 这是捷克开发的,又称捷克立筒,其特点是筒内不设缩口,窑气自筒下部切向进入,螺旋上升,生料从上部加入,回旋气流作用下沿筒壁向下运动,直至入窑。气固之间形成了逆向运动并完成换热。 这种预热器当H/D等于5时,其预热效果可与旋风筒相当。 其优点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漏风少,系统压降不超过3.5kPa ,在窑气量产生较大波动时,也不致给操作带来困难。国内使用效果也较好。

  26. (三)、悬浮预热器的工作原理 悬浮预热器的基本流动方式:一是旋转流,二是喷射流。 1、旋风筒式预热器的工作原理 作为预热单元的旋风筒是从旋风分离器延拓而来的,其渊源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1)旋风筒式预热器与旋风分离器的区别 其工作原理随两相流理论和测试方法的发展,已渐趋深入,但作为预热器的旋风筒尚有其特殊性。 首先,所处理的气体温度和含尘量均很高; 其次,是旋风预热器多半是多级组合使用; 第三,是其功能要求集分散、换热、分离与一身。正因为如此,在沿用旋风分离器理论时要作某些修正。

  27. (2)旋风预热器的工作原理与基本功能 旋风预热器的功能分布如图2-36所示。 旋风筒的入口管道内高速气流使物料分散;分散后气固同流进行热交换;进入旋风筒后继续部分气固换热,但旋风筒本身主要是分离物料,也就是物料在旋风筒中进行分离。这样旋风预热器完成了物料分散、气固换热和气固分离。 旋风预热器功能分析图

  28. 工作原理 低温粉体物料均匀分散在高温气流之中,在悬浮状态下进行热交换,使物料得到迅速加热升温。起换热和气固两相分离的双重作用。 据经验计算: 传热系数:1400W/(m2·℃); 传热面积:29.4 m2/kg

  29. 100 据研究: 80 将平均粒径40μm左右水泥生料喂入740-760℃、流速为9-12m/s的气流中,在料气比为0.5-0.8kg/Nm3,在完全分散的条件下,只要0.07-0.09秒,即可将气流和生料的温度温差减少到30-90 ℃。 60 40 20 0 0.05 0.1 0.15 加热时间(s) 不同石灰石颗粒悬浮在气流中的加热时间 热流比可达0.908-0.968(热流比是指管道内有效传热量与最佳传热量的比值,当热流比为1时,气固相温度达完全平衡)

  30. 管道内的物料分散 生产中的旋风筒,进口风速一般在16~22m/s之间,气体流动时Re>104,基本属于高度湍流状态。 由加料管自然滑落的物料,在高速气流的冲击下,折转方向,随气流向上运动,与此同时被分散。 图2-37 料粉落入管道后运动轨迹示意图 粉尘下落点到转向处的距离L(见图),取决于料团的大小和气速的高低。落料团小,气速高,物料容易被分散而折流。 为了防止大块难以分散,在加料管口下部,适当位置上设置撒料装置是有利的。

  31. 生料 Ⅰ 预热器 Ⅱ Ⅲ Ⅳ 回转窑 窑气 上长管道中的分散装置

  32. 下 料 溜 子

  33. 下料管

  34. 管道分散装置 闪动阀 NC单板阀结构

  35. B.管道内的气固换热 就实际工况条件分析,可以认为气固运动由逆向变为同向,属于非稳态对流换热。 以此为基本出发点建立的数学模型,适用于单个团粒,可以计算出充分换热所需的时间和距离。(略) 例:经理论计算,对于团粒粒径为100μm 的颗粒,在风速为20m/s时,有效换热时间< 0.01s,说明气固换热速度是非常迅速。

  36. 众多资料已表明,气固之间80%甚至90%的热量是在入口管道内进行传递的。当团粒粒径为100μm,换热时间也只需0.02~0.04s内完成,与前述理论计算基本一致,相应换热距离也仅为0.2~0.4m。由此可以肯定,气固换热主要在进口管道内瞬间完成,即粉料在转向被加速的起始区域内完成的。众多资料已表明,气固之间80%甚至90%的热量是在入口管道内进行传递的。当团粒粒径为100μm,换热时间也只需0.02~0.04s内完成,与前述理论计算基本一致,相应换热距离也仅为0.2~0.4m。由此可以肯定,气固换热主要在进口管道内瞬间完成,即粉料在转向被加速的起始区域内完成的。 理论与实验还进一步证明,旋风筒本体也具有一定的换热能力,只是因为入口处气固温差已很小,旋风筒没有发挥换热能力的机会,因此在设计时只要考虑其分离效果即可。

  37. C.气固分离 旋风预热器中气流所承载的粉体粒径很细,因此气体流动状态对尘粒的运动起着决定性作用,对所能分离的粉粒数量和大小有很大影响。 研究旋风预热器中气固分离问题,应着眼于气体流动的流型、速度和压力分布等特征,给分析认识分离作用提供依据。 其他因素如尘粒间的碰撞、凝聚、粘附和静电效应均会对分离作用产生影响。 (关于分离效果的相关参数略)。

  38. 影响旋风预热器预热效率的因素 因素之一:粉料在管道中的悬浮 保证悬浮效果的几项措施: (1)选择合理的喂料位置: 一般情况下,喂料点距出风管起始端应有大于1m多的距离,此距离还与来料落差、来料均匀程度、内筒插入深度以及管内气体的流速有关。

  39. (2)选择适当的管道风速 • 一般要求粉料悬浮区内的风速在10—25m/s之间,通常要求大于15m/s以上 • 气流的冲击悬浮能力,可在悬浮区局部缩小管径,使气体局部加速以增大冲击力。 • (3)在喂料口加装撒料装置 • -------目的是促使物料分散 • (4)来料均匀性

  40. 因素之二: 气、固相的传热 • 换热方式已对流换热为主 • 悬浮换热效果取决于生料在气流中的分散程度。 • 用多个旋风换热单元相串联组成旋风预热系统。

  41. 因素之三:气、固相的分离 气、固相的分离的效果直接影响到换热效率。 提高分离效率的措施: (1)开发新型高效、低阻的旋风筒 (2)开发新型换热管道 (3)开发新型锁风阀 (4)开发新型撒料装置

  42. 2、立筒(正锥缩口)预热器的工作原理 (1)立筒预热器内气速的分布特征 通过模试验所测定的速度值经无因次处理后,以及二维床层示踪试验的结果均表明: 立筒中气速分布仍然具有喷射流二维正态分布的基本特征。 (2)等速线与功能区 立筒预热器的功能:物料在立筒内同样要完成分散、换热和分离三个功能。

  43. 等速线:为了分析方便,将流股中与主流方向(向上)相一致且速度u相等的各点联成线称之为等速线。等速线:为了分析方便,将流股中与主流方向(向上)相一致且速度u相等的各点联成线称之为等速线。 功能区的划分:根据等速线的分布可将两个缩口之间的钵室,划分为四个区,如图所示。 核心区:保持喷射初速不变,是一个缩口截面为底边的圆锥区域。当Re>104,此区气体高度湍流,其范围与高度均不再发生变化。 喷柱(射)区:指流向不变,中心风速不断衰减的区域。 图2-45 立筒中射流运动分区示意图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