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6

冻融侵蚀区分册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 水土保持专项普查. 冻融侵蚀区分册. 县级调查.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中国科学院 · 水利部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010年 11 月. 目 录. 前言 野外调查. 前 言. 冻融侵蚀普查对象:对高海拔、高纬度地区由于冻融作用形成的土壤侵蚀的强度和分布面积进行调查。 本手册仅适用于冻融侵蚀普查,用于指导资料准备、野外调查的方法、数据采集与处理。. 冻融侵蚀的任务.

yep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冻融侵蚀区分册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 水土保持专项普查 冻融侵蚀区分册 县级调查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010年11月

  2. 目 录 前言 野外调查

  3. 前 言 冻融侵蚀普查对象:对高海拔、高纬度地区由于冻融作用形成的土壤侵蚀的强度和分布面积进行调查。 本手册仅适用于冻融侵蚀普查,用于指导资料准备、野外调查的方法、数据采集与处理。

  4. 冻融侵蚀的任务 通过野外调查和遥感技术对冻融侵蚀6个因子(年冻融日循环天数、日均冻融相变水量、年均降水量、坡度、坡向和植被盖度)进行采集,依据已建立的冻融侵蚀评价模型,完成全国冻融区侵蚀强度评价,并编制分布图。 冻融侵蚀模型 式中: Wi——各计算指标的权重; Ii——各计算指标的赋值; I——综合评价指数。

  5. 冻融侵蚀野外调查单元分布图(1605个调查点)冻融侵蚀野外调查单元分布图(1605个调查点)

  6. 冻融侵蚀野外调查单元数量

  7. 冻融侵蚀区野外调查单元数量 总计1605个点

  8. 冻融侵蚀普查共分三个阶段: 1、资料准备阶段; 2、野外调查阶段; 3、数据处理与上报阶段。

  9. 野外调查由地(市、州)县级水利普查机构负责。完成冻融侵蚀野外调查共分为三个步骤。 2、野外调查 2.1野外调查准备 2.2冻融野外调查表填写与调查 图核实 2.3野外调查质量控制

  10. (1)图件准备 1)省级准备并提供 本省野外调查单元分布图:由国家级水利普查机构提供。 地形图:1:10000,1:25000或1:50000等比例尺的纸质地形图,图上标注有野外调查单元的位置,由省级水利普查机构准备并提供。 预解译的卫星影像图:标有调查单元位置的高分辨率预解译的卫星影像图,由省级水利普查机构准备并提供。 2)县上自备(或地、县共同) 调查区已有的地貌图、土地利用图、土壤图、植被图、草地类型图、行政区划图等图件,由县级水利普查机构在本县(或本地区)收集 2.1、野外调查准备 包括:图件、文件资料、调查工具及装备的准备

  11. 1、每人一份野外调查手册(国家级水利普查机构提供);1、每人一份野外调查手册(国家级水利普查机构提供); 2、野外调查记录表(省级水利普查机构提供); 3、野外调查记录本(县级水利普查机构自备) ; 4、资料收集目录(国家级水利普查机构提供)。 (2)文件资料表格

  12. 手持GPS和数据线、电池; 数码相机及数据线、电池; 罗盘(坡度尺)、夹板、钢卷尺; 标牌、签字笔、铅笔、板擦等; 高寒装备:每人准备帐篷、气垫床、鸭绒睡袋,每个组一套炊具。 (3) 调查工具及设备

  13. 野外调查包括以下步骤: (1)到达野外调查单元; (2)调查并填写调查表; (3)核实土地利用类型图(含冻融侵蚀方式); (4)拍摄景观照片。 2.2 野外调查表填写与调查图核实

  14. 具体工作方法 (1)到达野外调查单元 可利用地形图、GPS导航或者询问当地人等途径到达野外调查单元,在调查单元中心位置插好标牌,标牌上写明调查单元编号、经纬度、海拔高度和调查时间等,然后展开调查并填写调查表。

  15. (2)调查并填表 ①表P504及说明 填表前请仔细阅读填表说明。 具体工作方法

  16. 1、本表按野外调查单元填写,每个野外调查单元填写一份。1、本表按野外调查单元填写,每个野外调查单元填写一份。 2、本表由县级普查机构普查员负责填写。 3、普查表必须用钢笔或签字笔(中性笔)填写。需要用文字表述的,必须用汉字工整、清晰地填写;需要填写数字的,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填写代码时,每个方格中只填一位代码数字;填写数据时,应按照规定单位和保留位数;选择时,应在备选项前的“□”内打“√”。表中各项指标是指2011年调查单元内中心点坡面的状况。 4、填表人、复核人、审查人需在表下方相应位置签名,填写时间,并加盖单位公章。 A、填表要求

  17. B、填表说明 【1.行政区名称及代码】填写野外调查单元所在的行政区名称和行政区划代码。 【2.野外调查单元基本信息】填写野外调查单元的编号、海拔高程、位置描述和经纬度信息。 【2.1编号】填写冻融侵蚀调查底图上的野外调查单元编号。 【2.2位置描述】填写野外调查单元所在地的名称,尽量精确到村。 【2.3高程】填写野外调查单元中心点的海拔高程,单位米,保留整数位。 【2.4经度】填写野外调查单元中心点的经度,单位度、分、秒,保留整数位。 【2.5纬度】填写野外调查单元中心点的纬度,单位度、分、秒,保留整数位。

  18. 无法达到野外调查单元中心点,则填写可到达的最靠近野外调查单元中心点的基本信息。无法达到野外调查单元中心点,则填写可到达的最靠近野外调查单元中心点的基本信息。 【3.土地利用类型】在对应类型上打“√”。 【4.植被覆盖度/郁闭度】填写野外调查单元中心点坡面的主要植被类型的覆盖度/郁闭度,郁闭度是指乔木在单位面积内其垂直投影面积所占百分比,单位%,保留整数位。覆盖度是指灌木或草本植物在单位面积内其垂直投影面积所占百分比,单位%,保留整数位。郁闭度/覆盖度采用人工目视判别,参照《野外目估郁闭度/覆盖度参考图》确定,见图6-4。 B、填表说明

  19. 【5.平均植株高度】填写野外调查单元内主要植被类型的平均植株高度,采用目估法或测试法。。【5.平均植株高度】填写野外调查单元内主要植被类型的平均植株高度,采用目估法或测试法。。 【6.地貌类型】填写野外调查单元的地貌类型,在表中对应类型上打“√”。 【7.地貌部位】填写野外调查单元的地貌部位,在对应的选项上打“√”。如不属于表中所列项目,不填写本项指标。 【8.坡度】:在对应类型上打“√”。 【9.坡向】:在对应类型上打“√”。 【10.冻融侵蚀类型】:根据野外调查单元冻融侵蚀所产生的地貌表现形态确定冻融侵蚀类型,在对应类型上打“√”。 B、填表说明

  20. ②指标解译 冻融侵蚀野外调查表中第2项用GPS记录调查单元中心位置的经纬度、海拔高度,用访问法(访问老乡或向导)调查记录调查单元所在行政位置,最好到乡、村。 表中第3项土地利用类型是记录调查单元范围内所拥有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等。冻融区土地利用类型分类见附表5。附图1给出了土地利用类型的示例图片。 C、指标解释

  21. 附表4:冻融区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表

  22. 附图1:土地利用现状示例图

  23. 附图1:土地利用现状示例图(续)

  24. 附图1:土地利用现状示例图(续)

  25. 附图1:土地利用现状示例图(续)

  26. 表中第4和5项郁闭度/植被盖度测量方法可采用目估法和实测法。目估法见水力侵蚀调查,植被盖度参考图见附图2。平均植被高度用3-5m钢卷尺实测,取平均值。表中第4和5项郁闭度/植被盖度测量方法可采用目估法和实测法。目估法见水力侵蚀调查,植被盖度参考图见附图2。平均植被高度用3-5m钢卷尺实测,取平均值。

  27. 地貌类型及地貌部位

  28. 表中第6项地貌类型和第7项地貌部位是调查和记录调查单元所在的地貌类型、地貌部位及坡度、坡向信息。地貌类型根据以下特征进行选择:表中第6项地貌类型和第7项地貌部位是调查和记录调查单元所在的地貌类型、地貌部位及坡度、坡向信息。地貌类型根据以下特征进行选择: 冻融侵蚀区涉及的地貌类型有: 山地:相对高度>200m,又分为:低山,海拔高度500-1000m; 中山,海拔高度1000~3500m;高山,海拔高度3500- 5000m;极高山,海拔高度>5000m 平原:海拔高度<3500m,相对高度<30m,坡度<7°。 高平原:海拔高度>3500m,相对高度<30m的平坦地区,坡度 小于7°。 丘陵:海拔高度<3500m,相对高度30-200m。高原丘陵:海拔 高度>3500m,相对高度30m-200m。 湖滨平原:分布于湖泊周围的平坦地区,起伏度小于30m, 坡度小于7°。

  29. 地貌类型 河谷阶地和河漫滩:分布在河流两侧,距河流水面有一定高度的平坦地面,阶地具有阶坎和阶面,河流阶(地)面为长条形向河床微倾的平缓地面,河流阶(地)坎为连接上下两级阶面的陡坎。阶地可根据距水面高度分为多级,用T1、T2、…表示阶地的级别。河漫滩为分布在河道两侧汛期被水淹没的平缓地面,可分为两级即低河漫滩和高河漫滩。 扇形地:分布在主支流汇合处的扇形地形。

  30. 表中第8项坡度和第9项坡向用罗盘、坡度尺或GPS测量。表中第8项坡度和第9项坡向用罗盘、坡度尺或GPS测量。

  31. 表中第10项冻融侵蚀方式根据调查点冻融侵蚀所产生的地貌表现形态确定冻融侵蚀类型(表2.5-4)。表中第10项冻融侵蚀方式根据调查点冻融侵蚀所产生的地貌表现形态确定冻融侵蚀类型(表2.5-4)。

  32. 冻融侵蚀类型

  33. 冻融侵蚀地貌类型 冻融侵蚀类型及地貌表现形态:根据调查点冻融侵蚀所产生的地貌表现形态确定冻融侵蚀类型,目估冻融侵蚀所产生的地貌表现形态的规模(长度,单位:米;宽度,单位:米;面积,单位:平方米)。 石柱和土柱:山地斜坡地段结构较致密和垂直节理较发育的厚层岩石经寒冻风化沿节理发生鳞片状剥落,剥落的块石经重力作用滚落于坡麓,最后残留了一些柱状岩体,称石柱。在古冰碛的斜坡上,冰碛中的泥土和碎石经风化运移到坡麓,而一些被巨砾覆盖的土石则受到“保护”,从而形成许多“头”顶巨砾的土柱。

  34. 冻融侵蚀地貌类型 岩屑锥与岩屑裙:在岩石质地比较均匀坚硬、坡度大于40°的山坡上,大量风化的岩屑滚落于山坡下部形成锥状堆积体,称岩屑锥,在山麓当一系列岩屑锥的下部相连接便成岩屑裙。 岩屑坡:在严寒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山体上部裸露的岩石受强烈的机械风化并逐渐运移到山体下部和坡麓,形成由岩屑覆盖的山坡,称岩屑坡。 石河:由大量冰川块石滚落谷底,形成长条石带,称为石河。 平底谷:高原上早期谷地经寒冻风化作用的进一步塑造,形成纵横剖面平滑宽浅的谷地称平底谷。

  35. 舌状泥流:多年冻土或岛状冻土地面坡度小于15°,覆盖着较厚层的泥夹碎石层,土中含水量较高,夏季融化时,泥石顺山坡向下缓慢流动,形成许多长度不足1m,宽数十厘米,舌高数厘米至20cm、平面上呈鳞片状的舌状地形称舌状泥流。舌状泥流:多年冻土或岛状冻土地面坡度小于15°,覆盖着较厚层的泥夹碎石层,土中含水量较高,夏季融化时,泥石顺山坡向下缓慢流动,形成许多长度不足1m,宽数十厘米,舌高数厘米至20cm、平面上呈鳞片状的舌状地形称舌状泥流。 鳞片状草皮坡坎:发育在山地、丘陵缓坡上。草皮生长在瘠薄的土层上面,下部多为岩屑层,在白天或夏季活动层融化后,冻结层上水沿多年冻土上界面徐徐向低洼处蠕动,致使岩屑层及上部草皮层在重力作用下产生滑动,将草皮拉开形成裂缝,露出下部岩屑层堆积物,沿山坡形成不规则的坡坎,构成黄绿相间的条文,形似鱼鳞,故称鳞片状草皮坡坎。 冻融侵蚀地貌类型

  36. 冻融侵蚀地貌类型 泥流扇、冰川式泥流、泥流阶地:融冻泥流呈扇形堆积在一些浅平的沟口,形成扇形泥流堆积体,称为泥流扇。形成泥流扇沟的沟头较为浅平,地面堆积着较厚泥土夹碎石的残坡积层,并有裂隙水出露,因此土层中含水量较高。夏季土体融解时,土石便顺沟滑流出谷地,在沟口形成泥流堆积。如当泥流物质未流出谷地,并在浅平的谷地中形成长十余米至数十米,宽数米至十余米的大型舌状泥流体便称冰川式泥流。年复一年,新泥流扇推挤老泥流扇并覆盖其上,在泥流扇表面常形成拱起的阶梯状地形,称为泥流阶地。

  37. 石多边形、斑状土、石堤、石带和石冰川: 当地面的松散物质为粗细不匀和含水量较高时,经融解冻结的反复作用,使粗细物质发生分选聚集,最后便形成石多边形、斑状土、石堤、石带和石冰川等地貌类型。 冻融侵蚀地貌类型

  38. 冻融侵蚀地貌类型 热融洼地:由于多年冻土层中埋藏冰融化,造成上覆土层塌陷,而形成的洼地。热融滑塌:热融滑塌是湿润的土体沿冻土层或地下冰层顺层移动滑塌,和一般地区的滑坡不同,不致出现整个山体同时移动的现象。

  39. 冻融侵蚀地貌类型 • 沟岸冻裂:沟岸冻裂是沟岸土体在冻胀力作用下发生的平面断裂而不能恢复的现象。 • 沟岸融滑:沟岸融滑是沟岸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冻融界面滑动的侵蚀现象。 • 沟壁融塌:沟壁融塌是指沟壁上部土体融化时呈柱状或块状崩塌的现象。多发生在沟头跌水或沟壁陡峭处。 • 沟坡融泻:沟坡融泻是指沟坡表面土壤受冻融作用,土壤结构疏松,在重力作用下沿沟坡下泻的现象。多发生在沟道阳坡坡面上)。

  40. (3)核实土地利用类型图 • 现场核实验证土地利用类型图,对室内编制的卫星影像图上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界线和属性(图2.5-7)进行核实和验证是否准确,对有变化和不符合实际的地方进行修改(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修改)。 • 记录并勾绘调查单元内冻融侵蚀的方式、位置和范围,并标注在土地利用类型图上。 野外前解译 野外后修正

  41. 野外调查单元景观照片既是重要的影像档案,也是检验调查质量的重要参照物。野外调查单元景观照片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信息:野外调查单元景观照片既是重要的影像档案,也是检验调查质量的重要参照物。野外调查单元景观照片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信息: 野外调查单元的第一张照片:将“野外调查单元编号”以及手持GPS上显示的“经纬度、海拔高度、拍摄日期等”用记号笔写在标牌上,标牌插在调查单元的中心位置,拍摄照片。 (4)拍摄景观照片 30m×30m 标牌 近景标牌位置图

  42. 反映野外调查单元宏观状况的远景照片和土地利用的近景照片;反映野外调查单元宏观状况的远景照片和土地利用的近景照片; 具体拍摄要求如下: 使用数码相机,分辨率为1600*1200像素; 每个野外调查单元的远景照片数目控制在10张以内,按一定空间顺序拍摄; 所有照片要编号。编号以“样点编号”后加“-”,再加“照片编号”(如542322-001ds-1),从1、2、3……等依次递增,第1张照片为标牌,第2~5张为北、东、南、西四个方向远景照片,第6张起为调查单元内冻融侵蚀特写照片)。 拍摄景观照片

  43. 具体拍摄要求如下: • 冻融侵蚀形态照片要标注在土地利用类型图上,如拍摄第6张照片时,在底图被照景观的位置上标注“6”; • 调查结束后,将照片下载到计算机,保存到文件系统中该野外调查单元目录下,文件格式为“jpg”,按前述编号原则对照片文件重新命名。

  44. 野外调查阶段的数据质量控制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县级审核; 二是省级普查机构数据质量控制工作组审核; 三是国家级数据质量控制工作组审核。 审查内容包括:GPS航迹图、调查成果图与冻融侵蚀调查表填写准确性、冻融侵蚀调查表录入准确性、纸质数据准确性、照片拍摄完整性(近景、远景)。 2.3、野外调查质量控制

  45. 1)县级审核 县级审核包括普查员自审、普查指导员复核和普查机构审核三个环节。 普查员对预解译的野外调查图进行校核,按照冻融侵蚀野外调查表填表要求填写表格,按照要求拍摄的近、远景照片,并进行自审。自审时,保证调查单元成果图各类型的边界和属性正确,记录信息与冻融侵蚀调查表一致,表格数据项齐全,照片拍摄完整。 2.3、野外调查质量控制

  46. 普查指导员负责野外调查成果图和冻融侵蚀野外调查表及照片的复核,保证图表信息一致,填报数据项齐全。同时抽查冻融侵蚀野外调查表录入的准确性,按数据个数计算,录入错误率小于20%。普查指导员负责野外调查成果图和冻融侵蚀野外调查表及照片的复核,保证图表信息一致,填报数据项齐全。同时抽查冻融侵蚀野外调查表录入的准确性,按数据个数计算,录入错误率小于20%。 2.3、野外调查质量控制

  47. 2.3、野外调查质量控制 • 县级普查机构负责审查GPS航迹是否完整,野外调查成果图和冻融侵蚀野外调查表和照片。审查采取会审的方式,由县级普查机构组织相关行业专家组成专家组,抽查GPS航迹、调查成果图和冻融侵蚀调查表及照片。审核通过的调查成果图和冻融侵蚀野外调查表,要签字并加盖公章。

  48. 2)省级审核 各省数据质量控制工作组抽查本省1—3个县(黑龙江、内蒙、甘肃抽查1个县,四川抽查2个县,其它省抽查3个县),每个县3个调查单元,按下列各项标准执行。 以县为单位统计合格与否:所抽查的县3个调查单元全部合格,则该县合格;如果有1个调查单元不合格,则为不合格;不合格的县要自行修改,并复查全县所有单元的调查数据,错误处自行修改后重新审核,直至省级审查合格。 省级数据质量控制工作组审核通过的调查成果图和冻融侵蚀野外调查表,要签字并加盖公章。 2.3、野外调查质量控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