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第七章 庄子思想

第七章 庄子思想. 第一节 生平与著作. 一生主要隐居著述,过着贫困生活,但始终蔑视功名利禄,拒绝出仕为官。 《 庄子 》33 篇,分内、外、杂,内容相对一致,都是文字雄美的散文。. 第二节 “ 大宗师 ”. 是 《 庄子 》 中的一篇,集中反映了庄子对道与人生的理解,其内容有二。. 一、 “ 自本自根 ” 的道 ( 1 )道是真实可信的,然而又是没有作为和形迹的,可以心传而不可口授目见。 ( 2 )道无所不在,贯通古今,主宰一切,鬼神天地。 ( 3 )道既是有又是无, “ 有成有亏,故昭氏之鼓琴也。 ”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七章 庄子思想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庄子思想

  2. 第一节 生平与著作 • 一生主要隐居著述,过着贫困生活,但始终蔑视功名利禄,拒绝出仕为官。 • 《庄子》33篇,分内、外、杂,内容相对一致,都是文字雄美的散文。

  3. 第二节 “大宗师” • 是《庄子》中的一篇,集中反映了庄子对道与人生的理解,其内容有二。

  4. 一、“自本自根”的道 (1)道是真实可信的,然而又是没有作为和形迹的,可以心传而不可口授目见。 (2)道无所不在,贯通古今,主宰一切,鬼神天地。 (3)道既是有又是无,“有成有亏,故昭氏之鼓琴也。” (4)得道的人谓之“真人”,即“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拒绝,无牵无挂、无拘无束;事情来了欣然接受,忘其死生任其复返自然,不用心智去损害道,不用作为去辅助天”。

  5. 二、“死生如一”和“安化”的人生观 •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的生死与四时运行一样自然。

  6. 第三节 “齐物”与“逍遥”思想 一、齐物:“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这是一种相对主义哲学思想。 二、“逍遥”,是追求绝对的自由人生,达到“无已”、“无待”,把名誉、功业和肉体一并抛弃,无思无虑无情无欲、无知无识,与万物浑然一体,得到最完满的自由和幸福。

  7. 第四节 社会思想 • 庄子认为人是自然赋予的,只有摆脱一切社会关系包括礼乐仁义、功名利禄才能完全恢复人的本性,所以主张“绝圣弃知”。 • 总体来看,庄子对“文明”进行了反思,深刻揭示了文明带给人类的负面效应,引起了人们思虑走向更深的层次,但这种反思带有严重的消极意义,是不适应文明的阶层无可奈何的叹息。

  8. 思考题: 老庄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9. 另外有八个辩题 1、卵有毛:卵中包含有长毛的特质 2、犬可以为羊:A.犬羊之名,皆人所命 B.万物莫不同 3、郢有天下:以小见大,郢中包含着天下 4、马有卵:卵有胎互名 5、丁子有尾:楚人呼吓蟆为丁子。吓蟆无尾,但从有尾之蝌蚪变化而生。

  10. 6、山出口:A.空谷传声,故“山有口耳” B.山名出自人口,故曰“山出口” C.山有出口,出之可达平川。 7、龟长于蛇:A.龟的寿命长于蛇 B.龟长于盘起来的蛇 8、白狗黑:A.白黑人所名 B.白黑是相对的 9、钩有须:“或曰钩有须而丁子有尾,丁之曲者为钩,须与尾皆毛类,是同也。” 10、齐秦袭:齐秦可合为一国,论证空间异同的相对性。

  11. 第三节 公孙龙的辩学 一、六部著作 1、《指物论》,研究事物和意识的关系,奠定了公孙龙辩学的理论基础。 • 基本观点:“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 赵吉惠的解释:物必须用概念表示,但个别概念不等于一般概念。 • 张岂之的解释:万物都是某些属性的总和,而定于万物的属性(物指)并不是这些属性自身。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