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2

當風格遇到方法: 談高等教育中的教學

當風格遇到方法: 談高等教育中的教學. 羅寶鳳 國立東華大學 93.09.17. 前言 一些問題 關於教學 教學的方法 教學的風格 個案分析 結語. 前言. C. Rogers 有一次應哈佛大學之邀,在「教室中影響人類行為的方式」研討會中,示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這是一個將心理治療的原理運用在教育上的教學法。他寫到: 『 我當時覺得在兩個小時之內,面對著一群經驗十足的教師,要設法根據他們的想法,整理出他們的意向,一定是一項十分勉強也難以令人滿意的作法。 …. 前言.

zeal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當風格遇到方法: 談高等教育中的教學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當風格遇到方法:談高等教育中的教學 羅寶鳳 國立東華大學 93.09.17

  2. 前言 • 一些問題 • 關於教學 • 教學的方法 • 教學的風格 • 個案分析 • 結語

  3. 前言 • C. Rogers有一次應哈佛大學之邀,在「教室中影響人類行為的方式」研討會中,示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這是一個將心理治療的原理運用在教育上的教學法。他寫到: • 『我當時覺得在兩個小時之內,面對著一群經驗十足的教師,要設法根據他們的想法,整理出他們的意向,一定是一項十分勉強也難以令人滿意的作法。…

  4. 前言 • 『我開始動筆寫下我個人教學的經驗,以及我自己學習的經驗。』他的幾個論點: • 我們無法教別人如何去教學。 • 任何可教的事物相對而言都是無關緊要。 • 教學的後果要不是無關緊要,就是有害。… • Rogers最後說他對成為一個教師沒有興趣,只對有意義的學習感到興趣。…

  5. 前言 • 教學是無法教的嗎? • 教學很難直接教導,尤其是大學的教師。 • 因為專業不同、獨特性強、個別差異大。 • 我們很難教另一個人如何去教學。 • 除非他願意學習。只有自己可以教會自己如何去教學。 • 但是透過討論、分享與反省,仍然可以帶來許多的想法,進而改善自己的教學。

  6. 前言 • 今天我希望提出一些觀點,作為從事教學工作的反省,因為只有透過反省,我們的經驗才會產生意義,產生價值。 • 希望因為這樣的機會,讓各位對於教學產生一些新的想法或感受,能夠有助於你繼續成為一個老師。

  7. 一些外在的問題 • 我們是否察覺高等教育近年來的變化? • 溫水中的青蛙 V.S.螃蟹生存學 • 第五項修練:「許多組織失敗的原因是對於緩緩而來的致命威脅習而不察。… • 要學習看出緩慢、漸進的過程,必須放慢我們認知變化的步調,並特別注意那些細微及不太尋常的變化。」

  8. 螃蟹生存學 • 商業週刊807期:「日本人從西伯利亞空運做生魚片最好的魚,卻發現空運的過程中40%的魚會死亡。魚為什麼會死掉? • 因為飛機飛到平流層時,飛機上的魚就會晃,自然暈機死亡。 • 怎麼辦?在水箱中放入魚的天敵螃蟹。 • 結果,魚的死亡率從40%下降至5%。 • 因為魚會全神貫注躲避螃蟹的攻擊…」

  9. 高等教育的問題 • 大學設立的浮濫、轉型的問題、招生的問題、經費的問題、研究與教學的問題…。 • 教育部2004.09.10在部長指示四大綱領「現代國民」、「台灣主體」、「全球視野」、「社會關懷」之下,公布「追求世界級研究與教學」的政策規劃:

  10. 高等教育的問題 • 「大學教師國際論文期刊發表總數達1,000篇、5年內至少15個重要系所或跨校研究中心排名亞洲第1,10年內至少1所大學擠進全球百大… • 提升教學品質也要與提升學術研究並進,即使是研究型大學,還是要重視教學提升,課程評鑑與教學評鑑都要納入大學評鑑的核心重點。…

  11. 高等教育的問題 • 大專校院辦理教師評鑑,未來3年逐年做到30%、40%、50%,配合大學彈性薪級制度(學術研究費30%幅度)、教師績效評鑑制度的建立,淘汰不適任教師。 …」 • 為落實四大教育綱領,教育部各司處會提出計33個策略,目前大約只釋出10分之一的內容。 • 大學教師愈來愈難做了?

  12. 一些內在的問題 • 瞭解自己是從事教學工作的基礎。 • 你教書幾年了? • 你喜歡自己的工作嗎? • 當老師這幾年的經驗帶給你什麼樣的改變? • To spend your life doing what matters is the greatest of all achievements. • Teaching matters.

  13. 為什麼要問這些問題呢? • 只有回顧自身的經驗,才可能產生洞識。 • 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強調希望學生有能力去反省問題或反省自己。 • How about ourselves? • 這些問題的背後,隱含的是你對教學的信念。

  14. 教學信念的內涵 教育是什麼? 教學是什麼? 學習是什麼? 如何定義老師? 如何定義學生?

  15. 教育與教學 • 「Education」的拉丁文是「educere」,有「to lead forth」的意思,因此,教育不只是給予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習。 • 法國哲學家Joseph Joubert曾說: • 「To teach is to learn twice.」 • 要學會教學,必須先瞭解學習。

  16. 關於學習 • 1996年UNESCO--「學習:內在的財富」 1、學會認知 2、學會做事 3、學會共同生活 4、學會發展 • 學習的兩大議題: • 學習的內容與學習的方法

  17. 關於學習 •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幾乎各行各業的知識,每隔兩三年就會倍增。知識是永遠也學不完。 • 傳統教育的焦點都是在決定學生「應該學些什麼」,事實上在日新月異的時代,學習的目標應該是教導學生「如何學習」。

  18. 關於學習 • 換言之,「學習如何學習」應該優於「學習什麼」。 • 學習可以有很多面貌,學習不一定只發生教室之中,教室之外有更寬廣的學習空間。 • 讓學生學到主動學習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一個學習的習慣。畢業之後,他還願意繼續學習。

  19. 教學與學習 • 教學與學習其實是一體兩面。 • 然而,教=學? • 為什麼教不等於學? • 傳統的教學是「老師教得多、學生學得少」?

  20. 教學與學習 • J.Comenius(1592-1670)在《大教學論》中提到,學校應該用「閒暇、愉快和確定的進步」來代替「吵鬧、頑強和挫折感」。 • 要達到這個目標,需應用最好的教學方法。 • 最好的教學法是「教師教得少,學生學得多」。 • 如何能夠做到?

  21. 為什麼教得多、學得少 • 一、教學者的問題: • 無法引起學習動機 • 照本宣科地教書 • 表達能力不佳 • 無法有效運用教學時間 • 未全心投入教學 • 缺乏幽默感 • 不了解學生

  22. 為什麼教得多、學得少 • 二、學習者的問題: • 沒興趣 • 過於被動 • 外務太多 • 學習態度惡劣 • 對老師有偏見 • 不懂體諒老師 • 同儕關係的惡性循環

  23. 如何教得少、學得多 • 一、教學者方面: • 不斷充實自身的教學能力。 • 多與學習者雙向溝通、互動。 • 改善教學方法。 • 營造良好的上課氣氛。 • 利用學習回饋表瞭解學生需求。 • 時常反省,並與他人討論。

  24. 如何教得少、學得多 • 二、學習者方面: • 建立學生自信心 • 過程中多鼓勵學習參與 • 協助學習者互相學習 • 三、課程設計方面: • 採用多元教學方法,運用輔助性教材。 • 使教學內容生活化、引發學習興趣。 • 改善課程設計,適當安排教學進度。

  25. 教學與學習 • 一個好的教學,和教師與學生都有關。 • 身為教師,我們先做好屬於自己的部分,同時也要能夠看清楚哪些是因為學生的關係。 • 「願上帝賜予我 平靜的心, • 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事情; • 願上帝賜予我勇氣, • 改變我能改變的事情; • 願上帝賜予我智慧, • 讓我明白兩者之間的差距。」 • 摘自《天使走過人間》

  26. 關於教學 • 何謂教學? • 簡言之,教學就是「協助別人學習」。 • 教學包含教學的方法(teaching methods)與教學的風格(teaching styles)。 • 一般人看教學的時候,大都注重教學的方法,而忽略教學的風格,事實上教學的風格可能與教學的方法一樣重要,甚至比教學的方法更為重要,因為它可能更直接會影響到學習者本身,包括動機的引發以及學習的產生等。

  27. 關於教學 • 教學的方法比較具體,容易教導,因此,也可稱為是教學的科學(the science of teaching)。 • 它的基本假設是:在教學目標清楚、課程內容具體的條件下,只要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就可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這個過程是可以預期、可以掌控的。

  28. 關於教學 • 相對的,教學的風格則比較不容易定義,沒有既定的標準或規則可以描述,也跟教師本身的一些特質有關,因此,可以稱為是教學的藝術(the art of teaching)。 • 要瞭解教學的風格,可以從教學者的哲學信念或人格特質去探討,基本上是與「人」的因素有關。

  29. 教學的方法與風格 • 【教學方法】 • 講述法 討論法 合作教學法 電腦輔助教學法 教學目標清楚,課程內容具體,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有效的教學特質 • 世界上沒有一個PERFECT的教學方法,但卻有最適合的教學方法(隨時可以推陳出新)!! 【教學風格】 教師的教學信念 教師的人格特質 教師的自我認同 教師與學生的關係 我們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才可發展自己的風格。 和學生維持怎樣的關係? 教學是人與人的互動關係

  30. 教學的方法 • 教學的方法很多,最常被使用的有講述教學法、討論教學法、合作教學法、電腦輔助教學法等。 • 實際調查結果之分享: • 時間:2004年暑假 • 場所:高等教育機構的兩個課程 • 兩個課程的學習者共54人。

  31. 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 • 1、最受喜愛的是「互動與討論法」: • 大部分的學習者希望教學者『與學生有互動,關心學生的需求;大家針對一個主題來討論,報告;互動性高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參與,接著老師提出問題,同學們進行討論之後再給予回饋』。 • 2、其次是「講述法」: • 因為老師講述可能還是比較有系統。

  32. 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 • 3、「實作與練習」也是頗受喜愛: • 『藉由實例的說明,資料的呈現,可以讓我們多與實際的環境作連結』。 • 4、是「多樣化教學方法」: • 如應用視聽媒體、角色扮演、影片教學。 • 5、老師個人具有風格的教法:「風趣幽默、課程兼具理論及活動,表達能力佳、生動活潑、靜動交錯」等。

  33. 關於講述法 老師上課都一直講講講,超無聊的,聽到快睡著了,誰來救救我啊? 別怕…我有法寶。

  34. 教師篇 • 活潑的語氣語調 • 肢體動作的配合 • 分享經驗 • 提供講義與綱要 • 故事或具體的圖像例子 • 與學生多互動 • 講述時間的調整 • 配合其他教學法

  35. 學生篇 • 多討論及提問 • 適當休息 • 增加實作機會 • 適時的評量

  36. 環境篇 • 使用教具 • 教學媒體多元化 • 上課地點多樣化 • 座位安排富變化

  37. 關於討論教學法 • 容易引起動機。 • 可以刺激思考。 • 能有不同想法,集思廣益。 • 對課程記憶較深刻。 • 睡覺同學比較少。 • 跟學生互動多。 • 上課較生動活潑。 • 可以增加聊天機會加強同學之間感情。 • 上課感想易於表達。 • 學生能訓練表達組織能力。

  38. 關於討論教學法 • 浪費時間,沒有效率。 • 沒有重點,偏離主題。 • 教師難以掌握秩序,容易教室吵鬧。 • 氣氛兩極化,易受參與同學影響。 • 學生先備知識必須相同,有一定程度。 • 學生無法聚焦,課程內容品質無法追求一致。 • 必須花時間事前準備。

  39. 如何選擇教學方法 • 學習的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 • Gifford&Mullaney(1997) 聆聽5% 閱讀10% 聽與看20% 示範30% 小組討論50% 實作演練75% 交給別人或立即應用90%

  40. 教學的方法 • 結論是:沒有一個perfect的教學方法,宜視教材內容、學生需求與適當timing ,來做決定。 • 然而過度強調方法與技術的使用,是忽略了教學者與學習者特質以及文化差異等因素,這會使教學「去人性化」(depersonalize)。 • 有沒有一種教學可以超越方法呢?

  41. 超越方法的教學 • 教學是一個充滿複雜變數的過程,的確是一門藝術。 • Palmer(1988)認為好的教學並不是來自於教學的技巧,因為教學是一個個人化的職業,我們必須知道自己是誰,以及我們與學習者進入一個什麼樣的關係。 • 我們常以為我們在「教書」,其實看深入一點,我們是在「教人」,「人」才是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

  42. 教學的風格 • 換言之,教學的風格就是建立在教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以及教師與學生建立一個什麼樣關係的基礎上。 • 教師「個人特質」是比較天生的,是過去經驗累積的成果,改變的可能性不大。相對的,「師生關係的建立」則比較是可以透過後天學習的,改變的可能性大一些。

  43. 教學的風格 • 許多的研究證實,好的教學其實是一種關係的聯結。 • 師生關係可以有很多種:亦師、亦父,亦友... • 教師的角色也可以很多種:instructor、facilitator, mentor… • Rogers 認為教學者與學習者的關係類似於心理治療中的治療者與個案的關係。

  44. 教學的風格 • 一段真實的關係,會讓雙方發生互動,產生一種意識的建構,而形成人格變化的動力。 • 若從自體心理學角度來分析,教學者可否如治療者一般,扮演一個重要的「自體客體」(selfobject)的角色,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且對學生的自我概念,甚至人格建構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45. 自體心理學 • 自體心理學是由 H.Kohut(1913-1981)所創,屬於客體關係的一支。 • 其基本理論是「自體」於從小的生長環境中,透過「鏡印」、「理想化」的發展,在恰恰好的挫折與滿足下,邁向統整而成熟的自體發展。

  46. 鏡印(Mirroring) • 人格發展的第一個機會是發生在2-4歲之間,嬰兒透過自戀來發展自我,而這時候最需要的是母親的鏡印接納,來堅固其自我的發展。 • 它所傳達的訊息是 「我是完美的,而且 你愛我」。

  47. 理想化(Idealizing) • 第二個機會則發生在4-6歲之間,兒童藉由接近會讓自己覺得安全、舒適、平靜的人的需求,將父母親理想化,而且希望藉由跟理想化的對象融合的過程來發展自我。 • 它所傳達的訊息是 「你是完美的,而且 我是你的一部份」。

  48. 師生關係 • Kohut認為若個體在孩童發展階段自體無法整合成健康的人格,這個發展不完整的自體會以一種原封不動的形式,持續地追求對原始需求的滿足。 • 如果學生過去的經驗無法給予自體發展的良好條件,學校中的教師是否有可能提供再一次的機會,發展或修補學生的人格?

  49. 師生關係 • 師生關係是繼親子關係之後對一個人影響深遠的關係。 •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只是在教授專業的科目,更可能形塑生命與人格。 • 然而,競爭激烈的社會讓學生在道德與人格上的教育與發展愈來愈受到忽略。 • 「新世紀的教育,讓學生變好比讓學生變聰明重要得多。」

  50. 當風格碰到方法 • 事實上方法與風格都很重要。 • 兩者有時候是難以劃分的。 • 用「冰山」(iceberg)的隱喻來說明,浮在上面的部分是看得到教學方法,但是更重要的是水面底下那一大部分的教學風格,可能真正影響我們的教學。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