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第六章 反应时实验

主讲教师:张庆林. 第六章 反应时实验. 学习单元 2 反应时新法. 学习单元 2. (一)减数法的原理 逻辑: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即:( A+B ) - A = A. 一、减数法. (二)减数法的应用: Donders 的实验. 又称简单反应( simple reaction )。只有一个刺激和一个反应。也称为基线时间( baseline time )。 例如:对于呈现的一个红光刺激,被试立即按“ R” 键作出反应。.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六章 反应时实验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主讲教师:张庆林 第六章 反应时实验 学习单元2 反应时新法

  2. 学习单元2

  3. (一)减数法的原理 逻辑: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即:( A+B )- A = A 一、减数法

  4. (二)减数法的应用: Donders的实验

  5. 又称简单反应(simple reaction)。只有一个刺激和一个反应。也称为基线时间(baseline time)。 例如:对于呈现的一个红光刺激,被试立即按“R”键作出反应。 A反应(A-reaction)

  6. 又称选择反应(choice reaction) 有多个刺激,相应地有多种不同反应(每一个刺激都有它相应的反应)。 例如:在一个实验中,对红光信号灯左手按R键,对绿光信号灯右手按G键。 除了基线操作外还包括刺激辨认和反应选择。 B反应(B-reaction)

  7. 又称辨别反应(identification reaction),是另一种形式的复杂反应:有多个刺激,但是只对其中一个刺激做出反应,对其余刺激不做任何反应。 例:呈现红光和绿光,仅要求被试对红光左手按R键反应(见到绿光不做按键反应)。 C反应是在基线操作中加入了刺激辨别的过程。 C反应(C-reaction)

  8. 简单反应,A反应时=基线操作 选择反应, B反应时=基线操作+刺激辨别+反应选择 辨别反应,C反应时=基线操作+刺激辨别 思考1:基线操作、刺激辨别、反应选择的时间? 思考2: C-A=? B-C=? 3种反应时所涉及的认知过程

  9. Donders减数法图解

  10. 使用这种方法要求实验者对实验任务引起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系列心理过程要有比较精确的预测。使用这种方法要求实验者对实验任务引起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系列心理过程要有比较精确的预测。 要求两个相减的任务中共有的心理过程要严格匹配。 减数法的弱点

  11. 对减数法的质疑 • 在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中插入或减少某些加工阶段而不影响其余加工阶段? 心算:78 * 6 = ? 8*6=48 70*6=420 48+420=? • 序列加工与平行加工的争论。

  12. 加因素法(additive factors method):又称为附加因素法(Sternberg,1969)。 拓展:加因素法

  13. 加因素法的功用 • 加因素法并非对减数法的否定,而是其发展和延伸。因为在进行反应时相减时,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信息加工过程中各阶段的存在以及其前后顺序,已经得到了证明。 • 加因素法正是用于这种“证明”。

  14. 加因素法的逻辑 • 要想证明信息加工过程中某一个阶段的独立存在,就要看这一阶段加工所需要的时间是否独立于其前后加工阶段,如果在对反应时的影响上不存在交互作用,就可以证明这个加工阶段的独立存在。

  15. 加因素法的典型实验(1) • 实例体验: • 2479 7 是否存在? • 329 6 是否存在? • 153982 4 是否存在?

  16. 加因素法的典型实验(2) • Sternberg运用反应时加因素法研究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阶段: • 方法: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判定此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 • 实验中记录下被试从测试项目(一个数字)的出现到做出反应的反应时。

  17. Sternberg的实验假设 •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包括4个独立存在的加工阶段: • 刺激编码阶段; • 顺序比较阶段; • 决策阶段; • 反应组织阶段。

  18. Sternberg的实验逻辑(1) • 可以通过操纵4个自变量来分别影响每一个加工阶段: • 测试数目的质量对刺激编码阶段起作用; • 识记项目的数量对顺序比较阶段起作用; • 反应类型对决策阶段起作用; • 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对反应组织阶段起作用。

  19. Sternberg的实验逻辑(2) • 如果相邻两个阶段加工所对应的自变量在反应时上不存在交互作用,就可以证明这两个阶段的加工是相互独立的。 • 这样就可以逐个检验4个加工阶段(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决策阶段、反应组织阶段)是否独立存在。

  20. 第一步,改变测试刺激的质量, • 发现对一个模糊的测试刺激进行编码花的时间较长,而且对不同大小的记忆表影响相似。 • 表明系列比较阶段之前存在一个独立的编码阶段。

  21. 第二步,改变记忆表中项目的数量, • 得出记忆表大小与反应时间之间的线性关系, • 证实了系列比较阶段的存在。

  22. 第三步,分别计算Y与N反应的反应时, • 发现对不同大小的记忆表,都是N反应时长于Y反应时, • 表明了在系列比较之后,有一个被试选择反应种类的决策阶段。

  23. 第四步,改变Y或N反应的出现频率, • 发现对两类反应产生同样的影响,提高任一类反应的出现频率,都会使这类反应的反应时下降。 • 表明反应选择之后存在一个独立的反应组织阶段。

  24. 加因素法的特点 • (1)其优点是:可以检验研究者所设想的某一个加工阶段是否独立存在。 • (2)其缺点是:和减数法一样,存在序列加工与平行加工的争论。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