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318 Vues
喚醒大腦本能的思考法 ( 中 ). 米山公啟 著 慕樂 譯. 「與人交流」是最高明的訓練 我們現在了解大腦用得越多,處理的速度就變得越快,應用力也會提升。所以接下來要探討的是,「具體來說,該怎麼用腦才對?」 先從結論來說,我的建議是「與人交流」。這是將腦活用到最大限度的最佳方法。 在數位化如此發達的社會,也許你會覺得「什麼?這答案未免太類比化了吧…」 但是,我真心覺得沒有比「與人交流」更能夠刺激大腦的事了。. 幾年前,我曾經有過一個經驗。 有一份工作讓我有機會與一群鋒芒耀眼的電玩作家見面。主題是「在腦科學專家的協助下,開發一個可以活化腦胞的空前電玩遊戲」。
E N D
喚醒大腦本能的思考法(中) 米山公啟 著 慕樂 譯
「與人交流」是最高明的訓練 我們現在了解大腦用得越多,處理的速度就變得越快,應用力也會提升。所以接下來要探討的是,「具體來說,該怎麼用腦才對?」 先從結論來說,我的建議是「與人交流」。這是將腦活用到最大限度的最佳方法。 在數位化如此發達的社會,也許你會覺得「什麼?這答案未免太類比化了吧…」 但是,我真心覺得沒有比「與人交流」更能夠刺激大腦的事了。
幾年前,我曾經有過一個經驗。 有一份工作讓我有機會與一群鋒芒耀眼的電玩作家見面。主題是「在腦科學專家的協助下,開發一個可以活化腦胞的空前電玩遊戲」。 他們的理想是,不需要反覆練習或計算,而且令人忘了在玩遊戲,一種更實際的遊戲。「讓他們全神貫注地玩,但結束之後腦細胞被活化,變得更聰明!」他們問我,如果要開發這種夢幻的電玩該從何處著手?於是我們從各種觀點,就腦的組織來討論其可能性。
最後全體得出的結果卻是個大大的諷刺,因為答案竟然是:「不要玩電玩了,到戶外去遊玩更有用。」他們推測,在草原上呼吸野草泥土的芳香,與夥伴建基地、玩棒球等遊戲,會比任何電玩都更能刺激感官、讓腦更加進化。最後全體得出的結果卻是個大大的諷刺,因為答案竟然是:「不要玩電玩了,到戶外去遊玩更有用。」他們推測,在草原上呼吸野草泥土的芳香,與夥伴建基地、玩棒球等遊戲,會比任何電玩都更能刺激感官、讓腦更加進化。 因此,成年人若要讓大腦再成長,現在所能做的是「與別人交流,然後聆聽自己所沒有的意見,為之生氣、哭泣。」這就是我得到的結論。 當然,我並不是反對現在市面上高唱「活化腦細胞」的電玩沒有用處。畢竟當腦專注於單純的計算問題時,腦中的血流確實會短期間增加。
然而最新的研究,提出了DMN (Default mode network [預設模式網絡])的想法。 以前我們所說的腦部活化現象,是指運用f-MRI (功能性磁共振造影)檢視腦部,將大腦從正在做某件事的狀態減去不做任何事狀態的圖像,叫做活性化。 但後來發現在DMN下,不做任何事的狀態 (預設狀態,Default)時,大腦反而非常活躍。事實上,此時耗費的能量是腦有負荷時的二十倍。
因此有些意見認為,從前那種讓腦計算或讀書,在f-MRI 看到的變化,好像不應該單純稱為腦的活性化。 總之,若真正想要鍛鍊腦部的話,與其躲在家裡做腦力訓練遊戲,走出大門與他人交流,反而更有活化腦部的效果,這可以說是現在最好的腦部訓練了。
喜好齊頭平均的日本教育 發展拿手領域的美國教育 「薪水這麼少,做不下去了。」 「都怪主管太蠢,我的成績竟然不受肯定。」 如果你有這些想法,請馬上停止!這些雜念不僅不能幫助大腦的成長,還有可能把你推向負的方向。想要讓腦的意欲保持不降,激發出幹勁的鐵則就是「不要怪罪環境」。
不管現在所處的環境如何惡劣,盡量轉換成積極的想法,像是「為了加薪再加把勁吧」、「工作是為了自己,與主管無關。」對腦的成長比較有效果。不管現在所處的環境如何惡劣,盡量轉換成積極的想法,像是「為了加薪再加把勁吧」、「工作是為了自己,與主管無關。」對腦的成長比較有效果。 「不怪罪環境」的想法不只與腦的成長狀況有關,它或許也是做人的基本規則。因為我們大多無法改變四周的環境,與其著眼於環境本身,不如多想想「在這種環境下怎麼生存」比較重要。 接下來,我們從「腦的成長環境」,看看日本和美國有什麼不同。
首先,日本和美國在教育上有極大的差異。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跳級」。所謂的「跳級」就有特殊才能的學生跳過學年、學級或是學校就讀。跳級的方法很多,可以用筆記試驗,也可以展現自我才能與校方交涉。在美國,跳級就讀施行得相當興盛。首先,日本和美國在教育上有極大的差異。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跳級」。所謂的「跳級」就有特殊才能的學生跳過學年、學級或是學校就讀。跳級的方法很多,可以用筆記試驗,也可以展現自我才能與校方交涉。在美國,跳級就讀施行得相當興盛。 而跳級經驗者中最有名的,便是二十四歲創立軟體銀行公司的孫正義先生。孫先生從十六歲隻身赴美留學開始,便以驚人的速度跳級,幾乎每一週跳一次。後來連大學都是跳級進入的,當時還留下一段軼聞。孫先生說他從十幾歲開始就做好了規畫,「三十歲前成名,四十歲前要籌集到最少一千億的資金。」
我想,孫先生之所以能夠一展長才,美國的教育方法功不可沒。讓有才華的人萌芽茁壯,這種思想根植在美國人的思想中,實在令人羨慕。我想,孫先生之所以能夠一展長才,美國的教育方法功不可沒。讓有才華的人萌芽茁壯,這種思想根植在美國人的思想中,實在令人羨慕。 在醫學的世界裡,我認為日本與美國思考的格局也有相當大的差距。顯而易見的,是研究實例數的豐富度。在日本,一些「做來有什麼用?」立刻被否決的研究,但在美國卻有將它完成的風潮,因此實驗報告的數據也極富有變化性。舉例來說,美國有一位研究者杜普,他所進行的實驗相當有趣。
那項實驗是為了比較人的記憶力。 他將實驗者分為三組:一組是「不會讀寫的非洲小孩」,一組是「會讀寫但不會使用電腦等機器的小孩」,最後一組是「會讀寫,使用電腦是日常習慣的美國小孩」。實驗的內容是唸故事給三組小孩聽。 經過一定時間後,讓各組小孩將記得的故事說出來,結果卻大大出人意表。 原來,把故事記憶得最詳盡的,居然是「不會讀寫的非洲小孩」。
從這個研究可知,不將記憶當作生活仰賴工具的孩子,他們的記憶力比其他孩子更優秀。從這個研究可知,不將記憶當作生活仰賴工具的孩子,他們的記憶力比其他孩子更優秀。 據說葡萄樹在貧瘠的土地上,會將根深紮於地底下,然後結出甜美的果實。我們的潛在能力也是一樣,有些地方雖有缺陷,但也許其他部分會將它彌補過來。 在此補充一下剛才那個實驗的結果。記憶力最優秀的是「不會讀寫的非洲小孩」,次好的是「會讀寫但不會使用電腦等機器的小孩」。記憶力最差的是「會讀寫,使用電腦是日常習慣的美國小孩」。每當我看到這類實驗報告,除了對結果深感興趣之外,也不禁有「不愧是美國」才能完成這種實驗的感覺。
美國對於兒童教育,一向抱持著伸展才華的方針,最能讓人感受到這一點的就是他們設立了適合「資優生」(gifted)就讀的學校。美國對於兒童教育,一向抱持著伸展才華的方針,最能讓人感受到這一點的就是他們設立了適合「資優生」(gifted)就讀的學校。 Gifted的意思是「天賦異稟的孩子」,指的是在各個領域表現出無人比擬之才華的孩子。熟悉美國影集的朋友應該知道,在《超異能英雄》(Heroes)系列中演出的Mashi oka (譯注:日裔美籍,本名岡政偉,因《超異能英雄》裡中村一角成為美、日家喻戶曉的人物)IQ超過一八O,是個公認的資優生。十二歲時就登上《時代》雜誌的封面,成為其中「亞裔美人的天才兒童」特集的報導對象。
在美國,像他這樣有才華的孩子,自幼開始就由國家施予專門教育。美國「備好天才容易成長的土壤」,是我們日本應該學習的地方。在美國,像他這樣有才華的孩子,自幼開始就由國家施予專門教育。美國「備好天才容易成長的土壤」,是我們日本應該學習的地方。 在日本,一個孩子如果算數學不好,強項是國語,那麼老師就會指導他多花點時間練習算數。但如果在美國,會讓這名學生盡量學拿手的國語。換句話說,所謂的因材施教應該是辨識孩子頭腦最適合哪種學習,然後發展他的才華。
重視平等性的日本教育不太能作育出天才的原因,可能在於這些孩子才剛冒出才華的幼芽,就將它摘掉了。重視平等性的日本教育不太能作育出天才的原因,可能在於這些孩子才剛冒出才華的幼芽,就將它摘掉了。 不僅在孩子的教育上,連成年人也同樣有類似的遭遇。請各位想想,你在平日生活或公司中,自己擅長什麼項目,又在哪些事上做不來。然後,多花點時間、工夫在擅長的項目上,強化它的能力。這樣一來,它就變成你的「賣點」,而你也自然成為「在某件事上具有專才的人」了。
大腦臨界期在六歲的說法確實嗎? 據說大腦的發育在六歲之前就接近完成。目前的定論認為掌管記憶的海馬迴大約也在同一時期長成。而且雖然人各有異,但留在我們腦海裡的最初記憶,大多是上小學前後時的事。 偶爾也會聽到人說「我記得三歲時的事」。但是事實上,這種說法受到相當大的質疑。因為很有可能他是後來看了當時的照片,或聽大人述說舊事,所以創造了「好像有那種印象……」的記憶。
腦部記憶時需要語言,也必須具有理解事物的概念。但三歲之前,與這些因素有關的額葉還未完全發達,所以難以有確定的記憶。腦部記憶時需要語言,也必須具有理解事物的概念。但三歲之前,與這些因素有關的額葉還未完全發達,所以難以有確定的記憶。 神經細胞建立網絡時不能缺少一種零件,那就是神經元。一般來說,神經元集中發達的時期,稱為「腦的臨界期」。 在腦的臨界期受到種種影響的話,就能建立對該種刺激的網絡。反過來說,這個時期沒有經驗過的剌激,以後有可能無法對它建立網絡。按照這個理論,舉例來說,如果將眼睛遮起來度過大腦的臨界期,以後眼睛可能就看不見了。
雖然無法用人類來進行實驗,但獲得一九八一年諾貝爾獎的維賽爾和休貝爾曾以同為哺乳類的幼貓來進行實驗。他們將幼貓放在只看得到直條紋的環境中飼養。結果,幼貓對直條紋有反應的神經細胞雖然增加,對橫條紋反應的視力卻很差。雖然無法用人類來進行實驗,但獲得一九八一年諾貝爾獎的維賽爾和休貝爾曾以同為哺乳類的幼貓來進行實驗。他們將幼貓放在只看得到直條紋的環境中飼養。結果,幼貓對直條紋有反應的神經細胞雖然增加,對橫條紋反應的視力卻很差。 另外,又讓幼貓在只能看到從右到左橫向移動的光線刺激下生活,可以發現牠們橫向反應的神經細胞增加了。相信不只是視覺的信息,在孩子兒時給他大量好的刺激,對大腦發育應有明顯的效果。
不過,讀到這裡,千萬別因為「不記得六歲以前受過什麼好的教育」就太早自我放棄。因為我也見過幼年時雖然沒有顯現才華的兆候,過了腦的臨界期之後,「努力嘗試就成功了!」的案例。不過,讀到這裡,千萬別因為「不記得六歲以前受過什麼好的教育」就太早自我放棄。因為我也見過幼年時雖然沒有顯現才華的兆候,過了腦的臨界期之後,「努力嘗試就成功了!」的案例。 那位因為偶然的機會,後來被喻為天才的人物,就是大導演黑澤明。 黑澤明導演曾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本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二十位亞洲人物」,他不但是日本的驕傲,也是全世界知名的電影導演。但事實上他最初的目標並不是進入電影圈,而想當一個畫家。
中學畢業之後,黑澤導演進入繪畫學校,真心立志成為畫家。參加兩次二科展(譯注:為美術家團體二科會所舉辦的畫展)都入選,可見他的畫藝水準相當高。中學畢業之後,黑澤導演進入繪畫學校,真心立志成為畫家。參加兩次二科展(譯注:為美術家團體二科會所舉辦的畫展)都入選,可見他的畫藝水準相當高。 但是,他在家中七個孩子中排行老么,也許是家庭環境,也可能是對自己繪畫的才能失去了信心,最後他走了電影之路,從此留給世人無數的名作。 繪畫和電影都能打動很多人的心,在這一點上有其相似之處,但是這兩個領域的才華和努力方向卻是截然不同的。從我們的角度看,黑澤先生轉換了跑道,從事電影事業是他的福氣。但這畢竟只是事後諸葛。
我們永遠不知道人生的轉機在哪裡。所以,就算「六歲定終生」已是一種定論,也請不要自我設限,盡可能去挑戰,難道不也是拓展成功可能性的祕訣嗎?我們永遠不知道人生的轉機在哪裡。所以,就算「六歲定終生」已是一種定論,也請不要自我設限,盡可能去挑戰,難道不也是拓展成功可能性的祕訣嗎? 有些教育家提倡幼兒的早期教育,但在腦科學上來說,人腦非常有可塑性,像幾歲之前一定得做什麼的說法是沒有事實根據的。 待續…